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道-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郑太后听得将眼一瞪,脑子里也开始了高速旋转。

    不错,老头子(赵佶)当年摔锅,让儿子赵桓继了位,结果危机渡过后老头子又想搞复辟,谁知道却没干过儿子给整得死惨,把国家搞了个动荡不安,然后还特么作死搞什么封禅把自己弄得被捉去东北喝起了西北风。

    如今在赵福金和一众内阁相公们的努力下,国家才稍稍恢复稳定,若是这个时候赵谌又跑回来跟他姑姑争夺皇位(当然他争赢几率很大,因为他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储君、监国太子),然后国家又来一次动荡么?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当初东京是他姑父保卫的,如今也是他姑父顶在最前面在跟金国开战,甚至整个内阁的敲定和国家如今的稳定也是他姑父在背后使的力,这要是真叫他回来夺了皇位,又还要指望他姑父继续效力,这不是为难人么?

    顿时,老太太立时清醒了过来,满脸的急切问道:“这……这可如何是好?”

第一千零二五章 【取舍】() 
比起后世宫斗戏里后宫动辄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郑太后也还算是好命的一位了,至少她上位的过程不那么血腥。

    她少年入宫,一开始便是服侍向太后(宋神宗赵顼皇后)的宫人,因为聪明伶俐又通文墨,所以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赵佶即位之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赵佶,初为贤妃,后进贵妃,待得赵佶的原配王皇后病逝之后,这才升格为皇后。

    至于王皇后之死,倒也的确和她有点关系,史书记载:“王氏恭敬节俭,姿色一般,不会取悦赵佶。虽为正宫,但不受赵佶宠爱,当时赵佶宠幸的贵妃郑氏和王氏争宠,皇后均待之以平。”

    大观二年(1108年)王皇后薨逝,得年二十五岁,生有一子一女,子为赵桓(宋钦宗)和女为赵金奴(荣德帝姬)。虽然王皇后死得早,但赵桓和赵金奴的确都长得很好,也由此可见郑太后的确不是心狠之人。

    不过,虽然她心不狠,但这并不表示她没见识,远处也不说,就拿当初她为了把赵福金保护在翼下,甚至不惜与赵桓决裂,后来又直接坐镇驸马府挡着来拿赵福金的千军万马,更义无反顾的随赵福金南下黄州过了几年安生的日子,也就能瞧出老太太还是有些政治智慧,只不过在“黄杰前”的历史之中没有一个舞台让她发挥罢了。

    而至于眼前,她心疼的赵构和赵谌也没有一个跟她有血缘关系(赵构生母为韦贤妃),只不过因为都是赵佶血脉,她才爱屋及乌罢了。如今为赵谌把眼睛哭成了烂桃儿,也是念在赵谌小小年纪便流落去了西夏这种狗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地方,担心他吃苦受罪罢了。

    如今听得吴敏和王黼二人把话说开,她也自然醒悟过来。

    要知道之前处置金国送回来搞事情的康王赵构,便是她老人家亲自拍的板,那时内阁和赵福金想出的办法是就在东京周围找个地方让赵构读书,等到风头过去并且赵构的头发重新长好(赵构为了取信金国剃了头),在接他进京,而且为了照顾老太太的情绪,赵福金还要求地点最多百里之内,也好容得赵构悄悄进京来瞧老太太,或者老太太好寻个烧香的名义去瞧赵构。

    毕竟,赵构也是老太太一手带大的,总有些不是亲生母子,胜似亲生母子的感情在里面。

    结果老太太想来想去,却是不答应,便来问如今大宋学院哪家强,结果众内阁便也指出淮南黄州找蓝翔……呃!不对,应该是淮南黄州找龙山!

    如今的黄州龙山书院,已经发展成了一拖三的大型学院,除龙山本院是个万金油式的大杂烩学院什么都教之外,还有一个御车学院(特训机械化作战)、一个雷神学院(炮兵学院)和一个国关学院(国际关系,没错赵良嗣终于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而且,黄杰还有个更为庞大的计划,想要在未来灭掉金国之后或者十年之内,再设立两座学院:一座是海军学院,为大宋培养未来的蓝海开拓者;另一座便是空军学院,为鹰击长空,环球登月做准备。

    所以,老太太干脆拍板,就把赵构送去了黄州读书。

    而如今,实际上老太太与的确早就想好了,不就提出了让赵谌和赵构叔侄俩结伴在黄州读书,早早就等着吴敏和王黼两个了么。

    只是,康王是康王,宁王是宁王,两者之间的地位声望完全不在一个等级。康王是太上皇赵佶的庶出皇子,如果赵氏皇族再无嫡系血亲来继承国祚,那么康王继位也无争议。而宁王却就不同了,不但是妥妥的皇太孙,还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和储君,若是他能转还,于情于礼于法,他的继位顺序都要高于康王。

    而赵福金仅是皇姑,还跟赵桓也不是一奶同胞,自然更是不用谈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若真是让宁王回来,并且叫赵福金下台,让他继位,就算有郑太后在这坐着,依旧还用李纲、白时中、王黼这帮人做内阁,那么黄杰这个姑父怎么办?

    感情你都把他老婆弄下台了,还要用他的人、用他的人马、用他训练出来的御车军和雷神炮去打金国,然后好迎还赵佶、赵桓父子?

    他只不过是你赵家强拉硬拽的女婿,也没欠着你赵家好几十条人命啊!

    所以,这种明摆着会引发卸磨杀驴担忧的事情,绝对不能由着性子想干就干,也不说黄杰有没有野心,光凭人家捧着你母女在汴梁坐稳的位子,还任劳任怨的跑去辽东打战,你总得尊重一下吧?

    再说了,就算宁王赵谌真能回来,赵福金这个做姑姑也真舍得让位子给他,而你郑太后也捧他上位了,他就真能死心塌地的孝顺你郑太后,听从姑姑和姑父的安排,当一个傀儡皇帝,只怕那时可就不是闹得鸡犬不宁了,只怕会血流成河啊!

    毕竟这种事在历史也不少见,光是掰手指头怕也算不完,还得加上脚趾头才行。

    顿时,郑太后也才发现自己为了赵谌的事儿哭哭啼啼闹腾,还真是一件大事儿,不怕知道内情的人在意,就怕不知道的人会错意啊!

    “这……这可如何是好?”郑太后急切来问,早有腹案的王黼与吴敏两人(没腹案两人来劝个什么劲),便又对视一眼,还是王黼开口道:“便要看太上皇后如何取舍了!”

    “相公以为该如何取舍?”郑太后此时自然早没了主意,以她的能力所能想出的主意也就是刚刚等着二人的“也送宁王去读书”。

    这时王黼微微一笑,捋须不语,还是吴敏负责捧哏道:“不知太上皇后,可听说过新罗国德善、真德两位女王之事?”

    郑太后听得一愣,便也问道:“新罗国是何朝国?这世间还有女王?”

    虽然是大宋太后,这什么新罗国郑太后还当真是头一次听说,至于“女王”这个词组,她也是首次听闻,毕竟从夏商周至今,还真没有出现过“女王”这种生物,至于女皇帝倒是四位之多。

    于是,也就瞧见王黼接着话头,与郑太后道:“臣等今有一计,还请太上皇后定夺。”

第一千零二六章 【妙计】() 
“臣等今有一计,还请太上皇后定夺。”

    王黼施施然说完,却是见太后身子一抖,毕竟这老太太也不笨,吴敏刚刚说出“女王”二字,这王黼就来个“臣等今有一计”,两者连贯来想那还不能明白。

    所以,郑太后抖是抖了一下,但也还是摆出了洗耳恭听、愿闻其详的姿态来,便也听吴敏介绍起了这所谓新罗国德善、真德两位女王的故事来。

    首先要说新罗国,这新罗原本初名徐罗伐,又名斯罗期卢。约在两晋前后(公元四世纪)前后由三韩的辰韩联盟中最有势力的斯卢部所建,统治地区先在高丽半岛东南部,后扩至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州),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被高丽所灭。

    而新罗善德女王,姓金名德曼,号圣祖皇姑,是新罗国的第二十七代君主(公元632—647年在位)。本为真平王长女,母亲为王妃摩耶夫人金氏(葛文王福胜之女),因其父亲没有男性子嗣,遂继承皇位,成为新罗历乃至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君主。

    史载她的性格宽仁明敏(这个评价极高),她以公主身份挑战自古以来王位为男性最高权力象征的传统观念,历经挫折,终于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登基,成为新罗第二十七代国王,且在位整整十六年。

    而且,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位金德曼(是不是感觉她名字很时尚)可不是什么山沟沟里的土酋关起门来做土王,而是正儿八经由唐朝的太宗李世民亲自敕封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高丽史《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五》:四年,唐遣使持节,册命王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以袭父封。)

    再来说真德女王,姓金名胜曼,是新罗国的第二十八代君主(公元647—654年在位)。乃是真平王同母弟真安葛文王金国饭与月明夫人朴氏之女,前任王善德女王的堂妹。

    史载她资质丰丽,长七尺,垂手可过膝(和刘邦有得一比)。唐贞观二十一年即位。二年改元太和,遣使到大唐请攻百济,三年正月号令全国服中国衣裳(这便是有名的归唐,也即归化),四年开始行唐朝永徽年号。在位八年无嗣,群臣奉立真智王金舍轮孙,伊餐金龙树子金春秋为王(武烈王),其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姐。

    两代女王的文治武功如何倒也不多说,便说她们干得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讨好大唐并最终归化,因此抱上了大唐的龙腿。

    武烈王金春秋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继承新罗王位后,仅仅过是四年便也与大唐结成联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济都城,百济义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随后投降,新罗死敌百济至此灭亡。

    新罗大破百济后,她还派金春秋的儿子金法敏(后来的文武王)入大唐朝觐。真德女王亲自撰写五言《太平颂》奉献唐高宗李治。

    颂辞为:“大(一作巨)唐开洪业,巍巍皇猷昌。止戈戎大定,修(一作兴)文继百王。统天崇雨施,理物体含章。深仁偕日月,抚运迈陶唐(一作时康)。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外夷违命者,翦覆被天殃。淳风凝幽显,遐迩竞呈祥。四时和玉烛,七曜巡万方。维岳降宰辅,维帝任忠良。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

    (瞧瞧这马屁拍的,据说当时李治都差点乐晕过去!)

    而德善、真德两位女王的故事,虽然在此时的大宋知者已然不多,但在后世也不是籍籍无名,南韩曾经拍了部长达六十二集的连续剧来演绎两位女王的一生,只不过却是采用了戏说的行事,愣是堂姐妹改编成了双胞胎姐妹花。

    当然,现在不是要研究德善、真德两位女王到底是不是双胞胎姐妹花的问题,而是她们二人的故事对于女子可不可以封王的可能行,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至于为什么仅是封王而不是封皇……呃!这个只怕还得稍后再研究!

    便也说吴敏与郑太后介绍完两位女王的事情,并且着重介绍了她们分别得到了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敕封,是名正言顺的“女王”后,王黼也才继续道:“臣等以为,长公主如今虽然得继长位,又领监国之职,与此时其事,已然足够。不过,毕竟长公主身为女子,威不足以慑宵小、严不足勒佞贼,如此令则难行达止、恩则难以远济。如此,臣等便以为,不若效仿前唐旧事,与长公主进王爵。”

    王黼这话说完,郑太后便也陷入了沉思之中。虽然女子封王之事她也是第一次听说,但大宋的王爵向来也不是太值钱的东西,比如说当年的广阳郡王童贯……呵呵!

    却说郑太后一想,这赵福金也从什么乱七八糟的长帝姬复为长公主,也以长公主的身份监国了,如今就算再个王爵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还用着她挂名领导内阁,用着女婿去搞定金国。

    虽然一个赵构要冷藏,一个赵谌要冷遇,而赵佶父子不知道眼下在金国到底是喝着东北风还是西北风,可日后总有着落的一天嘛!所以如今要让稳定大局,让赵福金领着内阁班子把活继续往下干,那么该给的自然要给呀!

    想通此点,郑太后便也称此计为“妙计”,乐乐呵呵点头答应下来,便问二人到底册封为什么王为好,二人倒也是异口同声道了句“非秦既晋”。

    这“封王”也即封为国王,古代封王都习惯地采用东周时的国名。其中历代封王中,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

    而“晋王”是有所尊号之中最尊贵的,“秦王”则次之,老太太也知道其中尊卑典故,一想这赵佶的众多儿子(共三十八子)、赵桓的众多兄弟之中,还没有一个得封晋王,而赵福金这个皇姑如今肩上的担子也重,皇姑父也特么早就是个货真价实的郡王了,“秦王”这个封号“血腥味”也太重了一点,便答应以太上皇后的名义颁布懿旨敕封赵福金为晋王。

    只是,老太太显然也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二十九位晋王,其中以秦王身份称帝者为五人,而以晋王身份称帝的人数为……十三人!

    所以,“晋王”这个封号“血腥味”才是真正的更重一点好不好?

第一千零二七章 【国约】() 
【请过半个小时再来刷新,老黄现在需要增加收藏,请喜欢本书的朋友移步起点收藏本书给予支持!请支持老黄!支持正版!】

    “臣等今有一计,还请太上皇后定夺。”

    王黼施施然说完,却是见太后身子一抖,毕竟这老太太也不笨,吴敏刚刚说出“女王”二字,这王黼就来个“臣等今有一计”,两者连贯来想那还不能明白。

    所以,郑太后抖是抖了一下,但也还是摆出了洗耳恭听、愿闻其详的姿态来,便也听吴敏介绍起了这所谓新罗国德善、真德两位女王的故事来。

    首先要说新罗国,这新罗原本初名徐罗伐,又名斯罗期卢。约在两晋前后(公元四世纪)前后由三韩的辰韩联盟中最有势力的斯卢部所建,统治地区先在高丽半岛东南部,后扩至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州),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被高丽所灭。

    而新罗善德女王,姓金名德曼,号圣祖皇姑,是新罗国的第二十七代君主(公元632—647年在位)。本为真平王长女,母亲为王妃摩耶夫人金氏(葛文王福胜之女),因其父亲没有男性子嗣,遂继承皇位,成为新罗历乃至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君主。

    史载她的性格宽仁明敏(这个评价极高),她以公主身份挑战自古以来王位为男性最高权力象征的传统观念,历经挫折,终于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登基,成为新罗第二十七代国王,且在位整整十六年。

    而且,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位金德曼(是不是感觉她名字很时尚)可不是什么山沟沟里的土酋关起门来做土王,而是正儿八经由唐朝的太宗李世民亲自敕封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高丽史《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五》:四年,唐遣使持节,册命王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以袭父封。)

    再来说真德女王,姓金名胜曼,是新罗国的第二十八代君主(公元647—654年在位)。乃是真平王同母弟真安葛文王金国饭与月明夫人朴氏之女,前任王善德女王的堂妹。

    史载她资质丰丽,长七尺,垂手可过膝(和刘邦有得一比)。唐贞观二十一年即位。二年改元太和,遣使到大唐请攻百济,三年正月号令全国服中国衣裳(这便是有名的归唐,也即归化),四年开始行唐朝永徽年号。在位八年无嗣,群臣奉立真智王金舍轮孙,伊餐金龙树子金春秋为王(武烈王),其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姐。

    两代女王的文治武功如何倒也不多说,便说她们干得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讨好大唐并最终归化,因此抱上了大唐的龙腿。

    武烈王金春秋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继承新罗王位后,仅仅过是四年便也与大唐结成联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济都城,百济义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随后投降,新罗死敌百济至此灭亡。

    新罗大破百济后,她还派金春秋的儿子金法敏(后来的文武王)入大唐朝觐。真德女王亲自撰写五言《太平颂》奉献唐高宗李治。

    颂辞为:“大(一作巨)唐开洪业,巍巍皇猷昌。止戈戎大定,修(一作兴)文继百王。统天崇雨施,理物体含章。深仁偕日月,抚运迈陶唐(一作时康)。幡旗既赫赫,钲鼓何锽锽。外夷违命者,翦覆被天殃。淳风凝幽显,遐迩竞呈祥。四时和玉烛,七曜巡万方。维岳降宰辅,维帝任忠良。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

    (瞧瞧这马屁拍的,据说当时李治都差点乐晕过去!)

    而德善、真德两位女王的故事,虽然在此时的大宋知者已然不多,但在后世也不是籍籍无名,南韩曾经拍了部长达六十二集的连续剧来演绎两位女王的一生,只不过却是采用了戏说的行事,愣是堂姐妹改编成了双胞胎姐妹花。

    当然,现在不是要研究德善、真德两位女王到底是不是双胞胎姐妹花的问题,而是她们二人的故事对于女子可不可以封王的可能行,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至于为什么仅是封王而不是封皇……呃!这个只怕还得稍后再研究!

    便也说吴敏与郑太后介绍完两位女王的事情,并且着重介绍了她们分别得到了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敕封,是名正言顺的“女王”后,王黼也才继续道:“臣等以为,长公主如今虽然得继长位,又领监国之职,与此时其事,已然足够。不过,毕竟长公主身为女子,威不足以慑宵小、严不足勒佞贼,如此令则难行达止、恩则难以远济。如此,臣等便以为,不若效仿前唐旧事,与长公主进王爵。”

    王黼这话说完,郑太后便也陷入了沉思之中。虽然女子封王之事她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