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螺髻梵王称舍利弗「仁者」,这是佛教对平辈的出家人或在家人的尊敬称呼,是由《维摩诘经》翻译过来才开始使用的。中国习惯则是称仁兄或贤弟,仁与贤都是代表道德高尚的意思。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因为你的心有高下,就是有分别心,万事计较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心不平。 

  如果心平了,看一切众生如诸佛菩萨,也就是等,合起来叫平等心。平等心这个观念,在人类文化中首次出现是来自佛法。心不平等,所以看这个世界就有缺陷。而心所以不平等,是因为不依佛的智慧眼光的缘故。要得佛慧得先修佛眼,佛眼永远是以慈眼看一切众生。人看人则是用斜眼、怒眼、谄媚眼看人的。记得我小时候跟着妈妈上庙子,看到菩萨的像就问妈妈,为什么菩萨的眼睛好像没睡醒似的。她随口答我说,菩萨要是全睁开眼,世界上看不到一个好人,只好半闭着眼了。当时就这样听了,等到以后年纪大了,也学佛了,才觉得妈妈讲得真有道理,不知道她是怎么冒出这句话来的。 

  佛慧是什么呢?一切毕竟空,了无一切可得,所以依佛慧看世界,自然是心无高下,一切空嘛!不垢不净,自然看到的是净土了。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我们号称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读起经典来真令人脸红,这里讲的,我们哪一点做得到啊?螺髻梵王继续向舍利弗说,因为菩萨看一切众生平等,如此慢慢修持,就能够深心清净,不只是表面的。依唯识的道理来讲,我们的思想意念清净了还不算是深心,只是第六意识的清净,第七第八识还没清净。要把第八阿赖耶识清净了,才算是深心清净,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依佛智慧,那时看这个世界就是佛土清净。所以唯识说把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不只是意识心念转了,而是种子心念转清净了,习气种子都转了,然后再看这个世界,哪里不清净呢?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见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讨论个没完,就显神通,用脚趾按在地面,当时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种的珠宝都呈现出来。讲到这里,想起世人颠倒,都爱珠宝钻石,其实都是泥巴变的,有什么好?钻石同煤炭的分子一样,只是排列方式不同。一个夏朝的陶碗,价值连城,还不过是泥巴烧出来的,我在街上买个新的碗,又美又实用。所以好与不好,都是唯心所变。这里佛以唯心神通智慧的力量,把这世界另一个面目呈现了,譬如宝庄严佛,有着不可计算功德的宝庄严佛土。在座的所有人看见了,都赞叹从没见过如此场面,不只如此,所有人还看见自己坐在珠宝做成的莲花上。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佛就问舍利弗,这样的佛土是不是庄严清净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舍利弗答说,唉!是的,从来没有见过,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世界有这么漂亮,现在亲眼看见庄严清净的佛国土呈现在面前。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恶不净土耳。」佛告诉舍利弗一个秘密,佛的国土经常是这么样的清净,但是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上根器下劣众生的关系,所以呈现的物质世界是如此的不干净。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天人吃饭不是每一个人拿个碗和盘子来吃,是共同用一个大的容器来吃,可是同样的饭,每个天人吃到嘴里的感受不一样。福报大的天人,味道就好,福报小的,味道就差一些。其实不只是天人,我们也一样,有胃病的人吃起来什么都不对,没有胃病的人却觉得好吃。当年有几个同乡从老远的乡下来找我,我拿巧克力糖招待他们,那晓得他们一点都不觉得好吃。又像有一次,朋友招待我吃最好的榴莲,那个味道真难闻,我的福报不够,真难以下咽。有的人能把高丽参当萝卜干吃,但我只要吃一小片就会流鼻血,补不得。所以福德不好的人,吃什么都不美味。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佛作了个结论,假如这个人自心清净,自然看到这个佛土的功德庄严。这是事实,不是理论。例如你们真正修到禅定的人,在静坐中会觉得身体内外一片光明,这不是用眼睛看见的。不过有时眼睛发炎也会见到光明,那个不是的。得定时,身体内外一片光明,身体已经没有感觉了,没有身子了,也没有一点妄念,是绝对无分别,清净庄严。这个光明是自性光明,昼夜不变,动中静中都在一片光明中,也就是密宗所讲的,虹光之身。这我平常不跟你们讲,怕你们听了着相,天天求光明,最后非神经不可。 

  现在告诉你们两个原则,一是心理上没有一丝杂念,二是生理上没有身体的感受了。你们坐在这里听课,身体有感觉吗?感觉到自己的手脚身子吗?是痛还是乐?在这个境界如果看到光明都不是好事噢!能够不理它,倒还马马虎虎;听过我讲内外一片光明,自以为是放光了,那是疯光。不要乱来!很多人在这个里面看到东西,就说是发了眼通,其实是发了神经。 

  到了内外一片光明的境界,不论在定出定,若这个物质世界都是清净庄严。这样修持的人本身的气象也会改变,脸色好看,放虹霓之光。有许多人自觉打坐放光,但是看他那满脸的病相、死相,比煤炭还要脏。这些都是事实,不是理论。我看同学们打坐的样子,念头没有一个是清净过的,我一看就知道了。你有过一剎那的念头清净,你那神气就不同了,走两步路也不同了。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入定,心不清净,搞了半天都白搞了。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年我们学佛,读到这里,大家就想,佛是右足还是左足按地?是用大足趾还是小足趾呢?佛是怎么坐的?为什么不用手按地?这些都是话头。你们倒好,不起分别心,读了就放过去了。你参参看,这些经文决不是偶然说的。例如《楞严经》讲到阿难出了问题,佛从头顶放光有九百化身佛在其中,传一个咒子,教给文殊菩萨去救阿难。为什么要从头顶放光?为什么另一个场合又是从心口放光?还有从眉间放光的,什么理由?如果佛经都是神话假话,那就不用研究也不用学佛了。如果真有事实,为什么放光的部位不同?这就是研究佛学的精神,也是实修,同打坐做功夫都有关系的。国土,心田是心土,在生理上,胃是五行中的土,这些数据给你们,你们去参,参出来可以学佛,否则是学馋,不是禅。这是我提出《维摩诘经》里的话头要你们去参。 

  这里讲到当佛现出国土严净的时候,宝积所带领来的五百世家公子,当场就得了无生法忍。在座的八万四千人,统统发了大乘心。发心是发明心地,就是禅宗讲的明心。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佛学上讲神足通,一般研究教理的把这足字解释做满足的足,是充满的意思。讲修证功夫的,神足通的足是脚,真有神足通功夫的人是可以飞天的。 

  经文说,佛把脚收回来,腿盘起来,这时众人看见世界恢复原状。这里又要参,为什么佛要等到五百长者子得到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了大乘心之后就把脚收回来?而这时,小里小气,计较心又大的,求声闻的三万二千诸天和人,总算悟道了,晓得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晓得一点空的道理了,怕了这个尘世的牵累,得了一点法眼清净而已。 

  你看,佛他老人家看出来,大乘根器的境界现完了,把脚拿上来。因为对小乘根器的人没办法,只好把脚收回来。好吧,该你们来吧,结果小乘根器的人也证道了。跟着有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注意喔!不管你是天台、密宗、净土、禅,哪一个法门的,能做到这八个字才是真正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我们众生的烦恼和病痛,都从心中结使来,都解不开,如果意结一解开,八十八结使自然清净,自然可以达到漏尽通的境界,才可算是比丘的阿罗汉,才可以做到不受诸法,空也不受,一切皆不受。 

  比如今天有朋友,一定要介绍有位从美国回来开会的教授来看我,他长期睡不着觉,一身是病,人变得很悲观。我跟他谈了一下,没法子同他深讲。他根本的问题就是意结太多,唯心所造,影响到生理的健康。意解心开就是道,禅宗开悟的第一步就是这个。拿密宗来讲,开悟第一步是脉解心开,心脉打开了。我们的心脏好像是八瓣莲花,定力到了,真悟道了,心脉就打开了,就是意解心开。那是事实,没有办法冒充的,心脉打开有心脉开的象征。有年轻人来找我印证,就凭这一念就不行了。修持要实实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自以为懂了一个道理就到家了。真到了有所心得的时候,一定是意解心开,脉解心开。《维摩诘经》第一品就讲到这里。 



方便品第二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是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方便」这两个字不要随便看过去了,你们学佛的同学答一下:方便波罗蜜是十波罗蜜中的第几波罗蜜?是第七波罗蜜!这就是打你们一香板,连这个佛学基础知识都没有。所以方便是修菩萨道的一个法门,是但登彼岸的一个法门,不是要你让让路的方便。方便是一个大法门,十波罗蜜中的一条大路。现在《维摩诘经》告诉你方便波罗蜜,你看这一品中包含着什么,你就了解方便波罗蜜,这就是话头了。普通看经以为文字都懂了,其实一点都不懂。 

  前面是由释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这一场戏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维摩居士。佛是教主,必须现出家身。在家的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门。这一品是《维摩诘经》全经的关键所在。现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维摩居士出场了。 


有辩才 有神通 方便度人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里赞叹形容维摩居士的每一句话都要注意,都是我们学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罗蜜。维摩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在过去生乃至当时,已曾经供养不晓得多少佛。 

  「深殖善本」,这里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种植的植,是说维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则就该用木字边的植了。 

  「得无生忍」,悟了无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 

  「辩才无碍」,不是说人很会讲话会强辩,而是什么问题都解答得了。为什么他能辩才无碍呢?因为多生多世修得口业清净。其实他的口业修法正如禅宗祖师讲的:「言满天下无口过」。即使骂人也是功德,不是过错,因为出发点是慈悲喜舍。同样的话,他说的人家会信;同样的话,他说的就有份量:同样的事,他说了就可以定案。如果这一生没有辩才无碍,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没有口业清净,老是批评人家,刺激别人,不讲好话,怎么会有好果报?更不要说辩才无碍了,以世间法来说,要找有演讲天才的学生都没有。现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员,他的声音悦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有人相貌虽不是很好,但是声音好就盖过了一切外相的不足。 

  「游戏神通」,神通已经很难了,他能游戏神通。什么是游戏神通呢?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第六通的漏尽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没有的。游戏神通,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游戏自在。游戏神通第二个意义是,这位大菩萨活在这个世界是来玩玩的,随时可以走。 

  「逮诸总持」,佛经讲咒语也叫总持,因为咒语包含了一切意义。总持的真正意义是一切的总纲,总是涵盖一切的意思,维摩居士已经成就了一切总持。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烦恼、生死等魔,证得无所畏的阿罗汉果。有些比丘说法不能圆融,而大阿罗汉、大菩萨,因为生死烦恼之魔已经破除了,说一切佛法得无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谓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无所不通。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说法无所畏,能够降伏世间的尘劳烦恼魔。你觉得作人作得很累,因为没有到达菩萨境界,不能降伏尘劳。自觉对人万分慈悲,却换来以怨报德,而生恼怒。菩萨若不能降魔劳怨,就不能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游戏。到这里有个问题你们参一下,维摩居士能够降魔劳怨,为什么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禅定。世人以为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绝对错误的。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门,不是浅薄地懂了几个佛学名词,看懂了一些经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来求证,深入又深入。入深法门与善于智度是互为因果的。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我们学佛都晓得先要让大愿,惯用的第一个大愿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学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的,以自我为主的一点轻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时间也是很短暂的。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愿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边缘。我们观察不只是佛教界,任何宗教或学术界,有了地位或学问的人,他的行为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远,乃至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这原因就在于不能通达方便,没有方法,不学无术。 话说回来,我们年纪大了,看的各种人多了,就了解这很不容易。宋朝有位大臣寇准,权倾一时,官拜宰相,有次问一位好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朋友劝寇准回去读《汉书》的霍光传,他回去翻《汉书》,原来史书对霍光的评语是不学无术,寇准才知道被朋友骂了。不学无术的术,就是方便。我们年轻时常爱批评别人是不学无术,现在年纪大了,觉得不学无术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学而有术的人,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有人自己没有能力,做事没有条理,一朝当权或做一件事情,耽误别人更大,你说不可怕吗?佛家有句话说:「慈悲生祸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