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午战争之后,甚至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朝鲜就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
从1880年开始,日本开始向朝鲜倾销大量的棉布、食盐、烧酒、洋钉、洋伞等商品,将朝鲜传统手工业打击的濒临破产。日本则从朝鲜进口廉价农产品,导致朝鲜国内米价上涨,从1886年的每石2600文左右迅速上涨了一倍,历史上到了日俄战争前,甚至涨到了每石8589文,翻了三倍。
日本还控制了朝鲜的金融,1895年2月,日本驻朝公使井上馨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提交了一份关于朝鲜经济状况的报告。1894年(甲午年),朝鲜的岁入为749万日元(约合纹银482。4万两)。
当时朝鲜积欠的外债竟然高达7。12亿日元(4。585亿两),内债多达9。46亿日元(6。09亿两),主要就是向日本第一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清朝招商局、同顺泰票号的借款等,随着甲午战争排挤了满清势力,可以说日本成了朝鲜政府最大的债主。
日本估计朝鲜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在每年96万日元左右,即使不计算利息,朝鲜要偿清这些外债也需要花1727年的时间。
另外缺乏白银,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朝鲜,完全无法抵挡日本的金融渗透,在朝鲜商业中流通的货币,已经主要为日本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了。
在商业、金融控制朝鲜的情况下,日本攫取了大量的利润,根本不愿意放弃。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之后,承担了巨额内外债务的日本,终于爆发了经济危机,从1896年开始,一大批为军事服务的工厂开始出现经营萎缩情况,日本经济开始步入萧条,到1898年,日本的银行、铁路为主的294家大企业中有218家歇业、倒闭或者减少资本。
朝鲜本来就是日本掠夺的第一大目标,现在经济危机了,就更不愿意放弃了。
随着中国在朝鲜的收缩,俄国在朝鲜的扩张,让日本跟俄国的矛盾,超过了跟中国的矛盾,朝鲜此时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迟早会爆炸。
第八百零三节 英国人的打手()
由于以朝鲜为焦点,日俄矛盾迅速成为日本最大的对外矛盾,但不意味着日本就跟中国没有矛盾了,日本政府依然将中国看作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只不过俄国现在是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第一道绞索罢了,在挣脱这个套索之前,他们是不会跟中国动手的。
同样对俄国扩张十分警惕的英国成了日本可以依赖的外援,于是为了挣脱俄国套在他们脖子上的套索,他们愿意拴上英国送上来的狗链。
随着日俄矛盾迅速升温,英日关系迅速靠近,结盟倒还不至于。但是英国却开始为日本提供越来越多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帮助日本在伦敦发行大量低息外资,兵工厂帮助日本打造军事装备。
此时日本的经济状况,早就无力支撑他们的军事扩张,如果没有英国的帮助,别说海军竞赛这种烧钱的玩意,就是维持现在的海军水平都做不到。
历史只会记述日本打败了满清和俄国是多么的辉煌,却从未看到日本老百姓为此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和牺牲。
整个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都面对着极为不利的经济状况,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和资源。
经过了极为充分的西方式的商业改革之后,严重破坏了农村传统社会的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农村的兼并现象严重,日本的土地,大量集中,地主、富农据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土地,多数零散小农,所有的土地还不到百分之五十,全日本农户,半佃农占百分之四十以上,纯佃农亦占百分之三十以上。
三井等财团的银行发展迅速,网络迅速延伸到了农村社会,一方面是日本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深,另一方面加剧了传统经济的崩溃速度,让人震惊的事实是,日本农民普遍学会了从银行贷款,因为每当交税的时候,不借款的情况下,日本农户普遍无法完税。而同时期,哪怕是满清同样困苦的农民,甚至都不知道银行是何物。
在土地大批集中于大地主和资本家的同时,佃农的收获,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得付给地主,地主兼为商人、高利贷者、资本家,又用投机的方式来赚取农民的生产品。在地租和商业的双重剥削之下,占农户27%以上的佃农终年在生死线上挣扎,许多半自耕农也只能勉强维生。
农村被盘剥到了极致,根据数据对比,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田赋收入约为3100万两,征收实物漕粮约250万石,合计田赋收入约为3500万两,田赋税率为1。6%。各级官吏实际征收的田赋约为统计数的2倍以上,因而实际征收的田赋约占农业产值的3。2%。日本百姓则要上交土地产出的21。25%,对比之下日本农民是满清农民赋税的六倍,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能在甲午战争之前将自己的财政收入提高到跟满清差不多的程度的原因。
明治维新时期,由于日本对本国农民的盘剥之狠,乃至让后世评论认为,日本农村就是日本的国内殖民地。
除了沉重的赋税之外,如果是地主还好一些,如果是佃农的话,跟满清一样,还要接受地主的盘剥,满清的农民十分困苦,日本最下层的佃农基本上都要活不下去了。
贫苦农民普遍不得不让自己的女儿、次子、三子外出做工,挣点钱补贴家用。即便这样,也最多能够谋生,一旦遇上一丁点变故,贫农抗风险的能力完全没有,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通过亲戚朋友宗族的接济,依靠传统的农村共同体承担风险,日本的传统已经破坏,农民只能卖儿卖女,他们遭遇的是中国民国大乱时期的境况。
有些日本家庭由于交不起租金,就拿小女儿当作抵押。这些女孩往往会被送入院妓,日本的院妓称之为游廓,幕府时代属于公营院妓,但到了明治时期,明治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对游廓表示出了相当的支持和保护。首相伊藤博文公开表态“不希望废除游廓”,明治政府继续经营游廓产业,伊藤博文为此被日本人男人视为“唯一的英雄”。
为了积累工业化的资金,还向海外输送女妓,在海外的日本女妓数以万计,占日本海外人口的七成以上。对此日本政府不但不加以限制,反而公开支持。此时,普通的农村女孩卖给妓院只能换到十三两钱,被卖掉的女孩不能有丝毫怨言。因为她们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家的利益,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应该的,所以日本的女孩子为了家庭而被卖掉,不仅没有人鄙视,甚至还会受到人们的称赞。有一个卖了自己奉养母亲和弟弟的女子,因为“孝心奇特”受到日本官方的表彰。
与被掠夺工业化资金的农村,被称作日本国内殖民地对比,日本的女人出国卖肉,则被称呼为支持“现代日本”的“妇女奴隶”。
极度剥夺农村和农民,城市的情况会好一些吗?也不是。
城市工薪阶层同样承受着高额赋税,按照比例,日本人承担的税收相当于美国人的三倍,英国人的两倍以上。在原料无法自足的情况下,工业还需要承担进口原料的成本,在这种劣势下和欧美商品竞争,自然无法为工人提供更好的工资。涌入城市的过剩劳动力,让占日本工人多数的纺织女工的工资,比英国殖民地印度工人的工资还低。工资最高的重工业熟练工人,如果每天不做13到16小时的加班劳动,无论如何也不能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
在城市市民也仅仅能够糊口的情况下,当然不可能支撑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这就让日本的国内市场极为狭小。要么依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为人家提供生丝、棉纱等原料,要么就是依靠朝鲜这样的殖民地市场,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掠夺工业化利润。
后世的人只会看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光鲜,只会看到日本飞速崛起的工业,迅速现代化的成就,却看不到日本人在背后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日本人是以连奴隶都不如的生活水准,支撑了日本的现代化。
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都必须附和一定的经济规律,没有外部市场,就只能对内掠夺,这是无法更改的,就好像21世纪当中国经济结束了外部红利之后,大家赫然发现,中国竟然在悄无声息间变成了世界上税收最高的国家,于是民怨四起,纷纷觉得政府在搜刮民财,事实上,这也是需要承担的代价。
不过就好像这个时代的日本人能够忍受一样,后世中国人嘴上骂得凶,但骂的却不是高税收本身,而是大家觉得高税收没有带来高福利和高的公共服务,骂的是官僚集团的腐敗,人民其实是讲理的,他们可以接受承担国家发展的成本,但他们不愿意看到不公平,所以一边是老百姓对重税不满,骂官僚腐敗,另一边则大肆欢呼国家开建航母等军事设施,因为大家知道那些不产出的军事设施,是公家能提供给他们的看得见的利益,是保障大家尊严的强大后盾。
所以高压也好,困苦也罢,只要给老百姓一个足够的理由,他们可以承担这些代价。
日本选择给老百姓的理由,就是不断的扩张国权,用国家的荣耀来给人民一个交代。
因此日本在扩张的道路上,其实已经无法回头了。
但日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国内搜刮到足够的扩张资金,因为不管怎么说,人得吃饭。你搜刮的底线是让人活着,哪怕卖儿卖女都得让他们活着。
所以日本选择了给英国人当打手,也是形势使然。
跟俄国在朝鲜的对抗,最终以日本暂时性的退缩结束,随即日本跟英国签订了一份条约,这份条约还算不上军事条约,因为大量的规避了英国所承担的义务,而大大增加了日本需要承担的义务。
条约规定,日本在朝鲜,英国在中国利益在受到侵害时,两国应采取共同进退的措施。双方约定,日英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在远东水域,日英两国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海军力量;在英国为了维护中国利益,而导致本国海军力量无法为本国商船提供保护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应当予以援助;当日本为保护朝鲜利益而导致与第三国的战争时,大英帝国应予以财政上的支持。
这份条约中,两国看似没有承担军事义务,算不上军事同盟条约,但却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
当条约内容曝光之后,大明帝国洋务司的官员一开始认为这主要是针对俄国的,但是当他们详细研究过这份条约之后,他们突然感觉到,这份条约竟然是英国拿来针对中国的。
朱敬伦一眼就看到了英国人的意图,他认识的更为深刻,他知道这份条约有针对中国崛起的色彩,但条约背后隐藏的,则是大英帝国重塑东亚新秩序的政策。
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
洋务司的外交专家们仔细研究过后,提炼出了几点主要内容。
对日本来说,他们需要这份条约,自然是用来抵抗俄国的,因为条约签订之后,英国政府很快就为日本进行担保,在伦敦发行了一亿英镑的特别债券,这些钱全部用来向英国造船厂支付打造军舰的付款。
由于有英国政府担保,这批债券得以以三厘低息发行,这让日本得到了之前筹备的双十二舰队计划的资金。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推出双十二舰队计划,将打造十二艘新式战列舰和十二艘新式装甲巡洋舰,在当时民情压力之下,议会通过了这份计划,但是后来的拨款却拨不下来。
为了通过第一批拨款,日本军部甚至不惜挪用经费,日本海军元老山本权兵卫跟协助者西乡从道商量计策时,西乡从道态度坚定:“山本先生,无论如何一定要买军舰。一定要挪用预算,那当然是违反宪法的。如果议会追究违宪责任,就在二重桥切腹吧。如果死两个人就能买到军舰,总算完成夙愿吧。”
俩人不惜打着切腹的决心也要建造这些军舰,第一是扩张海军的决心大,第二则是日本的经费实在是太紧张了。
现在有了英国的大力支持,双十二舰队的建造不再有资金压力,其中主力舰三笠号战列舰的成本,也不过是120万英镑,十二艘也才一千四百万英镑而已,加上装甲巡洋舰和弹药储备,三千万英镑绰绰有余,其实更多的钱还是拿到国内进行建造,日本国内的造船工业,已经可以生产五千吨以下的军舰了。
日本为这一亿英镑付出的代价是,全面配合英国在东亚的外交政策。
大明洋务司从英日海军协定内容中看到,一旦中国和英国开战,英国舰队将全部用来与中国海军交战,而日本此时会为他们的商船提供护航等服务。这等于让日本在英国和中国的战争中帮助英国,让日本舰队成为英国战争期间的护航舰队。
如果大明因此而与日本开战的话,无异于让这份条约等同于军事同盟。
可是日本一旦在朝鲜跟俄国开战,或者再次跟中国爆发战争,英国却不需要担负同样的义务,日本跟中国开战,条约中没有涉及,日本在朝鲜开战,英国也仅仅有金融上的义务。
可以说英国只了一亿英镑的贷款,就买下了日本这个便宜打手,最后这笔钱日本人还是要还的。
俄国人可能会解读为这是英国和日本针对俄国的协定,但大明洋务司则解读为这是英国针对中国的政策,重新统一的中国,已经超出了英国的容忍范围,他们开始像围堵俄国一样,开始限制中国了。
洋务司讨论了很久,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没有这种经验:成为一个世界帝国限制和打压的对象后,该如何应对?
此时的洋务司已经很少考虑赫德的意见,尤其是这种与英国相关的问题,他们都是直接向皇帝汇报的。
朱敬伦建议,中国也应该抓进组建同盟,对抗英国的打压了。
跟西方国家结盟,目前还没有机会,尤其是刚刚跟法俄签订了东亚大陆协定之后,不好贸然跟其他国家结盟,除非跟法俄结盟,但这又不符合中国的利益,除非俄国吐出吞并的中国领土,否则两国不可能成为同盟。
但作为回应,中国必须有所行动,否则会造成进一步的失控,要么是英国人步步紧逼,看到中国对他们的围堵无动于衷后,英国会组建更多的针对中国的同盟;要么是跟中国关系紧密的国家看到中国连自己的利益都不敢去保护的时候,只能越来越疏远中国。
在无法跟西方国家结盟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东亚国家。
朝鲜现在局势太过复杂,而且也不可能让朝鲜人一心一意跟随中国的政策,所以第一选择只能是琉球、越南和暹罗这三个已经跟中国建立了比较紧密的经济和军事关系的国家。
日本的军事扩张,让琉球国始终十分紧张,他们越来越依赖中国的保护维护独立;法国在越南的军事存在,始终跟越南关系紧张,让越南惧怕不已,越南也必须依靠中国;暹罗在马来半岛上的四个州,因为居民大多是信仰回教的马来人,英国早就提出了领土要求,暹罗也感受到强大的压力,法国保证不在湄公河流域扩张,虽然解除了暹罗这一侧的压力,但另一侧的压力依然巨大。
所以大明提出的加深几国关系的建议,马上就得到了几国积极的回应。
琉球允许大明在琉球建立军事基地,基本上是无条件支持,你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中国选择了在距离日本最近的奄美大岛上建立军事基地,针对日本的态度不要太明显。一旦日本尾随英国对大明开战,这里的军事基地一天之内就能兵临东京湾。
越南的态度基本上跟琉球差不多,不但因为是大明一手支持下他们才得以复国,也不仅是因为他们依然面临法国的压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越南跟中国是姻亲,越南不但嫁了一个公主给中国的皇太子,朱敬伦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越南国王。
越南复国之后,越南马上按照之前跟大明的约定,朝堂第一时间寻找了一个宗室公主嫁给朱敬伦的儿子朱凝华。他们选择是是育德帝阮福膺的大公主,美良公主。选择阮福膺的女儿为对象,这是经过越南朝堂激烈讨论的。在无子的嗣德帝死后,越南短短几年间,先后经历了育德帝、协和帝、咸宜帝,甚至还有法国人立起来又废了的建福帝共四位皇帝。
但是只有协和帝阮福升、和育德帝阮福膺年纪育有年纪相仿的女儿,咸宜帝自己才十四岁,不可能有能嫁给大明皇太子的女子。在协和帝和育德帝俩人后嗣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很多大臣根本不承认被阮文祥和尊室说扶持起来的协和帝,而很快尊室说就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他被追究毒害育德帝的罪行,判了斩首。
最后在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潘廷逢等起义起家的乡绅派大臣,决定将育德帝留下的美良公主嫁给大明太子,同时也只承认当年依据嗣德帝遗诏登基的育德帝为正统皇帝,杀害育德帝后极为的协和帝不被承认。
美良公主嫁给大明皇太子,让越南上下充满了一种攀上好亲戚的感觉,甚至因此形成了一个节日,老百姓自发在这一天在门前挂上各种祝福的喜字,称之为送亲节。
结果朱凝华迎娶越南美良公主次年,明越两国再次联姻,朱敬伦将自己年仅十五的女儿朱凝夏下嫁给越南国王阮福明,此时阮福明也不过十六岁,他继位的时候还不到十四岁,即位后就开始颠沛流离,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纳妃。
赢取中国公主在越南引起来炽烈的亲华情绪,嫁一个女儿给大明就已经感觉是攀上了富亲戚,现在还从大明娶回来一个公主,这简直是他们有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大事。中国的公主,什么时候可以嫁给越南王室了?
当然正史中没有,不代表野史中没有,在野史中,东南亚一带到处流传着中国公主与当地王公联姻的故事,甚至远到波斯都有这样的故事,著名歌剧图兰朵就是源自于一千零一日的阿拉柏民间故事,讲的是元朝的公主嫁给流亡北的鞑靼王子的故事。该故事又源自于波斯人的故事。
越南也有相关的历史传说,但显然是不可能的,要么是落难的亡国公主,要么就是各种匪夷所思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