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启风云-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说:“遇上了天灾,官府又催交租子,没办法了官逼民反。”

    郑贵妃垂下眼皮说:“那是皇帝的事,跟福王有什么关系?”

    天启说:“灾民没有吃的,朕自己掏了五十万内帑给他们救灾,福王把好田全占了还不许他们欠租,你说那些人更恨谁一些?”

039 北人南迁

    听天启的话里有责怪福王的意思,郑贵妃想了想说:“当年福王是跟你父亲争过太子位,但毕竟事隔这么多年,皇帝的父亲都能容下他,皇帝就容不得他?”

    天启说:“朕没有半点逼迫他或者你的意思,只不过替三王叔担心想给他一个选择。”

    郑贵妃说:“他除了在河南等死还有什么选择?”

    天启说:“他可以到北京来,朕给他建府、发俸、找赚钱的营生,只有一个条件就是把那两百万亩田退出来。一来呢可以远离那个反贼横行的地方,二来呢你们母子祖孙也可以时常相见。”

    郑贵妃听说能经常见到儿子孙子颇为意动,天启趁热打铁说道:“现在北方各省连年天灾,老百姓没吃的就得吃大户,河南最大的大户就是福王,他呆那儿太危险了。北京就不一样,兵多城墙高反贼杀不进来。”

    见郑贵妃还是没说话天启说:“朕也不是非要逼迫他,你给他去封信愿意不愿意都随他。”

    回到乾清宫皇后问天启道:“皇上怎么想到要福王退田?两百万亩不是小数,他肯定舍不得退。”

    天启说:“先给他透点风,一旦有一天他没办法了就会想起朕的话,再说这也让人知道朕为了老百姓清理了大户要开始清理中等大户,最后连皇族也不会放过,让那些中等大户不要有侥幸心理。”

    十一月初的一天,乾清宫,早朝。除了重大节日的朝会在皇极殿举行外,一般情况下的朝会天启都在乾清宫举行,因为这里离寝殿近尤其是冬天可以避免皇帝冷天走远路受冻,文武官员多走两步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十一月的北京天气已经有些冷,但朝会上的空气更冷,天启坐在黄绸铺垫的椅子上,乾清宫管事太监谈敬和另外两个小太监侧着身子站在御座下的侧边,官员们按职位分左右在中间站好,没有人左顾右盼也没有人交头接耳大家都不说话。皇帝的坐椅两边站着八个身材高大手持仪仗的锦衣卫力士,大殿两侧和门外走廊里也站了几排锦衣卫校尉。从殿门进来不远处跪了三个戴着镣铐的人,正是死硬到底不听命令的三个官员:户部左侍郎范有道、山东布政使韩不疑、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林浩。

    天启看了看跪在殿中的三人,缓缓说道:“信王,这三人身为朝廷官员一再抗命不遵,致使豪门大户纷纷效仿,其中有何因果缘由就由你来审问出来如何?”

    信王说:“臣弟遵旨。”说完转身看向三人,想了想问林浩:“林浩,本王问你,政务院一再下令家中田产超过五千亩的大户必须如实上报家中存粮数,而且产粮田只能种粮不得它用你可知道?”

    林浩说:“臣知道。”

    信王说:“既然知道为何不如实上报还要毁苗栽桑?”

    林浩说:“臣只知道朝廷的命令,但臣老家有多少田存有多少粮臣实在不知道,种粮还是种桑等家事也不由臣做主,臣年近五十才是个六品官家里人也不大瞧得上。”

    信王说:“那他们瞧得起谁?”

    林浩说:“臣的叔叔是三品侍郎,老家一切事都由他作主,可惜年初生病没了。”

    信王说:“那十月初政务院协理大臣韩爌韩大人专门找到你让你带信回家允许补报你带信了吗?”

    林浩说:“臣亲自请假回了趟老家,刚进家门就碰见臣的大伯,他叫臣滚。”

    信王说:“他为什么叫你滚?”

    林浩说:“臣的大伯说家中马圈里切草的马刀老坏,几次托人带信叫臣从库房里给他拿一把好刀回去,但臣走得匆忙忘了所以他就叫臣滚,臣一生气就回京了等后来想起时老家都被抄了。”

    听他这么一说群臣都笑了起来,信王恨恨地说:“本王觉得你当六品都高了。”

    问完林浩信王转头问韩不疑:“韩不疑,你身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从二品左布政使,没有人会看不起你喊你滚吧?”

    韩不疑说:“这个倒没有,只不过一开始臣认为法不责众没放在心上。”

    信王问:“那后来政务院专门通知限期补报你也不放在心上?”

    韩不疑说:“臣不敢,臣一接到通知马上写信叫管家亲自骑马回老家报信。”

    信王问:“那这次是你老家的人没把你的话放在心上?”

    韩不疑说:“不是,是因为管家身体不好有隐疾,骑马连跑几天回家没说明白就死了。”

    信王摇了摇头问:“那还有信呢,信也死了?”

    韩不疑说:“管家连日猛跑,出的汗太多把信泡模糊了,所以……”

    大家一听都很无语。

    信王看了看范有道说道:“范大人,你是死了送信的管家还是老家的人看不起你?”

    范有道说:“回信王的话,臣十月初接到政务院通知的同时还接到了很多同僚的劝告,臣不敢耽误马上派了四个家人回老家报信,但臣的父亲回信说家里人口多,很多兄弟还没有娶亲问能不能拖一拖,说现在市面上生丝价格翻了几倍想再赚两年,臣急得不行再次送信回去家都被抄了。”

    信王说:“你比韩不疑好知道派四个人回去,但你这官一路当上来都是肥缺怎么就会缺钱?据报上来的数目你家一共没有一万两,两代人当官还那么多田怎么就会剩这点?”

    范有道说:“臣的父亲有一点钱就买地,而且臣家里兄弟多花费大,再加上臣人情来往频繁所以没剩下什么钱。”

    信王说:“你有多少兄弟?”

    范有道说:“臣父亲共娶了十八房妻妾而且个个都能生养,臣一共还有二十八个兄弟十九个妹妹。”

    听了范有道的话,大家都惊讶得张大了嘴,这范老太爷也未免太厉害了些。

    天启这时候说:“这范理当官时攒银子买田,回了家娶媳妇攒人,积攒的都不是浮财很会打算,信王,如果让你来处理他们你准备怎么办?”

    信王说:“回皇兄的话,臣弟认为不管他们有什么原因,一再无视皇上谕旨且贪赃营私都不该宽恕,不过怎么样办他们还请皇兄示下。”

    天启说:“光是一再无视谕旨这一条就可以全部拉出去砍了,但昨天闲谈时皇后说他们可怜朕也赞同,就再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一是自己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家里人男的全部充军女的全部卖作官奴;二是三人以原品原俸成立个以身说法宣讲团,再加上其他七家代表一起到各地去,给那些家中土地在五百亩到五千亩之间的中等大户讲一下后果,他们家中被抓起来的家人全部放还,跟北方迁移来的灾民一样对待,分房分地自食其力。”

    这时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林浩突然喊道:“皇后娘娘慈悲,一定会多子多福长命百岁,臣愿意加入什么团去宣讲。”

    很多人都知道皇后被客氏暗算过再也不能生育,这林浩喊什么多子多福说不准会勾起皇帝的怒火,都怜悯地看着林浩,谁知道天启没有理睬,只是说:“把他们带下去让他们回家自己选择,大家还有什么事?”

    这时军务院掌院大学士孙承宗说:“启禀皇上,军务院主管军务,但与各卫所联系兵员调动以及与各州县联系后勤供应还是要通过兵部,自前兵部尚书高第去前方督师之后,与兵部的联系就很费周折,再加上军机大臣王在晋刚刚带人出京巡边,臣遇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恳请皇上再派一到两人进入军务院。”

040 北人南迁(下)

    天启说:“朕忽略了这事,先进一个吧,先生觉得谁比较合适?”

    孙承宗说:“现在的兵部尚书是王永光,臣有意让王永光进军务院军机处,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天启说:“既然先生举荐,那就进现兵部尚书王永光入军务院为军机大臣,主要负责协调兵部与军务院的联系。”

    王永光说:“臣领旨谢恩。”

    这时信王也上前说道:“皇上,几月前顾秉谦和魏广微离开议政处后就没有再增加人,是否需要增加几个?”

    天启问:“信王这几个月忙不?”

    信王说:“事多就忙事少也很闲。”

    天启说:“那就再增加一个,军务院的人由朕指派政务院的人由你们自己负责选,朕的条件是年龄要在六十以上,要先进行经济审察。”

    信王说:“臣弟遵命。”

    天启又说道:“政务院事多就忙事少就闲也不好,这样,你们再成立一个预政处,把事情做在前面就不会一会儿忙一会儿闲了。”

    这时协理大臣朱延禧问道:“请问皇上,这预政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天启说:“预政处的主要职能就是预定计划,根据各地的现状报告和各部归总来的数据来对下半年或下一年制定计划。”

    叶向高也出列问道:“皇上,现在这报告和数据都没有怎么计划?”

    天启说:“从明年起各省、各州县的主官就要增加一项重要事务,就是一个上任的官员在你接手前先要就该省或该州县的现状做一个报告,这个报告要包括户口、田亩、商铺、作坊、道路、河流水库、主要出产等内容。这个报告要卸任者和继任者互相签名认同,写报告的过程也是你对该地的一个认识过程,前任认可签字也是对后任的一个交代,也算是不同施政风格的平稳过渡。”

    叶向高继续问道:“各地报告有了那各部数据呢?”

    天启说:“也是从明年起各省存粮的粮库、存钱的藩库都由户部接管,各地财物入库时必须在管库的户部官员处登记否则不算;财物一旦入库即为国家所有没有户部行文和政务院批示不得擅自出库。粮库和藩库由各地锦衣卫独立看管,锦衣卫人员不足可以在前线有功将士中招人补充,户部的出入帐数据作为预政处制定计划的主要依据。”

    听了天启的话大家都不说话,过了一会儿韩爌说:“皇上,各县把该交的银、粮都交到省上,那他们拿什么支付给卫所、驿站等需要他们支付的地方呢?”

    天启说:“各县、各州府交了银、粮等税以后就不再给任何部门支付财物,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成预政处一层层下达的任务,二是卖爵位卖得多自己得的也多。至于说以前需要他们支付财物的部门就要提前向上面提要求,得到户部行文和政务院批示后按批准数在各省提取。”

    见大家都在想问题没说话天启说:“还有两个月,政务院跟六部多商议几次商议个稳妥方案,现在先说迁移灾民的事,杨涟你来说。”

    杨涟上前说:“启禀皇上,都察院派了两百人去全国各地监察移民状况,北方灾情小的地方几个州县派一人,灾情大的地方一个州县派几人;南方凡是设立有移民区的地方都派员落实了移民的住房、田地,不愿意移民只想做工换粮的也记录了他们需要去的矿山和作坊;移民从北往南的路上也派人检查了移民的吃、住、医、行等设施,尽量让他们轻松快速到达目的地过年。总的来说南北各州县都很配合,其中有十七个县的县令因为生病、丁忧、体弱等原因臣依圣旨让人立即顶替,顶替的人也开始正常理事。”

    天启说:“你们培训的那些人能不能胜任?”

    杨涟说:“任州府官员不敢说一定干得好,但做个县令绰绰有余,而且他们都事先接受了经济审察。”

    天启说:“很好,不过要有个心理准备,朕前一阵看了看这几年的灾情奏报,灾情是一年比一年厉害,照这个趋势朕估计北方的人至少要移三成到南方去才行,所以说北方的人向南方移民恐怕还得继续几年。”

    所有人听了天启的话都感到很惊讶,信王说:“那么多北方人到南方去,这南方的粮食够吃不?”

    天启道:“南方气候好荒山荒地也多,还有海里的鱼虾贝类等吃的也多,应该没有问题。还有就是立即行文让家里有五百亩到五千亩的中等大户卖余粮上税,还是只允许他们留够三年粮食,种粮的田不许栽种别的。开始出去那三个人,让他们考虑好了立即组建以身说法宣讲团去各地宣讲,还有两个月就过年了,移民、清存粮、清田亩要在两个月内做完。不怕告诉你们,魏忠贤带领东厂已经做在你们前头了,朕手中的密报都有好几十份,让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放聪明些。”

    南京,东厂驻南京办事处大院里,魏忠贤穿了件棉袄坐在屋廊下烤火,一边烤火一边骂:“这什么鬼天气,看着不冷可是穿得再多骨头也都是凉的,怎么南京比北京还冷?”

    旁边伺候的太监说:“厂公有所不知,北方是干冷穿两件衣服就不冷了,这南方天气潮湿冷起来是湿冷,穿得再多也冷。”

    正在他们说着话的当口,一个在门外站岗的卫士进来禀报说:“禀报厂公,门外有个人拜见,说是你的老朋友。”

    魏忠贤有些纳闷,想了想就说:“让他进来,正闷得慌有人说说话也行。”

    过了一会儿进来了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浓眉大眼加上棱角分明的脸颇显干练。只见他来到屋檐下离魏忠贤两三步远的时候单膝下跪给魏忠贤行礼道:“草民鲁大成代家兄见过厂公。”

    魏忠贤问道:“你家兄是谁呀?咱家以前怎么没见你来过?”

    鲁大成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了上来说:“家兄是谁厂公看过信就知道。”

    旁边的小太监接过信打开仔细看了看见没有伤人的东西,就面无表情递给魏忠贤。魏忠贤接过一看,原来是五张一万两的银票,于是微笑道:“果然是老朋友,既然是老朋友的亲兄弟就赏个坐吧。”

    一个小太监随即搬了个凳子过来,待鲁大成坐下后魏忠贤低声说:“我不管你是谁,明人不说暗话有事就说大家都很忙。”

    鲁大成说:“痛快!我有个管事落在魏公公手里,只要魏公公把他说过的话都忘了再把人交给我,我再给五万。”

    魏忠贤想了想说:“你们是红山卫的?”

    鲁大成说:“我家指挥使大人仰慕魏公公已久,这次的事希望魏公公高抬贵手。”

    魏忠贤说:“你们是军户怎么会私耕民田?”

    鲁大成说:“那里位置好,红山卫把唯一的路口一扎没人能进来,东厂锦衣卫都不行。”

    魏忠贤说:“就凭你们五千多人想造反?”

    鲁大成说:“造反是万万不敢的,只想保住里面的八万亩桑田,而且只保三年。”

    魏忠贤又想了一下说:“你那个管事已经没了你也不用再来了,就凭你今天这五万两我保你两年没人查。”

    鲁大成沉思了一会儿说:“成,两年就两年,我们后会有期。”

041 冬日聚谈

    鲁大成走后魏忠贤身边的小太监问:“公公,你答应他两年皇上能答应吗?”

    魏忠贤说:“看皇上的意思两年内是不会动卫所的,两年后必动。以后这人再来就不见,让魏良卿给皇上写份密报说清今天的事。”

    小太监说:“公公,这就我们这几个人,大家都不说皇上不会知道。”

    魏忠贤叹了口气说:“不知道为什么,离开北京前我最后见到皇上时感觉到了说不出来的害怕,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我是越来越怕。”

    小太监说:“你是皇上身边的老人,你怕什么?”

    魏忠贤颤抖了一下说:“我能感觉到皇上随时都有可能埋了我,我怀疑身边的所有人都是皇上派来监视我的人,所以我不敢乱说话不敢私藏钱,有时就连你小子我都怀疑是内卫。我现在也没什么想法了,除了俸禄跟弟兄们每月还有一万两零花钱花也该知足了。”

    小太监点了点头阴阴地一笑说道:“皇上让我通知公公,说你这两月干得好要提高上限两千两,也就是说你现在每月最高可留下一万二千两。”

    魏忠贤睁大眼指着小太监说:“你……你……”

    小太监微笑道:“公公猜着了,我也是内卫,马上回北京复命。”

    这时,魏良卿从门外进来了,指着小太监说:“去,把院里的树叶子扫了,看着怪脏的。”

    小太监弯腰答应了就去拿扫把扫地,魏忠贤一看小太监扫上了也一个箭步冲上去拿了把扫把,跑到小太监身边跟他一起扫,见魏良卿很惊讶的样子魏忠贤说:“天太冷,我也扫扫地热乎一下,良卿去把你兄弟叫来我有事。”

    魏良卿走后魏忠贤低声说:“小兄弟,你说实话我身边还有多少内卫?”

    小太监摊了摊手说:“我也不知道,也许没有了也许看门的过路的包括你两个侄子都是。”

    在各地官府的周密安排下,北方各地因连年灾害对当地已经失去信心的人,一趟一趟地踏上了向南方迁移的路。他们把田地和房屋折抵给官府,拿着官府开具的凭条拖家带口离开了生活了无数辈的土地。好在沿路驿站旁都搭有很多草棚供他们住,当地官府还派兵维持秩序,还设有临时粥棚和医馆,饿了可以拿米换饭吃,病了可以找医生治病,老弱者还可以免费坐马车。经过二十多天的跋涉,大家终于到了南方陆续住进了各移民安置区,看着自己的新家和周围或熟悉或陌生的邻居,再跑出去看看官府出面租借给自己的田地,大家都觉得生活有了新希望。

    十一月底,北京城里寒风肆虐,吹干净了树上残存的树叶,吹干净了地上的灰尘,也顺便吹跑了路上的行人和小贩,整个北京城大街小巷都被寒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外面虽然到处充满了寒意,前首辅、协理大臣叶向高府中的暖阁里却是春意盎然。这天是冬节全体官员休沐一天,叶向高顺便请了韩爌、**星、杨涟、左光斗等东林人士来家小酌。看着满桌子的冷酒热菜冒着烟的汤,在暖阁中来回穿梭着端茶递水的丫环,连杨涟、左光斗等没多少钱的人也不由得心想:“这有钱就是好啊。”

    叶向高起身端起酒杯说:“难得大家一起聚会,这是从老家带来的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