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业生产不得不经常受到各种自然 灾害的袭击。广大的农村,时常由于严重的水、旱、风、蝗等天灾的为害。而形成了连 续不断的荒年。这就使得人们不能不靠天吃饭,迷信大自然的盲目力量,把它神秘化起 来。虽然,在那些年代时,也有个别大胆的科学家,敢于揭发大自然的秘密,找出一些 客观的规律,但是,作为一切旧时代的主导思想,总是带有盲目迷信色彩的宿命论思想。
只有到了我们现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新时代,人们对于客观的自然规律,才能逐步地 完全克服盲目迷信的成分,而达到了自觉的科学认识阶段,从这个方面说,我们最近两 三年来提倡敢想敢说敢干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科学精神,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的人民群众再也不会迷信玉皇上帝,再也不会去向老天爷祈 求丰年了。我们的人民群众用自己宏亮的声音,到处唱出了这样的新歌谣: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由此可见,古老的“玉皇诞”,在现时我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历史的讽刺罢了。 我们应该从古人的迷信中彻底解放出来,更进一步掌握客观的自然规律,使自己成为命 运的主宰!
燕山夜话(三集) 中医“上火”之说
常常听见有人说:“这几天身子不舒服,医生说是上火了。”于是吃下一两服清凉 剂,很快就好了。这里所谓“上火”,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每个 人的修养似乎也颇有益处。
据一部最老的中医经典《黄帝素问》的论述,“上火”的原因是“发热”,而“发 热”的原因,有的由于外界的感染,如烤火等等;有的由于身体虚亏,所谓“元气损耗” 的结果;有的由于气郁,如忧恐、盛怒等等所激起。《素问》中有许多名言,为一般中 医所传诵。比如说:“南方生热,热生火”;又说:“阴虚生内热”。看来“是火”的 原因虽然有好几种,但是外界的感染比较好治,麻烦的在于虚亏和气郁这两方面。
因此,如果有人想要讲求养生之道,最好劝他平素注意保持心平气和,就不至于出 毛病。而要做到心平气和,当然与涵养工夫的深浅有关。但是,除此以外,锻炼身体、 预防疾病无疑也是重要的。
那末,究竟应该怎样注意,才可以避免“上火”呢?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中医,都曾 教人以摄生之术。他们的方法,主要是从疾病的根源上着手,这可以叫做治本或根治的 方法。其次,临时治标的方法当然也不应该放弃,不过那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 了。
从根源上说,火既然被认为是由热而来,那就一定要防热了。金朝的名医刘完素, 在他所著的《六书》中说:“诸热皆属于火。”因此,他认为要“驱火”必须“退热”。 元代的名医李杲,在他所著的《十书》中也认为,“饮食劳倦”都会“损耗元气”,都 会“生火”,而“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照他的看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必须注意饮食不可失节,寒暖不可失调,更不可喜怒无常,任性放纵。
李杲的学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他认为“火分内外虚实”。这又进一步对于 上火的症状,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从现象找出原因,确定几种不同的性质。明代的著 名中医张介宾,在这一方面的学说,基本上是按照李杲的著作加以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区别内外之火并不困难,而要区别虚实之火却较难。但是, 只要记住劳损而虚、积郁为实,这样也就大致可以区别了。当然,具体分析病情,并且 对症下药进行治疗,这是医生的事情。我们只不过从卫生的知识方面大略懂得一点而已。
具体的情况是复杂的,要区别虚实也不能简单化。比如,有的人也许饮食不消化, 造成积滞,但是他的身体素来衰弱,这是虚实交错的一种情况;反过来,有的人也许几 天没有休息,以致过度疲劳,但是他的身体素来强壮,这又是虚实交错的另一种情况。 如此等等,可以类推。
一般说来,对于自己的身体应该有基本的估计,找出一种规律,遇到上火之类的小 病,自己稍稍加以调摄,自然就会痊愈,即便到边僻的地方,万一有病也不致张惶失错。 如果又懂得一些医学常识,就更加心里有数了。
当然,问题是要看那已经懂得的一点医学常识是否正确。
如果不懂装懂,并且生搬硬套,那还不如不懂的好。
比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有一节《论治火》。他的中心思想是说:“实火宜 泻,虚火宜补。”然而,这两句话只能算是一般的原则,实际运用起来,不能不发生种 种变化。所以,张介宾接着又说:“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实 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可见,对于一切实火并非不管三七二十一, 统屯投以清泻之剂,而对于一切虚火也决不可统屯投以滋补之剂,必须处处注意虚实交 错的种种情况,详细分析这些虚火或实火发生的具体情况和部位。
在这一点上,中医的科学性并不比西医为差。正如西医能够具体分析人体的某一部 分有发炎的症状一样,中医也能够区分心、肝、肺、胃、脾、大肠、小肠、肾、膀胱等 各部分的虚火或实火,并且能够找到黄连、栀子、石膏、黄芩、天门冬等三十几种不同 的药物去治疗它们。
为了普及医学知识,最好有一些研究中医的朋友,仿照其他科学小丛书的方法,编 写若干种中医常识的小册子,把人们经常见到的疾病和医疗原理,做一番通俗的解释。 附载一些单方。这是我顺便提出的一项小小的建议。
燕山夜话(三集) 三七、山漆和田漆
很多人都喜欢中药,我也喜欢中药,因为时常闹病,慢慢地熟悉了一些中药,听到 和看到不少关于中药的材料,觉得这里边有许多道理,还有待地专家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最近我对于三七感到特别的兴趣。它出产于云南等地,可以算是中药宝库中的一颗 明珠。它的用途正在日益扩大。它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价值,正在逐步地被人们所认识。 但是,现在人们所已经知道的它的药用价值,仍然极不完全。它的用途究竟有多大,真 是未可限量啊!
为什么叫做三七呢?这个名称的由来已经说不清楚了。历来流行的有三种解释。李 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 谓其能合金疮,如漆沾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看来,三七、山漆、金 不换,这三个名称由来已久,而以山漆的名称为较合理。
我听到还有一种解释,说三七是指这种药要生长二十一年的意思。但是,据云南的 朋友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也决非如此,这正如说左三叶、右四叶一样失于牵强。 如果因左三右四而名三七,则为何不叫做三四呢?如果因为要生长二十一年而名三七, 则为何不叫做念一呢?可见三七的名称确有问题。
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广西也有一种土药,名叫田漆。它的形状和药性简直同山 漆没有什么差异。从这里,我得到一个启发,似乎三七可以肯定是由于音误而产生的一 个名称,它的真名应该是山漆。而山漆和田漆应该肯定是相同的药物。这样解释就能避 免关于三七的种种不合理的说法,使中医的药物命名更符合科学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于 实际。
山漆和田漆的形状和特性,确实没有什么差别。《本草纲目》说它“根暴于黄黑色, 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不过田漆 的效力似乎不如山漆。因此,在中医药物学中,应该以山漆为主要的名称,而以田漆附 属于山漆之下。至于三七的名称,当然可以取消不用,因为在药物学上这个名称是站不 住脚的,不比口头上可以随便称呼都没有多大关系。
中国医药有独特的宝藏,这从山漆的功效上又一次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首先,它是 最强烈的一种补药。云南人常常用山漆燉鸡,给年老体衰的病人吃。如果年青强壮的小 伙子吃上几口,就要流鼻血,全身发热。但是,它还有更大的作用,是用于止血、散血、 定痛等等。李时珍说:“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效。……凡杖 扑伤损,淤血淋漓者,随即烂嚼,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 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 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李时珍还说明,无论吐血、血痢、妇女血崩、经水不止、产后 恶血不下,以及痈肿,虎咬、蛇伤等症,都可以用山漆治愈。
不过,必须特别注意掌握用药的分量,没有经验的千万不要自作聪明随便用药,而 必须请教有经验的中医,这种药用得不适当,稍稍过火,就会出乱子。这个道理好比其 他事物运动的规律一样,只是表现得更加激烈,如果你掌握得正确,它对人就非常有益; 如果超过了限度,就变成荒谬绝伦,立刻会致病人于死地。所谓“庸医杀人”往往如此。
这个事实可以引起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好和坏,利与弊,在 一定的条件下,往往同时存在;并且各有一定的限度。凡是超过了限度,则条件发生变 化,好的可能变成坏的,有利的就可能变成有害的。至于在条件根本不适合的时候,那 末,即便有最好的东西也将毫无用处,甚至无益而有害。这些就更不必说了。
燕山夜话(三集) “无声音乐”及其他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趋腐朽,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日益走向没落。所谓“无声音 乐”的出现,可算得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无所有的艺术”的又一次彻底的暴露。
音乐怎么会是无声的呢?据说美国现时大出风头的作曲家——拉蒙特。扬格的新作 品,便是所谓“无声音乐”的杰作。演奏这部新乐曲的人,只要往台上一站,放出一只 蝴蝶,让它在场子里任意飞来飞去;等到蝴蝶从窗口飞出了场子以后,这部音乐作品就 宣告演奏完毕。而在这部作品演奏的过程中,根本听不见任何音乐的声响,所以,这就 叫做“无声音乐”。
听众们当然不承认这是音乐,表现极为不满。然而,属于那一伙的音乐评论家却解 释说:“蝴蝶在场中飞舞,这件事情本身便是音乐;音乐的世界不能只靠声音来表现, 还要加上视觉的因素,使它更加具有戏剧性。”这样,听众们就只好怪自己不懂得音乐, 不会欣赏无声的妙处了。
但是,听众们可以一次受骗,难道还会继续受骗吗?拉蒙特。扬格明知用法子骗不 了人,于是他不得不时常变换花样,以便欺骗听众,有一次他作了另一支乐曲,定名为 “三四三”。演奏者用胳膊肘在钢琴的键盘上连续敲打了十二分钟,敲足了三百四十三 下以后,便站起来向听众深深地鞠一个躬,表示演奏结束了。听众们虽然再一次受骗, 不过,这么一来,所谓“无声音乐”实际上被打破了,仍然变成有声的了。
这又如何解释呢?于是他们又创造一种名目,把这些音乐作品统称为“先锋派音乐”。 这个意思就是说:音乐是从没有声音的地方开始的,所以音乐的先锋一定要达到无声地 境界。
以这类胡诌的“理论”为根据,西方资产阶级的这一批音乐家,就大肆制作无声的 或接近于无声的作品。
有一个留学于美国纽约朱丽雅音乐学院的日本作曲家——一柳慧,在一九六一年八 月回日本之前,曾将他创作的一部乐谱先寄回日本。他的朋友们把这一部乐谱打开一看, 简直莫名其妙,因为无论翻开哪一页也找不出任何乐谱,只看到有几滴墨水滴在纸上。 这样的乐谱怎么能够演奏呢?据日本的“先锋派”音乐评论家黛敏郎称,他曾在纽约听 过这部乐谱的首次演奏,当时演奏者在自己面前摆上刚从菜市买回来的几颗绿色的豆子, 凝视了足足十分钟以后,这部乐谱就被演奏完毕了。象这样的例子,当然可以作为“无 声音乐”的代表了。
为了遮盖“先锋派”的音乐“理论”的空虚,他们故意装模作样,宣称要抛弃传统 的音乐创作规律,而依照数学方法创作新音乐,甚至还要采用“量子力学的方法论”, 或者用谁也不懂得的什么“新的数量记述方法的情报理论”来作曲。在这种“理论”指 导下,他们又创造了所谓“图形乐谱”。
那末,什么是图形乐谱呢?天晓得。他们随便在纸上乱画了一通,就算是乐谱了; 而演奏者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当时偶然的冲动随意演奏”。并且,当他们演 奏的时候,既可以不用任何乐器,也可以随便用破瓶子、纸盒子、木箱子、洗脸盆以及 任何东西当乐器;既可以不必有人配合歌唱,也可以随便念咒、呻吟、发出任何莫名其 妙的声音。
这一切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极端空虚和无聊。在那里,生活本身就充满 着欺骗、胡混、死一般的沉寂,反映到文化艺术上当然也是这样。对于这种现象,不可 能有别的解释。虽然也有人引用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士的话,说“世界是个音乐”,来 为“无声的音乐”等档的出现进行辨解,但是,这显然是徒劳无功的。尽管这位希腊的 数学家发明了直角三角形的著名定理,然而,他在哲学思想上相信灵魂和轮回的学说, 被后人称为神话人物,他对于宇宙现象的解释有许多是不科学的。何况他所说的“世界 是个音乐”。意思无非是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和谐的天籁,这同所谓“无声的音乐”又有 什么相干呢?
西方资产阶级的音乐界自欺欺人的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演奏以及对音乐欣 赏的水平,已经降落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在这个时候,代表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 的心声和时代呼声的人民音乐,必须更好地去完成它的光荣伟大的历史任务!
燕山夜话(三集) 你赞成用笔名吗?
写文章不署真姓名,而用笔名,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过去许多作者都曾经这样 做,现在仍然有许多作者这样做,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在于有的同志不赞成使用笔名。其理由是:写文章应该采用严肃的态度,认真 负责,郑重从事;而不应该抱着随便乱写,不负责任的轻率态度。为了表示严肃的态度, 文章的作者就必须写出真实姓名,以示负责;而使用笔名则是不严肃的不负责的一种表 现。
写文章确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决不允许轻率不负责任的随便乱写。但是,写文章 要采取负责的态度,这是一回事;可不可以使用笔名却是另一回事。如果说,使用笔名 便是不负责的表现,这就不尽然了。
一个作者对于他自己写的文章,是否抱着严肃负责的态度,这是一个重要问题。然 而,这不能够仅仅根据他使用笔名与否来做判断。我们曾经见过,有个别政治上极端不 负责任的作者,抄袭别人的文章,却署了他自己的真实姓名。你难道能够因为他写了真 实姓名就认为他是一个好作者?显然,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以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 题。
历来许许多多严肃认真的作者,他们往往使用各种各样的笔名。中国古代的许多作 家,几乎都有别号或笔名。例如,唐代的诗人杜荀鹤,有时署名为九华山人;宋代的文 人黄庭坚,有时署名为八桂老人;元曲大作家关汉卿,有时署名为己斋叟;明代大学者 王夫之,有时署名为一飘道人,时至今日,人所共知的鲁迅、茅盾、老舍等档都是笔名, 他们岂不都是严肃认真的作者吗?可见一个作者的态度是不是严肃认真,与他们用不用 笔名简直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有人会说,过去那许多作者使用笔名,都是因为受了环境的限制,不得已而为 之。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经常威胁着许多进步作者的生存。在当时的黑暗 统治之下,许多作者使用笔名是情有可原的。现时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己成 为社会的主人,再也不受什么威胁和迫害了,还有什么必要再用笔名来写文章,而不写 真实姓名呢?
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也不然。笔名的作用是颇为复杂而微妙 的。著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孙洙,偏偏不用真实姓名,而用了“蘅塘退士”的笔 名,谁能解释其原因何在呢?假如说那是封建时代的事情可以不论,那末,即便我们今 天有了这样优越的社会制度,仍然没有完全取消笔名的理由。正如现在人们虽然都知道 茅盾便是沈雁冰、老舍便舒予,如此等等,可是,我们仍然没有理由要求他们取消茅盾、 老舍等笔名,而无论在任何和任何场合,都一律只用沈雁冰、舒舍予等本来的姓名。
如果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和本来姓名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他们不管用的是什么名字 都是完全负责的;那末,现在许多新的作者使用笔名或真实姓名,不也是一样都要负责 任的吗?
现在的新作者发表文章的时候,几乎无例外地都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了报刊的编 辑部。这就是说,无论署什么名字,作者都是负责的。但是,正因为这个缘故,有的同 志更加坚持己见,认为使用笔名已经毫无意义了。殊不知在现时条件之下,使用笔名还 是有若干正当理由的。
谁也不必讳言,有些人看文章的好坏,是以作者有没有名声和名声大小来做判断的。 这使作者本人有时也很苦恼。署一个笔名就省去这种麻烦,说好说坏只看文章如何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遇见许多作者,有些学习和研究初步心得,但是还不很成熟, 用他的本名写文章发表,似乎反而觉得不够郑重,用一个笔名发表就比较好。好处表现 在两方面。一则在作者方面,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