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三年-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就成为朱平槿这次调研的重要课题。

    朱平槿等一行人,连续走了几个小庄,查看庄户喂养的鸡鸭鹅鱼猪羊和耕牛,检查他们的粪坑沤肥情况。直到晚饭时间,朱平槿和刘之勃才带着一身疲倦回到晒场旁的公事房就坐,全面听取曹三顺等人的汇报。

    曹三顺的汇报,是尽量捡好的说。他道,从年初民乱之后,庄户和乱民都甚感王妃和世子的恩德。各庄全面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政策优惠,组织到位,加上今年雨水应时,所以秋收形势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农村是吃早晚两顿饭的。朱平槿习惯了每日三顿饭外加夜宵,因此饿得难受。李四贤几次给他递眼色,是不是吃点自带的米糕。朱平槿当然想吃,可他身边永远都有人围着,只好一忍再忍。曹三顺长篇累牍颂圣,朱平槿不得不打断他,让他不要歌功颂德,谈点具体问题,讲点实际困难。

    问题不少,困难更多。

    曹三顺本来准备了护庄队、流民和逃佃三个奏报要点。但李四贤已经悄悄给他打了招呼,说刘之勃面前不得提及护庄队,所以他只好汇报流民和逃佃。

    新繁县地处成都府的核心,流民虽不很多,但也时常出现。大部分流民来自川北的保宁、潼川与龙安三个州府。三月到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来自陕西和汉中的流民。陕西是闯献的老巢,所以曹三顺不敢收留秦人,让庄丁把他们赶了出去。

    “秦人也有好的!”朱平槿慢悠悠道,“刘大人便是秦人!崇庆州知州王励精、雅州知州王国臣俱是秦人!蜀王府左护卫的宋氏兄弟也是秦人!”

    曹三顺噗通跪在地上,便要自己掌嘴。

    刘之勃忙道无妨。于是朱平槿让曹三顺坐回去,对他道:“北边来的流民,以后不得随意驱赶,任其游荡四方!传旨各处王庄,凡发现北地秦人,一律交由刘名升统一安置!”

    刘名升是情通局首脑。他统一安置,就是统一甄别的意思。

    朱平槿的话,表明他实际上认同曹三顺的处理方法。

    据情报局的报告,各地都有闯献驱赶流民为间谍内应的传言,所以进行甄别绝对是有必要的。同时,流民还是己方重要的情报信息来源,而且成本极低。山川地理,敌情我情,都可以通过流民嘴里得到。只是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量比较大。

    所以,朱平槿听了曹三顺的奏报,立即决定在情报局下面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就叫做驻庄情报站。一个王庄,便是一个情报触角。只是如何节约人力成本,并与王庄和护庄队现有组织架构融合协调,朱平槿还没有考虑成熟。

    逃佃问题比流民问题更大。

    曹三顺道,从年初他上任到现在,全县已经接纳了逃佃近三百口。有卫所军户,也有民户或者无籍户。彭县在新繁县以北,逃佃更多。逃佃的收容、安置和土地……

    朱平槿不待曹三顺说完,迅速打断了他的发言。军户逃佃在成都五卫愈演愈烈,现在不宜过度刺激刘之勃。

    朱平槿首先肯定了曹三顺的政绩,然后一锤定音:

    “曹公公,再有外边逃佃,你先收着!你这里不好安置,本世子帮你安置!”

    既然决定五五减租,那就得准备既得利益阶层的闹事!

    ……

    杨二叔也应邀发言,可他的发言水平比曹三顺差远了。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说话没有中心思想,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尽管如此,朱平槿反而听得更加认真。

    经验告诉朱平槿,来自最基层未加工过的声音,那是最准确、最现实的。你越耐心倾听、越认真分析,你所能得到的东西越多。

    听了一会儿,朱平槿终于听出些有意思的东西了:

    一是农闲时人多事少,农忙一来,又是人少事多。要是农闲时能找点事情做就好了。

    二是今年丰收,交了租子,各家都有些存粮。以前口粮不够,谷糠和麦麸都要伴着米饭和麦饭吃的,今年估计谷糠和麦麸能剩下不少,所以庄上的女人想喂点鸡,可是鸡仔不够,也没有闲钱去买。

    三是这几年河里的水越来越少,去年隔壁庄里为了争水还打了架。若是水够,他们就可以改种一季早稻,每亩单产起码比种麦子多产五斗。杨二叔的父亲也曾是种田能手。他说过,只要水够肥足,田里是可以高产的。万历年间他爷爷曾经种过几亩亲田(注三)。亩田单季产出过四石,两季产出过六石!

    注一:据明代砝码实测,明代一斤约580…590克。

    注二:在三年困难时期饿过饭的人,对此必定深有感触。

    1619年,熊廷弼上书朝廷称,其麾下士兵18万,战马9万,每年需饷银324万两,粮食108万石,战马饲料97。2万石大豆和21600捆草料。平均下来,士兵一年银18两,粮6石;战马一年10。8石大豆和2400捆草料。

    注三:亲田,即小块高产试验田。

第二百一十二章下乡调研(五)() 
杨二叔的汇报,反映出农村农业的两个突出矛盾。一是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浪费;二是农田基本建设严重老化。

    农村人力资源的使用特点是季节性、时令性。农忙极度紧张,农闲几乎空余。朱平槿的老婆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因此提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她不仅说,而且干。

    在雅州,罗雨虹利用范家留下的作坊铺子,整合了当地士绅的资源,搞了好几个大型的乡镇企业。生产皮甲的雅州皮革局,生产钞票纸和民用纸的雅州造纸局,生产卷烟的雅州烟草局等。前次她到仁寿彭山,又将仁寿织造局一举扩大为四川织造总局,而且还新建了一个面粉作坊,利用山间溪谷的急流推动水力磨坊。一系列组合拳,很快让雅州、仁寿变成了川西南的工业中心和棉纺中心,成效斐然。

    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发展农村家庭副业。

    “男耕女织”四个字,是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传统生产模式的经典描述。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农业生产与家庭副业的有机组合。四川农户人家,早有利用房前屋后、山林水塘来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羊、养鱼的习俗。富裕人家,也会在家里添置纺纱机、织布机,解决一家人的穿用。

    传统习俗就是生产力基础。一旦政策鼓励,这种传统习俗就会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仁寿县的李崇文在饥饿的驱使下,明令仁寿庄户养殖家禽家畜,皆归庄户所有,王庄按市价公平收购或者抵扣租子。种田征租一半,养殖家禽家畜却不交租。庄户很快明白了其中的玄妙,全县立即掀起了家禽家畜的养殖热潮。短短半年多,全县便涌现了十余家专业养殖大户。养殖行业的大跃进拉动了饲料行业的大发展。以前没人愿意要的荒山荒林,因为可用于青饲料生产,都成了极热的抢手货。

    纺纱、织布是家庭副业,同样不征租子。李崇文将织造局的纺纱、织布等活计分给庄户。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庄户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了纱布的产量,又拉动了纺纱机、织布机的需求。杨能盯上了这个商机,迅速将纺织机械的改进生产排上了机器局的科研创新计划。

    雅州与仁寿县是山区丘陵区,发展多种经营有独特的优势。但崇义庄和它所在的新繁县,属于传统农耕区,出产较仁寿要单纯许多。在这里搞家庭副业,产业方向又是什么?

    朱平槿迅速开动大脑,寻找答案。但他不会在他有限的农村知识中去寻找答案。他是上位者,是领导人。做事先得人,不能事必躬亲。这是朱平槿的领导方法,他自己只过问全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他寻找答案的方法,就是安排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

    能不能将洪其惠调到成都?他本人便是地主兼商人,又曾在老婆长期领导下,对于发展乡镇企业那一套很熟悉。

    可将洪其惠调走,那谁来接任他在雅州的位置?是刚刚结束守制的刘道贞,还是在副手位置上干了许久的傅元修?

    这不仅涉及到重大人事调整,而且关系雅州老巢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与老婆商量,做出各方认可的决定!

    朱平槿略一思考,便和蔼地对杨二叔道,以后崇义庄要积极开展家庭副业,争取家家养鸡,户户养鸭。宅院竹林养鸡,秧田稻田养鸭子、鱼和虾子,河边养白鹅和水牛。这样既可减少农村的蚊虫鼠害,又利用了谷糠和麦麸;耕牛很重要,不仅要保护好,还要想法增加数量。兔子繁殖快,又能利用青草。

    积肥是丰收的前提,用水是农业安全的保证。关于积肥,王府会在近期下个告示,对各庄积肥提出强制性的要求,各庄都要好生执行。执行好了,庄上和百姓都有奖励。关于用水,王府会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从源头上逐步解决冬季水量不足的问题。

    至于开展家庭副业所需银钱,王府新成立的汇通钱庄会在近期出台一个惠农政策,为王庄的庄户发放低息农业贷款。贷款由庄户联保,既可以拿房子抵押,还可以田里庄稼的未来收成做抵押。

    亲田是个好事,要重新搞起来,主要作用是选种育秧。

    朱平槿还强调,庄上的识字人太少,非常不利于农业政策的推行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所以各个农庄都要请先生。小孩要读书认字,大人们也要读书认字。在一庄一县乃至四川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良好氛围。听说隔壁庄上的梅先生是个很好的私塾老先生,为什么不发挥他的特长,把他请到崇义庄来办学习班呢?除了教书认字,梅先生还可以作为庄上的文书,参与管理,提高农庄的管理水平。

    世子之言,杨二叔似懂非懂。种子好庄稼就好,开展家庭副业,积肥,请先生,这些事杨二叔听得懂。但世子有些话却让他云里雾里,如贷款、抵押等等,不知什么意思。杨二叔正在犹豫,却听世子送上了一个发财的金点子,家庭副业,既可以各家各户单干,也可以一起干。如鸡蛋鸭蛋鹅蛋都可以集中孵化,然后各家领回去养。只要控制好温度,并加以翻转,人工孵化的成功率不比母鸡母鸭低。

    蛋可以人工孵化?杨二叔的眼睛立即亮了。可他正想再问问,可惜世子已经开始与那个长着剑眉的刘大人说话。

    “刘大人,每亩多产五斗粮,仅我们这灌区十一县,即可多产粮一百余万石,足可救活百万灾民!肥是粮之母,水是粮之本,杨大爷今天说得好!”朱平槿在刘大人面前,毫不吝啬对杨二叔的赞赏,“要水,就离不开都江堰。都江堰是川西命脉!灌区十一县,乃至整个川西百姓都靠着都江堰分水过活。无水则无粮,无粮则民不安,民不安则江山社稷不稳!据本世子所知,都江堰岁修已经十几年不行,内江淤塞严重,外江时常泛滥。如今要想多产粮食,这都江堰岁修可是头等大事!”

    都江堰岁修,刘之勃这位秦人一无所知。于是朱平槿详细地把岁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了,并告诉他这是李冰父子定下的规矩,刻在崇德祠(清改名二王庙)的石壁上。过去两千年遵守了,今后一万年也得遵守。任何一个自以为是的傻瓜(注一)要擅改,都要遭受天谴。

    都江堰岁修当然是好事,只是涉及的人力物力都不是小数。刘之勃是监察官,不是亲民官,人和钱两方面的事情都不能做决定。所以朱平槿的要求,让刘之勃十分为难。

    朱平槿看出了刘之勃的为难。他不露声色,继续讲述着都江堰岁修的历史故事。

    都江堰岁修,主要工作是清掏内江河床,但清掏深度不能随意而为。太浅则春灌引水不足,影响粮食产量;太深则引水过量,导致内江灌区洪涝成灾。

    相传李冰建堰时就在内江河床下埋放石马,作为掏滩深浅的标准,后因年久冲蚀难辨。万历初年,爱民如子、清廉如水的四川巡按御史郭庄主持岁修。为了确定掏滩深度,郭庄跑遍了都江堰的各个角落,最后终于定下了合理的掏滩深度,并主持铸造了一根卧铁,放置在内江的凤栖窝。后世掏滩深度,便以郭巡按定下的卧铁为准。

    四川百姓是感恩图报的,不是忘恩负义的。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郭巡按对蜀地的恩德,四川百姓自发集资,在灌口著名的崇德祠塑了这位郭巡按的金身,世代供奉,永受香火。

    果然,朱平槿的故事讲完,刘之勃的两张嘴皮就开始蠕动。

    蠕动了半天,刘之勃终于开口道,既然这岁修如此重要,那他愿意去游说廖抚和三司。只要省里定下来了,他可以亲自主持这意义重大的都江堰岁修工程。只是这钱粮和力役……目前省里钱粮相当难办……如果王府能……。

    “既然刘大人肯出面,这岁修之事必成!刘大人留名青史,指日可待!”朱平槿先替刘之勃把事情敲定下来,顺便给他带了顶高帽。

    见刘之勃嘴角轻翘,微微颌首,朱平槿马上又来了实惠:“王庄奉廖公之命在彭山江口设卡盘查献贼余孽及土贼,所得之银两愿全数捐出!如仍不足,我王府愿全额补足!如所需力役不足,我王府愿调五千庄户助役!”

    刘之勃翘起的嘴角还没放平,这眼睛已经瞪圆了。

    设卡、捐银两项,恐怕又是世子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

    事涉廖大亨,廖大亨只好先忍了,回去弄清楚情况再说。

    ……

    朱平槿、刘之勃等人就在公事房里吃了饭。

    杨二叔忠实地执行了上级的指示,没有美酒佳肴,没有丽人歌舞,没有音乐伴奏,没有肉菜下饭,连刚才朱平槿反复提及的鸡鸭鹅鱼都没有杀上一条半只。除了白米干饭管饱,菜只有淡水萝卜和红豆瓣两样,汤只有盆一清二白的豆腐煮清菜。杨二叔还向朱平槿特别强调,豆瓣里加了珍贵的盐渍茱萸加红辣椒,下饭得很,请世子尝尝。

    吃完饭,外边的天已经黑了。晒场上人潮涌动,打谷机和风车正在经受庄里庄外数千百姓最严苛的实际测试。

    朱平槿估计,最迟后天,这高碳钢和青铜制成的轴承,就要换一副新的。好在铜硬钢软,即便磨损了,间隙过大,也无需更换铜用做的“轴”,只需把钢做的“承”换掉即可。一套轴承再贵,两只钢环也值不了多少钱,而且还可回收。相较节省的人力物力与抢出的农忙时间,那是太划算了。

    朱平槿叉腰站在公事房门口,满意地看着听着那晒场中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不管粮食产量如何,这次农业调研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一个数字,实验了一套机器,收获了一个承诺。以后还要大开调查之风,省得许多王庄的报告里尽是空话。

    把刘之勃忽悠去搞都江堰岁修,则是另一个大收获。

    民以食为天,农业丰则百业兴。都江堰灌区的二百八十万亩自流水浇地,蜀王府实际控制的超过二百万亩。按平均亩产二石计算,秋粮总产量将达到四百万石。再把自有和投献的分开,蜀王府和郡王们各自份额的分开,朱平槿能够控制的秋粮将达到一百二十万石。再加上雅州、仁寿、汉州、嘉定州各地王府王庄,控制的的秋粮还将增加四分之一强,超过一百五十万石粮食。

    因为减租政策的全面实施,这个数字并不比去年的收入多。这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就是朱平槿在今冬明春之前养兵扩军最重要的物资基础。

    ……

    微风轻拂,虫儿吱吱。明日是蜀考之期,丝毫耽搁不得。

    朱平槿和刘之勃借着明亮的月色,踏上了回城之路。两人心事重重,没有说话。

    刘之勃想着正前往京师的兄嫂侄儿族人,想着他随军川北的儿子,想着世子今日的一言一行;而朱平槿想着明天蜀考的细节,想着明日便要派李四贤前往崇德祠,为那位郭巡按捐一座金身。至于要不要派李四贤顺道瞧瞧青城山下的妈,朱平槿犹豫了。

    世子一行走了,曹三顺却还没有走。世子金口玉言,每一句都是令旨。既是令旨,便要句句记录整理,条条组织落实。

    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在冬季来临前在全县挖好硝池。

    硝池不难,无非就是个装土千斤不渗水的池子,底下有口子接卤水;草木灰也不难,晒场上的秸秆堆积如山。

    难得是粪尿分离。如有个不开眼的,撒尿时还顺带拉泡屎,那一池硝土可就全毁了!

    想到这里,曹公公不由对在座杨二叔和崇义庄各个小庄的庄头加重了语气,“告诉庄户,明年一斤硝钾,便可抵五斤粮食!每庄按人头数,必须完成一人四两的任务。所以啊,一滴尿都不准撒外头了!你们各位要带头,管好自己的JB!”

    注一:据说新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蜀地高层就出了这样一位自以为是的傻瓜。最后相关人士敬告他,等他离任出川,蜀地百姓要在二王庙里铸一尊他的跪像,面朝李冰父子几千年,如秦桧跪岳王例。傻瓜不傻,遂作罢。

第二百一十三章北上先遣(一)() 
沱江是一条大江,位于成都以东。

    她顺着龙泉山脉的西侧向南流去,出了成都府东北的德阳、汉州境内,便到了金堂县的赵镇(注一)。此次,一向老实本分的沱江突然露出了心机婊的真面目。见着此处龙泉山脉变窄,有空隙可钻,她便顺着狭窄的峡谷一转身穿过了龙泉山脉,从山脉的西边窜到了东边。从此一路向南,最终在泸州被长江大叔收入怀中,避免了给原配岷江当陪嫁丫鬟的命运。

    从赵镇上船,经沱江峡谷顺流到达金堂县的怀口镇(今淮口镇),然后弃船上岸,向西经过潼川州的射洪、蓬溪两县地界到达顺庆府(今南充市),再从顺庆府上船逆流到达嘉陵江上游的新政坝,这就是陈有福和总参商定的行军路线。

    这条路线,陈有福与第三营的许多军官士兵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从夔州府、保宁府或顺庆府逃难到了成都。

    辎重营比三营先一天出发。陈有福在离开成都东门后,加快了行军速度。第二天的中午,陈有福率三营到达了金堂县的赵镇码头,与正在装船的辎重营汇合了。

    负责为北上先遣部队提供食宿和运输工具的人是金堂县王庄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