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现在,魏忠贤想起当初的乱局来,他后心还在发凉。那时,当真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啊!
东林党,你们不就是仰仗这些功劳上的台吗?
要是你们坚持的这些不再是功劳,而是罪过呢?
哈哈、哈哈,
想到得意之处,魏忠贤放声狂笑。
不知什么时候,魏忠贤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打击东林党的初始目的,反把打击东林党当成了最终目的。
此时的魏忠贤眼睛已经花了、心也乱了。
魏忠贤继续打击东林党的决定,获得阉党骨干的一致赞成。
对阉党来说,相较于魏公公一直坚持的新政,还是打击东林党更轻松、更实惠一些。
继续打击东林党,既能获得实惠,又能让魏公公转移关注的目标,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派内顺利达成一致意见,阉党的动作就快了起来。
天启五年二月,黄立极、丁绍轼、周如磐、冯铨四人入阁参赞机务。
随即魏忠贤宣布,以顾秉谦、黄立极、冯铨为主编,开馆编撰《从信鸿编》。
基于霍维华长篇上疏为基础的《从信鸿编》开馆,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信号,东林党的末日真的到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朱由检非常诧异。
魏公公这是在搞什么?
他与东林党有那么大的仇恨吗?
东林党连续受到魏公公的沉重打击,已经伤筋动骨了。虽然还称不上彻底溃散,但短时间内也绝对无法再对魏公公造成威胁。
魏公公威也立了,干嘛还要死死抓住不放?
有继续争斗的功夫,去做点实事,不好吗?
朱由检确实有些想不通。
“唉,还是先搞好我的实业吧?政治这玩意还真不是咱的强项。”朱由检自嘲的笑了笑。
朱由检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羊毛的来源,他毛纺厂的羊毛已经快消耗完了。
羊毛的来源现在实在不容乐观,因为草原上发生了战争。
束伯部族正处于林丹汗和科尔沁部的交战区,朱由检考虑到商队的安全问题,下半年就没敢再派商队前往。
商队没去束伯部,他们在郑明的推荐下,转去开发朵颜部和插汉部的商路,但到现在也没有音讯传来。
“到底出什么事了,怎么连个口讯都没有。”朱由检在室内烦躁的踱步。
羊毛还只是小事,要是商队的安全出了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不行,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不行。”
难怪前世英国会出现羊吃人,这种原料不受控制的感觉太糟糕了。原料产地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朱由检对前世羊吃人的理解更近了一层。
该怎么办呢?
朱由检陷入长长的思考中。
短时间内,毛纺厂对羊毛的需求还不太大。为了临时维持毛纺厂的原料来源,是不是在大兴养点羊?不管多少,也是个补充不是。
朱由检脑中直接蹦出一个念头。
“不行。”
朱由检摇摇头,马上决绝的否决了这个想法。
绝不能在大兴养羊。
如果开了近郊养羊这个先例,恐怕羊吃人的惨剧马上就会在大明上演。不能指望大明士绅的节操。
大明又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先例。
大明为了弥补战马的数量,曾采取在民间大量养马,朝廷给予一定补贴的马政。
可就因为这民间养马的马政,逼得多少农民家破人亡,又大大小小的引发了多少农民起义。
山东响马的称呼不就是因为这个才叫响的。
不能养羊,至少绝不能在大明范围内养。朱由检转换脑中的思路。
能不能在临近大明的草原上养呢?
雇佣蒙古人来养行不行?
嗯,这个思路似乎可行。朱由检大感振奋。
第一一八章:喜峰口(求票、求收藏)()
不对,干嘛非要养羊啊?
那多浪费。
长考中的朱由检忽然冒出另一个念头。
既然是去草原,那在草原边上设定一个固定的羊毛收购点,专门收购羊毛,不就轻松搞定了。
不用管他是谁的羊毛;也不用管他是自己养的,还是偷得抢的。羊毛来路一概不管,只要能送到收购点,我们就收。这多省劲。
相信只要有利益那就一定会有人来。
朱由检眼睛一亮。
这种方法应该不错,就是驻守草原收购点的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
嗯,只要注意控制手中资金的规模,危险应该不大。
这个方案应该可行。
朱由检翻出他那张写意的大明地图,开始在图上搜寻合适的地点。
喜峰口这个熟悉的名字映入朱由检的眼中。
对这个名字,朱由检很有印象。喜峰口抗战嘛,是中国人都知道。那绝对是大刀砍鬼子的经典战役,大刀进行曲就是专门为它所创作的!
也不知小鬼子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他们好像是德川幕府时代吧?管他呢,反正现在的小鬼子也没什么太大的威胁。
从地图上看,喜峰口的位置不错,离京城也不远,就选在这吧。就是不知道喜峰口当地到底合不合适?
“老郑,”朱由检把郑英泰找来,很随意的问道,“你对喜峰口那边熟吗?”
“小的走过几次,不算太熟。不过,殿下要有吩咐,小的马上就去给您办妥。”郑英泰习惯性的客气回答。
听清信王殿下对他的称呼,郑英泰已经笑的见眉不见眼了。
信王殿下肯喊他老郑,那就不会在记恨以前的事情。肯亲口询问他,就一定有事要办,他得抓住信王给的机会,可不能随便错过。
“不太熟?那你把你知道的都说来听听。”对郑英泰客气的说法,朱由检不是很满意,他沉吟片刻方才问道。
“喜峰口,那是咱大明通往草原的一个重要关口,关城不太大,里面住的人很少有平民,大都是些军户。”
郑英泰脸上露出回忆之色。
喜峰口这条商路可不太好走。
大明境内到喜峰口关城的路段还好,人马通行还算顺畅。出了关城,道路就变得崎岖难行,狭窄处最多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不过,只要出了山区,面对的就是广阔的草原。哪里算是京城去草原最近的道路。
不过,喜峰口属于大明九边之一的蓟镇管辖,是蓟镇辖区内的重要关口。喜峰口属于军事管制区域,正常是不允许商队通行的。
当然,穿行喜峰口的商队还是有的。但凡能从这里来往草原的商队,都是有背景的大型团队。
“商队能走?”朱由检兴奋的问道。
“能走。”郑英泰肯定的回答,他走过可不止一次。
只要没打仗,商队肯定能走。喜峰口后面的遵化城,那日渐繁茂的集市不都是喜峰口过来的商队所带来的。
得到郑英泰肯定的回答,朱由检开始思索在喜峰口设立收购点的可能。
想设立收购点,首先喜峰口是军事管制区,这是绕不过去的小麻烦。
军事管制区?
朱由检仔细端详地图上喜峰口距京城的距离,在这份写意的地图上,喜峰口似乎离京城真的不算远啊?
这份大明地图的比例尺到底有多大?
朱由检使手比了又比,还是无法确定京城距喜峰口的大致距离。
这到底能有多远?
大明这地图真该重新测绘了,至少得把精确的比例尺加上吧!朱由检在心中幽怨的向地图吐槽。
“老郑,喜峰口到京城到底有多远?”朱由检从地图上是实在无法搞清具体距离,还是问问明白人吧。
“大概有6、700里地吧。”郑英泰不太肯定说道。
“一般商队走个8、9天也就到了。”郑英泰又补充一句。
参考郑英泰的大致数字,再对比地图。
“嘶”朱由检不由的抽了口凉气。
天子守国门,大明这还真不是空喊的口号嗬。
商队走8、9天,那一般的军队总比商队走的快一些吧?
就算加上辎重拖慢行军速度,那8、9天的时间也不算长。
要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呢?
恐怕最多5、6天就到了吧。
更可怕的是,朱由检现在算的还只是步兵的速度。
来敌要是骑兵呢?
那顶多3天,就差不多能跑到京城了吧?
作为前世的优秀宅男,饱经各种影视、小说摧残,就算没什么军事天分,朱由检也知道,3天的时间,以大明的效率调动军队的时间恐怕都不够。
京城的战略纵深也太小了吧?
“老郑,你知道喜峰口驻扎了多少人马吗?”朱由检随口问了一句。这一句他只是下意识的的问,没指望能得到确切的回答。
“知道,一共有4、500人吧。”出乎朱由检的预料,郑英泰随口就回答了出来。
“这么少?”朱由检惊讶的问,“老郑你不是瞎猜的吧?”
“喜峰口这么重要的关口,蓟镇才放这么点人手,就不怕出事吗?”
听到信王殿下的质疑,郑英泰涨红了脸。
“小的绝不会弄错。小的每次经过那里,都要给驻守的千户上供。每次都是按这个数字准备的犒赏物资,人数应该不会相差太多。”
听到郑英泰的辩解,朱由检感觉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么重要的关口就放4、500人守卫,大明对边军的战斗力就这么放心?
似乎猜到朱由检在想什么?
郑英泰又补充道:“殿下,这个千户算是有良心的了,他只吃了一半空饷。他手下的兵丁,看上去也算的上是很精壮了。”
“吃一半的空饷还叫有良心?”朱由检忿忿的反问。
“殿下,您有所不知。”
知道信王殿下就没离开过京城,对边军情况根本不清楚,郑英泰笑着解释。
“殿下,大明一个千户额定兵额是1112人,这个数字指的只是战兵。实际每个千户还有大量种地的散兵,那就是军户。”
郑英泰说道这里,朱由检明白了。
为什么喜峰口如此重要的关口,才驻兵4、500人?
在大明朝廷的编册上,喜峰口应该是有2000多驻军吧?
第一一九章:坑爹的大明军制(求票求收藏)()
对喜峰口的驻军,大明朝廷肯定是按2000多人给喜峰口拨划的粮饷。
可喜峰口为什么会少了那么多兵?
这绝不单单是喜峰口主官吃空饷所导致的。
从根子上,这应该还是大明坑爹的卫所军户制惹的祸。对这点朱由检前世记忆中还是有印象的。
大明建国初期,与中国的其他朝代一样,也从军屯中获得极大的利益。
说实在的,大明太祖爷朱元璋对经济方面的认识,实在是不敢恭维。也许给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做个排行,朱元璋的经济政策,排行应该不是倒数一也是倒数第二。
大明初建时,朱元璋只看到了军屯的巨大好处,就订下了大明传承数百年的卫所军户制。
按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大明朝廷只供应各卫所战兵少量粮饷(这还是驻守在要害处的战兵)。大明卫所兵的粮饷主要还是靠卫所屯田补齐。
卫所军户制,不用国家出一分钱,军户世代当兵,闲时种田养家,乱时当兵作战。这是多么美好的设想。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
大明开国时地多人少,卫所军户拥有大量的耕地,完全可以弥补朝廷少发的粮饷。
可随着一代一代人的繁衍生息,卫所慢慢变得地少人多,产出根本不够自身食用。而大明朝廷依然维持着开国时的政策。
屯田收获减少,各级军官的肆意盘剥,士卒不堪忍受的各种繁重劳役,再加上朱元璋大坑的世袭户籍制度,军户完全沦为农奴一样的存在。大明的普通军户人家,竟然连媳妇都很难找的到。
军户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大量卫所士卒只能弃家逃亡,残存的也只能在残酷的压榨中苟延残喘。
大明到嘉靖时期,卫所制度已经全面败坏,大明内地的卫所就根本没有能打仗的士兵存在。
历史上,几十个倭寇就能横行江南,就充分说明大明内地卫所兵的不堪。
嘉靖朝,大明朝廷为了应对困局,开始了募兵制。
募兵就是拿钱雇人当兵。
大明嘉靖之后的主力军队基本都是募兵,实际就是雇佣兵的性质。
当兵就是拿命换取钱粮,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交易。
可大明的文臣却不这么想啊!他们总在怀念卫所不需要朝廷掏钱的年代。
也许是出于这种想法吧?(朱由检冷笑中)
大明朝廷拨付的军队钱粮,就没有全额发放过。就连鼎鼎大名的戚家军也只能拿到9成粮饷,那已经是大明军队能拿到的极致了。
大明普通的军队一般能拿到7成粮饷,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当然,文臣们报给皇帝的粮饷数额,那肯定还是全额的数字。
至于差额?那叫漂没。
漂没到了那里,大家都心知肚明。
如果考虑到军队大军官还要再剥一层的情况,喜峰口的千户只吃一半空额,确实算是很有良心了。
朱由检无奈的摇头苦笑。
这种雇佣军性质的大明军队,还被大明朝廷屡屡拖欠薪水。这种欠薪状态的雇佣兵,要能为大明尽力死战,那才是笑话呢?
什么,文臣说士卒应该为国家的荣誉而战?
笑话!
几百年来,大明就没给过士兵应有的荣誉,还指望欠薪少饷的士兵为大明无私捐躯?
这能是正常的思维模式吗?
大明文官都特马是些什么奇葩的思维模式?朱由检忍不住爆了粗口。
算了,大明军制的坑太大了,咱还管不了。朱由检摇摇头把乱飞的思绪拉了回来。
“老郑,孤要在喜峰口开个货栈,专们从草原收购羊毛,你觉着如何?”
原来这才是信王殿下真正的想法。
郑英泰脑中转的飞快,迅速评估信王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殿下,高,实在是高啊!”郑英泰大声赞美着信王殿下的想法。他是思索再三、完全发自真心的赞美。(当然有那么一丝丝是拍信王的马屁)
能在喜峰口长城外设个固定的货栈,不说别的好处,单只能对商队有效进行补充的好处,就完全值得了。
常年走塞外商路的,恐怕都有过类似的念头,可大伙的能力谁也办不到。
咱投靠的殿下是谁啊?郑英泰骄傲的想。
信王,天子最疼爱的幼弟;恩宠天下无双。
大伙做不到的,不代表信王殿下做不到啊?
想到这儿,郑英泰想起他还曾挑战过信王,身子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
幸好,我掉头比较快。要不,恐怕全家骨头都烂了吧?郑英泰忍不住想。
要是信王真在喜峰口开成了货栈,那通往草原的商路就真的变天了。他郑家前途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想到这些一眼就看得到利益,郑英泰的心就火热火热的。
得到郑英泰从商业上的肯定,朱由检很开心。
至于喜峰口是军事管制区的问题,对他的权势来说,那也叫问题吗?
“终于回来了,”郑明拍着酸软的腰发出一声感慨。
这次开辟朵颜和插汉部的商路,过程出乎异常的顺利,要不是草原上突然降下的雪太大,年前他们就能赶回来的。
殿下应该等急了吧?
看着延绵数里的上百辆大车,郑明脸上露出笑意。
商队的顺利回归,朱由检十分开心。商队中老资历的郑明,正是他心目中喜峰口收购点的首选主持人。
“殿下,小、小的是这样想的。”面见传说中的信王殿下,郑明万分激动。
王爷唉!
这是大明天家的血脉,大明最尊贵的血统。能面见王爷,他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三生有幸啊!
“来,喝口茶,慢慢说,咱们不急。”朱由检安慰着激动的郑明,这位老人可是个宝贝。他绝对是这个时代,大明最熟悉草原的人。
郑明从10几岁就开始跟着商队,往来于大明和草原之间。几十年行商的结果,使他对草原各处的风俗都了如指掌。
郑明对他常走的科尔沁草原更是熟悉,在那片束伯部族所在的草原,他蒙上眼都能找到各处正确的道路。
这种寻路经验,放到宽阔近乎海洋的草原来说,那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些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才是朱由检最看重的和最宝贵的。
第一二O章:喜峰口的龙门客栈(求票、求收藏)()
熟悉草原情况的郑明,对信王殿下在喜峰口开办收购点的想法,也是大加赞赏。他出于对草原商路的熟悉,又向信王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议。
郑明建议,扩大喜峰口的收购点规模,直接把它建成一个大型货栈,为通行此处的商队提供包括补给在内的各种服务。
货栈只要建好,单只为商队提供服务收取的钱物,就能维持货栈自身的生存。
更何况有这个大型货栈存在,信王府就可以依托此处,向草原各处派出小型商队,一边搜集草原商业信息,一边散播收购羊毛的消息。还可以把不方便到喜峰口交易的草原部族商品,带回喜峰口货栈。
郑明的设想中,喜峰口货栈将作为一个面向草原的据点而存在。
说完自己的构思,郑明忐忑的盯着信王,他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能否打动信王。
“我说的是不是太多了?”看着沉思的信王殿下,郑明有些后悔,自己嘴有些太快了,怎么一下就把想了几十年的愿望说了出来。
听着郑明对货栈的描述,朱由检脑中莫名跳出龙门客栈的名字。
在心中反复权衡了良久,朱由检做出最终决定。
“很好,不愧是孤看好的大掌柜。”朱由检笑着对郑明说道。
“孤就把喜峰口货栈委托给你。在商业上,喜峰口货栈可由你全权做主。”
殿下这、这也太、太给我长脸了。
惊喜来的太突然,郑明激动的连说话声音都变得颤抖起来:“多、多谢殿下赏识,小的愿为殿下效死。”
朱由检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什么死不死的,你得好好活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