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讲课冷气吃进去喉咙干燥,背上在流汗,并不舒服。只有一个愿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见的告诉别人,听不听是你们的事,这是忍辱行之一。昼夜那么多事情,不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萨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刚经》上说过,佛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还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不是要你像佛一样被人割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发心的菩萨都是牺牲自己。忍辱是担负一切,担负不起来的还是要担负;做不到的,还是在做。我们到佛堂念佛还要找个好地方坐下,还要争取这样那样的,这样的心性就成问题了。忍辱是一切菩萨的净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是怎么来的?是忍辱功德成就来的,不是像有人讲的,供花给佛,来生就长得漂亮,那样就变成做生意了。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什么是真精进?一句话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所以一切经典皆是戒律。我们看《维摩诘经》,戒律都在里面了,每一条都是戒条,我们做到哪一条?我们学佛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几分钟、几小时在勤修一切功德?除了自己贪舒服,养自己这几十斤大肉之外,并没有勤修一切功德。这样怎么是佛法的行?这些经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为什么我要说得这样严重呢?要大家不要以为容易懂,其实统统没有懂进去。那不是在念经,是在造业,造无记业,得什么果报?白痴!得愚痴的果报。你没有闻思修,果报是很严重的。所以我处处提醒你们注意,每一句一字都要好学而深思之。
《维摩诘经》所讲的净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净土,不像阿弥陀经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所不同的只是这一点,但原理原则都是相同的。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这里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禅定的原则就是「摄心不乱」四个字,也就是制心一处,把杂念、妄想制于一处。比如修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摄心一处,摄心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上。比方修白骨观,这一念就止在白骨上面。摄心不乱是修定的一个原则,我们打坐贪图一个清净舒服安详,看起来是定,其实没有一念专一,不算是真修定。真修定初步是有心定,不是无心定。一般人好高骛远,上来就想空,什么都不管,坐着很舒服,以为这就是修定。这是细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脑子愈空白,愈修身体愈不好。
你可能会问,有些禅师不是教人一切不用心吗?这里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没有要你舍去正念。他讲了前半句:后半句你要参啊!如果什么心都不用,那去学死好了,何必学禅呢?再不然学睡觉吧!所以,真正禅定要摄心不乱,摄是收摄,一切妄心杂念要收回。
有些人说,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体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错了。四大的身体和思想的念头,身心合起来是一心,一心不乱,要身也不乱,不用谈气脉而气脉自然调和。我经常要你们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对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还是细腰身,没有肚子,尤其胃没有凸出来,更不是弯腰驼背的。
真的制心一处,或者念佛的一念专一,这个时候,身自然也专一,这个叫做摄心不乱,初步得定。这种禅定的因,是菩萨净土,这是讲初步。那你可以问,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摄心吗?当然不要摄心了,成了佛果是无功用道以后的事,不要用心去摄心不乱而自然不乱了,还是一心不乱。所以禅定是一切大小乘学佛的基础,这里说禅定是菩萨净土,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有定力的众生才能够来生佛国
。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聪明,世间的人有学问,头脑聪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乱。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摄心不乱开始,到不须要摄心,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定中有菩提心,有觉心,这是正定,所以说智慧是菩萨的净土,因为一切菩萨成佛的时候,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够往生佛国。修智慧修定就是修净土法门,修这个法门的菩萨,自己成佛的时候,因为智慧的力量来化生他的佛国。来生佛国不单是指众生往生佛国,也指菩萨自己化生佛国,这里特别交待清楚。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人第一步发心要讲四无量心,尤其年轻同学特别要注意培养这一种胸襟,这种心地,就是慈悲喜舍。初步学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个个来,先培养慈心或者悲心。这两个有什么分别?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来讲,是爱心,爱一切人、众生、万物。慈心是带阳性的,像父亲爱子女的心。悲心是阴性母性的,等于母亲爱儿女心情的扩大。
我们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讲慈悲,真正慈悲的行为很少见,都以自己为中心。比如我一直有个理想要办个养老院,收容各色人等,有各种教堂,可以让老年人做些零活,能绝对自由生活到终了。跟几个都是学佛的老朋友在谈到这个理想的时候,就讲到工作人员怎么来,最后大家都同意,恐怕只有天主教的修女最合适。人家硬是在行的功夫上做得比我们佛教徒实在,有服务的精神,组织的能力也比我们强,学佛的却只是求自己清净,利他的精神不够,组织散乱,讲到这里心情实在很沉重,这是个大问题。
再讲到四无量心中的喜心,我们的年轻师父们将来要去弘法的,但是一点基本的演讲技巧都没有,脸又绷得死紧,毫无喜悦感觉。不像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的演讲技巧好,又面带笑容,让人想亲近。我们这样子怎么与众生结缘呢?能舍得掉自己的时间、意见、身心吗?学佛不是光搞打坐,你们千万注意啊!要先学建立这四种心理,而且要注意是无量的心理,慈悲喜舍都是没有限量的。你能够这样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道,上面讲的慈悲喜舍是学佛人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四摄法是行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包括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以布施道来摄化众生,有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就是奉献。爱语,不是不理人家,是用慈悲性的爱语招呼人。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对人家有利,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处,乃至骂人打人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做。做到同事菩萨很难,比如你爱打牌我就陪你打,打厌了,我们一起学佛去。所以菩萨道没有那一样不会的,吃喝嫖赌都来,为的是度人。菩萨行四摄法,但是不执着,懂得解脱,四摄法做到了,使一切人解除苦恼痛苦,自己在行功德而不自觉,是解脱法门,所以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方是方法,便是利便,你有很多方法便利大家成就叫做方便。佛家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不是随便,不是马虎,但也有随便也有马虎的意思,怎么说呢?什么是真正的方便?是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任何魔法邪法外道法,到了真正菩萨手中,都可以用来让人走入正道的佛法,这就叫方便净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要学佛,这三十七个学佛的因素一样一样必须去实习过、修持过,这是学佛的正道。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大家做了善事或者念了经就说回向给什么人,但什么叫回向?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它的意义?回向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名词,回是回转,向是方向。天地间的事物都是回向的,宇宙是回转的,轮回是旋转的,回向也是这个道理。一切心念自然会回向的,你念经要回向给谁,只要这个念头一动就已经回向了,不须要拼命去想或者特地去说出来。你心念专一了,心波放射的力就愈大,就能起影响。心念不能定,不能专一,就不能影响。一切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也是回向。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贪嗔痴是人心理上的劣根性,佛学上叫「三毒」。贪心起因,所遭遇的恶果是水灾、饥荒、饿鬼道。嗔心的果报是火灾、刀兵、地狱道。痴心的果报是风灾、瘟疫、畜生道。人在世遭逢到不好的果报,是多生累积的贪嗔痴三毒引来的。
「八难」是八种苦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长寿天是灾难噢!因为生在那儿的人不会想学佛)、北拘卢洲(是四大洲之一,那儿的福报好,没有灾痛,生在那儿的人也不会想学佛)、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很高,嘴巴又能辩,但一学佛就不懂了,而且也不会相信)、佛前佛后(比如我们这个时代)。你觉得我们现在没有在八难里,其实四面八方都是八难。我们自己有地狱种性,因为嗔心大。我们自己有畜生种性,因为痴心大。我们自己有饿鬼种性,因为贪心大。能在今天这个时代享受,把你放到极贫苦的山区,你一定受不了。你在享受就等于是在北拘卢洲了。我们可能耳朵能听,眼睛能看,但是却做了知识上的聋子和瞎子。世智辩聪就更不用提了,大家都自以为聪明,有的人你刚要说他,他就跟你辩起来了,看到这种人我的嗔心就来了。我们都生在佛后,这是第八种难,是我们大家共有的。所以我们学佛修持要除去心地上这八难的根根,佛的国土是没有三恶八难的。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学佛要守戒,《维摩诘经》讲得很清楚,要内心自动自发地守戒,不是靠外在环境逼你,或者别人勉强你而守戒的。看到别人的行为不正,不讥笑他,不批评他,不宣传他的缺点,就是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是菩萨道。佛国没有所谓犯不犯戒,因为那里人的行为自然都在道德中。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基础讲戒,先要修十善业道。就是杀、盗、淫,贪、嗔、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能够把身口意容易犯的这十种过错改过来,就是十善业道。前面已经讲过了。
能修十善业道是菩萨净土,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不会中年幼年就死去;「大富梵行」,就是虽富有,同时也肯修行,这就不是我们常说的「贫穷布施难,富贵发心难」了;「所言诚谛」是所讲的话言而有信;「常以软语」就是不会粗暴地与人讲话,不像我常大声吼你们;「眷属不离」,父母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不会分离;「善和诤讼」,能调和别人的诤讼;「言必饶益」,总是讲有益于人的话,不讲无益之言;「不嫉不恚」,不嫉妒不怨恨别人。读了这一段,我们再用每一条来对照自己今生的遭遇和言行,就知道自己前生有没有修十善业道了。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这一路连下来,就是净土法门,学佛做功夫的程序就在这里了。佛说第一步是直心,不走谄曲心。因为真正修直心才能发行,发什么行?发心行愿,真能修行。然后慢慢就得到了深心,修持智慧功德心愈来愈深。得到了深心,你的妄念意识自然得到调伏清净,你打坐时妄念降伏不了,因为没有得深心。
佛在《金刚经》中说「应如是降伏其心」,照《维摩诘经》的道理来说,要直心、发行、深心自然能调伏妄心。调伏了妄心,你才做到言行一致,说得到就做得到,做得到的当然说得出来。因为做到「如说行」,才有资格回向一切众生。能回向,你的智慧才能方便度人,成就众生。能成就众生,你的佛土就是净土了。你的佛土清净了,自然开口所说一切都是净法。因为说的是净法,自然智慧清净。因为智慧清净,你心就清净,就是净土了,唯心净土。也用不着往生那一个净土了,到了心就是净土时,则一切功德庄严清净。佛在这里说得清清楚楚,修行的方法就在这里了。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便你修那一种净土,西方极乐净土也好,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也好,上方香积净土也好,北方不空如来净土也好,南方宝生如来净土等等,要注意重点的这四句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你心不清净,念佛念法念僧只能算暂时种一点点善根罢了!什么是心,这问题大了,不是大家现在用的知觉感觉第六意识的妄想心,而是包括身心内外,心物一元的全体真心。至于怎么净,要先从妄念开始清净,渐渐地使意识净,然后是身净,然后进入到身心内外心物一元完全的清净。这样才是真正的心净,真正的净土,真正的佛法,大家要把握到。这里是《维摩诘经》的第一个要点。
为什么看不见佛的佛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这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舍利弗就是《心经》上的舍利子,翻译的名字不同,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很多经典都是因他起来向佛请示而由佛开示的,也是经常跟随在佛身边的弟子。这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是声明舍利弗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他虽现出家的小乘罗汉相,但他本是大乘菩萨,不会不懂,而是装不懂,好像是跟佛二人在唱双簧。佛用心念的威力感通他,叫他提问,是佛与弟子间心念彼此感应道交。于是舍利弗就心中产生一个思想,假如菩萨心净了,那么成佛时他的佛土就是净土;如此说来,难道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多生累世做菩萨时心不太干净吗?否则为什么要在这个不干净的世界成佛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佛感应到了舍利弗的心念,就对他说,你的意思怎么看,日月难道不干净吗?为什么瞎眼的人看不见光明?佛这个道理是说,清净光明无所不在,为什么不能清净呢?是因为人自己心念的罪障的缘故。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回答,看不见日月的清净光明,与日月本身没有关系。日月永远是发光的,是瞎眼的人自己看不见日月的光明。这里用了「过」字,是代表多生累积的业报因缘,所以眼睛不能见光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佛就告诉舍利弗,你讲得对,一切世界国土没有不净的,众生因为自己罪孽的缘故,所以看不见国土的庄严清净。这不是佛不来感应你,是你自己没有办法受感应。比如太阳永远是照着大地,可是你躲在房子里,以房子为自己的天地,自然看不见太阳。一切佛菩萨善知识,都想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灌输给众生,而众生却自己挡住不接受,自以为是。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佛再告诉舍利弗,这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只是你们看不见,只见到脏的一面。讲到这里,我举个例证,你们参一下。各位坐在这房中,环境很干净吧!这墙壁是水泥和砖头做的,可是水泥和砖头的本质是泥土,如果把泥土放在房中,你就嫌脏了。墙上糊的有壁纸,你们去纸厂看过就知道纸浆是又臭又脏。没有一样东西本来是干净的,可是经过人工制造,现在都好像变得干净了。你去餐厅的厨房看看,都很脏,可是做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所以《心经》上告诉你不垢不净是高一层的道理,是法身上的道理,本体的道理。这里也是讲本体的道理,但又讲现象的道理。一切物质世界的现象,净与不净是你智慧功德的能力,唯心所造。这个世界婆娑国土,只是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国土的一部分,佛告诉舍利弗,我这个娑婆国土其实非常干净,可惜你看不见:好像我们这一辈人比舍利弗运气好一点,看见点影子。你看那航天员在外层空间拍的相片,这个地球多美丽啊!很严净啊!这个道理很深,要参究。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这时听众当中有一位大梵天天王螺髻梵王,他头发是右卷的,他告诉舍利弗,你的想法错了,你认为这个世界不干净,但从我们色界天天人的眼光看来,这个世界清净庄严极了,同我们的自在天宫一样美丽。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舍利弗说,可是以我们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有山有坑,有刺人的荆棘,有土有石块,充满了又脏又臭的东西。舍利弗跟螺髻梵王都是老实地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这是个大问题。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螺髻梵王称舍利弗「仁者」,这是佛教对平辈的出家人或在家人的尊敬称呼,是由《维摩诘经》翻译过来才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