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遇见许多作者,有些学习和研究初步心得,但是还不很成熟, 用他的本名写文章发表,似乎反而觉得不够郑重,用一个笔名发表就比较好。好处表现 在两方面。一则在作者方面,既不必考虑万一意见有错误会发生什么不良影响,又可以 对自己发表的意见大胆负责。二则在读者方面,对于这种意见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更可 以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于发表某些批评和商讨的文章。

  由此可见,写文章用笔名的,只要作者完全负责,就决无坏处,反而有好处。那末, 请问你赞成用笔名吗?

  燕山夜话(四集)  编余题记

  这一集又选了三十篇,重复编校,现在付印了。

  在前三集出版以后,远处的读者来信渐多,据说,外地报刊有的转载了《夜话》的 某几篇;也有的只采用了其中若干主要的材料,另行编写,而未转载原文。这些读者都 热情地把剪报寄来,使我直接了解到更多读者的意见和要求,对于改进《夜话》的内容 很有帮助。

  许多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和论证,得到朋友们的赞同,这固然是令人兴奋和鼓舞的; 但是,有时听到个别不同的意见,却也使自己有所启发或警惕。特别是当别的作者发表 了不同意见的文章,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我觉得都不应该把不同的意见,“顶回去”, 而应该让读者有机会充分地研究不同的意见,做出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

  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近来有个别问题,分明有不同的意见,却不见你们正面交锋, 互相辨驳呢?这种态度你以为是正确的吗?

  我认为这是涉及如何正确看待百家争鸣的原则问题。多听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只有 好处,决无坏处。如果听到一点不同的意见,马上就进行反驳,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大 好,甚至于会发生副作用。正确的方法应该首先让别人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 做到百家争鸣。即便有的意见在你看来是十分错误的,也不要随便泼冷水,读者自然会 辨别是非。假若一时弄不清是非,那又何必着急呢?至于有些问题根本难断谁是谁非, 就更不要操之过急了。也许有的问题提出来,又搁下去,经过多数人慢慢研究,原先不 同的意见慢慢地又可能一致起来。因为是非终究有客观的标准啊!

  还有一些读者大概没有看到《夜话》已发表的全部文章,他们来信所提的问题,实 际上已经讲过了,恕我不再重复。

  马南邨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燕山夜话(四集)  共通的门径

  读书,做学问,进行研究工作,到底有什么窍门没有?这是朋友们在谈论中提到的 一个问题。

  记得有一次《夜话》的题目是《不要秘诀的秘诀》,中心意思是劝告大家不要听信 什么“读书秘诀”之类的东西。直到现在,我的这个意见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本来不 想再谈这个问题。

  但是,近来仍然有许多读者来信,要求多讲些学习方法。他们说:“不一定要什么 秘诀,指出一点门径就好。”为了答复这个要求,现在另外提出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有的读者也许以为我喜欢看古书,所以来信要我“开列几本古书,作为学习的入门。”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我不主张大家以古书为入门。古书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读的, 否则越读越要糊涂。而且即便有了一定条件能读古书,也不可陷在古书堆里拔不出来。

  明代有一位学者曹于汴,在他所著的《共发编》中就曾经说过:“古人之书不可不 多读,但靠书不得,靠读不得,靠古人不得!”这个见解很对。曹于汴的为人处事,也 正表现了他的这种独立不阿的精神。他在明代万历年间举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力持 正义,终为魏忠贤那一伙奸臣所不容,那是必然的。

  当然,这样的读书态度并不只曹于汴一人。从来有学问的人都懂得:“尽信书不如 无书”。何况于盲目地靠读古书,那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

  其实,无论读书,做学问,进行研究工作,首先需要的本钱,还不是什么专门问题 的知识,而是最一般的最基本的用来表情达意和思考问题的工具。这就是要学习和掌握 语言文字和一般逻辑的知识。

  如果一个人不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就很难谈到做学问、进行研究工作等等问题, 这是非常明显的。不能设想,一个文字不通的人,怎么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又怎 么能够通晓各科知识呢?

  如果一个人连一般的逻辑都不懂得,当然就很难进行正确的思维,很难对自己接触 的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的概括,更不可能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了。事实证明,有的人正 是因为缺乏逻辑的基本训练,常常说了许多不合逻辑的十分荒谬的话,自己还不觉得它 的荒谬,甚至于还自鸣得意。也有的人因为不懂得逻辑,对于别人不合逻辑的荒谬言论, 竟然也不能觉察它的荒谬,甚至于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所以我一直认为,如果自己要研究什么学问的话,最好想想 自己是否学会了语言文字和一般逻辑。如果不会,就必须先把语言文字和逻辑常识学会,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学会以后,还要不断地练习,越练越熟,当然就越善于读书,越会做研 究工作。没有练好基本功以前,并不是完全不能做专门的学问,只是效果可能不会很好。 但是,也不必等到基本功完全练好了,然后才去做专门的学问,尽可以同时并进,双管 齐下。

  当着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能够独立思考和写作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找到自 己要研究的专门问题的书籍,抓住适合自己需要的最重要的著作,哪怕只有一两本也行, 把它读得烂熟。透彻地理解它的全部内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就无妨广泛地阅读其 他书籍和参考资料,越多越好。这样日久天长,自己的知识必然会丰富起来,再加上实 际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的体验,就不难在某一专门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一点半点的成绩 来。

  有的朋友在来信中还再三谈到博与专的关系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表示很 苦恼。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博与专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 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同时,在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之内, 仍然有博与不博、专与不专,也就是广与不广、精与不精之分。一般说来,在博的基础 上求专,或者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先求博而后求专,或者先求专而后求博,都是可以的。

  在练习基本功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时候,书要一本一本地精读。正如明代胡居仁 的《丽泽常学约》上写的:“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 虽多无益。”打好了基础之后,为了扩大知识的领域,就要多读多看,如汉代王充那样,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才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无论如何,每个人的情形不同,水平不同,要求不同,上面说的这些当然不能完全 适合于每一个人。这里只不过提出一个共通的门径而已。

  燕山夜话(四集)  主观和虚心

  平常说话、做事、写文章,往往发现有主观片面的地方,心里就很后悔,同时也很 快就会受到朋友的批评。但是,这种主观片面的毛病,又往往很不容易彻底克服。这是 什么缘故呢?

  回答可以很简单,就是因为不虚心。这个回答,应该承认,在根本上是正确的。因 为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复杂情况,对于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不可能都懂得,更不可 能都懂得那么完全、那么确切。因此,要想对客观的东西认识清楚,就必须虚心。这是 对的。

  同时又应该指出,虚心却不等于心中无数,没了主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离不开主 观的作用,只是主观主义才要不得。这个提法也是必要的和正确的。我们对于主观和虚 心这两个概念,同样不应该做片面性的解释。

  大家都记得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的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对 待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采取虚心的态度,力求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特别是有许多 学术方面的问题,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完全应该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原则,各抒己见,决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过去许多知名的学者,为了追求知识,总是长年累月地向别人虚心学习,虚心问道。 这种虚心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取法的。宋代的林逋,在《省心录》中说:“知不 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明代方孝孺的《侯城 杂诫》中也写道:“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恒苦不足故足,自以为足故不足。”他又说: “虚己者进德之基。”这些都是十分中肯而切要的话。

  当然,所谓虚心,既不是心中无数,也不是没有信心。我们对于自己研究的问题, 经过反复探讨之后,应该心中有数,做出了判断,就应该有信心。如果进一步研究的结 果,发现了新的问题,证明了原先的判断是错误的,那时候也要坚决丢掉错误的判断, 而肯定新的判断的正确性。在没有发现新的问题,做出任何新的判断以前,对于自己认 为正确的判断,必须具有充足的信心,不要半信半疑,动摇不定,不敢明确表示自己的 意见。有些人发表的意见,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虚心,没有主观成见;实际上有时不免 模棱两可,很不明确,表现了心中无数,毫无信心的状态。这当然是不好的。

  这样说来,虚心和不虚心要从实质上加以区别,不是仅仅看表面的态度如何。所以, 明代的何景明,在《何子杂言》中说:“器虚则贮,满则扑之,……故虚可处,满不可 处也。”他用扑满做比喻,未必恰当,但是也有相当道理。因为虚心或不虚心,主要的 应该看它的内容;至于它的外表是什么样的则是不重要的了。王阳明也曾说过,谦受益, 满招损。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这个意思也是不管表面如何,只问它的内 容如何。

  但是,无论怎么说,虚心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是非 常必要的。凡是不虚心处理的问题,往往不容易得到完满正确的结果。

  以人们熟悉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例吧。我们大家也许多多少少都曾经进行了某些调查 研究工作。请问:当着我们正在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是不是真正虚心了呢?现在回想 起来,这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经验证明,有的时候对某个问题,如果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那末,在进行调查研究 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许多符合自己口胃的材料;而对于不合自己口胃的材料和意见, 就看不进去,也听不进去。这种情形所以会发生,其原因就在于调查研究的人在思想上 有主观主义的成分,还没有做到真正虚心的地步。

  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 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 等到各个方面的情况全部集中起来,然后再做综合的研究,有所批判,有所扬弃,最后 形成正确的判断。这样才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错误。

  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法文片和德文版序言》中所说 的:“因为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 证实任何一种意见。”我们的经验难道不是这样吗?这种以个别或少数的例子,来证实 某种现成意见的所谓调查研究,不管其程度如何,实质上都是主观主义的。

  为了彻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序的主观主义成分,我们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 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虚心。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我愿意在 这里就这个题目说了这许多,以此共勉,并与朋友们共勉之。

  燕山夜话(四集)  三种诸葛亮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 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象我们现在懂得讲究 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 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 扬。他们认为孟获是联合许多山峒的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反抗诸葛亮的民族英雄。这是 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 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 诸葛亮,乃是一种面目,这可以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吧。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又是一种面目,这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 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 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和小说、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 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 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 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 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 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 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 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象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 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 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时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 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 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 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 看法?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 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 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 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 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 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 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 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实筑二城,倪从焉。…… 议论自负,莫敢撄者。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 意以孔明自许。……余至泗,正暑,见其坐上客扇,果有此两句,然后知所闻为不诬也。 倬既溃于符离,僎又败于仪真,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 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倪知而怒,将罪之,会罢去,遂止。”

  象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 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燕山夜话(四集)  王道和霸道

  读古代历史,处处可以发现有王道和霸道这两派人物,两派做法。过去的历史家, 对于王道和霸道,也有不少评论。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对于王道和霸道,究竟应该怎样 看法呢?

  汉代有一位大学者,名叫刘向,博通经术,评论历朝政治得失,有独到见解,兼晓 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汉元帝叫他负责校阅天禄阁藏书,他一边读书,一边著书。在 他所著的《新序》《善谋篇》中写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议。”他在同卷 的另一处又写道:“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看来刘向是称赞王道,而不 赞成霸道的。他把王道看做是由于人情和法律道德相结合的结果。这也有道理。因为 《礼记》老早就写道:“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这样说来,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 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 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反之,如果不顾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