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道是分兵易,合兵难,剿匪时谭良栋把五营分别分在五县,流匪实力不强,再加上谭良栋手里有简易版没良心炮,剿匪异常顺利。

    然而却在合兵时出了不少问题,这个时代并没有精准的计时仪器,张应宸部和屈华部并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汇合,张应宸和屈华两人对的时间相差了半刻,幸好这是演练,若是在打仗,极有可能因为合兵不及时被敌人给分割包围。

    张应宸和屈华出的错不在己身,吕梁山普通老百姓对时间没有多少概念,基本上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官府一般采用日晷计时。

    但日晷这玩意,计时很不准确,且不说各地阳光的差异,单是看影子就很考验人的眼力。同一时间,张应宸和屈华看得不一致很正常。

    谭良栋准备让王振江帮自己购进一套西洋钟,在军中推行西洋计时法。早在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进京面见了万历皇帝,进献了很多礼物,其中就有西洋钟。

    西洋钟计时的准确性要高于日晷,万历皇帝便命人以西洋钟结合中国的十二时辰计时法,编制了新的计时法,时人称之为西洋计时法。

    除了计时,这次合兵也暴露出吕梁营另外一个问题,手上没有精准的军事地图。吕梁山地势复杂,即使是本地人,也不一定知晓所有的路,吕梁营要在吕梁扎根,必须要把吕梁的地势地形搞清楚,日后调兵时才能做到进退自如。

    这次演练结束后,谭良栋准备召集吕梁营队正以上的军官做个总结。一支军队的强大,不仅在于敢战,还在于善于总结自身的错误。

    镇西卫方面,刘文景、牛凉、康军伟三人遇到的问题也不少,除了时间和因对地形不熟多绕路的问题,还有三部之间指挥的问题。

    若是谭良栋在这,三人绝对是以谭良栋为主。谭良栋是吕梁营的缔造者之一,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谭良栋以刘文景为主,统领三部,牛凉和康军伟虽然不会违抗军令,但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刘文景肯定不会如谭良栋那般指挥顺畅。

    吕梁营作为新生的军事力量,还需要很多磨炼。

    相比较吕梁营这样蓬勃发展的军事力量,躲在镇西卫的左卫就完全不值一提。左卫千户觉得自己特别倒霉,谭良栋和卢象升搞得那些事他完全没想过参与,刘策让他监视吕梁营他也从来都是当作没看见,自己都这样了,吕梁营还派人围住自己,这是要闹哪样。

    随后千户发现,吕梁营只是围住,什么也没做,左卫千户也放下心来,继续埋头待在镇西卫里。

    左卫千户虽然打仗不行,但消息却是相当灵通,阉党迅速崛起,山西巡抚很有可能要换人,千户已经派遣自己的心腹找上李德芳的门路,献上大笔钱财,等刘策走了后他要找机会调回左卫,吕梁这地方打死他都不来了。

    吕梁营堵州城、围镇西卫,极大的震慑了四县的县官,卢象升走后,蠢蠢欲动的人太多,谭良栋直接动用武力强压下了这股暗流,让吕梁各村的《土地条例》得以继续实施下去。

    十一月,卢象升要回中阳的消息传遍吕梁。上到永宁州的通判、同知,下到县衙的衙吏、税丁,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都苦着脸。他们在吕梁同谭良栋斗,就是依仗着他们代表朝廷,吕梁营要是不想同朝廷闹翻,就不好对他们动用武力。

    卢象升的回归,也代表着巡抚刘策承认了《土地条例》,躲在县城、州城的乡绅欲哭无泪,以往为他们撑腰的官府这次怎么不管他们了。

    乡绅们在村里作威作福惯了,根本看不清时势,山陕两省受灾已久,涌起的地方武装何止吕梁营这一支,只要军头们不是明着造反,朝廷根本不会管。等到了崇祯朝,大半个天下糜烂,武人的地位更是直线上升。

    在得知卢象升没事后,谭良栋让各部分归原地,然后召集队正以上的军官齐聚柳林,此次演练,吕梁营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需要总结一番。

    柳林,真武山,五营的把总、队正们齐聚一堂,有相熟的三三两两凑到一起,聊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

    张应宸、刘文景、牛凉、屈华、康军伟五人表情严肃,他们知道此次谭良栋把众人召集到一起来是为了什么。只是一场演练,就出了这么多问题,那真打起来只会出更大的问题。

    吕梁营内部的开会模式还是一如往常,把总、队正们坐在下面,谭良栋站在台上。

    亲卫营老郭高声道:“全体起立!”

    把总、队正们站直身体,抬头看向站在台上的谭良栋。

    谭良栋扫视了一眼众人,道:“坐!”

    “这次各部演练,暴露出我吕梁营不少问题,小的有两处,大的有三处。”

    “我先从小的说起,一是我们的计时方式,军队作战,差一时一刻都是要命的事,这次演练,各部因为时间差异没有及时集合到一块,是我们的计时方式出了问题。我已经委托商会去购买西洋钟,此后各部统一实行西洋计时法。”

    “二是地图,我们手里的地图太过简陋,吕梁是我们的根据地,在根据地我们都会迷路,可见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是很不到位的。我决定抽调学堂的学生,组建一支测绘队,专做军用地图,各部要配合!”

    “上面两个都是比较小的问题,下面我要说的就是大的问题了。”

    台下众人静静听着,东西合不合适,用用就知道了,这次演练,把总和队正们也感觉到了不少问题,谭良栋将要说的大问题就有他们提上去的。

    “在整编时,我在各班设立医护兵,但据很多人反应,医护兵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这次演练,我们的后勤相当混乱,主要还是靠士兵们自己带口粮,这不可取。”

    “第三个,指挥的问题。整编后我吕梁营人数虽少,但遇到战事,完全可以以现有的框架扩充兵力。这次演练,我们的不少队正指挥的并不好,现在近百人都指挥不好,若是上千人我看只能散了。”

    谭良栋的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不少队正低下了头,在整编之前他们还都是小兵,整编后靠着战功升到队正,勇武有了,但缺少指挥能力。

    “这三个问题我交给你们了,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队正们面面相觑,他们作为基层的指挥人员,确实有不少想说的,但不知道该怎么说,况且在座的还有把总们,军中等级森严,不好开口。

    牛凉是个暴脾气,被谭良栋说了这么多问题让他感觉有些丢脸,见手底下的队正们不敢说话,怒道:“都愣着干什么,有啥说啥!”

    被牛凉一激,都是军中汉子,当即就有队正发言:“千总,把总,我觉得医疗兵的主要职责是救治伤兵,平常并无伤兵让他们救治,倒不如让医疗兵在平时集合起来,练习医术,战时再分散到各班。”

    谭良栋点头道:“有道理,医疗兵们平时集合起来,也可以让他们参与救治村民,积累经验,顺道还能给咱吕梁营赚个好名声。”

    “千总大人深谋远虑。”有人拍马屁道。

    谭良栋没理,继续道:“诸位,开这个会,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在这个会上,没有什么千总、把总,大家都是一个身份,吕梁营的兵,有啥说啥!”

    (本章完)

第83章 83。军制,科学() 
谭良栋的话让队正们放松下来,再说都是军中的汉子,解决的又是关乎日后打仗的生死问题,讨论的气氛热烈起来。

    有队正说道:“千总,把总,每个士兵身上携带的干粮最多只够三天,再多了就承受不住了。”

    刘文景曾在谭良栋去边镇时主持过柳林的工作,对后勤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便道:“诸位,老话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咱们应该单独设一个负责后勤的机构。”

    张应宸在大同边镇时曾带过辎重队,赞同道:“后勤是重中之重,士兵打仗,最怕缺粮,应该单独设一个机构负责。”

    屈华也赞同,说道:“没啥也不能没粮了,得弄个专门管粮的。”

    谭良栋点头道:“此话在理,那么就在吕梁营中设后勤司,专门负责各项事务。诸位,你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这个后勤官?”谭良栋这话问的是五个把总。

    刘文景想做这个后勤官,但他现在已经是把总,带部驻扎在岚县,后勤司所在地在柳林,他不能身兼二职。

    张应宸其他四人都没什么举荐的人,后勤官主管一军物资供应,最起码的也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吕梁营内部持续不断的扫盲行动成果虽然丰硕,但一下子也培养不出能协调好一千多人物资供应的人才。

    “人才啊!”谭良栋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自己培养实在是太慢了,无论是吕梁营里的扫盲,还是在柳林开设的学堂,都满足不了吕梁营的要求。

    “既然你们没有好的人选,我就任命余生为后勤官了,没有什么异议吧。”

    余生成功的培育出了土豆,在柳林和吕梁营有了一定的声望,把总们没有异议。军中重要职位人选的确定,最好是能服众,若是强提上去一个人,会有很多的麻烦。

    “老郭,把余先生请来。”

    “是。”

    余生也在真武山上,他正在校阅谭良栋从各地捣鼓来的一些书,自从活字印刷设备运进柳林后,谭良栋就没让它们闲过。先是学堂的课本和《土豆志》,然后是从外面收集的书。

    老郭找到余生,请道:“余先生,千总有请。”

    余生有些奇怪,谭良栋召集吕梁营的军官们开会,叫他有什么事。收拾好书本后,余生跟着老郭来到开会的地方。

    谭良栋看到余生,让他坐下,然后道:“余生,你现在是吕梁营后勤司的后勤官了。”

    “啊?”余生愣了。

    刘文景拱手道:“恭喜余先生了。”

    余生回礼,苦笑道:“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谭良栋笑道:“余生,你就不要推辞了,以你的能力,后勤官没问题的。”

    余生也不拒绝,道:“多谢千总。”余生在柳林可不是吃闲饭的,前有培育土豆,后有负责学堂,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的酸书生,谭良栋对他还是很相信的。

    队正们也纷纷祝贺余生,谭良栋开设学堂,优先招收军中子弟,这些队正的孩子就在学堂读书,余生算得上他们孩子的老师,故对余生都很客气。

    谭良栋继续道:“后勤司主管物资供应,要在各部分派人手,及时汇报军中所需的物资。各营、各队、各班也要配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须及时报给后勤司,统一供应。”

    “是!”

    后勤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剩下的就是队正们指挥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把总和队正们都不敢开口。

    指挥能力的事情比较敏感,只能由谭良栋来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古时将军们出外作战,要开府建衙,设立幕府,我的想法是,同解决后勤问题一样,设立参谋司。”

    谭良栋站了起来,继续道:“参谋司设在柳林,各营的队正们轮流出任参谋,参与军事调动,学习军中事务,我担任参谋司的司长。”

    余生的眼皮跳了跳,吕梁营扩展到永宁、岢岚二州后,五个把总分散五县,这对谭良栋掌控吕梁营其实是不利的,但参谋司的设立,保证了队正这一吕梁营最重要的基层军官随时能和柳林保持沟通,也就让谭良栋对吕梁营在任何时刻都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谭良栋不知道余生把参谋司想得这么阴暗,他设立参谋司,是希望吕梁营的构架能从封建军队主将监军互相制衡的模式进入近代军队,将官责任明确,兵种分工清晰,指挥严谨顺畅。

    这次演练总结的会议,新增了后勤司和参谋司,这对于吕梁营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编制更为完善,对谭良栋自身来讲,他终于可以打破这个时代的限制,扇一扇蝴蝶的翅膀了。

    会议结束后,队正们离开,把总们和余生被留下。

    自吕梁营建立以来,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建军原则。在吴敏任千总期间,吕梁营三部比较独立,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谭良栋成为千总后,在吕梁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他觉得已经到了确立建军原则的时机了。

    谭良栋先讲起吕梁营的发展过程:“诸位,我吕梁营起于矿工,在刘垣圪坮立足,先打散镇西卫,又击败左卫,其后发展到柳林,之后又在大同边镇和蒙古人打过,回来后又剿了各地的流匪。”

    吕梁营一路走来,经过的战斗不少,除了和左卫是一场恶战,其余的吕梁营受损不大。

    “到了现在,我们吕梁营已经有一千一百人,各村护村队将近两千人,各煤矿能随时拉出来打的矿工四千多人,一共八千人,这股力量可不小。那么,我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把总们和余生静静的听着,吕梁营在吕梁根基已稳,确实该确定一些东西了。

    “早在刘垣圪坮的时候,当时还是第三队,我就说过,做事情,要按科学的方法来。”

    谭良栋不是什么军事天才,吕梁营的发展壮大是他和将士们一同努力的结果。而发展到现在的吕梁营,谭良栋已经不能像以前那般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有很多事他只需要把握一个大方向即可,这也是他觉得到了该确立建军原则的时机。

    还有一个原因,吕梁营现在在吕梁无人能敌,但在以后呢?吕梁外呢?

    邻近的陕北农民军,以后可能会发生冲突的边军,日后终成大敌的满清军队。还有,西班牙荷兰的无敌舰队,正在中亚扩张的俄罗斯哥萨克骑兵,西北还强大的准噶尔汗国……敌人只会越来越多,战争也会越来越多。

    “何谓科学?研究万物的变化规律即为科学,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即为科学。我们吕梁营的人员、装备、作战都要科学的来。”

    张应宸对谭良栋的科学理论颇为熟悉,便问道:“千总,科学研究万物,但军中作战士兵的悍勇尤为重要,如何科学?”

    谭良栋反问道:“那你说,该如何保持士兵的悍勇?”

    “这……”

    “这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士兵的悍勇,一在食,二在气。我们军中平常要保证伙食,让士兵们的身体强健,在作战前要鼓励士气,并且要有一定的奖赏,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做的。这其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我所讲的科学。”

    把总们听得迷迷糊糊的,这怎么和科学扯上关系了?

    “装备科学,这个好理解,大同边镇我们见识过边军的火器营,他们手里的火器有各种问题。若是我们吕梁营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用一种方便、快捷的火铳,战斗力提高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装备确实好理解,掷弹队的手榴弹、炮队的飞雷炮,都极大的增强了吕梁营的实力。

    “作战的科学,将来的战斗,火炮、火铳会更大规模的使用,我们需要摸索新的战术,如步炮协同、步骑联合,旧时的排兵布阵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战斗。”

    军队是系统性的组织,它的强大,取决于方方面面。硬件方面,后勤的供应能力、士兵的装备水平,软件方面,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军官的指挥能力、士兵的战斗经验。军队以外,政治、经济、文化也都影响着军队。

    十九世纪后半叶,一鸦、二鸦战争时期,清军同西方列强的军队交战,从悍勇方面讲,清军并不输于列强的军队,但清军却从没打赢过,并且战损也远高于西方军队。

    单纯从军队的角度讲,封建军队根本不是近代军队的对手,从装备、指挥水平、人员配置全面落后。清军的失败,是整个封建军事体系的失败。

    谭良栋的目标很明确,以科学的方法,将吕梁营打造成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因此,他给吕梁营确立的大方向便是科学。

    把总们对谭良栋所说的科学还是迷迷糊糊的,谭良栋也不强求他们懂,吕梁营的大方向已经确立,在日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把总们会慢慢认识到。

    没有在工业化社会下生活过,根本就不会理解科学二字的含义。

    余生对谭良栋所说的科学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从种植土豆和编纂《科学入门》,余生觉得谭良栋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治军、治民都和他所想的不一样。

    谭良栋借着真武山上的这场演练总结,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行动,正如那扇动翅膀的蝴蝶一样,要在这个时代制造出风暴。

    (本章完)

第84章 84。下乡,教育() 
天启三年十一月,卢象升回到中阳,还在筹建参谋司和后勤司的谭良栋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了一趟中阳。

    中阳县衙,谭良栋和卢象升相对而坐。卢象升在太原待了将近一个月,中间除了应对刘策的盘问,他还发动自己的关系,得到了不少的消息。

    “良栋,从县令到知府跨一品、过两级,除了考评上等之外,还需要一些实打实的功劳。但目前朝堂上阉党的势力越来越大,刘巡抚又和阉党不对付,永宁知府的位置有点悬。”卢象升有些担忧。

    谭良栋没说话,脑海里闪过很多事。历史上的卢象升,是在组建了“天雄军”后,官位才蹿升的,想到这,谭良栋道:“建斗,现在内有贼寇,外有建虏,朝廷对练兵一事是如何让看待的?”

    卢象升道:“自然是十分看重,去年礼部侍郎孙承宗就被派往辽东,筑城练兵,万历四十七年时,河南御道使徐光启也曾受命在通州督练新军,但没成功。”

    “徐光启?”

    “怎么了?”

    谭良栋笑道:“我听说这位大人学士十分渊博,出了很多书。”

    “徐道使确实大才,他当初受命在通州练兵,就是因为他写了很多的练兵条格,这些条格据他所言是学泰西之法的。”条格,就是条例,泰西之法,就是徐光启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来的西式练兵法。

    明代中后期的重文轻武不同于宋代,边镇和行都司的存在,让武将的权力不会如宋朝般低到尘埃里。但是,在地方上,武将的权力不小,压过文官的也有人在,然而,武将永远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