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卫-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身上,背锅的铁定是自己。

    可是,整个铁山每年上缴的赋税都不到十万石,三天的期限,能做成什么?就算是层层上报,紧急求助海州、黄海道,也未必能满足对方的狮子大开口,时间上也来不及。

    他想了半天,战战兢兢地请求:“大人,容下官想想办法。只是三天的时间太短,能不能宽限几日?”

    “不行。”陈雨想都不想,断然拒绝,“公务紧急,本官没时间陪你慢慢耗。就三天时间,要么本官给一个满意的答复,要么就让我们自行筹措粮草。”

    朴昌永无奈,只能含糊应下,然后带着两个佐贰官去给对方安排食宿。

    等出了衙署的大门,看见门外整齐排列的战兵后,几人吓了一跳,对方的火铳和明晃晃的刺刀更是让他们心惊胆战。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啊,朴昌永悲哀地想,看来这次的劫数很难平安度过去了。

    当晚,在当地一家大户的宅院内,顾彪好奇地问:“大人为何开口十万石粮草?以我所了解的情况,铁山只是一个郡(注),是万万筹措不出这么多粮食的,杀了郡守也做不到。”

    “很简单,我就是要让铁山拿不出这么多粮食,然后我才好顺理成章地‘借少许地垦荒屯田’。”陈雨狡黠地说,“要是说个几千石的数目,这个郡守就会咬紧牙筹集到粮食把我们打发走,就像当年害怕毛文龙引来鞑子,被殃及池鱼一般。”

    原来如此,大人压根就没指望铁山能拿出这十万石粮食,所以才说出了一个离谱到不可能完成的数字。众人焕然大悟。

    陈雨反过来有些不解地问顾彪:“铁山虽然是个小地方,可是毕竟临海,离皮岛也近,又多次遭遇倭寇袭扰,地理位置很重要,为什么这里的军备这么松弛呢?不说港口要有炮台,陆上总得有兵吧?我看咱们一路过来,长驱直入,连个阻挡的人都没有,实在太离谱了!”

    顾彪努力在脑海中搜集关于朝鲜的见闻,不太肯定地回答:“我听说,朝鲜好像实行文人治军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兵卒都是轮流服役,平时没有常设军队,需要打仗了才临时征召,发给武器……”

    陈雨有些无语:“也就是说,朝鲜没有常备军,有外敌入侵了才临时抱佛脚?”

    顾彪点点头:“应该是这样子的。”

    陈雨这下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丰臣秀吉西征朝鲜,清军铁骑渡江南下,都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原来不仅仅是朝鲜军队战斗力太渣,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常备军,无法应对有备而来的敌国大军。试想一下,平时缺少操练和实在,匆匆忙忙组织起来的一群农民,怎么打得过在国内内战中百战余生的日本军队和如狼似虎的清军骑兵?这两支军队都可以称得上各自所处时代东亚大陆最强的陆军之一。如果没有万历援朝,估计几十年前朝鲜就已经亡国了。。。

    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陈雨再次来到了郡守衙门,向朴昌永下达最后通牒。

    “今天是期限的最后一天,如果不能满足本官的要求,本官就要纵兵劫掠……啊呸,就要下令士卒们自行筹措粮草了!”

    “纵兵劫掠”几个字,听得朴昌永心惊肉跳。他跪下连连磕头:“大人息怒,下官已经在尽量筹集粮草了,现在已经筹到了几千石,请再宽限一段时间,总会有办法的……”

    “不行!就算本官愿意,手下的兄弟们未必愿意,总不能让他们背井离乡出海办差,还要饿着肚子。”陈雨断然拒绝了朴昌永的请求,“求人不如求己。既然你无能为力,那就咱们就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大人!”朴昌永敏捷地朝前一扑,牢牢抱住了陈雨的小腿,苦苦哀求,“铁山这地方穷乡僻壤,百姓的粮食自己吃都不够,又哪里拿得出十万石!请问,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或者,换个其他变通的办法?”

    ——————————————————————

    注:缴纳赋税是根据人口和田亩数量计算。铁山是“郡”,朝鲜古代的郡是倒数第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按地域和人口计算,小于明朝的州县。

第二百三十三章 讹诈() 
“十万石?”朴昌永一屁股坐到在地,额头上冷汗直冒。

    陈雨低下头望着他,冷冷地问:“怎么,十万石很多吗?几千人人吃马嚼,加上在海上逗留的时间长,这是个很合理的数字啊。”

    可是,别说几千人了,十万石粮食足够好几万人吃两个月了啊!

    朴昌永心里无声地呐喊着。可是他明知对方是讹诈,却不敢点破,怕惹得对方恼羞成怒。

    他连滚带爬扑到陈雨跟前,哭丧着脸解释:“大人,不是下官不愿意,而是铁山贫瘠苦困,实在筹措不了这么大数目的粮食啊!就算上报海州牧使,只怕也办不到,只怕要惊动黄海道观察使大人了……”

    陈雨哼了一声:“本官不管你向谁禀报,反正威海水师在铁山外海巡逻,按照吾皇圣旨,筹措粮草是沿海官府的责任,朝鲜是大明藩属,难道不需遵从圣旨?”

    “是是是,大明皇帝的圣旨,下官理当遵从,只是粮食数目实在太过惊人,非下官能力所及,还请大人体谅……”朴昌永一边说,一边磕头如捣蒜。

    “那是你的事,反正三日之内,本官要见到十万石粮食。”陈雨盯着对方,冷笑道,“否则,本官的部下在贵地自行筹措口粮,惊扰了百姓,就别怪本官事先没有提醒。”

    朴昌永闻言如丧考妣,一支军队“自行筹措口粮”意味着什么,他当然明白,无非是纵兵劫掠而已。这些大明官兵如狼似虎,加上有大明皇帝圣旨护体,莫说小小的铁山郡守,就是海州牧使、黄海道观察使也无可奈何,除了眼睁睁看着对方打劫,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要是让这支部队把铁山翻个底朝天,祸害的当地民不聊生,事情捅上去,朝廷怪罪下来,板子肯定打不到上国天兵的身上,背锅的铁定是自己。

    可是,整个铁山每年上缴的赋税都不到十万石,三天的期限,能做成什么?就算是层层上报,紧急求助海州、黄海道,也未必能满足对方的狮子大开口,时间上也来不及。

    他想了半天,战战兢兢地请求:“大人,容下官想想办法。只是三天的时间太短,能不能宽限几日?”

    “不行。”陈雨想都不想,断然拒绝,“公务紧急,本官没时间陪你慢慢耗。就三天时间,要么本官给一个满意的答复,要么就让我们自行筹措粮草。”

    朴昌永无奈,只能含糊应下,然后带着两个佐贰官去给对方安排食宿。

    等出了衙署的大门,看见门外整齐排列的战兵后,几人吓了一跳,对方的火铳和明晃晃的刺刀更是让他们心惊胆战。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啊,朴昌永悲哀地想,看来这次的劫数很难平安度过去了。

    当晚,在当地一家大户的宅院内,顾彪好奇地问:“大人为何开口十万石粮草?以我所了解的情况,铁山只是一个郡(注1),是万万筹措不出这么多粮食的,杀了郡守也做不到。”

    “很简单,我就是要让铁山拿不出这么多粮食,然后我才好顺理成章地‘借少许地垦荒屯田’。”陈雨狡黠地说,“要是说个几千石的数目,这个郡守就会咬紧牙筹集到粮食把我们打发走,就像当年害怕毛文龙引来鞑子,被殃及池鱼一般。”

    原来如此,大人压根就没指望铁山能拿出这十万石粮食,所以才说出了一个离谱到不可能完成的数字。众人焕然大悟。

    陈雨反过来有些不解地问顾彪:“铁山虽然是个小地方,可是毕竟临海,离皮岛也近,又多次遭遇倭寇袭扰,地理位置很重要,为什么这里的军备这么松弛呢?不说港口要有炮台,陆上总得有兵吧?我看咱们一路过来,长驱直入,连个阻挡的人都没有,实在太离谱了!”

    顾彪努力在脑海中搜集关于朝鲜的见闻,不太肯定地回答:“我听说,朝鲜好像实行文人治军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兵卒都是轮流服役,平时没有常设军队,需要打仗了才临时征召,发给武器……”

    陈雨有些无语:“也就是说,朝鲜没有常备军,有外敌入侵了才临时抱佛脚?”

    顾彪点点头:“应该是这样子的。”

    陈雨这下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丰臣秀吉西征朝鲜,清军铁骑渡江南下,都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原来不仅仅是朝鲜军队战斗力太渣,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常备军,无法应对有备而来的敌国大军。试想一下,平时缺少操练和实在,匆匆忙忙组织起来的一群农民,怎么打得过在国内内战中百战余生的日本军队和如狼似虎的清军骑兵?这两支军队都可以称得上各自所处时代东亚大陆最强的陆军之一。如果没有万历援朝,估计几十年前朝鲜就已经亡国了。

    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陈雨再次来到了郡守衙门,向朴昌永下达最后通牒。

    “今天是期限的最后一天,如果不能满足本官的要求,本官就要纵兵劫掠……啊呸,就要下令士卒们自行筹措粮草了!”

    “纵兵劫掠”几个字,听得朴昌永心惊肉跳。他跪下连连磕头:“大人息怒,下官已经在尽量筹集粮草了,现在已经筹到了几千石,请再宽限一段时间,总会有办法的……”

    “不行!就算本官愿意,手下的兄弟们未必愿意,总不能让他们背井离乡出海办差,还要饿着肚子。”陈雨断然拒绝了朴昌永的请求,“求人不如求己。既然你无能为力,那就咱们就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大人!”朴昌永敏捷地朝前一扑,牢牢抱住了陈雨的小腿,苦苦哀求,“铁山这地方穷乡僻壤,百姓的粮食自己吃都不够,又哪里拿得出十万石!请问,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或者,换个其他变通的办法?”

    ——————————————————————

    注1:缴纳赋税是根据人口和田亩数量计算。铁山是“郡”,朝鲜古代的郡是倒数第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按地域和人口计算,小于明朝的州县。

第二百三十四章 圈地() 
“变通的办法嘛,倒也不是没有……”陈雨装作为难的样子,“只是对于咱们来说,太麻烦了。”。。

    朴昌永惊喜地抬头:“请大人明示。只要不让天兵自行筹措粮草,不管什么办法,下官一定竭尽全力协助。”

    陈雨咳嗽几声,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地说:“本官的部下都是卫所军户出身,接受操练编练成军之前,都参与过屯田。如果铁山实在拿不出十万石粮食,那么就让咱们在这里借地少许,自行屯田,保证粮食自给自足,本官也就不提十万石粮草的事情了,怎么样?”

    “屯田?”朴昌永有些意外,眨了眨眼,不知道如何回答。

    所谓的屯田他并不陌生,十几年前,他还不是铁山郡守的时候,毛文龙就曾经在铁山屯田,并一度打算把这里作为对抗后金的粮仓,只是被后金大军击败后,加上朝鲜国王的力劝,才被迫离开。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从朝廷到地方官,对大明的将领的类似举动都非常敏感,生怕引来后金大军的入侵。

    在这种背景下,朴昌永区区一个郡守怎么敢答应这么敏感的要求,这岂不是与朝廷对大明和后金两不相帮的政策相抵触?

    见朴昌永犹豫,陈雨冷笑一声:“怎么,朴郡守不愿意?也罢,本官还嫌屯田麻烦呢,还不如自己筹措来得快。既然如此,来人,传我命令,三天之内,哪怕把铁山挖地三尺,也要筹足十万石粮食!”

    “不不不,不要下令,大人开恩啊!”朴昌永死死抱着陈雨的腿,大声说,“屯田就屯田,下官答应了……不,下官一定协助天兵开荒屯田!”两害相权取其轻,眼下也顾不得其他了,阻止了对方劫掠再说,否则自己的乌纱帽立马就会掉。就算是饮鸩止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陈雨心里暗笑,果然拳头才是硬道理,比什么说辞都有效。

    他不动声色地说:“既然你让本官的人垦荒,那就要负责耕牛和农具。暂时以三千人计算,农具人人有份,每十人一头耕牛,怎么样?我不抢你的熟地,这些条件总得满足我吧?”

    朴昌永心里在滴血,动辄几千人屯田,明显是有备而来。这哪里是为了办差临时筹措粮草,分明是来圈地的,和当年的毛文龙一路货色。可是这个想法只能闷在心里,不能说出来。

    至于对方提出的条件,农具还好说,耕牛可是宝贵的资源,铁山本地并不多,上来去找这么多耕牛满足对方的要求呢?可是心里这么想,面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是低头回答:“下官会尽力的。”

    陈雨忍住大笑的冲动,板着脸说:“那就这么说定了,再给你几天的时间筹集农具和耕牛,本官的大队人马随后就到,要是人到齐了看不到我要的东西,就别怪我撕破脸。”

    在朴昌永的唯唯诺诺中,陈雨昂首走了出去。

    目送陈雨等人出了门后,旁边几个官吏小心地问:“郡守大人,上哪找这么多耕牛?”

    朴昌永无力地摆摆手:“本郡没有,就上其他地方去买,银子不够就赊账,先把牛弄回来再说,本官再写信向黄海道观察使大人求助。”

    门外,陈雨对张富贵说:“你坐船去一趟皮岛,通知尚可喜把岛上的青壮分批送过来,等人一到,这边就开张!”

    “属下遵令!”

    三天以后,尚可喜信守承诺,用岛上的船运来了大批青壮,铁山码头一时间船帆遮天蔽日、人群川流不息。按照陈雨的要求,前几批送来的青壮大约在三千左右。之所以控制人数规模,主要是考虑到一次来太多人,不利于管理。陈雨想让这些人打头阵,让屯田的事情上了轨道之后,再慢慢增加人口。

    青壮们是被岛上的官兵用刀押着过来的,上了岸之后大多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到这里,要做什么。

    陈雨让战兵们驱赶着下了船的青壮们聚集在一起,然后搭起一个临时的高台,向他们喊话。

    “各位乡亲,本官是皇上钦点的威海水师游击、威海卫指挥同知,姓陈。相信你们现在还懵懵懂懂,不知道到这里干嘛来了,现在本官给你们解释清楚!”

    十几个嗓门大的战兵分布在人群中,充当人肉扩音器,将陈雨的话一路接力,传递到每个角落,让这几千人都能听到陈雨讲话的内容。

    陈雨顿了一顿,等士兵们把话传下去之后,继续说:“你们在皮岛吃不饱、穿不暖,这些本官是知道的。想必你们冒着生命危险,从鞑子的刀下千辛万苦逃到这边,不是为了躲在皮岛,过着这样吃了上顿儿没下顿的日子吧?”

    青壮们听到这话,有些骚动起来,陈雨的话无疑说到了他们的痛处。是啊,冒着被鞑子砍头的风险,离开辽东回归大明,是为了摆脱给鞑子做包衣奴才的悲惨命运,现在回到大明了,谁又不想过上好日子呢?

    “可是,你们也明白,你们都是辽东籍贯,即便离开皮岛,到了陆地上,你们也是无根之水、无土之木,因为陆上根本没有属于你们的田地。”

    陈雨扫视了下面乌压压的人群,大声说:“现在,本官可以给你们一个机会:在朝鲜铁山开荒屯田。只要你们够勤快,开垦出来的田亩,就能养活自己,从此扎下根来,以后不必再流落他乡。”

    这些辽东的汉人都是农民出身,有地耕种是他们最迫切、最朴实的追求。中国的农民很容易满足,只要做到“耕者有其田”,种地所得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就是好日子了。

    有胆大的人喊话问道:“这位大人,开荒的田地,是咱们自己的,还是朝鲜官府的?”

    陈雨赞道:“这位乡亲问得好!虽然咱们身处朝鲜的土地上,可是开荒所得的良田,却不会给朝鲜官府。但是,在短时间内,也不是你们自己的。”

第二百三十五章 胡萝卜加大棒() 
听了陈雨的话,几千人顿时议论起来,一片嗡嗡声。

    “不过你们放心,本官对这些田的权属,自有安排。在开荒初期,本官决定成立集体农庄,所有的田亩,都归集体所有,农具和耕牛都由农庄提供,你们只要干活,就能分得足够的口粮和工钱,别说养活自己一个人,成家立业后,养活一家人也毫无问题。本官还可以承诺,连续耕种十五年以后,就可以按照人头分给一定数量的田亩,并颁发田契,到时候缴纳赋税就可以了,而且可以保证,赋税合理,绝不会高于大明本土的正常水准,火耗、浮收通通没有。”

    这个重磅炸弹一出,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连续耕种十五年,就能得到田亩的产权,还能有田契,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且征收的赋税不加火耗、浮收之类,这就解决了他们未来的后顾之忧——要知道,通常这些巧立名目的项目,总和实际超过了赋税本身,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陈雨耐心地等待人群平静下来之后,继续说:“另外,你们还有一个渠道可以更快的达到分田的目的,就是当兵。只要加入本官麾下的军队,除了每月领取优厚的饷银,若能立下战功,不必等到十五年之后,就能按军功的大小,分得一定数量的田亩。这样的安排,你们是否愿意?”

    这话说得很明白:不想当兵就种田,温饱无忧;想早日获得属于自己的田亩,就选择当兵,不仅分田,还有丰厚的饷银,富贵险中求。这样的条件,对于吃了不少苦的辽民来说,实在是相当优厚了。在辽东给鞑子做包衣奴才,被鞭子和刀子逼着干活,累死累活,除了一点可怜的口粮勉强果腹之外,什么都没有。

    当下就有人争先恐后地举手高喊:“大人宅心仁厚,我们愿意!”

    这种情绪很快蔓延开来,几乎所有人都跟着喊:“我们愿意!”

    陈雨满意地笑了。他设计集体农庄的形式,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白手起家的垦荒屯田,用集体所有、集体劳作的方式,开垦出足够数量的良田,让铁山成为吸纳收容辽东汉民的大本营,打造一个粮仓和预备兵员的根据地。只要几年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