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埽髀分詈罘追灼和冻梢桓鋈巳茨涿畹厮懒耍飧鋈司褪撬韭韰n。之所以说他死的莫名其妙,是因为史料里对他的死,记录的非常模糊——“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卬死。”甚至死在谁手都成了个疑点。
不管怎么说司马卬是死了,他死了也不耽误项羽干正事。项羽要干的正事就是收拾当初平定殷国的将领。分析项羽此时的举动,司马卬死在他的手里应该是合理。
项羽这个缺心眼的决定让陈平害怕了。这位帅哥很聪明,也很活泛,就在项羽准备动手的前期,把曾得到的赏金和官印封包起来,还很有操守地派使者送还项羽,然后只身从小路逃走。
据说在逃跑渡河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渡河时候,船夫见他一个美男子独身赶路,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一定带着金银财宝,老是盯着他看,想谋害他。陈平害怕,因此爽快的做出了一个举动。你不是想看吗?那我就脱给你看。因此陈平把衣服脱的精光,光着身子跑到船夫跟前帮他撑船。这么一来船夫不好意思了,也知道他实在没什么财物,方才作罢。
最终,陈平还是有惊无险的跑到了刘邦的面前,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传奇经历。
时至目前,好像刘邦越折腾,能人越多,实力越强;而项羽却刚好相反,越折腾,跑的人越多,能人越少。只能说项羽是在胡折腾,最终的失败,也已由此注定。
第五章 楚汉争锋—(十三)韩信定赵()
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韩信得到了刘邦的认可,最终登台拜将,成为汉军唯一的大将军。
干完这些事,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准备再去收拾一个人——陈余。收拾了这个人,将立于楚军上游,再去彭城转一圈似乎不无可行。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两个人正在项羽腹地闹腾,项羽还顾不上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一个是黥布。事实上,韩信定赵是在黥布败退之前发生的事情,笔者只是为了能全面展现韩信的功绩,才在这里加以介绍。黥布现在还没被打败,仍赖在九江和项羽对垒。另一个是彭越。这个游击高手仍在梁地四处闹腾,牵制着项羽军力,破坏着楚军辎重。这两个人的闹腾,让项羽很是头疼。
项羽很头疼,而刘邦却很快乐。因为此时的刘邦正忙着灭敌、收降和掠地。下一个目标就是陈余。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名字叫赵歇,但这个人只是被称呼为赵王,事实上只是个摆设。
要说陈余这个人很有意思。和张耳称兄道弟那一阵,提的建议都还很能拿出台面,可自从和张耳翻了脸,脑子就开始不断发热,国运和私仇完全联系到了一起,成了十足的愣头青。只要是张耳的朋友,那就是我陈余的敌人。在这一办事宗旨下,开始了他和刘邦的对话。但事实证明,他和刘邦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对话的结果最能证明这一问题。
刘邦在进攻彭城前期,派使者通知陈余,准备和赵国联合攻楚。当使者站在赵歇和陈余的面前唾沫横飞地说完后,只得到陈余一句冷冷的回答,“杀掉张耳,我就出兵。”
张耳现在是刘邦跟前的红人,陈余的要求明显超出了使者掌控范围之外,最终使者无奈地离开了赵国,把陈余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刘邦。
如果陈余一句话,刘邦就砍掉张耳的脑袋,则难以服众,其他小弟们也会战战兢兢,因为整天杀人放火,哪个人外边没几个仇人呀?这也不是刘邦的办事风格,他要这么搞,没几天汉军大营也只剩下刘邦一个光杆了。
陈余的要求似乎是个不能完成的课题。但对这一课题,刘邦轻松应对,根本不算个事。
当听完使者的复述,刘邦哈哈一笑,“这还不简单?找个假的给他就是。”
于是找了个容貌很像张耳的人,割下首级,送给了陈余。几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级送来,已腐臭不堪,只能看个大概轮廓而已。陈余研究了半天,也没辨出个真假,最终出兵助汉,进攻项羽。
等到刘邦彭城大败四处奔逃之时,陈余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张耳没死。这个消息差点把陈余气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刘邦,与楚联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张耳率军东进,一阵很追猛打,全速推进,一举灭掉代国,在阏与俘虏代国丞相夏说。两人本想一举灭赵,可不想荥阳吃紧,刘邦派人调回韩信精锐,开赴荥阳抵御楚军,这让赵歇和陈余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许你会问怎么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个丞相啊?为能把故事讲的尽量清楚,在这里做个简单的补充。当初项羽封张耳为赵王,让赵歇去当代王;后来陈余赶走张耳,迎接赵歇回来当赵王;再后来赵歇为了表示感谢,封陈余当代王;由于赵歇软弱,陈余为保其不受项羽欺负,也为抓住赵地大权,因此久久留在赵歇身边,一为保护,二为监视,但又舍不得代国,因此就让夏说去做了丞相。虽然这段话有些绕口,可事实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也就是说韩信攻代时,代国最大的领导就是这位姓夏的仁兄。俘虏了他,也等于灭掉了代国。
公元前204年十月,荥阳战局逐渐稳定,回过了神的刘邦,再一次想起了陈余,准备收拾他。
陈余这一年过的也不好受。虽然给项羽送了几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泪,可项羽还是不信任他,时不时会来刺激刺激他。而西边的韩信也时不时会过来凑凑热闹,这让陈余腹背受敌,痛苦不堪。想收复代地,又没那个精力。不得已,只好龟缩赵地,胆战心惊地防守了一年。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先打破了这个僵局。荥阳战局稳定后,韩信、张耳率几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直指赵地。
赵歇、陈余听闻消息,立马聚集大军,号称二十万,在井陉关(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摆开架势准备与韩信决战。
就在陈余忙活之时,一个厉害的角色说话了。这个人叫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这个人文武全才,深谋远虑,其智力足可和张良、范增、陈平之流一决雌雄,并还著了一部兵书《广武君略》,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只要上过几天学的小朋友几乎都听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李左车属于赵歇嫡系,当初辅佐赵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当然他也是陈余刻意打压、排挤之流,空有个称号,摸不住兵权,只是有机会让人很不待见地提提建议,发发牢骚罢了。
看着陈余忙活,李左车也准备为赵国贡献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陈余提了个建议,“汉军千里馈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狭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则可万无一失。”说完他的建议,还没等陈余回过神,他又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万精兵,从小路断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韩信、张耳必被将军所擒。”如果陈余按李左车的办法去搞,韩信也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可不幸的陈余对李左车这个人很不屑,对他说的这段话更为不屑。
陈余听完,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道,“李将军可晓兵法?”
这种侮辱智商的话差点没把李左车气背过去,但陈余没考虑他的感受,也没给他解释和发怒的机会,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之兵虽号称数万,实则不过数千,能千里迢迢跑到赵地已然筋疲力尽。像他这样的兵力我们都避而不击,又用什么方法战胜他们呢?如果照你的说法做,让各路诸侯耻笑,以后不将轻易来攻打我们?”
陈余的言论发表完了,也把他的软肋展现了出来。他只是个读死书、死读书的迂腐书生,发个言、表个态还可以,领兵打仗那就超出了他的学术范围之外。陈老兄对打仗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也就是说,打仗不需要出什么计策,只要双方站好,拉开阵势,喊一声“开打”,双方pk就行,不然则不是“义兵”。就这么一个人,真不知他如何在纷乱复杂的时局中生存了下来,还混了一个王的称号,让人匪夷所思。这一次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也把自己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陈余、李左车对话的内容和结果,很快被汉军密探报告给了韩信。当得知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兴奋异常。于是率军进入井陉狭道。陈余的自以为是减少了韩信的行军阻力,使得他长驱直入,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地时停了下来,进行休整。
半夜,韩信挑选二千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并交代副将,“天亮后,两军对阵,如果赵军看见我军溃退一定会倾巢而出来,那时你们快速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同时吩咐副将,“今日打败赵军后会餐。”韩信的话,让副将莫名其妙,以为大将军拿他逗乐子。对方放出话来有二十万人,纵然有些水分也该有十来万,凭这两千人就能打败赵军,简直是个笑话。但人家毕竟是领导,也不好当面反驳,因此副将们只好假装答应了一声“遵命”,出去准备了。
副将出去后,韩信满面凝重地看着留在身边的将领们,眼光在每位将领的脸上慢慢移过。这一次他准备走一步险棋,这次战法他已想了很久,无比奇妙,也无比凶险,不是大获全胜,就是全军覆没。举几万人之力硬拼占据有利地形的二十万大军,别无他法。那就这样吧,是生是死,一锤定音。这个战法很有名,也很出彩,有个专业术语——背水一战。当然,这种战法的专利权应该属于项羽,因为“背水一战”简直是“破釜沉舟”的翻版。最终,韩信亮声下发了自己此战最后一道命令,“各位将军,随我渡河。”
当夜,韩信率军渡河。事实上这次渡河,韩信并没有遇见什么阻力。韩信怕自己渡河时陈余过来阻拦,因此特意安排在半夜,可他还是太不了解陈余的为人了,陈余的君子战法根本不屑于使用他人所认为应该有的手段。什么都想到了,可陈余的为人方式还是出乎了韩信的预料。
因为就在韩信刚开始下水,消息就传到了对岸陈余的耳朵里,因此有人建议趁汉军泡在水里的良机,用弓箭去招呼他们一顿。可陈余很是不屑,还很鄙视的把提建议的人臭骂了一顿,他觉得这种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最终,韩信轻松渡过绵河,很有创意地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看见,都嘲笑韩信,连陈余也乐的前仰后翻。
就在陈余高兴的档口,韩信树起大将旗帜,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引诱赵军出击。陈余非常配合,见韩信摆出如此无能阵势,很是轻视,随即率军攻击。而韩信在和陈余硬拼一阵后,丢盔弃甲,假装败退,一路跑回河边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
绵河东岸,陈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背水而战的汉军,个个如同杀红了眼的野兽,迎着赵军冲了过来,在空阔的场地上进行了一场殊死之战。
就在陈余忙着应付眼前的韩信之时,埋伏侧翼的二千汉军举着红旗冲进了防守空虚的赵营,拔掉赵军全部的旗帜,插起了两千面红旗。
前碰硬敌,后失老巢。赵军瓦解了,队伍大乱,士兵溃逃。最终结果是韩信大破赵军,俘虏赵歇,斩杀陈余。
韩信定赵之战,亦称井陉之战,是又一次军事史上的奇迹,这次奇迹的创造者,也得以跻身军神的行列。此战,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
战斗已近收尾,不过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这个人就是李左车。
大破赵军后,韩信传令军中不准杀死李左车,必须抓活的,重赏千金。他给李左车标上了这么个价码后,广大汉军同志们彻底激动了,别的活先不干,专找李左车,不要死的专要活的。在这一倡导下,东奔西逃的李左车没能逃出韩信的手掌心,最终被捆成个粽子送到了韩大将军的面前。
然而当李大粽子被送到韩信跟前时,奇迹发生了,韩信慌忙亲自过来为其松绑,并礼让上座,以师待之,让身旁将领很是纳闷,也让李左车很是吃惊。在这里,这个败军之将,才真正找到了发挥他价值的机会。
第五章 楚汉争锋—(十四)八难()
韩信定赵的两个月后,黥布也被楚军打的丢盔弃甲,逃窜到刘邦面前。赶走黥布,项羽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以专心致志摆置刘邦了。
就在项羽心急火燎地准备收拾刘邦的前期事宜,刘邦自己也很忙活。两位大哥都是绝顶高手,每次出手都很有套路。
刘邦当初驻守荥阳后,学了章邯当初在巨鹿搞建设的本事,筑甬道送粮草,一直从敖仓修到荥阳。这一举措颇见成效,把敖仓军粮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沿阵地,硬撑着和项羽搞了一年多对抗赛。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年多来,刘邦虽然不急,可项羽有些受不了,仗打到这份上,总不能一直这样耗下去。因此见刘邦学章邯,项羽也没忘了自己搞拆迁的老本行——侵夺甬道。当初就是这么个搞法,把章邯弄的焦头烂额,事实证明现在的刘邦也一样在焦头烂额。
项羽时不时的道路破坏工作,让粮道不畅,使汉军乏食。随着黥布的败逃,项羽攻击的频次在逐渐增加,大有对甬道全部翻新的意图,这让刘邦很是头疼,也很痛苦。
老大痛苦之时,也正是小弟们表现的绝佳时机。郦食其率先表现了,不过他这次表现很不成功。就在刘邦抓耳挠腮想办法的时候,郦食其为他出了个主意——拥立六国之后以树党。郦食其还很有理想,“徳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简单点就是要以德服人。
刘邦乍然一听,感觉不错,现在的项羽如此猖狂,要是多些帮手应该不赖,毕竟人多力量大。因此刘邦立马刻了六国印玺,遣郦食其为使者前去封立六国之后。郦食其擅长的是说话,出谋划策这种事,他只能归到二流水平,甚至靠下。他这次忽悠,差点没把刘邦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他这个建议进行操作的话,我们这本书就不用再写了,有没有汉朝的存在还真说不清呢。
好在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糊涂,就在郦食其准备动身时,张良刚好从外地返回荥阳,前来拜见刘邦。
张良在侍者的引领下来到跟前时,刘邦正端着碗往嘴里拨拉着饭,见张良进来,放下筷子,指了指身边的位置,有些得意地说道:“子房到我跟前来!有件事想听听你的建议,有人为我谋划消弱楚军之计。”接着就把郦食其的建议述说了一遍。
随着刘邦的讲述,张良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愣在了当场。刘邦看着张良吃惊的表情,问道:“你怎么看?”
张良高声问道:“谁给陛下谋划的计策?这样做陛下的大业就全完了。”
刘邦一听,有些纳闷,挺不错的办法嘛,怎么到张老弟嘴里就成了祸胎了。刘邦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呢?”
“借用你面前的筷子,让我为大王筹算一下。”张良拿起筷子在桌子上一边画一边说起来。“商汤能置夏桀于死地而封其后代,你现在能置项羽于死地吗?”
刘邦摇了摇头,“不能。”
“武王估计能砍掉商纣的脑袋而分封其后代,你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不能。”
“武王能释放拘禁的箕子,修建比干的陵墓。现在陛下能修建圣人坟墓,表彰贤者门里,尊重智者门第吗?”
“不能。”
“武王曾发放巨桥粮食,散发鹿台钱财,赐给贫穷百姓。陛下能散发府库钱粮来赐给贫穷百姓吗?”
“不能。”
“武王灭商后,告示天下不再用兵。陛下能废武行文吗?”
“不能。”
“武王曾把战马放出去牧养,表示不再打仗。陛下现在能这样做吗?”
“不能。”
“武王曾把牛放出去牧养,表示不再运输粮草。陛下现在能这样做吗?”
“不能。”
“现在天下游士离开故地,跟从陛下走南闯北,都想盼望得到一块封地。如今恢复六国,封故六国后代,天下游士都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陛下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况且楚国当今强大无比,重新封立六国后代就会被逐个削弱而屈从楚国,陛下怎么能使他们臣服呢?如果真的采取了郦食其的计谋,陛下的事业就全完了。”
张良侃侃而谈,而刘邦却愣在了当场。自认为不错的主意,没想到这么的蹩脚。最终,刘邦狂喷出嘴里的饭菜,脱口大骂道:“腐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连饭也顾不上吃了,站起来命令使者,追回郦食其,销毁印玺。食其差点捅出来的窟窿,被张良及时给补了上去,但郦食其在刘邦心中的位置从此大打折扣。
本没想把他俩人的对话记录的那么详细,但经过犹豫后还是记录了下来。因为俩人的这段对话实际上对刘邦建汉的影响非常之大,在史书里记录的很清楚——“良发八难。”上边啰啰嗦嗦的那段话就是“八难”的内容。当然已经对张良的原话进行了删减,只保留了其原意。
之所以说俩人对话对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是因为“八难”,改变了秦末以来一直采用的造反套路:一强大就称霸,一称霸就分封,一分封就内讧,一内讧就开打,一开打就称霸。这种恶性循环的造反套路坑坏了陈胜,坑坏了项羽,最终让张良窥探到了其中的精髓,也让刘邦得道了实惠。在这一宗旨下,刘邦开始属于他自己的造反方式,也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传奇。
刘邦造反的成功得益于此。当然造反成功后,他又不自觉地走上了这条老路。这条路上注定荆棘遍地,注定坎坷崎岖。因为这一决定为他自己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为后代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