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都说了,这是他英明神武的决策,你们这些官员都是渣渣,这么多年,都知道白莲教和张道源的存在,却没有丝毫办法。
但是
朕一个引蛇出洞,裁掉了南方卫所之后,便将白莲教和胡宗宪吸引出来了。一旦他们从暗中走到明处,大明灭掉他们,只是时间问题。
皇帝都出来装逼了,将白莲教和张道源造反的事情谁还敢弹劾。
而且嘉靖帝还封罗信为东南经略。让他们弹劾罗信没有名分,私自总揽南方大权都失去了理由。
但是
你以为这样就难得住徐党吗?
就拦得住徐党对罗信的弹劾吗?
根本不可能!
弹劾又如同雪片一般地飞向了嘉靖帝。
徐党围绕着一个中心弹劾罗信,那就是朝堂好不容易解决了胡宗宪,如今又让罗信镇守南方。罗信在南方曾经的过往被一件件挖出来。
比如当初初创市舶司的时候,和整个南方官场世家为敌,后来将六大世家的卢家抄家灭族的事情被翻了出来。他们可不管罗信抄卢家的原因,而是指责罗信杀气太重。卢家为千年世家,书香门第,罗信说杀就杀了。
难道除了杀意外,就没有了解决办法?
罗信开的这个头非常不好,视士人如草芥,这是士林的悲哀。
又弹劾罗信在当初赈灾巡视南方的时候,斩杀无数官员,然后安排自己的亲信在南方为官。这不是建立党羽是什么?
先在南方杀人立威望,中将亲信安插在南方各处,后成为南方经略,总揽南方政务。
朝廷这是在任由一直猛虎长大!
一张张奏章送到嘉靖帝面前,而且后来在京城渐渐地传播出一个消息,罗信之所以在没有名正言顺的权力之前,便总揽南方政务,就是要给陛下看的。
如今在南方,罗信总揽政务,胡宗宪总揽军务。这两个人就是要摆出一副联手的姿态,让陛下,让朝堂再也不敢逼迫他们
不!
不是逼迫,是不敢在碰他们,如果再敢尝试将他们调回京城,他们就会造反,这两个人一旦造反,手下有军队,是市舶司有粮饷,再以罗信和胡宗宪之才,还有谁能够阻挡?
谣言越演越烈,便是在深宫内的嘉靖帝都听到了。
远在苏州的罗信,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这个消息,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三人成虎的道理,罗信不是不懂。如果任由这件事情发酵下去,事情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罗信默默地坐在屋子里,蹙着眉头思索着。
“砰!”
门被直接推开,罗信睁开眼睛,便见到罗智急三火四地冲了进来。
“不器”
“怎么了?”罗信的脸上现出了一丝无奈,自己这位小叔确实成长了很多,但还是不够火候。
但是,罗智此时却根本顾不上看罗信的脸色,匆匆忙忙地来到了罗信的跟前道:
“不器,徐阶这个老贼太阴狠了”
巴拉巴拉地讲了一通,见到罗信没有什么反应,神色依旧平静,便楞了一下道:
“你都知道了?”
罗信翻了一个白眼道:“你都知道了,我会不知道?”
“哦”
罗智的脸色一阵尴尬,这个时候,他也反应过来了,自己都知道了,罗信怎么可能不知道。
“小叔,你是怎么知道的,莫非这些谣言已经传到了南方?”
“老爷,胡部堂派人来。”外面传来了鲁大庆的声音。
“进来!”
“卑职拜见罗大人!”
罗信每天都接到胡宗宪送来的信件,而且总是那么几个人轮流来,所以罗信和他们都非常熟。便摆摆手,示意对方不用客气,然后接过了信件,拿出见到剪刀剪开,将里面的信纸抽出来。
前半部分依旧是胡宗宪每天剿匪的进度,这是罗信和胡宗宪约好的,如此罗信也好每天给嘉靖帝去信,说明胡宗宪剿匪的进度。
后面便开始抱怨,京城的谣言已经传播到前线的军队,军心已经开始不稳。让罗信赶紧想出办法,否则剿匪必定遇到挫折。一旦遇到了挫折,两个人的命运都会风雨飘摇。
罗信方才在罗智来之前就一直在思索此事,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略的想法,便起身给胡宗宪写信。
信的内容只有两点。
第一点,加快剿匪的速度,只有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才能够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第二点,罗信会给嘉靖帝上书,建议加快增设南方都督之事,也让胡宗宪上书,如此可以破解嘉靖帝对他们两个的怀疑。
*
第1307章 布局()
将信封好,交给那个偏将,让他以八百里加急送给胡宗宪。
那个偏将匆匆离去,罗智在罗信写信的时候,一直站在旁边看。这是罗信允许的,目的就是让罗智尽快的成长起来。待那个偏将走后,罗智不由抚掌赞道:
“妙!你和胡宗宪各自上书,要朝堂尽快增设总督,便是化去了陛下对你们的怀疑。”
“没有那么简单!”罗信轻笑道:“一旦我和胡宗宪上书,包括徐党在内,他们的目标就会转向对南方的争权夺利,都会将精力放在了争夺增设东南总督上。谣言自会过去。”
“不错!”罗智笑道:“他们就会像见到臭鸡蛋的苍蝇一样,扑上去。”
又和罗智商议了一下,待罗智离去,罗信开始思索着整个南方的安排。他知道自己和胡宗宪上书之后,首先嘉靖帝会放心。
罗信和胡宗宪都表明了心迹,让朝堂增设总督,不就是在表明两个人都没有眷恋南方的心思吗?
也就是说,等着灭掉白莲教和张道源之后,两个人就会立刻回京。
如此嘉靖帝哪里还有心思去怀疑罗信和胡宗宪?
他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一省一个总督,那就需要七个总督,让谁来当?
他不仅要考虑到谁适合,还要考虑到平衡。
毫无疑问,那些世家会蜂拥而上,争夺这七个名额。嘉靖帝不会将这些名额都给那些世家来决定,否则这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吗?
当然也不能够一个不给,嘉靖帝这一生都是在和世家争斗中度过。话说,当初的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人物都没有完全战胜世家,他嘉靖凭什么?
所以他必须寻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中又皇室和世家之间的平衡,还有世家和世家之间的平衡,这就已经很烧脑了。
除了这些外,还要考虑怎么安排罗信和胡宗宪。
罗信也就罢了,在罗信的运作下,嘉靖帝的心中已经认定罗信这个人并不在乎当官,而且罗信很年轻,如今也不过是二十六岁,却已经是三品礼部侍郎了。你还想怎么提拔?
难道把二十六岁的罗信提升到从二品?
那就真的有些夸张了,等到了裕王登基之后,再怎么提升?
赏无可赏,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嗯!
可以将罗信的爵位再提升一步,都二等侯提升到一等候。这在爵位上已经到了,不可能封罗信为国公。
嘉靖帝也很头疼,他现在都有些害怕罗信再立功了。
至于胡宗宪,那就更头疼了。
如今的胡宗宪仿佛是突然开窍了一般,雷厉风行地剿匪,而且也甘心回京,如此你嘉靖帝总要给胡宗宪一个合适的封赏吧?
封赏胡宗宪,那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这么多事儿,嘉靖帝这么还会有那个闲心去怀疑和忌惮罗信和胡宗宪?
那些大臣也同样如此,他们的精力绝大部分都要放在争夺总督的位置上,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打压罗信和胡宗宪。
所以,罗信坚信自己和胡宗宪上书之后,基本山谣言就会消散了。
但是……
罗信也不可能就这么全无芥蒂地将南方交出去,自己辛苦在南方的布局,难道就是为了给别人摘果子?
所以,增设的总督中,必须有自己的人,而且还不能够只是一个,他要将南方基本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俞大猷应该能够成为水师总督,镇守苏州。
但是,俞大猷算是罗信的人吗?
一大半吧!
只要罗信不造反,俞大猷会坚定地站在罗信这一边,哪怕因此得罪皇帝。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但是,一旦造反,俞大猷却有一大半的可能性放弃罗信。所以,俞大猷可以算是罗信阵营中的人,但是却不能够算作罗信的心腹。
戚继光要比俞大猷更亲近罗信,可以说,戚继光已经是罗信的心腹,但是如今嘉靖帝和朝堂的人,恐怕都认为俞大猷是自己的心腹,如果这个时候,再为戚继光争夺总督之位,嘉靖帝和内阁都不会同意。你罗信在南方有一个心腹也就够了,难道还想要有两个?
也就是说,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个人中,只能够选择一个。
罗信细细思量,俞大猷是南方水师,而水师对南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推举俞大猷成为总督中的一个,相对于推举戚继光来说,要更加的容易。
那戚继光怎么办?
罗信心中有些为难,一时半会儿没有想出主意。叹息了一声,便暂时将此事放下,先做必须要做的事情。
铺开纸张,开始给嘉靖帝写信。
首先便是向嘉靖帝回报胡宗宪剿匪的事情,还有自己总揽的南方政务,然后提出建议,希望朝廷能够最快地将增设南方都督的事情提上日程,一旦剿匪结束之后,那些总督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上任,或者是,可以让他们提前来上任,先在罗信的领导下,如此还有一个平稳过渡的时间,南方的军政在罗信和胡宗宪离开之后,也不会起什么波澜。
写完信之后,又仔细地看了两边,没有问题之后,罗信便封上了信封,让人送往京城。
这边罗信还在苦思怎么安排戚继光,却又收到了胡宗宪的信。
胡宗宪来信的主要内容,还是讲述一些当前战局的情况,和自己的分析。但是,在后面却直爽的给罗信推荐了一个人,希望罗信能够帮忙举荐那个人成为南方总督中的一个。
这个人就是现在的广东巡抚张中丞。
罗信也在南方多年,对南方的文武百官都有着很详细的了解。所以,一看到张中丞的名字,关于他的资料便在脑海中呈现。
张中丞,字正野,号百川。
嘉靖五年进士,这绝对的是老人啊,只比现在的内阁首辅徐阶晚上一科。虽然是进士,但是却通晓兵事,历闽蜀楚藩臣,为朝廷数次平叛,战功赫赫,朝野尽知,其中在宜宾平苗乱,在楚地平湘乱,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大胜。
*
*
第1308章 请调戚继光()
张中丞还曾经担任过并不侍郎,官居正三品,这个官职可是不小了,只不过后来因为被李默之事牵连,被贬出了京城,来到广东任巡抚。
这样的一个人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都具备了任一方总督的能力和名望。罗信也很看好张中丞,而且觉得这个面子一定要给胡宗宪。仔细想想可能性,觉得嘉靖帝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应允。
毕竟这次白莲教在广东造反,就算是剿灭了白莲教,却也未必能够斩草除根,这种教义方面的东西,真的很难斩草除根。如此就需要一个熟悉广东,而且有能力和威望的人坐镇。张中丞自然是最恰当的人选。
而且广东和江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就算是剿灭的白莲教和张道源,也一定是相对于其它省份最为混乱的地方,徐阶和高拱都未必愿意安排自己的人去那里任总督,只要自己举荐,张中丞任广东总督的可能性极大。
估计胡宗宪和张中丞也谈过,胡宗宪已经没有了未来,这是将张中丞推荐给自己,而张中丞心中也应该明白自己怎么做,一旦罗信举荐了他,他就是罗信的人,否则罗信凭什么举荐他?
而罗信呢?
罗信周围如今已经有很多追随者,但是像张中丞这样的高官追随者,还是非常少的,罗信也需要这样的追随者。
罗信沉吟片刻,已经准备接受张中丞,当然他也要看张中丞的意思。如果张中丞端着架子,没有追随自己的意思,他也会帮张中丞这一次。这是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私交方面,是给胡宗宪一个面子。
另一方面,则是为公,不管怎么说,张中丞坐镇广东,对大明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然,如果张中丞不肯成为罗信的追随者,罗信也就是帮这一次,便不会再帮助张中丞。以后大家就以正常的同事关系相处,而非自己人。
将胡宗宪的书信收起来,便开始再次给嘉靖帝写信。还是之前的程序,最后也还是再次建议嘉靖帝尽快廷议南方总督事宜。
将给嘉靖帝的书信写完,让人送往京城,然后罗信又开始写信。这次是给马芳写的信,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心中的内容是请马芳给嘉靖帝上书,调戚继光去北方。
一方面,如今的马芳确实已经老了,都快七十岁了。需要一个继承者。而在历史上,戚继光确实在抗倭之后,调往北方,在北方也建立了赫赫战功。是马芳最适合的继任者。
另一方面,是给戚继光一个交代。在南方,戚继光很难成为一个总督,他的未来在北方。
如果能够运作成功,首先戚继光会非常满意,其次马芳也会满意,马芳和罗信多次信件交流,老人家心中很是忧虑。他的忧虑便是没有继任者。当然,马芳心中最合适的继任者是罗信。
但是,罗信可能去北方边关吗?
就算是罗信肯,嘉靖帝会同意吗?
显然,罗信不可能镇守北方边关,如此推荐戚继光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
写好了信之后,刚刚派心腹送往北方,便接到了张中丞的来信。
手中拿着张中丞的来信,罗信的嘴角泛起笑容。这在京城做过官,又在地方做过官的人,就是不一样,处事绝对不会露出漏洞。胡宗宪的信前脚刚到,他的信后脚就来。
含笑打开信封,将信抽出来细细观看,眉宇间的笑容更盛。张中丞果然不愧是大明官场的老人,立下赫赫战功的能人。对如今战局了若指掌,按照他的计划,剿灭白莲教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在信中也表达出对罗信的尊敬,甚至崇拜,更是明确地表达出,愿意追随罗信的愿望。
有了这封信,罗信更是下定决心要把张中丞举荐为广东总督。
不过,在嘉靖帝还没有明确表达出意见之前,罗信还只能够等,或是秘密运作。
俞大猷基本上可以运作成水师都督,坐镇苏州。虽然不会成为自己的心腹,但是也绝对是自己阵营的人,俞大猷也不傻,多次表明自己的态度。
将张中丞再运作成广东总督,自己阵营便有多了一个高官。将戚继光运作到北方,如此对北方的掌控也达到了一个高度,甚至比马芳在北方的时候,还更有掌控力。
最重要的是,俞大猷也好,张中丞也罢,在明面上,都不是自己的人。俞大猷原本是胡宗宪的人,但是后来却背叛的胡宗宪,投奔罗信……
不对!
应该说的投奔的朝廷,在别人看来,俞大猷都能够抛弃胡宗宪,这意味着俞大猷效忠的是朝廷,罗信还差点儿意思,不具备令俞大猷投奔的地位和名望。
张中丞呢?
那就是胡宗宪的人,不是罗信的人。所以,罗信并没有在南方安插钉子。
这个结果对罗信非常有利。
之所以罗信混的要比胡宗宪好,就是因为罗信所做的一切,都隐藏在暗处,让嘉靖帝和内阁都丧失了对罗信的警惕。
“可是这还不够啊!”
罗信揉了揉眉心,俞大猷和罗信的关系还是差了些,俞大猷的地位还不具备成为皇帝信任的宠臣,所以俞大猷必须在朝堂中寻找一个靠山。
实际上,胡宗宪手下两个大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都在朝堂寻找过靠山,因为他们两个都不是胡宗宪的心腹,胡宗宪在来南方之前,俞大猷和戚继光便在南方已经有了很高的名望,他们两个当初是跟着张经的,也就是前任南方大都督。
当张经被罢黜,胡宗宪继任之后,胡宗宪怎么可能信任张经的两个心腹?
不仅不信任,还数次想要夺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军权。只是俞大猷和戚继光的能力太强,是整个南方最能打,也最有能力的两员大将,让胡宗宪不得不用。
俞大猷和戚继光自然心中也知道自己尴尬的处境,所以两个人都先后多次想要在京城寻找靠山。
而在那个时候,胡宗宪和徐阶正是蜜月期,所以根本就没有见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个人,只是托人带话,要他们两个人好好听从胡宗宪的命令。
*
*
第1309章 圣准()
就算后来胡宗宪和徐阶掰了,俞大猷和戚继光也不肯再去投奔徐阶。当初相互的印象就不好,之后也弥补不了这种裂痕。
也去拜过高拱,但是以高拱那种清高的性格,对武人能看得起吗?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初来南方的罗信和戚继光在第一时间就建立了关系,戚继光配合罗信建立市舶司,也就是那个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渐渐深厚。
但是,那个时候的罗信官职很低,还不足以令戚继光投奔跟随。但是,戚继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将,很会拉关系,抱着和罗信结个善缘的想法,倒是积极配合罗信。后来罗信的理念开始影响戚继光,让戚继光和罗信开始交心,成为好朋友。再到后来,罗信带着戚继光开始剿灭倭寇,还把功劳让给戚继光,罗信显示出来的军事能力和胸怀,让戚继光开始慢慢地由朋友转向尊敬罗信。等到罗信一步步走上高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改变。戚继光不再四处寻找靠山,而是把罗信当成了自己的靠山,成为了罗信的心腹和追随者。
所以,罗信肯花费精力将戚继光运作到北方,成为未来的北方经略,对于俞大猷,却只肯将他运作的水师都督,以后还要看俞大猷的表现。
如今又收了张中丞,但是张中丞和俞大猷和罗信都不够真正的交心,而且在南方七个都督中,只占据两个,罗信感觉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