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朴和陈陶同时行礼道:“谢谢王爷夸奖。”
高继冲话音一变:“这座城市,运用了大量的水泥和混凝土技术,玻璃、钢材也被广泛使用。你们为了要把建筑物修建得更加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在里面活动,所以运用了建造大型船舶废弃主要结构为木材的理念,同时为了解决大型建筑物里面的照明问题。尝试运用供电和照明系统。不知道我这样说对不对?”
王朴笑了:“王爷英明。”
“所有这些,如果推广,必然会推动工业的发展。”
“是的。”
“但是工业,大家都知道要面临一些废弃物的处理问题,而废弃物处理不好,必然会造成污染。而影响最严重的,也是陈陶先生最有心得的就是大气和水。我不想我们的空气充满了灰尘而失去灵性,我们的水变成五颜六色,或者充满了臭味,连喝都不能喝。空气和水的变差,直接影响万物的生存,这与我们的初衷不符。”
王朴和陈陶都愣住了。
“王爷,不会这么严重吧。”
“现在不会,但是不注意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注意废气和废水的治理和排放,有那么严重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早晚问题。所以我们在建设和产业布局上要多花一点心思。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不管是何种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形成一项特有的技术。以前工业规模不大,但是新建这座城市,我想至少水泥厂,钢铁厂和玻璃厂扩大了很多倍,你们应该还没有时间考虑到废弃物处置问题。”
王朴沉默了。
这些事情,高继冲在千山煤矿的设计和开采的时候就提起过,之后造纸厂的废水处理也是他非常关注的一件事。因为这两项的规模都很大,直接涉及到了国计民生。特别是化学的发展,其实是在当年水法冶炼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当年水法冶炼产生了污染也是非常严重,还是在江陵时期就被高继冲诟病。
所以治理污染,渤海还是相当有办法,有些已经形成了开办工厂必然的流程。但是水泥厂和钢铁厂、玻璃厂虽然也有污染治理流程,在数量和规模翻倍的情况下,一些以前治理不是太好的比如废气,粉尘,一些废渣等排放物就成了问题。
虽然农业和林业部门提出过一些意见,但是王朴强行给压下去了,他认为发展需要一些代价。
“城市,设计得优美,但是如果它最终因为污染而变得面目全非,我想两位都不希望见到。所以要在治理污染上面多倾斜一些。不要看一些小的污染大自然能够自己消化,但是多了呢?对生物链造成的影响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高继冲批评的语气不是那么强烈,他只是用沉醉中又有几分惋惜的眼光看着这座城市。
王朴脸上多了一些负罪感,竟然给高继冲行了跪拜礼:“王爷,我明白了,我会安排科学院做这些事情。只是产业发展会受到一些影响。”
因为大家都盘坐在草地上,所以高继冲也来不及阻止。
王婉容叹了口气,伸手让王朴起身:“王爷没有责怪你们,新城设计非常好,只是提醒一下,现在谈不上污染严重的问题。”
王朴道:“对于科学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缺陷,是必须弥补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九章 乐浪与平边策()
电力的运用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不仅是系统技术本身缺陷的问题。而是比如电线,合成树脂,玻璃制造和机械制造、新设计的电子元器件的制造都要面临废弃物的治理问题。旧的工厂再进行必要的改好和研究,新的工厂因为系统不完善而重新进行了设计,施工也面临很多困难。
但是处理污染必须的化学和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却提升了一个档次。
这给耿先生这样专心技术的人很大的冲击,因为解决技术问题,不是解决单项技术就足够了的。
四到五月期间,科学院已经在讨论系统论的问题了。
高继冲和王婉容在定远待了不断的时间,大多数时候都在在广场上,偶尔也和居民一样在市场里买一些日用品。看起来平常。但是却让太多人来效仿。
这让渤海的年轻人不忌讳把感情自然表露,认为以前男女之情被藏起来,好像是件丑事是可笑的。当然男女相互尊重,对感情专一,王爷和王妃就是标准。世界上不止有那些烂七八糟的事情,也有比如王爷和王妃那样的美好的爱情。
除了不吝于表达感情以外。还有待人处事的诚恳,虚心求教。思考问题要细致深入,尊师重道的同时,也不要拘泥于旧有的理论。善于观察和发现等等。
有太多人因为高继冲和王婉容在定远新城而赶往那里。
所以内卫的保卫任务有些不堪重负,高继冲只能决定离开。
不过虽然高继冲和王婉容不在,定远新城的广场中的那株大树下的传说却被人们津津乐道,很多人在树下的木椅上献花。一些定情了的男女会主动跑到哪里,一方面表示定情,一方面希望得到王爷和王妃的保佑和祝福。
定远高科技给人带来的震撼被王爷和王妃的温情给掩盖了。只有很长时间。定远都是作为一个爱城的形象留在了人们的心目中。
这与当初王府建设新城的初衷相符,王府也刻意去宣传。
因为定远新城关系,其它的城市也被带上的“帽子”。比如旅顺被称为“科学城”。因为大多数研究员都在那里,创建科学的主要人物。比如高继冲,耿先生,玉清,玉琳,陈陶等等都居住在旅顺。而且大部分都居住在渤海王府的周边。随着科学的理论渐入人心,哪里成为了科学的圣地。
大连被称为“海城”,因为哪里是船舶工业最集中的地方,虽然很多军事工业也在哪里。但是毕竟和船舶工业相比,那实在是微不足道。
济州被称为“商城”,因为那是海上航线的交叉点,商业最集中的地方。这个在后来的百年时间都没有变化。
定远的作用慢慢开始体现出来,因为乐浪郡的年轻人也会跑到定远来,有些是纯属“朝圣”,有些是打扮的花枝招展来寻求爱人的。有时候,人心的转变,要打过家族的束缚。原本斗争激烈的世家和庶民,因为要追求自由的爱情。中间的禁锢被打破了。而这些禁锢一旦被打破,就再也很难恢复。
世家还在往外迁移,但是太多年轻人被渤海的这种开放。平等的文化所吸引而留了下来。
乐浪郡紧张的局面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五月,动物们向北迁徙,渤海郡新毕业的学生们正式分配了一批到达乡镇,他们带来的还有大批的学生参与到了地方的治理。
一条沿着海岸线的铁路和直道开始修建,定远新城的对面是新定城,定远和新定都有不错港口,清川江江口的安州城,大同江江口的南浦城的港口也在开工建设。这三座新城之间肯定是要用铁路连接的。
反而是平壤没有一个定位。当然三座新城因为都是滨海城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
乐浪郡的海上商路一通。加上它与山东距离不远,人员交流骤然提速。
三月末的时候。柴荣再次发布了招贤令,不错这次主要集中在了文士身上。要世家推荐人才,直接任命官职。如果考核合格,举荐的人会得到嘉奖。人才单方面向渤海流失的现象总算得到了遏制。
四月,柴荣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实际上就是用了以工代赈的办法,解决了部分穷人的吃饭问题。同时,柴荣又让大臣进献策论,自己亲自批阅。以前渤海不“奉献”人才,这次柴荣命令渤海必须献上一篇策论。
其实柴荣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新的官员都是世家中人,世家子弟没出一个策论,几乎都把渤海的政策放在了对立面上加以挞伐。而渤海完全不当回事,让他这个皇帝也不胜其烦。
高继冲当然不会和世家去争吵,那太掉份了。而且他可知道历史上王朴的“平边策”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献上去,并成为了大周,甚至后来大宋的基本国策。
所以高继冲让王朴为首,准备一篇策论。因为他是高继冲的内府行政之首,他不写谁写?
没想到王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现在正在为科学事业忙得不可开交,不想扯一些闲话。王朴这个人不太好说话,认定了的事情是不会回头的。结果是吴夏、敬梁、赵挺等人一起写了一篇策论,两个人硬把这个《平边策》栽到王朴头上,谁叫王朴是大周的状元呢。
实际上,因为渤海王王府的地位,写《平边策》算是比较合适的。平边策定下的策略和当初柴荣与高继冲谈的策略一脉相承。西北蜀中先走,然后先南后北,解决辽国问题。“攻取之道,从易者始”是总原则,这句话是王朴说出来的,虽然王朴没动笔写具体的文字和办法,但是几个人围绕这句话做文章。所以栽到王朴头上,王朴还真没话说。
这中间当然有渤海的谋算,其实说白了,就是为渤海争取时间。
不过这篇策论比历史上王朴的策论可详细多了,里面很多都是具体的策略,可谓阴谋诡计跌出,体现的是吴夏的大局好,敬梁的诡计多,赵挺的思维细的特点。
所有的策论其实并不是直接送到柴荣哪里,都是冯道和李谷等人先看的,两个人吓坏了,连忙封了策论,进宫找柴荣。柴荣也大吃一惊,命令这篇策论不宜公开,让李谷将策论去掉里面的细策,简要概述总要,伪托王朴之名对外公布。
柴荣当然知道这不可能是王朴写的,肯定是集中了渤海王府的所有谋士的智慧写的。
柴荣叹了口气道:“有此策,一统天下怕是要不了十年,五年就够了。”
而因为这篇策论太精彩,也太具体,庞杂博大,以至于里面隐藏的玄机被人忽略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英雄归来()
五月,赵匡胤、慕容彦超、高保融都到了洞庭湖南,原本用于攻打淮南的大军抽调了去了湖南。大周军队在前有勇将,后有高保融这样稳妥的后勤高手的情况下,势如破竹。辰州、敏州和长沙府一股而下。
五溪蛮被策反,转而投靠大周。五溪蛮被重新命名为武陵郡。
与此同时,大周的北部开始军制改革和裁军,编制禁军、厢军和边军。所有人都认为大周现在要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已经柴荣御批最佳等的策论《平边策》上就是这么说的。
但是符彦卿、高怀德、折德扆等等的部队以厢军的名义偷偷往西边调动。因为此时的辽国再攻击渤海失利后收到了重创,短时间内还没有开战的实力。
大周的军队调动不是渤海师的调动那么容易,特别是骑兵用的粮草和攻城用的器械,现在又多了火炮和弩炮。
为了隐瞒大军调动被人发觉,整个大周都在宣传南进政策和裁军屯垦,休民提倡农工商的宣传。
最关键的是禁军的张永德、李重进等大将和新组建的禁军留在开封一代没有动,而禁军将整训后,攻击淮南,却是禁军士兵训练时每天都在喊的事情。而李谷再次被派去了修黄河河堤,据说是为了防止雨季来临,黄河泛滥。
所以原本用来防御辽国的名将和精锐部队偷偷以新整编的厢军的名义驻防到了蜀国的凤州和秦州边境,竟然成功了。
五月中旬,柴荣废童子、经明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同时宣布禁佛,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开始了全国性的拆毁寺院,收回寺院田产,僧尼还俗。拆毁佛像用来铸造铜钱的禁佛行动。
大周禁佛,而南唐兴佛。老百姓不懂什么国计民生,只知道这怕是针对南唐的。
其实禁佛最开始的不是大周,先是高保融在南平限佛,之后高继冲到了渤海,开创科学,科学说是百科之学,但是实际上以农、道、墨为主。高继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禁佛,但是他的理论和行动毁掉了迷信的根基。圣人都不信,更加不信满天神佛。所以在渤海的辖区,佛家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柴荣与高保融亲厚,并且是从荆襄开始获得了太多的战功和声望。普遍的人认为柴荣禁佛,是受到了高保融和高继冲的劝谏和影响。
而这么大的举动,似乎也影响到了对南唐的攻击,因为赵匡胤在拿下辰州和敏州,收复长沙府全境之后,注意力也转到禁佛和支持武陵郡垦荒织田上面了。
所以除了南唐李璟异常紧张,准备整军备战。并以柴荣禁佛为依据,拉拢崇尚佛家的吴越以外。已经被列为攻击对象的蜀国一片歌舞升平,毫无知觉。
旅顺。高继冲从定远回来后就一直留在科学院和几个大工厂的污染治理工程的工地。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研究需要加快进度,不然就像王朴说的,必然会对产业造成影响。
同时因为这一年的毕业生增加,留下来搞研究的人比显德元年要多了很多。高继冲整年为这些学科做宣传总算有了效果。科学院为了缺人而发愁的事情得到了缓解。
吴夏等人也尝到了教育带来的甜头,在教育上更加用心。毕竟军事和科研上,是王朴和王爷王妃亲自在抓。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大琉球方向传来消息,渤海远征美洲的舰队回来了,不过不好的消息是。奚常因病去世了。
渤海一时间变得悲喜交加。
高继冲带着吴夏等一批高官登上了大连号,准备出海迎接。得到消息的孙睿永连忙向柴荣汇报。别人不知道发现美洲的重要性,孙睿永如何不知道?
柴荣听说远征美洲的舰队很可能带回来高产的粮食种子。并可能让整个大周的老百姓不再挨饿,直接派范质带着柴宗谊、孙睿永从板桥市舶司出发,前往济州与高保融汇合,他们带来了抚恤封赏的诏书。
远征舰队从出发时的三十艘商船,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二十四艘,损失了五分之一。船上带回来了大批的玉米和番薯,土豆,以及一些蔬菜、树木的种子。
随着船回来的还有五个美洲的大型部族的族长,他们带来的贡品是一百只小羊驼和一百只大羊驼,也被成为驼马。
舰队是被毕德用战舰护送回来的,并且毕德在见到范质等人的时候,没有丝毫的避开的意思。
奚常的棺木是美洲部落帮助准备的,同时运回来的不止有奚常一个人的棺木,而是真正一个冰库的棺木,这次远征一共牺牲了一千三百多人,大部分因为风暴导致船舶沉没而失踪。病逝的人有一百二十四人,都被带回来了。
最早去的船长和重要的官员几乎都没了,现在的代理舰队长叫赵翔,出发时是护卫队的队长,各船的舰长也都换了。
二十四艘商船在东海舰队十二艘战舰和南唐淮南舰队的五艘炮舰的簇拥下在五岛列岛附近的海域成三列纵队在大连号前面驶过,上面都是跪倒的人群。不管是渤海商司和护卫队的人员,还是上面搭载的商人与美洲部落的人。
场面让第一次见到的范质两腿发软,直接跪了。
范质都跪了,孙睿永自然也不能不跪,但是见过大世面的孙睿永虽然震惊渤海水上力量的强大,但是不至于心生敬畏。
很多人都跪了,但是高继冲和王婉容,以及柴宗谊没有跪,东海舰队的战舰上的士兵们没有跪。他们只是整齐地列队敬礼。
范质见柴宗谊的站立姿势和敬礼姿势几乎与渤海王,与那些士兵一模一样,不觉讶然。
柴宗谊,其实不被范质这些大臣看好,他言语不多,反应迟钝,没有王者风范。高继冲虽然也没有王者风范,但是好歹聪明过人。柴宗谊要说有什么优点,那就是在渤海学到了亲民,朴实。
但是现在看,这个对高保融比自己的父亲还亲的大皇子,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堪。
济州,两千多东海舰队的陆战队士兵在码头上先行下船列队迎接远征的英雄。
哪里已经在港口中心绿地中的小山岗上为远征的英雄准备了墓地。
一百多个棺木被一身军服的士兵抬下来,整齐地走向墓地。英雄先行,渤海王和王妃、大周的大皇子也就是事实上的太子、大周的宰相跟在后面。这个待遇不低了。
一路上都是跪拜迎接的人群,这让范质有种错觉,这是皇者的葬礼。至少刘承祐的葬礼也没有如此庄严和肃穆。
不过这个时候没有谁会指责,范质带来的几个御史和孙睿永都低着头跟在后面,看不出表情。(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一章 东土殷人()
好在葬礼过后,会见客人是在高世清的庄园里进行。
渤海王没有王者的威仪的传说被证实,他对每个人都平等看待,迎接的宴会和乡下办酒席差不了多少。
宴会完了,高继冲和王婉容带着柴宗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舰队舰队长,船长甚至船员,商人慰问和谈话。并亲自在庄园门口把这些人送走。
这是很吃力和繁琐的事情,看着渤海王和王妃、大皇子对一千多人一次次地敬礼还礼。范质等人都觉得累了。
大皇子是个傻小子,看着渤海王怎么做,他也照着做一遍。看得出来他累得不行,但是还是坚持着。侍卫们只能在一旁看着。整个大周,不管是官员,还是王爷皇子,大概只有他能够做成这样。
而且看得出来,柴宗谊对年纪比自己略小的高继冲是真的当先生看待,非常尊重。这种尊重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唉,也许皇上说得对,只要太子在,就是忠臣。”一个御史轻轻对范质说。
“这么看,太子在还不错呢。”另一个御史也轻声道。
范质哼了一声:“现在皇上还没立太子。”
范质看了一眼孙睿永,发现孙睿永脸上有些鄙夷的神色。是的,朝中看不起大皇子的人太多了。现在大皇子对渤海王这么看重,到时候登基,渤海王那是什么地位?还有其它人活路?偏偏这个大皇子非常固执,不肯有一点点机变之心。从这点看,他就不是皇者之才,当一个贤王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