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足够数量的良田,让铁山成为吸纳收容辽东汉民的大本营,打造一个粮仓和预备兵员的根据地。只要几年的时间,他就能依托铁山,获得足够的粮食储备,并扩编一支强大的军队,而这些,在处处受限的威海卫,是无法做到的。

    至于十五年之后把农庄的田亩都分给这些人,可以成为引导他们积极劳作的目标,而且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坏处,这么长的时间,只要不出意外,制霸全国足够了,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这些地又算得了什么。。。

    经过码头讲话,几千青壮明白了此行的目的,情绪高涨,以三百人为单位,在战兵的引导下分批出发,在村庄之外的荒地选择有水源的地方作为聚居点,砍伐树木搭建临时的窝棚,等待分配农具和耕牛,开启自己新的人生。

    几千青壮的到来,在刚开始还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等见到这些人在军队的管理下秩序井然,没有干扰自己的生活,慢慢也就放下心来。毕竟铁山汉人很多,朝鲜又以能说汉话为荣,两国百姓在交流沟通上没有什么障碍,大家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天下无产阶级是一家,当地人很快就适应了这些外来者的存在。

    那边青壮们建设新家园的行动如火如荼,这边陈雨再次来到郡守衙门,催促朴昌永落实之前承诺的条件。

    “朴郡守,农具和耕牛筹措的如何了?本官组织的人已经到达,就等着开荒了,时不我待啊。”

    朴昌永小心翼翼地回答:“大人,下官已经尽力在筹备了,但是短时间内满足几千人的需求尚有难度。不过整个铁山乃至海州都没有这么多耕牛,本郡已经向黄海道观察使求助,具体何时能凑齐数目,下官也只能说尽力而为。”

    因为组织人手垦荒的事情推进的还算顺利,陈雨心情不错,当下笑眯眯地说:“只要朴郡守尽心尽力在做这件事,本官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这样吧,为了早日促成此事,本官愿意以当地市价为标准,拨一笔银子给你,作为购买耕牛和农具的费用,如何?”

    朴昌永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对方从上岸之日起,态度就非常强横,他根本没打过让对方出钱的主意,没想到对方主动提出来了。他试探着问:“大人,此话当真?”朝鲜地方政府都穷,官库里没有钱,如果能有足够的银子,加上官府推动,那么短时间内购买到足够的耕牛就不是难事了,这个世上没有钱办不到的事情。

    陈雨点头道:“没错,为了把大明皇帝交代的差使办好,这笔银子由本官自掏腰包。”铁山本地官员已经被自己压制的服服帖帖,那么大棒之后加一根胡萝卜也未尝不可,这样才能让朴昌永等官员更加尽心尽力地给自己做事。再说自己现在银子有的是,不差这几千两,只要能早日推动屯田计划,花更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朴昌永如释重负:“如此最好。实不相瞒,从黄海道、海州到铁山,三级官府都穷的库里跑老鼠,置办这么多农具和耕牛实在为难。只要大人拨银子,下官保证,最迟十天,一定把所有的人都配齐农具和耕牛。”

    陈雨微笑道:“那就辛苦你了。”

    “为上国天兵办事,应该的,应该的。”朴昌永听到这句客套话,骨头都轻了几分,心里的害怕和抵触情绪也消失了。

    有了银子开道,加上官府出面,很快成捆的农具、成群的耕牛从黄海道各牧、郡源源不断地被送来,分到青壮们的手里。为了满足“上国天兵”的需求,官府甚至半买半征,从普通百姓手中征用正在犁田的耕牛,让百姓陷入无牛可耕的困境,当然这些就不是陈雨操心的范围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农庄与农兵() 
有了强有力的推动和资源保证,各处聚集点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垦荒。荒野中、山脚下,青壮们依着河、溪等水源,翻土开垦,一亩亩田地初具雏形。不到一个月,铁山到处都可以看到成片的田亩,只等着撒播粮种了。

    陈雨带着人四处视察,看到这样的速度,不禁暗自感叹,汉人不愧是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吃苦的族群,只要激发出他们的动力,给予足够的支持,这些朴实的百姓就能发挥出惊人的潜力。一个月前,谁能想象眼前还是一片荒野?

    在一个山脚下,陈雨亲切地询问一个站在田间擦汗休息的辽民:“老乡,你叫啥名?把你们安置在这里垦荒,可还满意?”

    这个辽民三十多岁,看上去老实朴素,他认出这是把他们从皮岛招来铁山的大官,诚惶诚恐地跪下回答:“小人张有望。回大人的话,小人是在辽东给鞑子做过包衣的,那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每日劳作不说,主子想打想杀也是一句话的事,跟杀条猫狗差不多。现在能在这里垦荒,刚开始是辛苦一点,但是这是给咱们自己做事,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对大人的安排,小人满意得很。”

    陈雨笑着说:“我看你们垦荒的速度很快,累不累?这些荒地开出来后,要多久才能有收成?”

    张有望回答:“锄头、犁这些家伙趁手,还有耕牛,翻起土来快得很,垦荒自然就快了。在鞑子那边,耕牛稀缺,像咱们这样的包衣是用不上的,都是人力耕田,比这里累得多。至于收成嘛,没那么快。刚翻的荒地,不能马上播种,加上朝鲜这边是种水稻,而且种的是早稻,大约要等开年之后、清明之前播种,插秧三个月后就能收粮食了。”

    陈雨听了,心里默算了一下,现在是十一月,按对方的说法,大约明年的三四月播种,六七月成熟,想要收成粮食自给自足,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他点点头:“看来还要等半年才能有收成了。”他不太懂农业,看来古代的北方是没有晚稻这一说,也不像南方可以早晚稻轮种(俗称“双抢”),那就只能等了。

    张有望不安地说:“大人,咱们干活没问题,但是这半年不产粮食,这口粮……”

    陈雨明白他的意思,安抚道:“口粮的事不用担心,我把你们招到这里来,不会不管你们的。这半年的口粮,我会让人就地采买,总不能让你们饿肚子。”

    “这就好。”张有望高兴地搓手,憨笑起来。

    “不过从开荒到播种的这段时间,你们也不能闲着。”陈雨交代,“我会拨一笔银子,并让当地官府协助,你们趁这空闲时间,把临时的窝棚翻建成砖瓦房,正式在这里落叶生根。”

    “那感情好。”张有望感激地说,“有田有房,咱们这些人漂泊了几年,总算有着落了。大人真是咱们辽民的再生父母。”

    陈雨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老乡,好好干,勤快的人总会有好结果的。将来你们还可以在这里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我瞧这朝鲜女人,和大明的女子也没什么区别嘛,长得差不多,也听得懂咱们的话。”

    张有望咧开嘴笑得很开心:“能生娃就行,穷人家没那么多讲究。”

    陈雨往张有望的身后望去,远处是成片成片翻过的土地,格状的田埂将这些未来的良田区分成均匀的方块,无数身影在田间地头劳作着,耕种下自己的希望。

    垦荒进展的非常顺利,陈雨就着手实施第二步计划:正式建立集体农庄,把所有的青壮都纳入其中管理。

    他召集随行的部下,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各位,我们的根基毕竟在威海卫,不能无限期在铁山呆下去,所以这边必须成立集体农庄,对这些青壮进行管理,同时从中挑选部分人作为农兵,进行操练,作为自我保护的武装力量。”

    对于陈雨的目的,众人都能理解。开垦出来的田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来也是自己的粮仓,这些青壮必须要有自保的能力,避免被人觊觎和侵占。而且半军半农的模式,一方面不会影响屯田的进展,一方面也可以储备预备兵源。

    邓范说:“大人说得极是,只要农庄运……运转起来,就能成为一个自给自足、拥有自保能力的组织,不用占用咱们的兵力进行保护。”

    蒋邪也说:“这农庄将来既是咱们的粮仓,又是兵源,想要扩军,随时都可以扩充几千人,平时也不会惹人注意。”

    陈雨点头道:“你们说得都没错。卫所的兵额都有限制,如果在威海那边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太过招摇,不如在朝鲜这边储备兵源,作为潜在的兵力,还可以屯田,一举两得。这也是我远赴朝鲜建立集体农庄的目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为了让集体农庄早日走上正轨,必须要有得力的人管理,并且挑选农兵组织操练。我仔细想过了,邓范做事老成,心也细,而且一直负责部队的操练,是农庄负责人的最佳人选。”

    众人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邓范。这个集体农庄兼具粮仓和预备役兵源的双重功能,对整个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成为农庄的负责人,前程可谓一片光明。不过对于邓范被陈雨挑中,也没人觉得意外,他是最早跟随陈雨的心腹部下,从训练几十个军户开始,一直是陈雨的左膀右臂,做事沉稳可靠,确实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邓范抑制住心里的激动,站起来拱手行礼:“大人信任属下,属下一定把这个农庄打理得井井有条。”

    陈雨说:“我交给你做,自然信得过你。眼下威海卫那边已经走上正轨,咱们的重心暂时要往朝鲜这边倾斜,等过段时间部队回威海卫,你就先留在这边,安心把农庄建起来。”

    “属下遵命。”

第二百三十七章 朝鲜国王的忧虑() 
“考虑到垦荒的劳动强度,农兵的操练只在农闲时进行,平时还是以农活为主,操练的强度比照战兵适当降低。”陈雨吩咐,“另外,为了明确农兵与战兵之间的区别,前者不发饷银,只在有操练任务时发给每月500文的操练津贴,同时在普通屯丁的基础上增加伙食的供应量,适当加些肉类补充营养和体力消耗。”。。

    陈雨给战兵定下的饷银标准目前为每月一两,战时的奖赏根据战功另行计算。农兵作为预备役,金钱上的补贴少一点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可以适当拉开两者之间的差距,鼓励农兵加入战兵的行列。形成一个正规军和预备役之间的层次,用较小的花费维持一支精炼的常备军和基数更大的预备役部队,既能节省开支,更重要的是避免政治上的风险。

    顾彪提醒:“大人,朝鲜人多地少,家畜并不多,猪肉恐怕很难保证。”

    “没事,咱们有银子,尽量就地采买嘛。”陈雨说,“实在不行,就找当地渔民买鱼。铁山和咱们威海卫一样靠海,鱼肉还不是想要多少要多少。”鱼肉所含的蛋白质都是完全蛋白质,比猪肉吃起来软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易于消化,所以在猪肉匮乏的情况下,多吃些鱼也可以补充营养。

    顾彪又问:“另外,咱们以借地垦荒、粮草自足的名义在这边屯田,实际上反客为主,把这里作为咱们的粮仓,动静这么大,会不会引起朝鲜官府甚至是朝廷的忌惮?要是他们发起狠来,出兵驱赶,那咱们的心血不是白费了?”

    “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陈雨笃定说,“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毛文龙当年能在这里屯田,我也可以。他之所以被迫离开,主要是激怒了鞑子,给朝鲜带来了兵灾,而我们老老实实屯田,现阶段不去主动招惹鞑子,就不会有这个问题。至于官府方面,大明的旗号在这里很管用,皇帝的圣旨也不是摆设,至少明面上他们不敢反对。私下里再派人给那什么黄海道观察使送点银子,就能让他们从上到下睁只眼闭只眼了。”

    顾彪想想也对,自己在这里行商时,官员们收取贿赂可是毫无顾忌,有钱能使鬼推磨,让黄海道的官员对明朝军队在铁山郡屯田一事视若不见,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张富贵问:“那咱们什么时候回威海卫?”

    “至少要等农庄初具雏形,农兵操练的像模像样再说。”陈雨说,“眼下这些青壮只能开荒,没有自保的能力,不能有任何闪失,让我的计划功亏一篑。”

    他花费这么多心血拉来这么多青壮,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得扶上马送一程,确定他们能自保了再走也不迟。

    在铁山郡设立集体农庄的计划就这样定下来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各处聚居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起来,一幢幢砖瓦房拔地而起,取代了临时的窝棚,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村落。

    当地人对辽民的到来从抵触到适应,慢慢变成了羡慕。这些辽民个个都是壮劳力,而且拥有充足的生产资源,开辟了数以千计的田亩,同时在土地没有收成前,口粮也有保证,盖砖瓦房还不用自己出钱。比起他们,当地的原住民大多在温饱线上挣扎,还要应付官府的徭役和赋税,处境相差甚远。

    这就是自耕农和集体农庄的差距所在。陈雨拥有强大的财力,可以无所顾忌地投入,不求短期的回报,辽民的劳动也是有组织的集体劳动,生产工具共有,比起当地人的小农经济模式,效率要高得多。尤其是听说了这所谓的“农庄”在赋税和田地归属方面的先天优势后,当地人更是坐不住了。

    不少早年来到铁山的汉人在经历了初期的观望之后,萌生了加入农庄的念头。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们也看出了当地官府不敢得罪这支大明来的军队,加入农庄可以躲避徭役和赋税,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哪怕是把仅有的几亩地投献给农庄缴租子,算起来还是赚的。至于自己没有田产的佃农,就更没有顾忌了。

    对于这种势头,陈雨是持欢迎态度的。对他而言,人力资源多多益善,而且汉人融入集体农庄也没有什么障碍。如果不是担心强扭的瓜不甜,他一开始就会强行把这些汉人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了。现在当地汉人被集体农庄的未来所吸引,主动要求加入,他自然是求之不得,集体农庄这块蛋糕,做得越大越好,对自己将来的实力发展,就越有帮助。

    有了当地汉人的加入,集体农庄滚雪球般壮大起来,很快成为了一个拥有五千多青壮、七千多亩地(含熟地和开垦的荒地)的农业合作社性质的组织。随着农兵的组建,这个组织又向半军事化转变,按照陈雨的设想,慢慢变成一个半农业半军事化的体系。随着农庄发展顺利,在陈雨的要求下,尚可喜将皮岛上的第二批青壮共计两千三百人也悉数送了过来。

    近八千人的准军事组织,在屯田的同时还编练队伍进行军事化训练,即使铁山郡、海州牧、黄海道三级官府为了逃避朝廷的问责,有意无意地隐瞒真实情形,但这样的大动作怎么也隐瞒不住,终于在农历新年后传入了朝鲜国王仁祖李倧的耳中。

    汉城景福宫大殿内,仁祖忧心忡忡地向群臣询问:“诸位爱卿,黄海道海州那边传来密报,一支明国来的军队以奉旨巡查海疆为名,要求铁山郡提供粮草未果,自行组织数千人登岸屯田,还编练新兵。另外,据说带兵的武将品级不低,还持有大明皇帝的圣旨,这该如何应对才是?”

    涉及上国天兵,而且是屯田练兵这样敏感的话题,群臣都保持了沉默,在国君的态度不明朗之前,他们决定先观望一番,不轻易发表意见。

第二百三十八章 册封的阴影() 
在一片沉默中,领议政(注1)李元翼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意见:“大王,臣建议派人赶赴海州,核实相关情况,关键是大明皇帝圣旨的真伪。如果一切属实,那么对于其屯田之事不宜干预,免得得罪大明皇帝。”

    李元翼心里清楚,仁祖出生时,当时正值壬辰倭乱(注2)期间,各王子被安置于海州,包括仁祖的父亲定远君李琈,所以仁祖就出生在海州。仁祖即位以后,对这个第二故乡非常关心,所以要积极地出主意,以表达自己对海州发生事情的重视。

    果然,他的积极表态让仁祖很欣慰。

    “领相的意思是,只要他们有大明皇帝的圣旨,就不干涉,听之任之?”

    李元翼点头:“正是。”

    工曹判书(注)李兴立狐疑地说:“如果按领相说的去做,听任外人在国土之内折腾,朝野上下的颜面何存?再说,近万人屯田,难道不会抢占当地百姓的良田吗?我就不相信,有现成的良田,他们还会老老实实去垦荒屯田!”

    作为文臣第一人的领议政,李元翼拥有预览呈交给国君紧急文书的权利,自然明白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他哼了一声,对李兴立说:“据密报所言,这些明人还真是老老实实垦荒,没有抢占当地百姓一亩良田。”

    李兴立闻言一时语塞,没有继续质疑下去。

    吏曹判书(注)崔鸣吉赞同道:“领相所言极是。铁山那么小小的一块地方,就算让明国军队借用屯田又如何?当年毛文龙也这么做过,只是半途而废而已。现在他们自己屯田保证粮草,没有加重我国的负担,也不需要向百姓另行加收俸禄,应该感到庆幸才是。”

    右议政(注)金尚宪则有不同意见:“按崔判书的意思,家园被外人占据反倒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了?”不等崔鸣吉回答,他就转头对仁祖说,“大王,如今大明和金人交恶,臣以为,应该设法劝走这支军队,以免像毛文龙一样,惹来金兵入侵,让我国遭受池鱼之殃。只不过态度可以缓和一些,不要过于得罪他们就好了。”

    几个大臣的意思不一致,尤其是领议政和右议政的意见相反,让仁祖有些为难,不知道该采纳谁的建议。

    李元翼不满地看了金尚宪一眼,对仁祖说:“大王,面对手握大明皇帝圣旨的人,该怎么做,这个选择并不难作出。难道您忘记了十年前册封的事情了吗?”

    一提到册封事件,大殿之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闭上了嘴。仁祖更是冷汗直流。

    仁祖的王位是从伯父光海君李珲的手里抢来的,从一个普通的世子到登上王位并得到明朝的承认,这中间的过程曲折复杂。

    当时作为王世子的光海君想尽一切办法排挤迫害可能影响自己继承王位的人,仁祖的父亲定远君李琈就是被排挤的对象之一,他在塞门洞的家也被认为有王气而被光海君夺去建造庆德宫,全家人都在光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