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本科生-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都是李定国面临的劣势,但是李定国的优势也很明显,吴三桂的战略部署已经被天地会泄露给明军了。

    这是一场明仗,是一场跟时间赛跑的仗。不过,再明的棋局也需要一个好旗手,一个能把兵力发挥到极致的好旗手。

    “十万骑,难啊!”李定国揉着自己的太阳穴,盯着挂在墙上的地图就是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明军的主力骑兵全在北方,南方的步兵去抗衡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除非是有有效的手段,否则就是在开玩笑。

    步兵打骑兵,还是在辽阔的平原上,历朝历代怕是只有两宋有迹可循,难道要重新玩步人甲?

    吴三桂不是后金鞑子,想把他们围起来用康格里夫火箭轰是不现实的,火箭其实打得也是固定目标,鞑子骑兵的覆灭铁定引起周军的重视了。

    而且李定国当然也想得到十万铁骑出武关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吴三桂压根就不会跟明军争一池一地之长短的。

    就算明军有步人甲,也跟不上骑兵的节奏。这事还得从另外的地方想办法。

    “传令曾英部兵分三路,一路出陇南,攻占天水;一路出汉中攻击凤翔府(古陈仓,现宝鸡);第三路顺汉水而下,攻占商州。”

    这是既定好的步骤,曾英部二十万人本身就是为攻占关中做准备的。只是所有人都知道从汉中攻占关中没那么容易,道路艰险,仗很难打。

    要不然诸葛亮北伐那么多次最终徒劳?想想只有韩信这种兵仙才搞得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高招。

    调曾英部赶到湖广是来不及的,让他们攻击汉中倒是可以给吴三桂的后方造成一定的压力。李定国认为,吴三桂函谷关部署一定的兵力,又抽走了最精锐的骑兵,他能调动的兵力肯定不多。

    如果这个时候明军攻击凤翔,吴三桂一定把最后的兵力全压到凤翔和蓝田等地的防守上。

    曾英部的作用只能是起到这个作用,最好的战果是收复关中。但是吴三桂十万骑兵是需要另外想办法的。

    不得不说十五军的战力让李定国刮目相看,虽然看起来挑起战事的函谷关已经落入周军之手,但是邓之荣对战场的部署非常有利明军。

    十五军既没有死守函谷关,又没有放弃关隘要地,反而主动出击占据了有利于自己的地形。

    后世有一个观点,就是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敌人一定是被碾压式消灭的。

    如果常看穿越历史小说会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战斗情节都是偏重武器碾压,然后战斗过程没有谋略,基本上照搬一些所谓的战阵,然后敌人就直接被干死了。

    任何战争的确是跟武器装备有关,但是也跟人有关。单靠武器真的能一路无障碍的碾压吗?那米帝直接统一全球算了,他们干嘛还费力地玩各种政治手段。

    从当前的形势看,邓之荣部自身就可以应付函谷关的战事,十五军的战力远在周军之上,而十五军的指挥也没问题。李定国决定让邓之荣继续坚守阵地,跟周军打持久战,以一个军的兵力牵制吴三桂一个战略方向,这事划算。

    该怎么搞定吴三桂的十万骑兵呢?

    李定国一边想办法一边让四个军的援军继续向洛阳进发,这个事情暂时是不能变得,否则就会打草惊蛇。

    另外,打败吴三桂的主力,还是需要从这四个军身上想注意。如果兵力不够,那就继续跟皇上要。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围剿吴三桂各军的主官全是原来明军的将领。

    辽东战役朱由检使用的是大西军的几位主将,收复京津用的是原闯军的主将。但是轮到对付吴三桂,恰恰主官全是原大明官兵的几位主将。

    四川的曾英、十五军的邓之荣、另外还有樊一衢、范文光、刘道贞、袁韬、武大定,甚至连杨展都从辽东调任山西了。

    当然,总指挥一职是李定国,曾英是独立的副总指挥。

    ……

    吴三桂的面前堆着一摞关于函谷关的战报,但是他连看都懒得看。

    以吴三桂的经验,他很容易分析出函谷关的局势,在邓之荣占领青龙山建立防线之后,吴三桂就彻底地放弃了从北线出关的想法了。

    函谷关为什么后来被潼关取代,不是没有原因的。天下关隘中,真正能和山海关齐名的就是潼关,只能说邓之荣占的地利太好了,已经把函谷关隘给破了。

    吴三桂现在只关心湖广的明军过了襄南阳没有。只要明军一过南阳,他就可以亲自带领着大军用三天时间奔出武关,绕过襄阳杀入江汉。

    因为他们是骑兵。

    为了这次作战,吴三桂把他的几员心腹最能打的心腹大将全都召集到了西安。王屏藩、王辅臣、马宝、高得节、胡国柱五大总兵,全数到齐。

    说实话,如果这个阵容是在二十年后,怕是大明这一边必须得派出更强的实力才可以抵御。但是奈何这一仗提前暴发二十多年。吴三桂手下真正的大将例如夏国相、马宝、郭壮图等年轻一辈的才俊都没有成长起来。同时明军这边的曾英、杨展等大明原有的将军们又领兵多年,这完全是在经验上占了优势的。

    以中年大叔组团吊打小鲜肉们,有点欺负人的味道。

    只有李定国这种妖孽属于例外。二十年,对一个人的经验成长太重要了。

    周军中最有才能的当属夏国相和郭壮图这两个吴三桂的女婿,最能打的当属王辅臣和马宝。王辅臣外号西北“马鹞子”。本是姜镶部署,敢单枪匹马闯八旗军阵,是一个武力值不亚于吴三桂的猛将。

    至于马宝,正史中是闯军的小将,最后跟了李定国,又跟吴三桂。和无数这个时代的将领一样,典型的三姓家奴。

    吴三桂为什么器重这二人,完全是因为他们和吴三桂都是一类人,而且都是勇将,吴三桂太了解这二人的性格,自诩为能掌控得住。

    “启禀皇上,明军湖广主力已经过了襄阳了。”吴三桂心里默默地盘算着,一个他期盼了多日的好消息终于到来。

    “告诉马宝,以他一营兵为先锋,准备出击。”吴三桂容光焕发,以孔武有力的身姿站立在一个高台之上,仿佛天下尽握手中。

    他非常喜欢耍所谓的“王者气度”,加上本身那风流倜傥的面容,当真是一副好皮囊。

第549章 老狐狸疑心耍手段() 
襄阳,一座大明纯移民城市,从六年前开始便作为大规模从陕南移民江汉的中转地而兴起,也不过只有十来万人口。

    为什么发展的这么慢,那还得说是因为左良玉这个天杀的祸害了湖北,加上阿济格在湖北的屠杀,导致了江汉产量地人口的大量减少。

    虽然朱由检在江南发展了一批国有性质的工业,但是农业依然是大明的经济主体。而江汉平原的田地自然是需要大量农业人口来填充的,商业就像是一盘菜里面的盐一样,起到一点调味的作用。

    出武关这条路吴三桂当年走过,他初入关中还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多尔衮派他来跟阿济格换防,当时他就驻守南阳。

    攻襄阳必先攻下南阳,南阳和襄阳太近了。

    但是吴三桂这一次压根就不理会南阳,他带着大军直接擦着南阳城的边就绕了过去。

    “皇上,这南阳城好像没什么人啊。”王辅臣有些失望地看着远处,南阳城头上压根看不到几个守军的身影,等同于一座空城。

    不光是南阳城没什么人,就连那城外也见不到农人。王辅臣的意思其实是说从武关一路过来没看到百姓不正常。

    吴三桂却不以为然:“打了这么多年仗,还有几个人?我当初驻军南阳的时候就是这副鬼样子。过了这么多年,一点没变。”

    襄阳就是堵在南下路上的一个卡子,虽然不是关隘却比关隘更可恨。周军可以绕开南阳,却绝对绕不开襄阳。

    南阳距襄阳不远,骑兵半天就到。

    然而,吴三桂看到一座崭新的襄阳城之后,胡子都气歪了。

    “怎么回事,不是说襄阳只有几万人吗?”

    盯着占满了襄阳城的守军,吴三桂还能说什么。他的疑心有些重,肯定是消息走漏了,不然襄阳怎么可能有重兵守卫。

    “马宝,你来说,为何如此?”吴三桂盯着马宝,因为马宝是先锋,有嫌疑。

    “禀皇上,臣领兵到南阳城下时就发现从南阳有大军足迹朝襄阳行至。臣是紧赶慢赶也没追上明军。这襄阳城如今是集中了两座城的守军在一起,实力大增。”

    马宝说的很详细,吴三桂看不出破绽。但是吴三桂心里的怀疑并没有消除。

    “给朕攻城。”吴三桂心眼细,他觉得自己不能耗在这里差查什么内奸,瞎耽误功夫。索性直接开始攻城吧,他善于从细节处去发,看问题。

    襄阳城本就不好打,但是打襄阳的难度不是步兵而是水军。可是周军从武关出来又怎么会有水军,所谓的攻城不过是带着大炮轰击一轮,试探试探守军。

    “轰…”一轮炮打过去,诺大的襄阳城居然未伤分毫。吴三桂这才想起来这座襄阳城是明军收复襄阳后新建的,而且据说坚固程度类似徐州。

    “皇上,这…”王辅臣看不下去了,这襄阳城明显就是一座乌龟壳,纯骑兵是很难撬开这里的。

    “方爱卿,你意如何?”吴三桂看着自己的首席谋士方光堔,这人虽然不如侯方域点子多,但是关键时候沉稳冷静,往往能指出一条正确的路。

    “皇上,以臣看这襄阳并非是明军提前布置的防御。皇上您想,明军湖广的主力北上,朱由检难道一点都不担心?在襄阳派驻一支守军是必要的。您看这襄阳守军还是南阳增援的,这说明朱由检在中原已经捉襟见肘,无兵可用了。”

    “爱卿所言甚是。”吴三桂比较相信方光堔,同时他又细细查看了襄阳城的守军仪态,发现的确不像是明军的主力战兵,属于典型的地方军姿态,歪歪斜斜的站都站不直。

    “可还有他路?”既然硬攻不了襄阳,那只能再想办法绕道,哪怕是小路也行。

    “可绕信阳,从云梦直插汉阳。”方光堔摊开地图,指着大别山中间的一段路说到。

    吴三桂对湖广的地形不熟,但是他任然相信方光堔。而且这条路的确也被人走过,至少李自成就在这一带发展过。

    “可是这样走我军的粮草怎么办?”马宝问。

    吴三桂一愣,他在出兵的时候想的就是就食与敌的策略。要指望关中从武关大山供应十万骑兵的粮秣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吴三桂就眼巴巴地指望着打到江汉好就地抢。

    马宝的这句话问到了关键点上,吴三桂愣住之后想的不是马宝问得对不对,而是这句话基本上洗脱了马宝是内奸的嫌疑。

    既然马宝没有嫌疑,会不会是方光堔有鬼,他为什么建议走信阳的小路?

    “皇上有所不知,那朱由检在信阳北面的确山建了一个养马场,囤积这几万匹战马和大量的粮草。

    此地是明军原骑一军的训练场,骑一军北上之后这里已经没有多少守军。天欲不取则咎!皇上,这是上天给我大周的良机啊。”

    方光堔说得很认真,但是吴三桂脸上显得很高兴,心里却更加产生怀疑。

    天底下真有这么好的事?吴三桂不信。

    “马总兵,你速速带领前锋营去一探究竟。我等你三日。”吴三桂顺手就把已经洗清怀疑的马宝派了出去。

    然而,所谓的三日时限吴三桂根本就没有等。他在马宝出发一日之后就调遣主力跟在后面朝信阳运动而去。

    这只老狐狸贼得很,他根本就是掐着指头在计算时间,哪里真等得了三日时长。

    洛阳。

    李定国不停地守在陈近南的小院子外面,每一个鸽子飞进飞出,都让李定国充满了期望。虽然他是总指挥,但是天地会是配合他作战的单位,他可没资格进入天地合的核心办事地点。

    “李总,又一条好消息:吴三桂转道信阳了。”陈近南笑着打开了院门,把一张情报递给李定国。

    李定国顺手一推,表示自己不看天地会的秘密说:“那我就放心了。”

    “皇上早就安排好了,几十车精盐早就从淮南运抵信阳了。而且还是大皇子亲自押运。”陈近南顺手递给李定国一支烟,亲自给他点上。

    “大皇子?吴三桂应该是认识他的吧,会不会出事?”李定国说。

    “李总多虑了,吴三桂当初常年在山海关,并不和大皇子谋面过。再说,现在的大皇子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太子了,谁会想到?”陈近南反而显得很轻松,像是一点都不担心。

    李定国不知道天地会的拉拢的暗桩到底是谁,但是从对方的表情来看似乎陈近南比他这个总指挥还有信心。

    李定国虽然本能有些不喜欢天地会这种组织,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认情报工作对作战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陈近南来洛阳,恐怕他也想不出对付吴三桂的歪招。

    既然吴三桂有了新消息,明军这边当然也要做出新的调整。

    李定国转身就回去收拾形状,他在洛阳的使命已经结束,下一步就是要南下和吴三桂大军面对面厮杀。

第550章 布局在细节定成败() 
朱慈烺穿着一身粗布短衫,黝黑的脸庞,有些粗糙干燥的皮肤,任谁看也像是一个农家小子,最多是读了几天私塾的略带斯文样。

    他就跟着一群青壮们一起,推着堆满了草料的大车,吆喝着、忙碌着堆砌成一个个巨大的草垛子。

    朱慈烺带着他在信阳结交的一帮普通百姓朋友,又操着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自然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

    养马场里有一座盐库,盐库里常年储备着一些粗盐,这是专门为马准备的。自从大明把盐业收归国营之后,百姓吃的食盐就越发精细,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粗盐已经彻底退出了百姓的餐桌。

    但是往年有一些粗盐就被剩了下来,这东西既不能给人吃,也不能给化工工厂用,大约也只能喂畜牲用。

    朱慈烺打开盐仓,眼前是一袋袋用麻袋装着的一排粗盐。

    抽刀,隔开麻袋,朱慈烺小心地用舌尖小心地尝了一下,味稍苦。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小纸包,把两种一模一样的粉末掺和在一起,再用小手指粘了一点,这点东西比麻袋里的粗盐还要苦一些。

    “李二牛,两种精盐掺在一起不行,味道偏苦,颜色也过白。”朱慈烺小声说。

    “那干脆掺到粗盐里算了。”一个粗壮黝黑的小伙子说。

    “你就是一头笨牛,粗盐本身就苦,再加苦盐,给你你吃啊?”另一个看起来有些精干的中年汉子骂到。

    “如果整个马场只有粗盐没有精盐呢?”朱慈烺问。

    “这不符合常理吧,大伙这几年精盐吃惯了,恐怕吃不惯粗盐。”李二牛说。

    “没什么不合适的,吴三桂的军队又不了解马场的具体情况,我们就说马场供应的一直都是粗盐。不信他们到时候不吃。”朱慈烺说:“把粗盐和苦盐掺到一起,拌匀了再装回麻袋。”

    “留几袋给我们自己吃,我可不想又天天……”李二牛说着说着有些脸红,大家都偷偷在笑他。

    “你们别笑我,等你们吃了就知道粗盐的厉害。”李二牛一瞪眼像是在遮掩一件非常丢人的丑事。

    ……

    马宝的探路很顺利,顺利到一路上也没遇到几个百姓。但是奇怪的是沿途的田野却是一片青禾,根本不像是荒无人烟的地方。

    这件事马宝没有丝毫隐瞒,如实派人向吴三桂做了汇报。紧随其后的吴三桂把一切都看在眼中,听到马宝的汇报事无巨细,同他看到的情况一致,吴三桂心里对马宝最后的意思怀疑也最终消失。

    “明军主力发现我们了吗?”吴三桂问随军的刘国柱。

    “应该是已经发现了,我军暗桩回报,湖广的大军停在汝阳,像是在等新的命令;江淮的两个军才过开封。这两支大军离我们都很远,想要赶过来至少得五到八天时间。”方光堔说。

    “嗯,朕知道了。连日来人困马乏,将士们多有疲惫。朕想在沁阳修整一日,好好犒劳一下众将士们。”吴三桂一边说一边唱高调。实际上他对方光堔的话半信半疑,因此他是想在沁阳停一天,不敢贸然前去信阳。

    留在沁阳,周军必定会面临粮草危机。从出武关开始,周军能携带的粮草有限。这个时候就算还能支撑,吴三桂肯定也不想动这些储备。

    吴三桂验证方光堔的办法也很奇怪,他就想在沁阳抢粮。

    这个法子怕是一般设局的人不容易想到的。吴三桂猜测,如果明军想要设局用步兵打败他的铁骑,只有断粮草一个办法。

    而在大平原上想要围困一支纯骑兵大军的难度实在无法想象。

    吴三桂认为,如果方光堔是内奸,那么确山马场一定是一个骗局,那里肯定没有粮草。所以他干脆就在沁阳把粮草补充一遍,这可是他吴三桂最聪明人,最稳妥的计谋了。

    “王辅臣,朕派你去周围各村征调军粮,如何?”吴三桂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

    王辅臣心里一遁,这是一条疑心计,如果王辅臣有什么异性样的表现,肯定不会在沁阳卖力征粮。

    这样的手段在帝王心术中很常见,越是身处高位,做事情越艰难。吴三桂在没有称帝以前对各个部下或者将军都很豁达,起码面子上像是一个君子模样。

    可是自从吴三桂称帝之后,似乎所有人都在窥视他的皇位。等所有人慢慢习惯之后,自然也就学会了一套为官处事方法。

    王辅臣二话不说,带着自己的两千精兵骑着战马狂奔出营。

    所谓的周军征粮就完全是胡扯。周军自己都在强调就食于弟,又怎么能善待大明复地的一些小小村落。

    “将军,让不让兄弟们好好快活快活?”一个亲兵小队长远远地看到一个村庄里人头攒动,这似乎更加激发了他体内的兽性。

    “粮食和精盐留下,其他的我只当没有看见。”王辅臣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吴三桂给的任务就是粮草,的确没有提及其他东西。

    “谢将军恩赏。”亲兵队长一脸淫笑。

    从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