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带着亲卫跑了。

    周边一直注意着千户的百户看到千户跑了,暗骂一声,也跟着跑了。一下子,千户的逃跑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镇西卫的整个逃跑。在这其中,有不少的军户趁机逃到了别处,在镇西卫,虽说他们是军户,但实际上却是千户、百户的佃农了,日子过得非常苦,趁此机会逃跑,还不如当一个流民去。

    刘垣圪坮的人没有追击,能打跑镇西卫对他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战后清点,即使是这样轻烈度的战斗都会出现死伤,刘垣圪坮一方死了五个人,带伤的上百。这样的损失和一次大规模的村民械斗差不多,刘垣圪坮的村民内心接受了这样的结果。

    吴敏带着人们回到后坡进行休整,此次战斗,后坡损失了三人,重伤五人,几乎人人挂彩,这对后坡来说损失不可谓不惨重。但同样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后坡已经在刘垣圪坮有了无与伦比的威信,日后,村里头面人物要做什么事,必须得和后坡一方商量着来了。

    不过,谭良栋却不满足这样的境况,打退镇西卫后,他心里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想法,要让后坡成为刘垣圪坮真正的中心,还必须得做出其他更多的事来。

    (本章完)

第15章 15。找水,打井() 
镇西卫的退散让整个刘垣圪坮的人们都松了口气,暂时保住了自己的粮食。同时,吴敏和杜松在战斗中的凶悍表现也在刘垣圪坮赢得了很大的威望,迫于形势新成立的护村队负责人就是吴敏,训练场所在后坡。整个护村队共计三百人,全都是青壮,不再是像谭良栋第三队那样的少年队。

    谭良栋在回到后坡以后,找了个机会同吴敏说了自己的想法。在谭良栋看来,打退镇西卫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解决粮食问题。谭良栋最想做的是把刘垣圪坮的所有粮食都集中起来,按需供应,按量分配,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同时也避免缺少粮食的村民成为流民,一旦刘垣圪坮有流民出现,对留下的人和流走的人都是一个心理身体的双重打击,并且对后坡的影响也很大。

    吴敏皱了皱眉头,这段时间以来他皱眉头的次数越来越多。谭良栋的方法在他看来很极端,在吴敏自己知道的历史中,除了军队这样干过,在地方上还真没听过这样干的。如果卢象升在这儿,就会说历史上秦代这样干过,不过依卢象升的口气,会说这是暴秦之举。

    “良栋,你这想法不现实啊,谁肯这样干?”吴敏觉得谭良栋有些不现实,刘垣圪坮虽然小,但里面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不说里面的几个小地主,就说靠着族田、公田的那些个族老、头面人物,没一个人会答应谭良栋这样的要求。

    谭良栋早就料到吴敏会这样说,他给吴敏提这样的建议本来就没准备过当下实施,因此回道:“吴哥,现在我们实施不了,但不代表我们以后不可以啊。今年的大旱已经是必然的了,若是庄稼大量歉收,那么刘垣圪坮的存粮根本不够用。”

    吴敏也意识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又一次皱了皱眉头,无奈道:“良栋啊,你说你都不能让我先高兴高兴,唉,你心里应该有想法了吧。”

    谭良栋点点头,严肃道:“吴当家,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住已经挺过干旱的庄稼苗。而要想保住那些苗,就要水,我准备打井!”

    “打井?”

    “是的,这段时间我查看了这里的五口井,最深的一口井有六尺多(二十米左右,营造尺单位),出水量不大。我准备打一口一丈五尺(五十米)深的井,到时候出水量应该勉强够浇地。”

    吴敏的眉头还皱着,他辗转山陕两个省,见识广阔,在榆林塞、延绥镇见过一丈多深的井,但这些井都是那些在当地留下名声的匠人所打,并且耗费人力物力颇多。吴敏是个实干派,严肃道:“谭良栋,你确定你能打好?”

    谭良栋也严肃道:“能!”

    “好,那我给你拨二十个人,你的第三队也跟着你,有什么需要的我给你找那些头面人物说。但我只有一个要求,你能兑现你的承诺,如果兑现不了,谭良栋,你应该明白会有什么后果!”

    “是,我知道!”

    谭良栋在找吴敏之前就已经做好准备了,打井是他经过一系列调查才做出的决定,并不是异想天开。再加上,现在的局势真的很危险,打退镇西卫只是第一步,真正面临的问题还是粮食问题。卢象升的土豆番薯不一定能靠得住,能靠的只有自己。

    后坡要打井的消息瞬间传遍整个刘垣圪坮,头面人物又一次相聚后坡院子。想看看这吴当家是什么意思。

    吴敏把谭良栋推了出来,打井的负责人就是他。头面人物们看着谭良栋那明显还带点嫩的脸,只有一个想法,“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吴敏明白人们的想法,便站出来为谭良栋背书,把谭良栋跟着自己办的事情说了一遍,什么大闹煤窑、智取王家,让头面人物们啧啧称奇。第三队的人也跟着称奇,没想到自家的年轻队正经历如此丰富。

    谭良栋也不废话,把自己的想法和众人说了一遍,简单点说,就是自救。人们深以为然,没人肯去当流民,外面传言,现在在晋南的流民日子可不好过,天天都有人饿死。

    在吴敏的大力支持下,头面人物们也都选择了支持谭良栋。谭良栋毫不客气,当即把各村的工匠、石匠、铁匠等手艺人全部集中起来,再要了二十个干活的好手,还有自己的第三队,带到自己选好的挖井点。

    挖井的点不是随便选块地就行,特别是晋西北黄土高原这样的地方。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个地方有没有高大植物。若是寸草不生或是稀稀落落的小草,那这个地方要么就是一层黄土下面就是石头,以现在的技术根本挖不动,要么就是煤层,那井就没法打了,很容易塌陷。让谭良栋好笑的是,中间还有个风水先生要过来帮他选址,直接被谭良栋轰跑了,都什么时候了,还讲究这个。

    在选好的地点,众人先把小树砍了,把杂草都清了,然后,谭良栋把手艺师傅们都叫到一起,把自己依照采矿掘进机的样式设计的“挖井掘进机”给众人说了一遍。采矿用的掘进机是以柴油为动力,使用的是钨芯钻头,谭良栋搞得挖井掘进机,以人力为动力,钻头由多块木板拼成,在上面钉长钉子,代替钻子上的螺纹。

    手艺师傅们受到启发,又纷纷加了自己的一些东西,完善了谭良栋的掘进机。谭良栋要挖的井整体呈漏斗形,上粗下细。分配好任务以后,开始挖井。

    表层土最松软,很是好挖。挖到一米深以后,土块渐硬,对于这样的土,人们给表面倒点水,然后一层层的往起抠。在缺水的当下,这样的办法有些奢侈,因此,谭良栋自己是背负了很大的压力的。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磨练,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背负一些压力,又何来的动力。

    挖到三米深后,土开始变软。这种软不是那种表层土的软,而是那种受潮的土软,这就说明,这下面是有水的。到了这个深度,人工挖就不好挖了,让石匠把周边的土拍实,支撑一些支架后,谭良栋把搭建起来的掘进机架子放到井里,缠上一长串柳条绳,在另一端接上木头钉钻子,靠着拉动绳子来转动钻子。

    钻到两米深以后,人沿着钻出的孔往周边拓展,在挖的同时也让架子自然下降。

    挖井极其消耗体力和时间,二十米的深度足足挖了五天时间,这还是人们加班加点干的结果。这样的深度井里已经出水了,但出水速度很慢,一夜的功夫仅能出一桶水,根本不够浇地的。但此时井下已经全是稀泥,若没有保护装置,根本没法挖。

    这个时候,谭良栋搞得掘进机和漏斗式的设计就派上用场了。掘进机下到地下二十米处,架子撑到两面较为干燥的地方,钻头对准井中心出水的点,往下不断掘进。按照谭良栋的设想,二十米以后,完全由木头钉钻子钻取,不再人工拓宽,因此,接下来考验的就是绳子的弹性、韧性和木头钉钻子的掘进能力。

    在这中间,干过多年技术活的手艺师傅们也提出了不少的好点子,比如有位铁匠师傅就把钉子给换成小铁片,木匠师傅想办法把方形的钻子弄成了圆形。这样的团结合作,也让谭良栋明白了什么叫“合众人之智,集众人之力”。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一个月以后,深井打成,虽然最后据在井下掘进的人估算,最多掘进了二十多米,不够三十米,也就是说井最多有四十来米深,但这已经足够了,在掘进到十五米的时候,水就开始大量的冒出来,每次从井下提出来的基本都是水,每隔一刻就能出一桶水,提上来的水很浑浊,不能喝,但用来浇地绰绰有余了。

    深井的打成让整个刘垣圪坮都陷入狂喜之中,与之伴随的还有谭良栋的名声也传遍了整个刘垣圪坮,人人都知道后坡有位小后生谭良栋,了不得,带着人打了一口深井,帮人们解了旱情之危。

    谭良栋在打好深井之后,第一时间给深井围上了栅栏,并建议吴敏召集整个刘垣圪坮的人,封锁消息。

    吴敏深以为然,刘垣圪坮的人也深以为然,深井固然出水量大,但供整个刘垣圪坮的人使用也很吃力,若被外人得知,那这口深井用不了几天就被捞干了。人都是自私的,在自己还面临着危险时,绝不会考虑到他人,尤其还是陌生人。

    在封锁这个消息后,谭良栋趁机规划了深井井水的使用时间段,优先供应后坡开的地、参与挖井的人的地和公田、族田,作为交换,头面人物要把族田、公田的一半产出交给后坡,谭良栋此举相当于让后坡有了刘垣圪坮一半的公田、族田。

    随着家家户户用上了深井水,村民们但凡有事都开始找后坡的人去解决,头面人物们逐渐被架空,后坡成了刘垣圪坮真正的主导,吴敏、杜松、谭良栋随之而成三个领头人。

    在刘垣圪坮这边为解决旱情而自救的同时,朝廷的赈灾银子也终于到了山西巡抚徐绍吉手里。按照惯例,拿了自己的那份后,徐绍吉便让布政使负责去湖广一带买粮。布政使早已联系好了湖广大粮商楚王(明室藩王),把买到的粮食运回晋南。

    天启皇帝一共拿出一百万两的内帑,分给山西八万两,然而经过户部和山西各级官员之手,八万两银子最后只剩下三万两,整整被漂没了五万两。再加上楚王的高粮价和高运费,这三万两银子最后竟然只买了三万五千石粮食,即使在山西这样的灾区,一石米也才一两多一点银子,湖广受旱灾影响不大,洪涝也没有,虽不是丰年,但粮价绝不会太高。

    明廷官员的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而这也影响到了救灾。这三万五千石的粮食只够救助晋南,对于受灾最严重的晋西北根本救不上,加剧了晋西北的混乱。

    (本章完)

第16章 16。动乱,依附() 
天启元年五月,岢岚州,镇西卫被岢岚盗打得大败的消息传遍岢岚、永宁两州,岢岚知府、永宁知府紧急调集府城人马,并发文给辖下各县,紧守县城,避免流寇攻城。

    五月底,夏收无望的晋西北各县爆发更大规模的流民潮,并很快转变成流寇,向晋南侵袭。从陕北流过来的大股流寇在听说镇西卫在岢岚盗手上大败之后,同岢岚州本地的数股流寇合流,一同攻打镇西卫。镇西卫内部极其空虚,千户在兵败之后没能收拢士兵,反而被人流裹向晋南,现在的镇西卫内部既没有人主事,也没有多少兵力,相当于不设防。

    合流之后的流寇多达三千人,轻易就攻打下了镇西卫。占据镇西卫后,流寇首领拉起了自己的杆子,自号“活曹操”。一时间,“活曹操”之名响彻岢岚、永宁,盖过了岢岚盗。

    太原府方面,山西巡抚徐绍吉得知消息后,立马召集左卫、右卫、前卫、宁化千户所四地长官千户,一并到来的还有太原府知府、汾州府知府、山西布政使、山西按察使,请诸人坐于自己下方之后,徐绍吉把镇西卫被流寇占据一事说了一遍,“诸位,现在事情闹得有些大,你们说,要怎么办?”

    山西布政使接话:“大人,职部认为,当尽快派兵前去清剿,此风不可助长!”

    “剿,那是需要粮和饷啊。左卫千户,你在永宁、岢岚二州驱逐流寇,可有什么要说的?”

    左卫千户无奈,站起身来,回道:“大人,末将属下主要在永宁州,分散于各地,一时之间怕是难已集结。”

    “哼,宁化千户,你呢?你离得永宁州最近,有什么想法?”

    宁化千户所的千户倒也干脆,站起身来直接拒绝了:“大人,现在晋南流民日益增多,末将以为,首要保证的应该是晋南地区的稳定。”

    听了这话,山西布政使、汾州府知府、右卫千户、前卫千户一起点了点头,晋南是他们的根据地,比起去吕梁山里爬山沟打流寇,他们还是更愿意待在晋南。

    无人主动请战,按察使站了起来,说道:“大人,当前最主要的还是稳定晋南,岢岚、永宁二州闹得再厉害,那也只是在山里瞎折腾,晋南是重中之重啊。况且,除了这个,大人,职部觉得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处理镇西卫千户,他是怎么搞的,让流贼给攻破驻所?”

    徐绍吉让按察使先坐下,然后说道:“根据我得到的消息,镇西卫的那个千户先是去攻打一个叫‘岢岚盗’的,然后被那伙贼人打散,他也是个废物,到现在也不知道人在哪里。之后另外一股流寇攻打镇西卫,那镇西卫就是个空壳子,轻轻松松的就被得手了,那个占了镇西卫的贼首叫罗汝才,自己号称是什么‘活曹操’。”作为山西巡抚,徐绍吉有权力从驻守地方的锦衣卫那里获取消息,这些都是驻守在永宁、岢岚二地的锦衣卫传给他的。

    最后,徐绍吉做出决定,由散布在永宁州的左卫负责清剿“活曹操”,粮饷由布政使负责筹措,至于来源,晋南这么多晋商,找几家敲打敲打,粮饷问题就解决了。同时,徐绍吉下令太原府、汾州府两府开始全面禁止流民进入,在军渡等一系列黄河渡口上设卡,对于聚集在晋南的流民,等赈粮结束后,一律遣回原籍。永宁、岢岚已经糜烂的两州,派其他地方的军队进入,以剿为主,以抚为辅,尽快消灭类似“活曹操”、“岢岚盗”这样的大寇。

    徐绍吉算是一个能吏,短短的时间内做了一系列安排,但下属官员的执行力根本就达不到徐绍吉的要求。到了七月份,左卫才把散布在永宁州的各部集结起来,布政使把从专门做口外生意的晋商那里得到五千石粮食和八千两银子作为粮饷送到永宁州府城。由于左卫即将要去岢岚平流寇,没钱没粮没人去,负责发放粮饷的粮官们没有过多的漂没,到了千户手上粮食仍是五千石,银子有七千五百两。左卫千户手中有粮有饷,大肆扩兵,永宁州流民遍地,短短五天就招够四千人,待遇还很低。加上原先左卫的人,现在千户手里共有六千余人,对外号称一万大军,朝岢岚州镇西卫杀去。

    在左卫集结人马的这段时间,刘垣圪坮这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谭良栋挖好井之后,后坡成为刘垣圪坮的中心,在抢着浇地的同时,谭良栋统计了一下刘垣圪坮的人口数,共计三千五百六十二人,青壮一千三百人。吴敏、杜松在得知“活曹操”占了镇西卫之后,便把刘垣圪坮的所有青壮都集结起来,按村按户编成小队,分批在后坡进行训练,并在各村轮流巡逻。

    在刘垣圪坮打退镇西卫后,岢岚盗的名声也一并传了出来,一开始,刘垣圪坮周边的人们对岢岚盗保持着警惕,但随着刘垣圪坮成立护村队,训练青壮,最重要的是刘垣圪坮没有一个人去当流民,周边不愿去当流民而留下来的人们纷纷朝刘垣圪坮靠拢。

    罗汝才占下镇西卫后,把自己从陕北带过来的心腹留下,而中途收过来的其余各支流寇则给放出去,让他们自己去找粮食。这一下,晋西北还稍微保有点元气的村子纷纷遭殃。

    刘垣圪坮周边的人们在流寇的威胁下,由一开始的靠拢马上转变成请求刘垣圪坮的人保护。这段时间他们也算是看出来了,“岢岚盗”完全是外面人的污蔑,后坡已经算是刘垣圪坮的护卫队了。

    对于寻求保护的人,吴敏交给了谭良栋。谭良栋也不客气,把自己的第三队带上,在刘垣圪坮周边排查。刘垣圪坮周围有四个大集落,分别是杨家坡、屈家沟、洪窑和柳林,这其中当属柳林的地形最好,是河谷地带,人口也最多。

    四个大集落,杨家沟人穷地少,大部分都跑出去当流民了,对谭良栋的到来最欢迎。谭良栋也不客气,当即把他的要求说出来,就是曾和吴敏说过的,集中所有粮食,按需供应,按量分配。杨家沟的人很犹豫,现在最珍贵的就是粮食,谭良栋直接一下子把所有粮食都收走,不知道他所说的按需供应、按量分配能不能兑现了。

    谭良栋也不催促杨家沟的人们,让他们自己好好考虑考虑。最后,杨家沟的人还是答应了,一来杨家沟有头有脸的人都跑了,剩下的人没个主心骨,完全不知道怎么应对那不断抢掠的流寇,二来他们的存粮也不多,交给谭良栋还能寻求一下保护,要是被流寇抢了就只能等死了。

    屈家沟和洪窑的情况同杨家沟类似,在生存的危机下,不得不同意谭良栋的要求,粮食统一管理,按需供应,按量分配。

    相比其他三个地方,柳林的情况就复杂多了,按照后世的行政划分,柳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镇。柳林的人们对于谭良栋的到来不冷不热,他们是希望能打过镇西卫的刘垣圪坮可以保护他们,作为回报,柳林可以给刘垣圪坮一定的银钱和一些必需物资。

    谭良栋没有理睬柳林的头面人物提出的要求,而是让自己的第三队在整个柳林走了一圈,然后撤了回来。临走时,谭良栋对着前来相送的头面人物淡淡说道:“永宁、岢岚这两个地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静得下来。你们要想明白,现在这个时候,真正顶用的是什么?”

    头面人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