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⒁狻敖隙纭〔恢∑淙崛笠病薄M保挂⒁狻懊拷剿。匆栽锿粮粗虮T螅徊桓丛蚋伞『浴薄U庑┘际跸附谌绮蛔⒁庹莆眨苫盥适遣豢赡芴岣叩摹

  至于树木长得好坏,全看培育的方法是否符合植物学的原理。现在懂得植物学原理 的人,似乎很不少。但是,真正懂得实际运用的却不多,能把实际经验提炼为原理的就 更少。因此,有必要广泛地总结一些实际经验,来充实和提高这个专业的干部水平。我 们应该学习唐代的作家柳宗元,他写了《种树郭橐驼传》是人所共知的。其中有一段写 道: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耳。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 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成。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 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 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这是许多人都曾读过的极平常的一篇古文,它所阐述的植树的道理非常重要,却又 是最初浅的。可是,有的人即便学到了一套新的科学方法,如果把这样初浅的原理反而 忘掉了,岂不可惜!

  但愿在我们祖国广大的土地上,经过我们自己的亲手栽培,能够逐年出现更多的森 林地带,让我国无数的青山绿水,永不衰老,永远壮丽!

  燕山夜话(三集)  一品红

  目前在首都的许多公共场所的休息室和客厅等处,我们差不多到处可以看见一种鲜 红美丽的盆花,象烈火一般射出耀眼的红光,它就是一品红。

  一品红,又叫万年红。当着北国严寒的日子,万花雕零,此花独盛,点缀着冰天雪 地的整个冬季。一直等到春回人间,群芳争艳的时候,它才完成了任务,悄悄地离开了。 这种独特的性格,实在是值得赞赏的啊!

  有的植物学书籍上说,一品红原产墨西哥和美洲中部各国。这么说来,似乎中国原 来没有这种植物。其实不然。《尔雅》《释草篇》上有“邛钜”之名,据晋代郭璞及汉 代郭舍人的注解说:“今药草大戟也。苗名泽漆。近道处处有之。生时摘叶有白汁,故 名泽漆也。”又查《本草纲目》载:“大戟,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今俚人呼为 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李时珍描写这种植物的特征是:“大戟生平泽甚多,直茎, 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其梢,叶密攒而上。”

  根据这些记载看来,中国古籍上所谓大戟,或邛钜,或泽漆,或下马仙,实际上不 就是与一品红同类的植物吗?如果说一品红是从外国传来的,那恐怕是不合事实的吧! 从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写道:“一品红,大戟科,大戟属。木本,培 养于温室中。热带产者颇肥大。茎梢之叶呈鲜红色,如花瓣样。叶间攒簇小花。雄花只 有一雄蕊,雌花只有一雌蕊。数花间,着生蜜槽,淡黄色,作小杯状。此蜜槽与红叶, 俱所以招致昆虫,使为授粉之媒介者也。一品红为我国俗称,日本或名猩猩木。”这一 段文字写得还比较妥善。

  但是,近来看见有一些别的植物学书籍,却又说一品红“因为开花期恰在圣诞节时, 故亦名圣诞树”。这一点恐怕就有问题了。纪念耶稣诞生乃是西方的风俗,而西方人通 称的圣诞树,都是指的枞树等松柏科的常绿乔木,不应该把一品红也列为圣诞树之一种。 即便西方人编的植物学书籍上有此一说,我们似乎也可以不必抄袭这个名称。

  如果用我国固有的名称,我想把一品红叫做“红大戟”,似乎也未尝不可。因为大 戟可以有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几种。据五代韩保升的《本草图经》注解,大戟“有 黄花者,根似细苦渗,皮黄,肉黄白,五月采黄,二月八月采根用”。宋代苏颂的解释 是:“大戟春生红芽,渐长,丛高一尺,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 明代李时珍也说:“杭州有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色白。”由这些 注解中可以看出,大戟的颜色确有多种,一品红实际上是一种红色的大戟,如果叫它做 红大戟,有什么不可以呢?至于我们已经习惯把它叫做一品红,这个名称当然也不能取 消。

  而且,一品红的用处也不少。它不但可以供人们观赏,还可以用于医药。按《本草 纲目》的记载,大戟的“气味苦寒有小毒”,“主治盅毒、十三水、腹满、急痛、积聚、 中风、皮肤疼痛、吐逆”;又可以治“颈腑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李时珍还 说:“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唯善用者能收奇功也。”他又说:“大戟味苦牆,浸 水,色青绿,肝胆之药也。”这很可以说明大戟的药用价值了。

  在《本草纲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以大戟为主药的方子。例如:“水肿、喘 急、小便牆及水盅,大戟炒二两,干姜炮半两,为散。每服三钱,姜汤下,大小便利为 度。”又如:“水气肿胀,简便方用大戟烧存性,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钱半。”另外有 千金方写道:“中风发热,大戟、苦参四两,白酢浆一斗,煮熟洗之,寒乃止。”药用 的大戟是哪一种大戟,虽然这些药方上没有写明,但是看来红大戟也不能例外吧。当然, 这类专门问题,要由医师和药物学家去判断,这里所提供的材料,只能作为研究的参考。

  一品红既然有这么许多用处,它就更加令人喜爱了。我见过有的画家画它,有的诗 人歌颂它,那是完全应该的。今后希望有更多的注意研究它,并且充分利用它。

  燕山夜话(三集)  雪花六出

  历代诗人咏雪的诗太多了。喜欢旧体诗的人一定读了不少。现在,我倒要举出唐代 一个著名武将高骈的《对雪诗》给大家看看。这首诗写道,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清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诗意很浅显,用不着什么解释。这里说的“六出飞花。”就是指的雪花。因为雪花 的主要形状,是由六角形的小结晶体集合而成的。

  再举宋代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将韩琦的《咏雪诗》吧。他写道:

  “六花来应腊,望雪一开颜。歌舞喧侯第;风沙杂戍关。

  余芳留草树;清兴入江山。后夜高楼月,萧然昆阆间。“

  这里说的“六花”便是六出雪花的简称。韩琦是一位带兵的统帅,知识广博,不但 关心政治,也常常留意经济。他见到腊前下雪就满心欢喜,这是因为腊月以前下雪,对 于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中国古书上有许多记载,可以证明古人在这方面的经验。

  相传春秋时代越国范蠡的《陶朱公书》有一段文字写道:

  “腊前得两三番雪,谓之腊前三日。谚云:若要麦,见三白。”

  这就是说,头一年腊月以前如果下三场雪,第二年的麦子就有一个好收成。然而, 实际上也不一定都非在腊前下雪不可,如果阴历正月能下几场雪也就不坏了。所以,唐 代张摹冻百菰亍酚腥缦碌奈淖郑

  “正月见三白,田公笑吓吓。西北人谚曰:要宜麦,见三白。谓三度见雪也。”

  这么说就比较灵活一些,也比较合理。因为自然现象往往发生很复杂微妙的变化, 不可能象刻板的一样。

  下雪不仅仅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大好处,而且它还能够杀菌、消毒、防止疾病。明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汉代刘熙的《释名》,对于“腊雪”所下的注解是:“雪, 洗也。洗除瘴疠虫蝗也。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阴之成数也。冬至后第三戊为腊。腊前 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用水浸五谷种,则耐旱, 不生虫。洒几席间,则蝇自去。淹藏一切果食,不蛀蠹。春雪有虫,水亦易败,所以不 收。”这就把腊雪的好处,大加一番赞扬,并且与春雪做比较,有相当的说服力。

  还有一些疾病,也可以用雪来治疗。所以李时珍又说:“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 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黄疸仍小温服之。藏器洗 目退赤;煎茶煮粥,解热止渴。”这个道理极为明显,因为雪是“大寒之水也。”所以 能治许多热病。

  但是,李时珍说“雪花六出,阴之成数也”,这句话却没有指明雪花为什么六出的 道理。究竟为什么雪花会是六角形的结晶体呢?古代的学者都没有说出它的所以然来。

  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载:“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多六出,其数属阴也。”这 当然不能算做什么道理,到了南北朝时代,据《宋书》《符瑞志》载:“大明五年正月 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 草木花多五出,雪独六出。”这更没有说出任何道理。宋代朱熹在他的《语类》中解释 道:“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 泥必灒开,成棱瓣也。又六者阴数。太阴元精石亦六棱,蓝天地自然之数。”他用泥团 掷地做比喻,当然有些勉强,后面说的自然之数也不够明白。

  其实,雪花的六出乃是水的结晶体的分子排列规则。如果冷气在摄氏零下二十三度 以内,雪花就成为细微的针状;如果寒冷超过摄氏零下二十三度,雪花就必然成为六角 形的。然而,西方的科学界,一直到了十七世纪才解释雪花是六角形的。如果与他们相 比,那末无论如何,要承认最早用文字说明“雪花六出”这个自然现象的,毕竟还是我 们中国人啊!

  燕山夜话(三集)  守岁饮屠苏

  一年的最后一天,按照中国古老的说法,就叫做除夕。据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 所载,古来“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我们现在过新年虽然用不 着这一套,但是,了解一下这中间究竟有什么道理,却又何妨?

  除日驱傩是一种迷信。唐代李绰的《秦中岁时记》说:“傩皆作鬼神状,二老人为 傩公婆,以逐疫。”这一类跳神跳鬼的把戏,现在已经骗不了人,不用提了。可是驱傩 的意思是要驱逐疫疠之鬼,与我们现在说的送瘟神的意思相同。这表明了我们的祖先经 常受到疫疠的侵袭和威胁,他们为了保全自己和子孙的生命,不能不千方百计地向疫疠 进行斗争。这种精神未可厚非,不过他们迷信巫术能够驱傩则是完全错误的罢了。

  至于除夜守岁也是很古的习惯。奇怪的是,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却认为这习惯是 唐代才开始的。他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按守岁之事,三 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守岁于杜位家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 ”其实,唐以前已有守岁的习惯。在南北朝时代,梁朝的庚肩吾、徐君伞热硕加惺厮辍〉氖摹P炀‘《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从前私塾老师往往教学生背诵。这首诗写道: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而杜甫的《杜位宅守岁》那首诗当然是晚出的了。这首诗在《杜工部诗集》中并不 怎么引人注意,它的原句是: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历来许多著名的作者,差不多都写了除夕守岁等等诗词,内容大致也不外乎回了过 去,展望未来,做一些自我检查和总结。有的作者特别认真地这样做。例如,我们热爱 的唐代大诗人贾岛,每逢除夕就要“祭诗”。请看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写道:

  “贾岛常以岁除,取一年所得诗,祭以酒脯曰:劳吾精神,以是补之。”

  这里所谓“祭诗”。实际上等于做了一年创作的总结。至于一般人家,也要用种种 行动,来表示除旧布新的意思,对新的年度表示衷心的祝愿。

  大体说来,人们在除夕表示的最普遍的祝愿,是关于健康的种种保证。在除夕的许 多习惯,几乎都与防疫和保健有关。饮屠苏酒便是为了防疫和保健的目的。至少起初的 时候是这样的,后来的人狂饮烂醉,就完全失去原意了。

  “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 种房屋就叫做“屠苏”。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里的人们酿的一种酒就叫做屠苏酒。它 是用几种药草酿成的。据明代屠隆的《遵生八笺》记载:“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 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 铢。”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七味药草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它是防 治瘟疫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 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能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盅毒。 蜀椒也能解毒、杀虫、健胃。桂心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 去痞,温养脏腑。茇葜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它是防治疫 病的有效药方。

  由此看来,古人守岁饮屠苏的习惯,也颇有一些道理。尤其是饮屠苏,可以说是群 众性的防疫运动,很值得研究群众卫生的同志们作为参考资料。

  燕山夜话(三集)  “玉皇”的生日

  每年阴历正月初九,按照过去民间的风俗,这一天算是“玉皇诞”。人们在这一天, 都得恭恭敬敬地去向“玉皇上帝”叩头行礼,贡献祭品,祈求上天降福消灾。

  谁都知道,这是一种落后的迷信,现在决不会有人相信它了。但是,作为一种风俗, 它的产生和发展,却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反映着一定 的社会经济生活,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就以“玉皇”的生日作为一个例子, 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一些道理。

  “玉皇”的生日定在正月初九,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很难考查。但是,明 代已经有此一说,这是可以断定的。据明代王逵的《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 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明代黄道周 的《月令明义》也说:“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 还有清代黄姡У摹对铝钭⒔狻芬灿型募窃亍U獠渴榫菟凳翘泼骰仕茒'加以编 辑。这样说来,好象所谓“玉皇诞”。在唐代就已经定在正月初九了。然而,这是否可 靠,还有待于证明,不过,唐代已经祭祀“玉皇”却是事实。

  值得注意的倒是阴历正月初九这一天的意义。据王逵的解释。因为“阳数始于一, 而极于九”,所以“玉皇诞”就定在正月初九。这个解释,大体上是有根据的。王逵是 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生于浙江钱塘县,跛一足,行动不便;家庭穷困,幼年受尽欺凌。 到了成人以后,为生活所迫,卖药糊口,仍然不得一饱。又常常替人卜卦,猜测吉凶祸 福,当然都是骗人的。他自己很不愿意过那样的生活,所以努力读书,博览诸子百家的 典籍,居然有了很丰富的知识。后来他著书立说,常常解释一些别人不能解释的问题。 他对于“玉皇诞”为什么是在正月初九,做了这个解释,倒也合乎封建时代一般人的认 识水平。当然这里头也包含某些科学道理,因为正月初九是与立春的季节相适应的。

  按《孝经纬》记载:“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又《礼记》《月令》 注云:“距冬至日四十六日,为立春。”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一首《推立春歌》 写道:“今岁先知来岁春,但隔五日三时辰。”接着,作者解释说:“如今年甲子日子 时立春,则明年合是己已日卯时立春。”这样看来,按照中国旧的历法计算,每年正月 初九日,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在立春的节气刚过的时候。而每年的每一个月份的第九 天,恰恰是“一阳初始”的时令,这是大自然开始“万象回春”的一个关键性时刻。所 以,古人把这一天当做大自然的主宰— “玉皇”的生日。似乎也颇有道理。

  我们从古代的人们祭祀“玉皇上帝”的时候,向“玉皇”祈祷的内容上,就不难看 出人们的目的何在了。例如《唐书》《礼乐志》载:“显庆二年,定南郊祈谷,及明堂 大享,皆祭昊上帝。”当时制定了一种乐曲,名为“享昊天乐”,其中有许多歌词,都 表示了祈谷的意思。比如说:“九秋是式,百谷斯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这 些意思不是很明显吗?一直到清代,据《大清会典》记载:顺治元年定每年正月上辛日, 祭上帝于大享殿,行祈谷礼。“

  这里所谓“昊天上帝”“上帝”和“玉皇”都是相同的。古代的人对于农业特别重 视,除了许多专门掌管农事的天神以外,还一定要把玉皇上帝看做掌握农业生产的主宰。 这从古代的许多文章中可以得到证明。例如,三国明代的曹植,写了一篇《诰咎文》。 他在序言中说:“聊假天帝之命,以诰咎祈福。”文中写道:“效厥丰年,……雨我公 田,爰暨于私。黍稷盈畴,芳草依依,虚禾重穗,生彼邦畿;年登岁丰,民无馁饥。” 在曹植的时代,虽然还没有“玉皇诞”的风俗,但是,他已经把玉皇上帝当做大自然的 主宰,特别是掌握农业生产的主宰,这是很明显的了。

  在古代的中国,处于长期的封建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远不足以控制 自然,不能抵抗自然的灾害。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生产不得不经常受到各种自然 灾害的袭击。广大的农村,时常由于严重的水、旱、风、蝗等天灾的为害。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