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盛世隐殇-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拱手答道:“在大兴城中,下官曾听人们议论,说道方今之世,天下一统宇内升平,乃黎民之福,然而一路行来,所见却并非如此,因此替陛下忧心。”

    杨素听了点点头,道:“你想得倒是很多。”

    其实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在两仪殿枉死的那些人,但是这个却绝对不能对他说,只好找别的理由搪塞,不过我找的这个理由也的确是实情。

    从大兴城到洛阳的官道应该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毕竟靠近都城,可是我们刚出城就遇到了成群结队的乞丐,据说是被拦在城外不让进去。其他所有人的反应都很正常,我却忍不住想起很早之前第一次离开大兴城时的沿途所见,和现在类似。

    我们到达洛阳的时候正是黄昏,这座千年古都懒懒地躺在冬天夕阳的余晖中,像是在埋怨人们的忘性一般,古朴的城墙泛着萧索的寒意。我经过城门的时候仔细看了看,看不出一点都城的影子。

    杨广在我们到了不久之后也到了洛阳,在洛阳行宫里住了小半个月,又一次证明了他过于旺盛的精力,在短短的十天之中,他将整个洛阳都走了一遍,亲自审查了宇文恺所设计的都城制式,并且饶有兴趣地问杨素什么时候可以修好。他们讨论具体的事宜,我在旁边感觉完全是来打酱油的。

    但是杨广的单独召见否定了这一点。

    他是在回转大兴城的前一天召见的我。

    “建成,你以为洛阳如何?”他开口先问的居然不是杨素,这让我有点意外。

    我拱手答道:“回陛下,洛阳乃古都,地处中部,实为东方门户,若建都于此,则能总摄关东,防止此前的关东之乱。陛下英明。”

    杨广平静如水的脸上现出十分矜持的特意之色,道:“说的不错。不过朕找你来,并不是为了这个。”

    我当然知道他是为了什么,便答道:“陛下召见微臣,是为了越国公之事?”

    杨广看了看我,目光变得有点复杂,这样的打量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他道:“不错,如此看来,你可谓深谙朕心。”

    我想了想,突然觉得他的话里有一点别的意思,夹杂着一丝嘲讽。我记起宇文化及的话,说杨广讨厌比他还聪明的人,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事情,难道也算是聪明?

    我赶紧拱手道:“微臣愚钝,愿为陛下分忧。”

    他想了一会儿又道:“杨素最近可有什么异动?”

    这样的问话非常直白,直接将杨素归为乱臣贼子了。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两仪殿惨剧——就因为我耍了小心机竟然导致那么多无辜的人送了命——又浮现在眼前。我看着他身后的侍女,想到她们脆弱的生命,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

    想了半天我才慢慢说道:“并没有异动。”

    杨广又打量了我半天,微微笑道:“没有异动?很好,朕还能相信你吗?”

    我就知道会是这样,杨素的目的之一已经达到了。

    其实自从杨素告诉我他要带我一起来洛阳,我就知道杨广肯定会疑心。

    不过我并没有太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而且我现在不知道怎么想的,觉得被怀疑才是正常,要是杨广不怀疑我,我反倒会觉得奇怪了。

    当然作为一个打酱油的人,我懒得每天都跟着杨素,可是我在洛阳城又没有朋友,所以就算想出城去浪也只是自己一个人。

    我沿着护城河走走停停,想看看昔日繁华的洛阳城外景,一抬头见一个白胡子老人正站在河边,一边捋胡子一边和身边的一个年纪没他大但也是胡子一大把的人在谈论些什么。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只听见那个白胡子老人在讲老子的无为,一旁的年纪稍轻的人不住点头。

    我走近了才发现,原来那个年纪稍轻的人正是一年前辞了官的原光禄大夫郑继伯。我正要走上前去打招呼,只见远处又走来一人,朝着他们的方向哈哈大笑道:“叫二位施主久等了。”

    我一看,是个和尚,年纪也不轻,胡子也是花白一片,身上衣服有些褴褛,但是他却全不介意。我以前完全不信佛,可是自从我遇到许如修开始,我对佛就有了亲切感,总觉得凡是与佛有关的东西都与她有关。每次看到佛寺大殿中的神像,我都会想到她。所谓爱屋及乌,时间久了,我看所有的和尚都觉得有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

    大概是因为我盯着他们看太久了,还没等那个和尚走近,那个年纪稍轻一点的人就已经回过头来,刚要开口说什么,见了是我,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不见,冷冷道:“原来是民部侍郎,侍郎也是来游山玩水的吗?”说话之间非常不客气,一旁的白发老者看着他,露出一点困惑的神情。

    我不知道郑继伯为什么对我的敌意这么大,只好拱手道:“晚辈李建成,见过二位前辈。”

    那白发老者“嘿嘿”一笑道:“李公子不必多礼。”顺手将我扶住了。

    郑继伯理也不理我,只对那老者说道:“您刚才所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言何解?”

    白发老者笑道:“日后再谈论无妨。”说着指了指我,“我们与这位公子有缘呐,不如请他去我们那里坐坐?”

    他虽然在问,但是意思很肯定。郑继伯看上去似乎是想反对,但是他看了看白发老者,终于点了点头。

    这时隔着老远的那个和尚也到了,看了看我,哈哈笑道:“贫僧观小施主相貌不俗,乃大富大贵之相也,今日与小施主偶遇,如不嫌弃,贫僧愿和小施主做个朋友,不知小施主意下如何?”

    我想这里的人除了认识一个对我怀着十二分敌意的人之外,剩下两个都挺好。王仁恭曾说过交朋友不嫌多,以我以前的经验,多交朋友肯定没有害处。想到此我拱手道:“多谢禅师。”

    经过白发老者的介绍,我知道这个和尚法号叫做智越。

    “我们在等一个人,等他到了,请公子到寒舍一叙如何?”白发老者望着远方,仍然捋着胡须道。

    我想了想,不好怎么推辞,就点头答应了。

    郑继伯在旁根本懒得和我搭一句话,等大家没有开口的意思了,才冷着脸对我说道:“侍郎好手段,既得宠于皇上,又被杨素看重,果然是前途无量啊。”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郑继伯,听说一年前之所以辞官,就是因为得罪了权臣杨素,我想到这个,觉得还是不要同他计较太多得好。

第50章 洛阳遇贤(二)() 
过了没一会儿,远处一个白衣中年人缓缓走来,白发老者一见之下便笑道:“来啦!”

    我仔细地将他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地打量了一番,只见他身材瘦削,踱着步不紧不慢地走,感觉周围一圈的空气都因为他而安静了不少。他走到我们面前,朝白发老者拱手道:“叔阶来迟,让各位久等了,实在抱歉。”

    刚才还对我一脸不屑的郑继伯笑盈盈道:“叔阶兄做事,一向喜欢迟半刻,既有成规,何必抱歉呢?”

    一句话说完,自称叔阶的白衣中年人居然红了脸,我仔细看了看,他虽然是中年人——毕竟胡子已经有点长了,但是面容白净,脸上一点皱纹也没有,两道柳叶眉十分细长,像个女人,只有那双眼睛,深沉如水,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的目光,我此前浮躁的心居然定了不少。

    他见到有不认识的人在,问道:“前辈,这位公子也同往么?”他的声音也十分温和,我不禁对他生出极大的好感。

    白发老者点头笑道:“这倒要问问这位小公子的意思。”说着把头转向我。

    我又拱手道:“前辈相邀,怎敢不从?自然是同往。”

    智越和尚道:“佛门也说要普渡有缘人。看来老先生是相中了这位小公子了。”

    白发老者捋着白胡子,不停地点头道:“嗯,不错,不错!”似乎是很高兴。

    我们一行出了洛阳城就向北走去。

    白发老者向我介绍道:“这位便是永宁郡公王君才之孙王珪,小公子可识得?”

    一旁的郑继伯想要去拦,看得出来他不想让我知道王珪的身份。

    我一听之下警觉地打量了一下他,他就是王珪?王君才——也就是王僧辩——本是曾平定侯景之乱的梁国名将,后来被诬篡逆惨遭杀害,因为时日已久,这件事当然和王珪没什么关系。但是王僧辩的小儿子王頍却是刚刚平定的汉王之乱中杨谅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听人说如果杨谅当时采纳了他的策略,天下早就易主了,无奈杨谅根本听不进去,王頍也算有骨气,最后兵败自杀。身为叔父的王頍参与了谋反,那王珪自然也有罪了。

    至于王珪的名字,我其实早就听说过,杨素在王頍自杀后曾叹息了很久,说如此才子就这么死了实在可惜,又说他的侄子王珪也是才华横溢,四处派人搜寻他的下落,可是他大概是因为连坐之罪,所以躲起来了,没想到今天这么巧居然给我碰到了。

    我思虑之间点点头对王珪道:“在下李建成,今日能结识王先生,实在是在下之幸。”

    王珪神色如常地说道:“小公子便是唐国公府长公子?闻名不如见面,能得遇公子,也是叔阶之幸。”说着平静的脸上泛出一抹笑意。

    白发老者在一旁呵呵笑道:“如此客套,没甚意思,俗气!”

    我和王珪对视一眼,都笑了起来,一旁的郑继伯也笑着拱手道:“想不到侍郎也是生性豪爽之人,在下此前冒犯之处,还望见谅。”

    我看着他道:“郑大夫不避权贵,建成佩服之至。”

    白发老者又笑道:“嗯,不错。”

    郑继伯却面露不悦之色道:“在下早就不是什么大夫,侍郎如此称呼,实在是抬举老夫了。”话中又流露出嘲讽之意。

    我又不知道该怎么接,突然想起还不知道白发老者的名字,躬身施礼道:“还未请教前辈高姓大名?”

    智越和尚抢先说道:“这位老先生无名无姓,只有贫僧赐予的一个法号子异,贫僧云游多年,勉强收了这一个弟子。”

    白发老者听到又是一笑。

    “子异?”我听完重复了一遍笑道,“听这名字,不像佛门中人,倒像是儒家弟子。”

    郑继伯笑道:“如此倒更恰当。”

    然后王珪告诉我,这位老先生其实是弘农杨氏之后,因性情疏淡,不喜名利,所以隐居山林,就在这座北邙山做了隐士。

    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疑惑道:“北邙山?此地四处都是帝陵,如何隐居?”

    智越和尚道:“动极愈静。儒家也有言大隐隐于市,怎么就不能隐居呢?”

    我们一路向北走了很久,直到日影西斜,才到了子异老先生的住处。

    子异老先生的屋子入眼没什么特别的,实际上就是几间普普通通的木屋,周围围了一圈竹篱,可是跟他们穿过前堂就发现我想错了,原来前面的堂屋只是幌子,穿过堂屋后面有一座木板搭建的横廊,横廊左侧是一个茅草亭,亭子里是一张木桌,上面摆着棋盘,右侧靠近竹篱是几行稀疏的竹子,往里却摆着一个剑架,上面从上到下横着四把剑,剑架旁边还有一个小木碑,刻着“试剑”两个字,我不禁对这个地方感到好奇。

    跟着他们走过横廊,就来到后面的屋子,这间屋子的地势显然要比堂屋高出一点,里面居然全是书架,密密麻麻摆满了书,书房左边的几间房是卧室,右边则是一个三面透风的屋子,除了靠书房的一侧被当着,其他三面都只挂了帘子,可能是因为今天天气好,帘子被卷了起来,屋子里面有一个炉子,一副茶具,一张桌子,几方坐榻,这个地方的布置让我想到醉鸿渐茶楼。果不其然,郑继伯告诉我这个地方是茶室。

    后院也很大,我想这位子异老先生也真懂得享受,要是让我住在这里,我估计也会心满意足不肯去做官的。

    老先生带我见过了他的住处,对我说道:“小公子觉得如何?”

    我连连称好,看老先生的样子,也颇为自己的住处得意。我扶在横廊的木质栏杆上,一边看着茅草亭中的棋盘,一边对老先生道:“倘使建成也得隐居于此,此生无憾矣。”

    说完又仔细地欣赏了一番木屋的情致。

    郑继伯见我发此感慨,不解地问道:“侍郎也有归隐之心?”

    我知道他对我仍有偏见,想了想道:“此情此景,怎不叫人羡慕?”

    郑继伯顺着我的目光看去,只见茅草亭中子异老人已经和智越和尚对弈上了,王珪站在子异老人身边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棋盘上的局势。横廊上只剩下了我们两个人。

    郑继伯看了看,转头肃然道:“侍郎,老夫倚老卖老,有几句话相问,还请侍郎指教。”

    我拱手道:“建成年少,指教实不敢当,郑先生请讲。”

    郑继伯仍然板着脸道:“天子失德,权臣当道,侍郎年少有为,为何不思爱惜名节,反而与之同流合污?令尊素来洁身自好,不畏强权,身为人子,为何不思恪守庭训,反而屈从权贵谄媚主上?”

    我被他问得愣了半晌,想到自己在他心目中竟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不知怎的竟有一点伤心,忍不住解释道:“郑先生,天子失德,身为臣子当忠谏之以正其行。至于权臣当道……郑先生,建成牵涉其中身不由己,还望郑先生体谅。”

    郑继伯反问道:“身不由己?”

    我道:“朝中权臣,郑先生指的是杨素和宇文述吧?实不相瞒,杨素用建成,一为消除皇上疑心,二为挟制家父;至于宇文述,建成虽与其子宇文化及交情匪浅,但却是意气之交,不涉朝堂纷争。建成幼承庭训,家父教诲,从不敢忘,又怎会是谄媚小人呢?”

    郑继伯听完我的解释,表情终于松弛了一点,摇头道:“如此看来,是老夫小人之心了?”

    正在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叫道:“父亲来了,怎不唤醒子闵?”

    我顺着声音看去,只见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朝郑继伯跑来,跑到郑继伯身前一把抱住他的腿,兴奋地说道:“前日老先生说……嗯……说父亲要来,父亲果然来了。”

    郑继伯有些尴尬,轻喝道:“子闵,客人面前,不许无礼。”

    子闵睁着大眼睛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又对郑继伯道:“这个人是谁呀?”

    郑继伯拉着她的小手正要说话,我见这小女孩像个小大人似的实在有趣,躬身凑到她面前拱手笑道:“在下李建成,小姑娘呢?”

    子闵翻了个白眼,嘟着嘴摇头道:“你是呆子吗?方才我父亲已经唤过我的名字了,你还不知道?”

    郑继伯闻言瞪着她道:“不是说了吗?客人面前,不许无礼。”

    子闵点了点头,转到他父亲不再说话。

    郑继伯接着对我道:“侍郎见笑了。她是老夫的女儿,唤作观音,母亲早逝,因膝下无子,权当作男儿养,不久前送到老先生这里学几个字。无奈她有些野性,听说智越禅师替老先生起了个法号,闹着也要给她起一个,她本是子异老先生的弟子,智越禅师怎敢应?谁知老先生在旁边听了半天,说了句‘观音者,悲悯也,就叫做子闵吧’,如此一来,在佛门中她居然和子异老先生同辈,实在不伦不类,也难为智越禅师了。”

    我又看向茅草亭,暮色已降,他们没有在下棋了,子异老先生的身影都有些看不清楚。郑继伯的这番话让我对这位子异老先生又刮目相看——不拘泥于世俗,真算得上世外高人,相较之下,我们这些人,实在是太俗了。

第51章 洛阳遇贤(三)() 
等了没一会儿,从后面转出一个衣着简朴的女子,对子异老人恭声道:“先生,晚饭已经准备好了。”

    子异老人点了点头,那女子又退了下去。

    我这才想到一日三餐的问题,在我所看到的房屋建构上,根本就没有厨房。我也很奇怪一个隐居的人为什么还会有侍女,看到子闵,才似乎明白了一点。

    子闵听了这句话,兴奋地拉着郑继伯的手就往后面走,我跟在他们身后穿过书房,走下木楼梯,看见在不远处又有两间木屋,诧异地望了一眼子异老人,这是什么道理?

    一旁王珪似乎看出了我的不解,低声说道:“君子远庖厨耳。”

    我这才明白,这位子异老人虽然和佛门有缘,做了不太正经的佛门俗家弟子,但归根结底还是读书人,也许他的不遵礼法不论长幼的印象是努力了之后的结果,骨子里却很难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放在哪里都适用。。

    吃了晚饭,天色已经全黑了,洛阳城肯定是回不去的,子异老人不用自己开口留客,我们就很自觉地在那里边散步边聊天根本不提离开的事情了。

    这天晚上连天色都很好,冬天的夜空里一丝杂质都没有,月亮高高悬挂在夜空中,在空旷的四野里显得大气磅礴,周围的几颗星星也十分夺目。

    我看着这轮明月,觉得此情此景十分有诗意,转头对一同散步的王珪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王先生以为如何?”

    王珪看着我眼睛突然一亮,接着非常矜持地笑了笑道:“公子欲为曹公乎?”

    这个问题猝不及防地叫我一愣,突然想起张文苏临走前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说话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扯上曹操,难道我自己在心里也把自己和他相提并论了吗?可显然不是,以后如何我不知道,但是现在我却是有绝对的自知之明的。

    想到这里,我只是笑了笑道:“魏武霸业,岂是人人都能成的?曹公的智谋心机,建成皆不能比,又如何能如他一样成就霸业呢?”

    王珪仍是矜持地笑道:“如此看来,公子是有心无力了?”

    我道:“有心无力?并非如此。当今之世,天下方定,百姓安居不过十数载。倘若战乱再起,庶民苦之,建成不忍。而且建成微末之身,不敢有此野心。”

    王珪道:“哦?可在下却听郑先生讲,公子在朝堂中颇有翻云覆雨的本事,皇上宠信,杨素看重,又怎会是微末之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