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大早,允熥起床不久,就从小宦官送来的折子中知道了蓝玉的死讯,因为送来的折子的第一本就是蓝玉的遗折。

    允熥十分吃惊。因为历史上,第二年洪武二十六年,蓝玉和他手下的老部下,还有那些跟他其实没多大关系,但是也比较能打仗的将领纷纷被算作蓝玉的叛逆同党被处死。允熥还一直在猜测老朱会如何处置蓝玉和他手下的将领,没想到蓝玉会这样死去。

    因为有原来的历史为底,所以允熥对于蓝玉的死去也非常疑惑。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朱还会不会再找一个由头除掉那些准一流或者二流武将。

    原历史上,蓝玉被当做了这个由头,但即使没有蓝玉,冯胜、傅友德一样可以,只不过蓝玉为人嚣张,才被老朱选中当了这个由头。现在蓝玉死了,老朱会不会找其他人当这个由头呢?

第90章 除夕宴()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允熥是以‘扩土足食,仿古封国’引起老朱注意的,当时虽然他们讨论的非常热闹,但是老朱一直没有明确的表明态度,允熥也不好问,就这样一直模糊到现在。

    如果老朱没有接受那个观点,他肯定会再找个由头儿,杀掉除耿炳文,郭英之外的这些准一流或者二流的武将,那样允熥会很困扰,因为他想对外扩张也没有足够的牛逼武将来执行了,他知道原历史上永乐朝的名将只有朱能和张辅,就算把他俩挖过来了,也不够用。自己培养只能是用士兵的鲜血来培养了。

    但是大明将士的鲜血是很宝贵的,他不舍得,所以如果老朱没有接受他的观点,等他即位了改弦易辙很困难;反之就简单多了。

    但是允熥也没法猜透老朱的心思,只能是等了。

    允熥放下心思,看老朱的批复。老朱写的字不多,未提到对蓝玉的爵位怎么处置,只是提到自己的悲伤,并亲自为蓝玉举哀。

    允熥知道自己又跑不掉了,不过自己身为蓝玉的亲戚,拜祭是应有之意,就算老朱不亲自举哀,自己也得去凉国公府吊唁,倒没什么大反应。

    至于悲伤,允熥可能还没有老朱悲伤。毕竟他基本没见过蓝玉,很难对一个可以称得上是陌生人的人悲伤。他只是对于又一个大将去世感到惋惜。

    允熥又琢磨一会儿。这时,王进走进来说练子宁、齐泰等人到了,允熥赶忙带着奏折去往东暖阁,他选定的议事的地方。

    接下来初五日,允熥随同老朱在西华门为蓝玉举哀。过程和为沐英举哀的过程一样。并且老朱同样追封蓝玉为蓟宁王,谥号靖献,陪饲太庙并列肖像功臣庙,死后的荣誉,仅次于中山王徐达,与常遇春等人都差不多了;毕竟徐达死后老朱允诺徐家三代死后都可以追封王爷,其他人都比不了。

    然后允熥又恢复了正常的作息。但是润十二月可是腊月,日子越往后,年味儿越浓。宫里不显,但是允熥出宫巡视时,见到大街上卖年货的人渐渐多了,放爆竹的人也有了,贫穷的老百姓拿出所剩不多的钱买年货,街上玩闹的小孩子的脸上笑容也多了些。

    腊月大家都想过个好年,也没心思干些别的,所以不论是京里还是地方,各种事情都大大减少,就连抓贪官的校尉,也似乎懒惰下来。

    转眼间就到了除夕。老朱今年这一天额外开恩,下了朝以后就允许大臣们回家过年。大臣们惊喜万分啊!在听完宦官传的口谕跪下谢恩以后,不到一炷香的时间,除了各部留下值班的人,其他人都消失不见了,顷刻间刚刚还热闹万分的衙门空空荡荡,让不知内情的行人瞠目结舌。

    除夕夜,老朱把在京的所有子、孙、女儿、孙女等都叫到乾清宫聚会。这是今年在重阳节之后第一次人齐全的家族聚会,现在老朱还未到,平日里没有由头总去拜见的,大家都借着这个机会赶忙多说两句话。

    所以允熥身边聚集了最多的叔伯(bai)兄弟。平日里他们不是没有到文华殿拜见过允熥,但是允熥很忙,总有事儿,虽然允熥从不赶人,但是去拜访他的人岂能没有眼力见儿?说几句话就自己告辞了,也没有和允熥太长时间交流的机会,现在可有机会了,还不好好利用起来。

    允熥也谦恭的和自己的叔伯兄弟、叔叔们交谈。允熥和十八叔岷王朱楩、尚炳(秦世子)、高煦的关系不错,留在身边说话。

    这时,朱允炆带着两个弟弟走进了殿内。殿内的其余人都不敢和他说话,怕得罪允熥,允炆也没有和其他人说话的意思,带着两个弟弟坐到座位上。

    又不多时,老朱来了。在场的人纷纷站起来行礼,参差不齐的说道:“父皇(皇爷爷)好!”老朱也笑容可掬的回道:“都好,都好。”

    老朱随即在自己的主位坐下,随后允熥在御座东侧的皇储位做下,然后庆王朱栴等人也相继坐下。因为是家宴,所以除了老朱、允熥,其他人并无固定位置,随大家的喜欢随意落座。至于他的女儿、孙女,虽是一家子,但是毕竟男女有别,在另一侧用纱幔隔开另外落座。

    老朱非常注意对于子孙的教育,现在虽然将大多数精力用来教导允熥,但是也有时检验其他孩子的学习情况。现在趁着时辰还未到,把比较关心的几个人叫到身边来。

    首先被叫过来的是十六庆王朱栴和十七宁王朱权。朱栴和朱权与允熥同岁,并且庆王的封地和宁王的封地都在边地,如果是内地的藩王老朱现在或许会暂缓就藩,但是边地的话,老朱已经有打算过完年就打发他们就藩,所以再与他们交谈几句,以此判断他们是否能担当一个合适的藩王。

    之后老朱又把尚炳、济熺、高炽等世子叫过来询问功课。没等着他询问完,已经到了正时辰,老朱似有不悦,但是正时辰不能耽搁,还是挥挥手让他们下去了。

    老朱站起来,他的儿孙们也纷纷站起身来,老朱说了几句话,意思是今天是除夕,你们都是叔侄兄弟,不要拘束,以后也要相互友爱之类的。老朱在每一次家族聚会都会强调一遍相互友爱的事情,真是煞费苦心。

    然后老朱传膳。一批批太监宫女穿梭于宫殿内,将精致的饭菜送到各位王爷面前的桌子上。自从宋代以来,中国人吃饭多用合餐,老朱底层贫民出身,也更喜欢合餐;但是现在虽是家宴,但是也是皇家的家宴,今次还是比较正式的宴饮,也不好团团围坐,只能单人独坐,所以分餐。

    饭菜当然是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动的,但是现在允熥已经吃惯了山珍海味,对这些也不在意,他注意的是各人的位子。

    这次除了他和老朱以外其他人都是自己选定的位子,允熥虽然听不到他们说话,但是仍然能从他们各自的位置看出远近亲疏,特别是允熥位于台上,看台下十分真切。

    这一看就看出了不少东西。秦世子尚炳和高煦、晋庶子济熿聚在一起,允熥知道他们平素就好在一起玩。允熥和尚炳、高煦关系不错,但是看不上济熿。

    在他看来,高煦、尚炳虽然为人跋扈,但是心思还单纯,至少现在还单纯,又颇有武力值得笼络;但是济熿可能是因为庶子出身的缘故,比较阴狠,允熥可不是蜜罐里长大的高煦他们,前世混社会的经历虽然不成功,但是也不至于分不出好赖人。

    允熥接着看下去,济熺和高炽,还有还有十九叔朱橞聚在一起。允熥暗暗叹道:这还真是相近的人聚在一起。济熺、高炽和朱橞都是后来不得朱棣喜欢的,朱橞被屡次申饬,济熺一度被废了晋王位,高炽也几乎丢掉太子位。

    不过在这个时空你们就放心吧,不会再有那样的事了。

    允熥一边吃饭,一边细细观察下边坐着的人,时不时还和老朱说两句话。老朱也不好在正式宴饮上单独叫谁上来说话,也就只能和允熥说话了。

    宴饮一直快到到亥时才结束。老朱因与允熥平日里经常见面,今日也不必特意叫过来,而是把宴饮前想要说话的几人留下说了几句话,也就散了。

    允熥谢绝了几个兄弟想与他再亲近亲近的打算,推脱不胜酒力向文华殿走去,但是他出了乾清门没多久,就出乎预料的被允炆拦下了。

第91章 允炆救母失败() 
允熥本来正在想事情。自从从齐泰家里听齐豫说一件事以后,他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

    但是今天他还没怎么想,就听见王喜说道:“什么人!”

    允熥抬起头,见王喜一脸紧张的盯着一个角落。王喜手里提着的灯虽亮,但也照不了多远,只能看见角落里影影绰绰的有两三个人。

    角落里的人慢慢走出来,允熥仔细看了看,发现竟然是朱允炆!

    自从他正式册封为皇太孙那天之后,到今天之前他都没有见过允炆。允熥很好奇:允炆今天拦下他是要干什么?

    允炆让自己的宦官退到一边,对允熥说道:“三弟,可否让你的侍从退到一边?”

    王喜叫道:“你应该称呼为皇太孙……”

    允熥没等他说完就急忙说道:“不得无礼!还不住嘴!”又转头对允炆说道:“二哥,我这下人不懂事,还请二哥担待。”

    允熥知道王喜因为吕妃下毒的事情,对允炆非常敌视,所以才出言不逊;允熥虽然不相信允炆会参与下毒,不过对于允炆也不可能亲近。

    但是这里是乾清宫附近,来来往往的人不少,要是王喜刚才的话被别人听去了,或者允炆去告状,王喜今天晚上吃的饭就是他“最后的晚餐”了。所以允熥急忙打断。

    允炆说道:“不妨事。”

    允熥自己接过灯,让王喜等人退下,对允炆说道:“二哥,今天晚上在这里等候弟弟,到底是为了什么?”

    允炆一揖到底,允熥还来不及阻止,他就说道:“三弟,我母妃的事情,真是对不起,我之前一直不知母妃竟能做出如此事来。”

    允熥马上上前扶住允炆,说道:“二哥何必如此,吕,母妃的事情,与你无关,我也绝不会怪罪到你。”

    允炆力气比不上允熥,硬是让允熥给扶起来了,不过他仍然继续说道:“母妃那样行事,无非是为了我;归根究底,都是因我而起,我愿向皇爷爷请求以郡王之位发配边疆,以赎母妃之罪,只求你不怪罪母妃,不连累吕家,不牵连允熞、允熙。”

    他说这话允熥可确实是吃惊了。允炆可不像是能在边疆拉起队伍干翻当朝皇帝的人,他真的这么请求的话允熥将来即位了也可以不把他召回,同样也可以在即位后不升他的爵位,让他顶着郡王之位在边疆呆一辈子。允炆做出这样的表态真的是牺牲非常大了。

    上个月十二月份的时候,寿州(注1)知州奏报称吕家这些年拖欠赋税七百多石。朱元璋大怒,申饬吕本、吕妃等,并将吕妃的亲弟弟吕毅判处流放哈密;前些天传来消息,吕毅死在了半道上。

    允炆就算是单纯,但是并不愚钝,猜出这是老朱因为吕妃的事情在惩罚吕家,并且很可能有其他惩罚;并且这些天他想见吕妃也必须得到老朱的准许,还流传吕妃病重的消息,这是要让吕妃“病故”的预兆啊。

    所以允炆不惜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求允熥。

    这让允熥犯难了。允熥当然不会同情吕妃和吕家,但是他也不能让允炆就这样去找老朱,不论老朱同不同意,都对他不是好事。

    所以允熥想了一会儿,最终决定‘实话实说’:“二哥,你何必这样!我怨恨母妃不假,但是母妃毕竟抚育过我,我岂会对她如何。现在能惩处母妃和吕家的是皇爷爷,并非是我。允熞、允熙亦是我弟,我岂会对他们如何?”

    允炆听了允熥的话也很有道理,说道:“那现在我应该如何做?”

    允熥沉思片刻,觉得单独让允炆自己去见老朱不好,于是说道:“咱们一起去找皇爷爷,你当面向皇爷爷请求。”

    允炆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也同意了。

    允熥和允炆把自己的侍从叫过来,允熥把灯递给王喜,让他前边带路回乾清宫。

    老朱现在还没有睡觉。听到允熥和允炆联袂来拜见,十分奇怪,忙叫他们进来。

    二人走进乾清宫东阁拜见老朱。允炆按捺住心思,好不容易行完礼坐下,就迫不及待的对老朱说道:“皇爷爷,前段时间我母妃毒害三弟的事情,起因全是为了我,更不干吕家的事,还请爷爷不要继续惩处我母妃和吕家了。”

    允炆的话惊得尚未退出殿阁的苏怀恩和李进忠忙捂住耳朵小跑着出去。

    老朱听了允炆的话,首先看向的是允熥。他见允熥也是满脸悲伤,并说道:“爷爷,母妃虽有大错,但是毕竟多年操持文华殿宫务,还是宽恕他吧。”

    老朱这些日子和允熥接触很多,知道他不是一个十分仁慈的人;前些日子山硒官员上书因大军驻扎,当地负担很大,提请减免明年春赋,允熥和老朱的意见一样:不同意!

    所以虽然允熥的表情和动作、语气都十分到位,但是老朱仍然一下子就猜出了允熥的心理。

    之后老朱才对允炆说道:“吕家不守臣子本分,干预宫务,岂能轻饶?吕氏,你的母亲做了什么事,你也清楚。”

    允炆说道:“爷爷!吕家虽是有错,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错,惩处犯错的人即可,何必连累全家?”

    然后允炆哭出声来,哽咽着说道:“孙儿之母确实是罪无可恕,孙儿无从辩解,但是一切起因在我,我愿自请以郡王之位分封边疆,求陛下宽恕我母。”

    老朱同样吃惊。但是他毕竟经历丰富,马上反应过来说道:“你是你,是我的孙儿;吕氏是吕氏,岂能混同!”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是态度已经软化。允炆继续哀求,老朱终于同意饶吕妃一命,并答应不除掉吕家全家,这件之前老朱已经答应吕妃留吕良一命的事情。

    允炆得到了老朱的允诺,终于离去。之后允熥和允炆的关系也恢复了好些。

    不过这件事的结局并未如允炆所料。初二日,老朱在教导允熥的时候,对允熥说道:“爷爷不会将吕妃这个麻烦留给你的。爷爷已经和吕氏说好,让她自己当着允炆的面,陈述死志;爷爷必定不会让你和允炆留下芥蒂。”老朱当然又承诺了吕妃什么,不过这就没必要和允熥说了。

    ======================================================

    注1:寿州在今皖省,是吕妃的老家。

第92章 讲武堂——最后的准备() 
让我们回到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初一。

    这一天一早,老朱带着允熥拜祭太庙。这是允熥在册封为皇太孙之后第二次拜祭太庙。允熥虽然经历了魂穿,但是仍然不信鬼神之说,认为那是21世纪的科学水平尚未企及的科学原理导致的,所以来拜祭朱家的祖宗并不虔诚,但是面上很诚恳。

    允熥反而注意着配享太庙的一个个牌位: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邓愈、刘基……,还有最近添上的沐英和蓝玉,这都是名震后世的人啊!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从口号变为了现实,“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不是空想,不论他们内心如何想的,他们都应该被永远铭记。

    感情丰富的允熥因为想到了徐达等人的‘历史贡献’,眼泪盈满了眼眶。拜祭完的老朱回头看到泪水滴下来的允熥,先是惊讶,然后倍感欣慰。

    晚上开了大宴,允熥又和老朱一起参加,不过人太多了,允熥根本记不住几个人,也没空和某人单独说话;并且总得按照礼仪行事,比干活儿还累,允熥痛苦不已的结束了大宴,回到文华殿就躺倒床上睡下了。

    在洪武朝,从正月初二开始,假期就结束了,所有的官员都得按时上班按量完成工作,不得懈怠,每年都有人因为正月懈怠被惩处;老朱同样恢复了工作状态。

    允熥也迅速恢复工作状态,并且比之前更忙碌了些;直隶之外的各省来京城讲武堂上学的人已经都有到京城的了,讲武堂的筹备得抓紧了。

    允熥初二就去巡视讲武堂校舍和讲堂的建设情况。校舍已经建好了,教学讲堂的外墙还未刷。这时的装修、刷墙的材料比后世毒性还大,古人虽然不知原理,但是也知道应该通风晾晒。

    不过古代大多数人都没条件对屋内进行装修,讲武堂的校舍秉承节省的概念也没有进行室内装修,所以也用不着晾几天,允熥直接让已经到京城的学生来这里住了。

    然后允熥要考虑上课的事情了。其他课都好办,先生都已经把时间腾了出来,不论是哪天开课,都可以;但是大将在京的只有曹震,总不能三门课都是曹震一个人讲吧;再说,八个陆师班呢,他除非是有三个身子,否则一个人怎么也讲不了的。允熥好说歹说,终于让老朱下令调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回来。

    老朱其实早有让他们回京的打算,只是本打算待二、三份再召回他们,现在只不过是提前了几天,倒也无碍。

    现在即便是来上讲武堂的学生尚未到达京城的各省,也都已经将学生名单呈报上来了,所以允熥需要确定各班人选。

    水师班好说,就只有两个班,允熥也懒得费事了,直接让广枺⒄丬⒈逼饺〉难话啵ā⒅绷ァ⑸綎|三省的学生一班。

    陆师分班就费事多了。首先就是有好多的权贵子弟。允熥和老朱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不能让他们都聚在一个班,要不然很可能会发生太过偏向这班的问题,所以是一个班三四名爵爷家的子弟,配上其他的家境‘普通’的学生——实际上外省来的最次家里也是世袭千户,倒是京城的十五个名额有三个普通大头兵出身的学生。

    允熥为了确定这三个人确实是普通大头兵出身,还特意询问了常森,以及耿璇、郭镇和张数,才敢确定。

    允熥仔细看了他们三个的档案,确实是优秀,年岁不过十六七就武艺高强,又识字熟读四书,为人谦和,长得又不错,符合这时代所有对于人才的评定标准,怪不得能被选上进入讲武堂。

    允熥最终决定让这三个人聚在一个班。“看看学霸之间会不会擦出火花。”允熥想着。

    分班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