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吗?佛家有句话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讲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没有智慧,就反而出问题。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是非常难的。这两句话也是互为因果的。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经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众生心里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个,有些众生心中业力的关系,绝不是这一生能成就的。这一生能让他种一些善根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谈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积修持功德来的,这种人反应敏捷,看到烟就晓得有火,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众生根器利钝的差别与心理的趣向一样,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坚决,反应灵敏。孔子再三赞叹他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另一个高足子贡,要他自己同颜回比较,子贡回答说无法比,颜回闻一而知十,自己闻一而知二,孔子听了就说,不只你不如他,连我也不如他啊!从这里可以看见,众生根器的利钝可以差得很远。历史上的张良,所以辅助刘邦而不去帮项羽,就是因为他看出来刘邦是利根,脚在桌子下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今天讲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须看出来学生能领受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现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实中国三千年前已经知道了。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这里说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已悟道成佛,久远以来对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经纯熟了,因此「决定大乘」,决定走大乘道路线。我常跟与我平辈的和尚说笑,不要和居士争,他们听了都笑,心里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诸位菩萨都是居士身,观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弥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国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弥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萨一位是出家菩萨。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萨道简单的说有八个字,永远都做不到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决定大乘,决不退转的。 

  现在演绎什么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大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三思量,这是大乘与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小乘人动辄想无念,求空,不求思量,万事怕啰嗦,山里头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没有动过妄念,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冲动,喜怒哀乐都自智慧发出。但是他的内心是「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现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万象。而且十方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学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释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间的帝王领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因为要度人,以变化神通的方便,现普通人一样的身像,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或者是莲花里生出来,为的是与众生亲近,否则众生不会修道了,以为成佛的人必须是天生的。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离。 (此时南师忽对某同学说:某某人,你在干什么?不要装模作样,放松!休息!很轻松地学佛作人就好了。听到没有?对了,笑了就好了,一个人每天笑几次多好!不信试试看,躺下来休息,躺下来听,不要打坐了,知道吗?去后面躺下来。) 


六度波罗蜜成就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沈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沈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 


在家身 出家心 行为美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肖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士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像,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色身。我们人的色身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所以要庄严色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维摩居士也进出赌场,也下棋,也去娱乐场所,但是他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个场合仍然还在布施持戒。这不是你们所做的,尤其你们出家人,要懂这道理。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学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来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是世间一切学问,他没有不会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为。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因此维摩居士到任何场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养。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维摩居士自己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没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养。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坚持走正佛法,毫不马虎,就是我常说的: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一讲到佛法,毫不客气,没有人情讲的,不对就是不对。同学在这里常挨我的骂,但是一旦离开这里了,偶尔回来,我会客客气气地当他是客人。不论是什么人,真是学佛法的,我尊敬你供养你,若是冒充的,决不理你。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居士也做生意噢!一切谋生的事业都来,所以养了那么多人,像宝积菩萨这些人,不做生意,钱哪里来?谐,是描写他谈笑轻松和谐的样子。偶,是什么都来。但是赚了钱也不会高兴,都是为众生赚的。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他外出游玩,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别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这个意思。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离城等于是当地的主席,尽量爱护犯错的人,重的罚减轻,轻的罚取销。如果居士从政或者执法的话,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了学术团体,他会用种种的方法,引导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到了幼儿园小学,会用诱导的教育教导不懂事的孩子们。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他连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说法,使人解脱淫欲。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饮酒场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乱,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这篇文章我就把它标题为维摩居士行为的美,你会怎么标题呢?你不要把这一段理解成了赞叹维摩居士的德行,真实这里每一条都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引为榜样、引以为鉴的。不然《维摩诘经》还是《维摩诘经》,你还是你。在家学佛戒律的榜样都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要你做个面有菜色婆婆妈妈的人。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行跪拜礼,你有恭敬心一进门就看出来了,打个招呼就好了嘛!不须要来这个,害我还得跪着还礼。你规规矩矩学佛,好过跟我磕头。你成了佛我还来拜你。我一辈子不受人跪拜,因为我受八关斋戒,不坐高广大床,这都是沙弥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讲经白衣升座已是不应该了,所以我一定摆个佛像在前面。你们是拜佛不是拜我,这样一来有人来磕头我也不在乎了。 

  《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有一次有辆基督教的宣传车开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曰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他看了只好把车开走了。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上文都是在述说维摩居士的成就德行,道业是这样深。接着是说明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佛法所谓的长者,在过去印度是四种姓之首婆罗门阶级中,年高德劭之人称为长者。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长者居士要具备十种德行,年高、有学、有德、有道等等,才堪称长者,我们现在有时也依佛教的习惯,写信给前辈时尊称对方为长者。维摩居士即使在众多婆罗门阶级长者众中,也受长者们尊重,为长者们开导说教更高的出世法门。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这里的居士不是指长者居士,而是普通居士,是在家学佛的。维摩居士在居士众中受尊重,在家居士多半对世法、世间的因缘还有贪着,不能完全解脱。维摩居士对居士说法,可以断了居士的贪着习气。以下的叙述句子都差不多,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是剎帝利,是印度的四种阶级之一,是帝王将相等人世间的统治者,仅次于婆罗门,释迦牟尼就出生于剎帝利阶级。好武功的人多半是不会忍辱的,无勇之人能忍让固然是很好的德性,但是可能只是窝囊,有勇而能忍才是真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门是教士阶级,至今仍然存在。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王子是世子,研究历史深刻了就知道,愈是帝王家庭,富贵之家,就愈没有忠孝,愈是骨肉相残,古今中外皆然。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内官是太监,中国历史上也称黄门或中宫,佛教戒律中也有提到黄门,是非男非女之人。看中国历史就觉得内官力量之可怕,完全是变态心理。得势的内官连皇帝的性命,挑选继位的皇子,都捏在手里,外廷的大臣大将,一点办法也没有。看了《维摩诘经》可以了解,印度历史也一样。化正宫女是使后宫能够清净。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庶民是老百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是得了定的,已经是有大修行的天人,他们有定而无最高的慧。维摩居士还是可以教诲他们般若胜慧,因为梵天仍然贪着色界天的境界,不能得般若胜慧解脱。天人也有欲望,例如爱干净是好色,艺术家爱美是好色,爱山水是好色,爱清净庄严也是好色,都落在色界中。如何是解脱?能做到爱山林清洁同猪圈厕所一样就解脱了。从前在四川我就碰过一位出家人,神通很大,只晓得大家管他叫疯师爷,他一辈子住在过去那种茅房厕所中,不垢不净,这就是解脱三界相;但是如果他是贪着厕所,那后果不得了,来世要变蛆虫。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不是大梵天,大梵天比玉皇大帝还要大。玉皇大帝生在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这不是第三十三层天的意思,而是那个天界的名称就叫做三十三天,是由三十三个区域组成的,勉强比方说等于是天上的联合国似的,玉皇大帝就是其中推举出来的天主。欲界和色界有何不同?欲界天的天人同我们一样,贪恋五欲之乐。大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小的五欲是笑、视、交、抱、触。欲界天人也有男女之欲,不过帝释天的孩子是由肩膀上生出来的,不像人世间孩子是向下生出来的。到了色界天,就没有欲了。据说如此,你修到那儿去求证吧! 

  大家做功夫,欲界这一关就过不去,精满不思淫做不到,晚上会漏丹,天人都会漏的。宋朝朱熹写给朋友有首名诗,就是讲欲: 

    十年浮海一身轻 乍睹梨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 几人到此误平生 

  梨涡,就是酒窝,指美人而言。欲,最基本的一关是男女之欲,两性关系都是荷尔蒙在作怪,你要是能化掉这荷尔蒙,也不要谈修定通气脉,就成功了一半。过了这一关,到了色界的几关就比较容易。看各位修道,都是在二界关上徘徊,像跷跷板一样,醒了就上升,不醒就再下堕。作功夫修道,到了一定程度就像站在跷跷板上,难啊!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确有这样的次第。炼精化气做到了就精满不思淫,气满了就不思食,神满就不思睡,都是确实的功夫。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说基本上破了两性欲的这一关,只是身欲。还没破眼、耳、鼻、舌四个欲关呢!看了美丽的衣裳、秀丽的山水你还喜欢吗?喜欢就着欲了。舌是食欲,比身欲还难解脱。譬如这有一杯茶,茶叶要一万块钱一两,想喝一杯吗?这一念就可以把你的欲逗起来,饮食之欲难解脱啊! 

  你能解脱欲就超越欲界天去了色界天,可是在色界天还要求解脱。这里代大家提出个问题,你说欲、色这么难解脱,可是有的人不爱漂亮,是无欲无色了吗?还有的人,自己长得体面,可是偏偏爱上众人认为不漂亮又笨拙的人,原因何在?刚才说欲界是荷尔蒙在作怪,色界不是荷尔蒙在作怪,是神经在作怪。无色界呢?是感情的情在作怪,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情的原因。所以「乍睹梨涡倍有情」,碰到情,你一点办法没有。我积数十年之经验,很多男女同学告诉我,他们这一辈子决不谈情。我说,这个话好像是我前几辈子发过的愿,你碰到了个冤家,他不想你,你要想他。这就印证了红楼梦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这就是情。 

  欲界的天人还同我们一样有色身,到了色界的天人就没有肉身,只有光明的光身,若有若无。无色界的天人连光身都没有,但是这一念情还在。有再大的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