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记忆力天下无敌-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氏道:“我本想着是送错了,又或是其他的什么。你一向不出门,为娘还真不敢往你身上想,你倒与我说说,为何会发生此事?”她还是要知道原因的,这事说小不小,说大,那可是真大了。

    温菀心中郁闷,甚至还有些委屈,姜氏瞧见了,拉过温菀搂在怀里,寻思着难不成那赵珣欺负莞儿了?可姜氏不是不知道此人,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吏部侍郎的位置,在陛下面前的看重程度也是当朝第一,心机不可谓不深重,想来也是个沉稳如山的主,犯不着跟个小姑娘计较什么

    温菀说了:“娘亲可还记得那日我们在徐府,我的小插掉了,回去找的时候正巧碰见了赵世子,小插他捡了偏又是坏的,便说会赔我。”

    姜氏自然是信温菀的话,只是没想到赵珣居然会赔如此贵重,真真是出乎意料。

    姜氏松了一口气:“即使如此,那就好了。”温菀靠着姜氏问道:“我瞧着娘亲很是看重此事可是对他有什么担心吗?他是怎么样的?”

    姜氏感受着女儿的温软身躯,搂紧了些,温言道:“你还年纪小,很多事还不懂。我们呢,不宜在此期间与一些人家靠得太拢,特别本是毫无联系,却突然有了往来,很是忌讳不过,永宁侯府的事与你说了也无妨。”

    温菀竖起了耳朵认真听着。

    姜氏慢慢道:“当时在京内也算是丑闻一桩,当年永宁侯爷先是娶了第一任嫡妻陆氏,生下了长子赵珣,后竟与陆家的庶女通奸,生生气病了那陆氏,且还怀着孩子呢,硬是引产下来,结果死在了产房里。后来,陆家的那庶女趁着永宁侯老夫人病着,无法管事时登堂入室,哄得那永宁侯爷团团转,后来竟要将嫡长子送至彭城老家。”

    温菀眉头一蹙,这算个什么事?

    “不过,菀姐儿,十六岁的状元,历朝以来也是头一个啊。”姜氏就算再不喜欢赵珣的行事,也不得不感叹,就算这么久过去了还是能想象当年的盛况,“当年永宁侯府的这位世子中了,可谓说是震惊朝野,陛下本想压一压仅给个探花,却发现底下两位一点都及不上。十六中状元,同年入翰林。那永宁侯爷是动也动不得。”

    温菀连忙问:“后来呢?”

    姜氏摸了摸温菀的发,目光有些微暗:“后来,那赵旭的官位是越走越高,后到了国子监司业,你是不知这位置没过几年,陆氏的那位庶妹怀胎四月时竟无故暴亡,老侯爷顾着修道炼丹,也便如此了。”

    至于怎么死的,谁也不知了。

    温菀想了一会儿,扯了扯姜氏的袖子问道:“娘亲,他可还有其余的兄弟姐妹?”姜氏摇头:“原本是有一个妹妹的,也就是陆氏当年生下来的那个同胞妹妹,后因未足月出生,只能靠药吊着,最终也撑不住去了。”

    这一路走来也是无人陪伴,万分痛苦加身。

    温菀没有再说些什么,依偎在姜氏怀里,姜氏抚着菀姐儿的背:“怎的了?可别多想了。”

    继而眼神落到了桌上放的盒子,道:“这盒子既是给你的,你便拿着吧,好好藏起来。”

    温菀‘嗯’了一声,声音似是从胸腔发出来的,沉沉闷闷。

    “若是以后,碰着了,叫一声定是要的,你父亲见着他都得行礼,更何况是你;但因着这事,便有了交际那是万万不可了,听懂了吗,菀姐儿?”姜氏叮嘱道。姜氏也是多一句话,自是不认为菀姐儿还能与赵珣有什么接触。

    温菀身子一斜,淡笑道:“听懂了,娘亲。”

    母女俩接着聊了一会儿,姜氏便先走了。温菀靠着引枕,目光一直落在炕桌上的盒子,表情有些凝重,她娘亲那么说有她的考量,照之前所说,温家确实不宜与永宁侯府有什么牵扯,可这个人好歹也是救了自己一命。

    若以后他有事,如果她能帮,定是会帮的,想到这儿,温菀倒是觉着自己多想了,他哪里需要自己的帮助啊

    温菀凑上前,再一次把盒子打开,看清了里面的头面,戳了一下,似乎有点掩盖不住激动,马上合上,喊了一声:“拂冬。”拂冬立即进屋,温菀将盒子交给她叮嘱道:“把这藏起来,放好,除了你我便谁也不知了。”深藏起来,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至少几年内是想都不用想了。

    如此重要,拂冬也是郑重的点点头。

    此事过后,温府倒也没什么大事发生;而这事姜氏彻彻底底瞒了下来,连温晁都是一字都未透露。几日后又是随着姜氏去了姜府,去看望了自己的外祖父与外祖母,再是见到了两个舅舅;继而整个冬日,温菀是待在自个儿的屋子不出来了,唯一增多的是屋子里的书籍,温苓听说之后笑了,不掩嘲讽:三姐姐倒是想读书,也不看看到底读不读的出来。

    拂冬自是气的,趁着倒茶的时候告诉温菀。

    温菀心情还是平和的,躺在铺着软绒的榻上,倒觉得有些热了,目光投向窗外,像是看到了什么,‘咦’了一声轻轻道:“快要春天了呀。”

进学() 
整个冬日的寒冷,似在这几日全被那暖风吹散了;府内湖上的冰层已然融化,旁的经霜历雪后的梅花枝仿若更是挺拔,而热烈欲燃的杜鹃不遑多让,被几个院中的小丫鬟摘下了几朵,放入屋内,倒是一派勃勃生机。

    正是府内家塾开学第一日。

    天还未亮,温菀睡得朦朦胧胧被叫醒,醒来便有了意识;昨日在温老太太屋里时,温晁以及温炳就已经把几个孩子叫到跟头好好叮嘱了一番,至于温成昱,出了年已经去往松江府了。

    温菀大致了解了一下,这大魏的教学啊,与现代还是大相庭径的。

    有钱的官宦人家大多是请先生来府内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家塾。过了家塾后便要考学,走向好的,一是考的是那有名的学院,且都是凭着实打实的本事硬碰硬碰出来的,考进了,与京内上层交际圈的子弟有了接触,有好的先生好的资源等着,科举自然是事半功倍;二是进的是家塾,如杨家族学确实厉害,相比于一般学院也是不遑多让,那自然也有人去;如同温成昱,进的就是杨家族学。

    在温菀的理解,那就是一个是公办,一个是私立。

    那对于女子来说,也是不敢有任何一分松懈的。同自己的兄弟一般,一起上家塾,学的同是那儒家经典,君子六艺也是要会的;继而也是要考学,而相比之下,京内女学厉害的学院只有两所,各家贵女挤破头都是要上的两所,可能更是竞争激烈了。

    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句话呢,仿佛在大魏并不适用。

    温菀总结了三个原因:社会原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中女辈学识越高,受到尊敬则越多,地位也会越高;现实原因,出谋划策的人更多了一些,且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官运财运也更是通达了;理想原因,对着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妻子,和总是能与自己对上那么一两句诗词歌赋,共谈人生理想的伴侣来说,那还是后者更好啊。

    想想,这不比在现代轻松了,前半辈子要努力读书,后半辈子不仅要管好内宅之事,还要为前边的丈夫出谋划策温菀突然有些迷茫。

    拂冬正给温菀梳妆呢,瞧自个主子眼神发愣,轻声提醒道:“等会儿便要去见孙老先生,姑娘可得打起精神来,若让先生看到神情怠倦,怕是要责罚姑娘了。”

    “这么严厉?”温菀一下子打起精神。

    拂冬点头,梳着温菀的长发:“是啊,姑娘可能不知道。记得去年,奴婢可听说了五姑娘被抽书时背得不熟,寸把厚的竹木板子,先生就直接抽手心了哎哟,那手肿的”

    拂冬所说的孙老先生是温晁特地聘请来给府中子弟上课,本身乃是两榜进士,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年纪大了,致仕后看在温晁的面子上才来的。

    那会儿原身还在养病,自个儿还没穿过来,这家塾发生的事她确实不知。说到底,温菀因病确实很少去家塾,可能孙老先生都不认得她,只不过现在病慢慢好了,那就必须得去进学了。

    “怎的还没好?这离进学的时候快到了。”吴妈妈进里屋,拂冬道:“快好了,正在给姑娘梳头呢。”

    吴妈妈接手拂冬手里的紫檀木梳:“我来吧。”继而将那梳子轻轻梳向温菀的长发,边梳边看着镜中的温菀,笑道:“我们姑娘身子越发好了,人也是更漂亮了。”

    吴妈妈说得是实话,养了一个冬天的菀姐儿,比起之前瘦弱的样子,是长肉许多了,现在是刚刚好的身材。

    小脸粉嫩无比,颇为精致,而那双眼睛更是灵秀之气不散,这还未长开呢,也不知长开后会如何了。

    一切都准备妥当,陶妈妈来了,奉着姜氏的嘱咐带菀姐儿去墨香园前院的学塾;墨香园是专门辟出来作为学塾的地方,整个园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园内树荫丛丛,还配着一个小池塘,冬暖夏凉,作为学塾是绰绰有余了。

    陶妈妈领着温菀一同往墨香园走去,紫莺在后头拿着温菀进学用的小布包,那还是吴妈妈特地在冬日里就用上好的布料做出来的,里头放的东西却是不多,笔墨纸砚带了,书没带几本,因还不知道孙老先生现今教的是何书,也不知道到时会不会发新书,毕竟这算是温菀第一次正式进学了。

    温菀到了墨香园的垂花门门口,隐约还听到石径那头的屋子里传来的阵阵读书声——看来人都已经到了,陶妈妈道:“姑娘且过去吧,老奴不便陪同,若是先生看见老奴了,怕是回头要说姑娘了。”

    温菀点点头。待陶妈妈走后,温菀理了理自己的装束,瞧了眼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接着踏上石径,绕过前方的小池塘,温菀到了学塾门口。

    读书声是很大了,在这个时候温菀站在门口,这种情况像极了以前上学时早自习迟到,同学们都在早读了,有同学站在门口不安地站着犹豫要不要进去不过温菀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不是说迟到,而是说犹豫不决。

    温菀自知不能直接闯进去,于是先叫了一声:“孙老先生。”

    读书声太大了,老先生还在一边跟着读书声摇头晃脑一边拿着长竹板走动,这个情况下,也是没人能把注意力往门口飘了。

    温菀加大了声音,这个声音比之前大了许多,足足压下了读书声:“孙老先生!”

    温菀看着那身穿灰青右衽,留着长白胡子的老头向她走来,板起来的脸严肃无比,眉间带有深深褶皱,可以看出平时颇为严厉。

    孙老先生看了一眼温菀,直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此时在学塾里的,大多也都注意着这边,坐在第一排的温苓自然也是见到这情形,偏身冲同旁的亲戚家送来一起进学的姑娘捂嘴笑了笑;温成津开口道:“先生,这是菀姐儿,是大伯的嫡出女儿。”

    温菀顺着温成津的话道:“一直因病在静养着,所以未能来进学,就算来也是只来了几次;如今病快好了,也无需整日在屋里,父亲与娘亲便让我来跟着先生读书。”

    孙老先生皱了皱眉,抚了抚自己的白胡子,慢慢道:“进来吧。”

    温菀进学塾后,发现环境真是好的很,南北通风,隔窗外又是绿荫庇护;进学大约有十余人,除温成锴温芷等人外,还有旁的支系亲戚送来的子弟还有姑娘,每人面前都有一张书几,书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还有各类书籍。

    ——看来她的笔墨纸砚也是白带了。

    孙老先生让她坐在了温成津的旁边,后边是温芷。

    见温菀来了,温芷自然是高兴的,除了来的人是她喜欢的三姐姐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终于不用再垫底了。

    温菀坐下后,孙老先生让他们继续念书,读书声又响起来了。

    可她没有书啊,温菀偷偷瞄了一眼旁边的温成津,就算是平时对很多事都心不在焉的温成津还是拿着书籍在读,尽管还是有着不耐烦,还是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看来这老师真是凶得很啊。

    温菀凑得更近了些,看见古黄色书页上写的是中庸二字,温菀一惊,怎么他们都学到中庸了?那上次姜氏给她的可都还是‘三百千’啊,怎么一下子跨度这么大?

    温菀自然不知道姜氏担心她四书不懂,还是拿些启蒙的先开教。

    “二哥哥”温菀压低了声音。

    温成津懒懒地扫了她一眼,‘嗯?’了一声。

    温菀凑得更近了些,轻声道:“二哥哥给我看一下,我们一起看如何?”温成津往旁边挪了挪,离温菀稍稍远了些,但却还是把书往温菀的方向移过去一些。

    温菀欣喜道谢:“谢谢二哥哥。”

    话音刚落,竹木板子一下就拍在了温菀的桌上,继而温成津的桌上又是一下,温菀被吓了一大跳,抬头就瞧见孙老先生负手站在一旁,目光严厉。

    这算是给他们的一个警醒,温菀与温成津也便不再说话了。

    早读读完,孙老先生坐上堂,学生一个一个的上去,将大学与中庸放至先生面前,继而背转身去背诵。

    温芷在温菀背后解释道:“三姐姐,以后每日早晨都要这番的,若背不出来便要打手心。”温成津皱眉道:“那你还不抓紧背,嫌去年打得不够多?”温芷连忙缩回了肩膀。

    温菀瞧着,温苓正背着,背得那叫一个流畅,一个嗝楞都不打,看来年中是下了苦功夫的。接着是温成锴,背至中庸。

    “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台上的温成锴背至此处,似有些停顿。

    温菀在坐在自个儿的书几前,左手撑着脑袋,默念道:“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她的记忆力是一点都没有倒退啊。

我且考你一考() 
一日上下来,孙老先生教了四书中的论语,教了其中几篇的句读,午后又教了些简单的对子与缀句,下午学堂便放学了。

    将书理好,笔墨端正放好,各自向孙老先生鞠了一躬,出了学堂后那些个陪学的丫鬟小厮才跟在身后一同回去。

    温菀整理好,也想着早些回去了;而在鞠躬之时,孙老先生看了她一眼,慢慢道:“你等会儿吧。”温菀一愣,这是这是要被留堂的节奏吗?自然也不能多问,温菀只好坐回自己的书几前的蒲团上,撑着小脑袋瞧着屋外的风景,直到所有人都走了,才挪步到孙老先生面前。

    温菀恭敬地叫了一声:“先生。”

    孙老先生年纪确实很大了,鬓边与胡子都是雪白之色,但丝毫没有一般这个年纪老人家的含糊与迟钝,反倒是精气神十足,那一口官话说的也是字正腔圆,与他同岁的许多人那都是做不到的。

    “坐下即可。”孙老先生一摆手道,待温菀坐至他面前,才道:“老夫自从来温府教书,在这学堂见到三小姐仅仅几面,老夫岁数大了,也记不得清了;如今教了这学堂的学生两年了,八九岁入学至今。人生十年曰幼,学,三小姐可懂老夫的意思?”

    温菀自然懂了,她十一的岁数才正式入学,太晚了;怕是跟不上其他人的速度,她做好最坏的打算了,以为这古板的老头会把她说走,甚至可能会到温晁面前说不带她这个学生,要温晁另找高明。

    温菀点点头,又是摇摇头,若是外人看来也不知懂不懂,可能倒觉得温三姑娘还未知事;谁知这孙老先生虽还是依旧板着脸,但口气平缓着,没有任何责骂她劝退她的意思:“你不懂也无妨那我便来考你一考,你可愿意?”

    温菀心头一暖,笑道:“先生请考吧。”

    进学时如此严厉的孙老先生,现今这般耐心十足;她也知晓了,这先生温晁找的好啊,教学时严肃,又是因材施教教不好都难。

    孙老先生:“你今十一,三字经也应知晓的,经中有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这便是大致顺序了,天下家塾千万,也不会离了其宗。老夫先考你‘三百千’,如何?”

    说罢,孙老先生从学塾的架子上拿来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书籍,继而拿了小学集解,站至温菀前,见眼前的女孩也没有任何胆怯之意,心中暗自点头。

    “老夫考你,念上一句,你便答下一句。”

    温菀正襟危坐。

    虽说下午,却还未日落西山,正是阳光正好时;金灿阳光透过竹帘,照进散漫书香之气的家塾,塾内老人先问上一句,女孩接上一句,几个回合下来,老人也便不问了,稍一抬手,女孩径直背下去了。

    一时间,背书声朗朗,稚嫩却澄净,行云如流水般出了家塾,绕过满园的初显春色。

    直至背完,一字不差。

    孙老先生合上书本,满意点头:“不错。”高要求如孙老,温菀知‘三百千’过于简单,得他一句表扬不容易。

    孙老先生继续道:“这本小学集解你且拿回去看着,如今学塾进度较你过快,待进学后你留下来,老夫将四书开始教与你。”

    这是让她每日留堂的意思了,温菀下意识想到了屋中那好吃的小点心和温软的床榻——定是让温芷洗脑了,不过先生都主动说开小灶了,愿意自然是愿意的。就像现代读书一样,老师开小灶虽说少了许多玩的时间,好还是好的但现如今也没啥可以玩的,再者就算不愿意也得说愿意了。

    尊师重道的文化人了解一下。

    接下来几日,结束每日的进学后,温苓温成锴等人且都回去了,温菀都得留在家塾内,继续听着孙老先生那饱含沧桑的声调讲学。

    按顺序,先学大学中庸。

    孙老先生像以往教温家众子弟一般教温菀,先教点句读,让温菀拿朱笔,他念一句,点一句,完后再讲注释与意思,讲的内容也不多,主要还是靠背。

    而孙老先生越教越发现,温府的这三姑娘学习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别的学生上生书,每日百句至百五十句,已经算是聪明了,而这三姑娘是你上几句,她便学几句,上得少了是轻松,上得多了也不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