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三年-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舒师傅源头说,肯定要露馅;商山四皓源头说,有故意炫耀之意;至于天授源头之说,更是司马氏之心,路人皆知。朱平槿内心并不相信这些神鬼之说能为自己带来政治上的好处。须知这些成本极低的游戏,你能玩得,别人也玩得。

    要提高游戏的门槛,把绝大部分人都挡在游戏之外,只能借助朱平槿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

    “王府藏书汗牛充栋,开卷有益也!”

    “那罗姑娘……”

    完了,还是穿帮了!朱平槿心理素质瞬间遭受了极大的考验。

    刘之勃的本官是御史,而御史的岗位职责之一就是“风闻言事”,也就是拿工资带级别的官方职业狗仔队。好在朱平槿经过了大风大浪的锻炼,脸皮已经厚如城墙。

    他波澜不惊,笑对职业狗仔队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世子与罗姑娘时常互通有无。其天资聪颖,敏而好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哉!”

    刘之勃又是一声哦,声音带着些许失望。

    或许,他的下一个请求便是申请参观蜀王府图书馆。

    朱平槿不会给敌人以机会。他不等刘之勃开口,便从田坎上一跃而起,差点撞歪刘之勃的鼻子。

    “刘大人,田地面积测出来了,现在就看粮食产量有多少。如是亩产能达二石五,以此推之,蜀地今年丰收有望矣!吾国之民可饱腹矣!走,同去晒场!”

    注一:指上海人徐光启。他死于崇祯六年,因此称为“故大学士”。

第二百一十章下乡调研(三)() 
崇义庄的晒场,就是戏台前面的大坝子。坝子周围还有小庙和庄头的公事房。

    这里过年过节时用来演戏看戏,农忙时拿来打谷子晒谷子收租子,平日便是庄户人吹牛纳凉摆龙门阵的场所。如果要跳广场舞,这里更是绝佳之处。

    谷子一捆捆,在晒场里堆了一大片。围观的庄户更是站得满满当当。

    谷堆前有两个灰布蒙起来的物件。一高一矮,一大一小,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

    朱平槿和刘之勃的位置在戏台上,椅子和茶桌已经准备妥帖。

    朱平槿做了一个请的动作,不等刘之勃谦让,便一屁股坐下去。他摘了草帽,端起茶盏,再做了个请的动作,又没等刘之勃道谢,便咕噜噜把一盏茶全灌进了自己嘴里。一个多时辰没喝水,他真是渴坏了。

    “世子爷,庄户们都等着看新鲜玩意儿呢!”曹三顺屁巅屁巅跑过来禀报。见主子兴致颇高,他是脚下生风,脸上放光。

    “杨大爷!”朱平槿招招手,把戏台下眼巴巴候着的杨二叔喊过来。

    “杨副总!”朱平槿又招招手,把刚刚送货上门的左护卫世袭千户兼新任机器局常务副局长的杨能叫了过来。

    杨二叔在世子面前相当拘谨,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朱平槿知道,安慰他的最好办法是马上给他谈正事。

    “杨大爷,人人都说你是种田的好手。本世子问你,平日里农家如何打谷?”

    杨二叔稍微一愣,马上回答:谷斗子上有根横梁,横梁上钉着铁钉木钉。打谷时,农户将成捆的谷子在横梁上摔打拉扯,横梁上的钉子就可以把稻粒刮落。稻粒落入谷斗子后,再铲起来用粗筛筛过。去除稻叶残渣,便可以装袋铺晒了。晾晒后再细筛去掉沙土,最后收仓。

    “也就是说,晾晒前要三个步骤:脱粒、筛分、装袋。”朱平槿替杨二叔总结完,问道:“累不累?”

    “咋不累呢?”杨二叔立即回答:“打谷全是体力活!摔打一定要用力,否则脱谷不干净,那瞅着可心疼哩!力用久了,半天下来,两个膀子都像脱臼一样,可难受了!”

    “本世子亲自为你们设计了一台新式打谷机!一台风车!”朱平槿笑道:“两台机器,三种功能!连在一起用,便可以完成脱粒、筛分、装袋三个工序!怎么样?杨大爷,想不想见试一番?”

    “那可感情好哩!”杨二叔高兴坏了,双手直搓老脸。

    打谷机和风车就是那灰布蒙着的东西,杨二叔已经猜到了。

    打谷机和风车是机器局的开局之作。时值秋收,机器局这几日正在通宵赶工。虽说开发出来有点晚,已经来不急推向市场赚钱了,但王府为灌区大小三百多个庄子都订购了一套,这张大单就足以让机器局的小半年产能饱和。

    目前,机器局还承担着另一项任务:试制世子亲自设计的又一种新式农业机械——稻米脱壳机,所以杨能正琢磨着给世子上个奏疏,建议在几个州府设立分局。设立分局,既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木工,又能大幅度扩大产量,同时还靠近原料和市场的所在地,迅速占领市场。

    这个节骨眼上,杨能可不愿外人把机器局的秘密给看走了,毕竟他在机器局也有一点股份,而且王府订购打谷机,那也是要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标准来付钱的。

    杨能正在肚子里打着小算盘,便听见世子在叫他:“杨副总!你的销售经理来没有?产品展示很重要!”

    杨能的职务明明是机器局的常务副局长,简称应该是“副局”。可世子偏偏不叫他“副局”,而叫他“副总”。

    世子这样叫,一定有他的道理!杨能这样想,所以从不敢贸然相问。只是这个“总”字,到底是“总”还是“中”?是“忠”或是“肿”?他一直没有想明白。

    “销售经理来了,世子!”

    杨能一面回答朱平槿,一面用眼睛偷瞟那个上下农户打扮,还能与世子平起平坐喝茶的人。

    杨能的小心思不难被看穿。

    “杨千户,这是本省巡按刘大人!你上前参拜吧!”

    “哦!恕下官眼拙,竟没认出是按台大人!”杨能的配合很默契,表演很夸张。

    “末将蜀王府左护卫世袭千户杨能,参见刘大人!”

    ……

    一点小小的插曲,不会影响刘之勃的心情。他兴致勃勃地看着朱平槿一个又一个的花样冒出来。不仅在看,而且边看边想。

    从七月初在蜀王府承运殿平台召见时起算,刘之勃与朱平槿在一个多月里已有数次交道,或者叫交锋。

    接触久了他渐渐发现,世子虽如廖抚所言花样繁多,但他玩来玩去总不脱离一个主题:经济民生。

    平台的抗瘟三宝,校阅时的银花钱,汇通钱庄的银钞金钞,再然后就是今天的打谷机。肥皂可防瘟,绝对的高;银钞可兑现银,绝对的贵。高贵之物固然好,可刘之勃对今天普通农民使用的打谷机吹风机,兴趣却更大。

    刘之勃是陕西人,崇祯七年的进士。陕西从天启七年开始,就开始连续数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闯献就是在第二年即崇祯元年起事的。粮食的重要性,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妙笔生花式的故作呐喊,而是一个个饿死在他面前曾经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惨绝人寰的地狱景象!

    世子如能找到提高粮食单产的妙方良药,如能用机器提高粮食的耕作效率,那都将有助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那么,就可以挽救许多即将饿死的人,也可以减少因缺粮而产生的流贼和暴民。若让藩司买上几台加以仿制,进而推广全国,其意义之大,用“功在社稷”四字来形容绝不为过。

    当然,干任何事情都需要银子。仿制生产的经费,可以从傅崇奇的赃款中出。发往京师的奏报还没出去,只好少报几千两银子喽。刘之勃相信,即便皇上得知真相,也只会褒奖,不会惩处。

    ……

    杨能参见了刘之勃,便匆匆告辞。他带着对刘之勃的疑惑,叫上所谓的销售经理,准备为在场的庄户,也为戏台上的世子和巡按刘大人现场展示打谷机的威力。

    一位高大粗壮的年轻小伙脱了上衣,露出全身的肌肉。他大步上前,一下揭开了蒙在打谷机上的灰布。

    喔!晒场上顿时惊呼声不断。

    杨二叔挤进去细瞧,原来这个打谷机并不大,就是一个谷斗子的形状。只是这个谷斗子与平常用的谷斗子有所不同:斗口横着一个数根木条合钉而成的滚筒,滚筒上生着一排排铁钉。铁钉两脚折弯,一起钉入木条。滚筒上方有个竹席搭成的遮阳蓬,三面生在谷斗子的边上。谷斗子下方没有落地,而是靠四根粗木脚撑着。谷斗子与地面之间,还有一个踏板。

    “大家来看!”这个膀大腰圆的销售经理抱来一捆谷子准备演示:

    “这打谷机简单得很!只是手脚要配合好,打上几回便熟了!都看着我示范:一只脚放在踏板上踩,让滚筒飞快转起来,然后将谷子放到滚筒上甩,滚筒上的铁钉就会把谷粒打落斗中!喂,你们放谷子,谷穗莫要放反了啊!”

    小伙子的话让全场的人都笑起来。突然一个大姑娘用尖尖的声音反驳:“谁会塞反?反了那不是傻子吗?”

    全场笑得更厉害了。小伙子面红筋涨,脑袋分神,手脚不协调,一个趔趄,大嘴差点啃到斗沿。

    给老子出丑!杨能暗骂。他连忙将小伙子换下,让围观庄户来试试。

    杨二叔早已按耐不住,连忙上前,谁知却被那大姑娘抢先了。

    那大姑娘抱起一捆谷子,率先站到了打谷机前。那小伙子帮着她踩动踏板,滚筒转动,发出呜呜的声音。铁钉打到谷穗,又发出啪啪的声音。谷粒和灰尘一起飞扬,被竹席遮蓬挡落,掉入斗子里。不多时,一捆稻穗就被打成了光杆杆。

    “爹,打谷机可好用呢!”大姑娘对杨二叔说话,红润的脸庞却瞟着小伙健壮的胸脯。

    “发什么愣?快把谷杆子拿来放地上,看看谷子打干净没有!”杨二叔忙给闺女扬大妹招手。

    “爹,你急什么!”扬大妹气鼓鼓地将谷杆抱过来。

    “干净!比人打得还干净!”杨二叔迅速向周围关切的庄户宣布。

    打谷机试完,便是风车。

    泼辣俊俏的大姑娘用撮箕铲起谷斗子里的谷粒,从风车的木斗里倒进去。膀大腰圆的小伙子使劲转动手柄,叶片在圆桶状的风机里飞快转动。

    离心风机带来的急风横扫过正在下坠的谷粒,把里面夹杂的稻叶残渣灰尘全从另一头吹出来。干净的谷粒坠到斗底,又顺着斜坡从风车下方的方锥形口子里滚出来,下面有个布口袋正张嘴等着。

    ……

    小伙子展示着健美的肌肉,散发着男人诱惑的体味;而大姑娘只是用肢体的语言,配合着含情的目光。

    “多么淳朴自然的乡村爱情!”朱平槿低声感叹道,“两情若是久长时,不如现在钻谷草!”

    刘之勃没读懂朱平槿的唇语。

    “世子所造之物,真乃巧夺天工也!”他终于鼓手赞叹起来。

    “本世子的小孩玩意儿,哪里值得刘大人这样称赞?不过既然百姓喜欢,本世子也不吝啬散些钱财,为百姓们添置一套。”

    朱平槿对刘之勃难得一见的赞赏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提前将买东西要给钱的话说了出来。

    果然,刘之勃顺嘴咬了上来。

    “既是世子设计,又是王府打造,那花得了多少银两?”

    “刘大人不知,此物并非王府所造,而是四川机器局所造。本世子的设计,已经卖给机器局。即便本世子是机器局股东,买东西也是要花银子的。光是打谷机一样,便值白银二十两。成都府三百多个王庄,若是每庄一套,便要花银子七八千两呢!以后还要购买维修服务,购买备品备件,更要花上许多银子!”

    “怎么这么贵?”刘之勃不相信。

    他眼睛看得明白,打谷机除了几排铁钉,全身都是木头。算上木工木料和工人的工钱,顶天五两银子的成本。

    “本世子把设计卖给机器局,也要折算银子。一个设计,便是万两白银。如机器局生产千套,平摊到每套机器中的成本便是十两银子;如生产两千套,平摊成本便是五两银子。生产得越多,成本越低!”

    朱平槿看着刘之勃发亮的眼睛,心想最好打消他所有的幻想:“设计费分摊是一块成本,核心零件是另一块成本!比如两台机器中的转轴,需用高碳钢和黄铜环精密磨制。这样一套轴承的成本,便是五两银子。轴承改用木轴也行,可十天就磨断,整套机器报废!还有一块,便是机器局的合理利润。机器局没有利润,哪里来的研发经费,哪里还有新产品源源不断推向市场?”

    轴承、高碳钢、研发经费等等新词,刘之勃一个也听不懂。他听明白的,只有那万两白银。

    “想不到!”他重重摇摇头,“世子一个设计,竟能折出万两白银!吾等为五斗米折腰者,脸搁何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宗皇帝(注一)真言也。”朱平槿得意地笑笑,丝毫不考虑身旁工薪阶层的感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世子将所挣银子全数捐出,造福于庄户百姓,合于圣人仁之道乎?”

    刘之勃楞了下,重重点点头,“甚合之!只是那精密耐磨之转轴,不知何处可以买到?”

    “王府首饰作,此外别无分店!成本五两,外加设计费十两,每套共计十五两银子。三百套起批发,批发价打八折。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王府首饰作乃三百年老店,童叟无欺!”

    说着,朱平槿手掌平摊,伸向刘之勃。

    注一:指宋真宗赵恒。

第二百一十一章下乡调研(四)() 
粮食称量出来。为了保证绝对精确,使用了黄金秤砣来校秤。

    结果虽不出意外,但还是让朱平槿小小失望。

    一亩二分田,一共三百二十斤,折合亩产只有二百六十五斤,即二石六。

    朱平槿知道,大明的一斤比他前世的一斤要重些。具体重多少,没有比较,所以没有结论(注一)。

    但比较人的消耗与田地的产出,田地的产出依然太少。这时代的人普遍缺乏油荤,一大碗干饭开头,三大碗干饭打底,一顿饭五碗干饭绝非个案。

    早在编练护商队时,朱平槿就发现用他自己的饭量来推导部队的粮食消耗,一定会饿死人。为了保证士兵的发育和战斗力的快速形成,朱平槿不得不拍板定了个高得咋舌的粮食标准:一人一年五石。按出米率七成计算,五石粮可出三石五斗大米,人均每天一升。就算这样,还需时不时的添油加肉(注二)。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这就算高产了。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没有足够的肥料,无论是种两季还是三季,地里出产不会有太多的提高,亩产千斤或许永远只是梦想。后世用精选的种子,恒温恒湿强光的玻璃阳光房,加上浓淡适宜的营养液,进行工业化式的农业生产,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产。在自然条件下,如没有化肥和农药,十个袁大科学家也等于零蛋。

    哎!朱平槿长叹一声,望着眼前这群为丰收而欢欣鼓舞的大明子民,心中一阵酸楚!

    朱平槿心中酸楚,刘之勃却大吃一惊。

    一亩一季便能收获二石六,那一年岂不是可达四石?灌区良田数百万,总产量岂不过了千万?

    刘之勃的家乡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头,是陕西省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但就在这样的地区,水浇地便绝对是良田了。更多的土地根本没有浇水的条件,连人工取水浇田都很困难。庄稼用水,全靠老天爷开恩降下甘露。在年景好的时候,每年只能种一季麦子。若是亩田能产一石,那便要给老天爷烧高香。农民浅耕粗种,一人十亩地,存了种粮,交了租子,要想吃一顿自己收获的粮食,竟然是非常奢侈之事!

    数日前,儿子刘文郁带来了老家长兄的一封信。他长兄道,去年遭灾,灾情甚于往年。麸皮草根树叶观音土,能吃的什么都吃了。

    一族人实在呆不下去,所以只好弃家流亡来京。地方官吏看在刘之勃的面子上,赠送了盘缠和粮食。地方官吏请他到京后给刘大人带句话,若朝廷能蠲(JUAN)免陕西百姓的税赋三饷,就能救活许多人。只是那些地方官吏或许还不知道,他刘之勃已经调任了四川,对家乡早已鞭长莫及!

    想到了家乡的灾难,又看到了眼前的丰收,刘之勃不仅感慨,蜀地不愧为天府之国,果然是丰饶无比!这时,他却听见世子重重长叹,脸上露出忧色,便奇怪问道:

    “世子何故唉声叹气?亩产二石六,那是老天爷可怜蜀地万民,降下福祉。下官家乡,亩田收麦一石那便欣喜若狂。若遇旱魃(BA),一田之获竟不如所下之种!一两年旱灾,便只有举家逃荒一途。不幸遇到三年大旱,饿死也没人收尸!”

    “刘大人所言虽不错,只是蜀地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这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丰年备荒备战,如献贼闯贼明后年又打进来,百姓吃什么?军队又吃什么?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也就这么多的地。这点粮食,既要留种,还要留口粮,能够储备的又有多少?这样不行!”

    朱平槿说着已经站起来,狠狠一拍桌子:“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备荒、备灾、备战!手中有粮,心头不慌!”

    “世子老成谋国之言,下官汗颜……”刘之勃也站了起来。

    朱平槿没有在意刘之勃的惭愧自责。他挥手叫上曹三顺和杨二叔:“前头带路!本世子和刘大人去看你们喂养的畜生,去看你们是如何堆粪积肥的!”

    ……

    崇义庄与仁寿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完全不同。

    崇义庄地处平原,农业开发极为彻底。一眼望去,除了川西坝子常有的宅边竹林,其余全是农田,连一分的荒地也没有。而仁寿县有大山、深丘、浅丘、平坝和谷地,山间和深丘中未垦的荒地极多,就算是浅丘,也有许多土地因为地势高,离水源较远,灌溉储水不便,而被农民放弃,成为垦而又荒的土地。所以李崇文在仁寿,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是垦荒,而垦荒的重点又落在解决灌溉水源上。

    成都平原是朱平槿整体战略中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在不能大幅度增加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精耕细作等各种方式增加粮食单产,就成为朱平槿这次调研的重要课题。

    朱平槿等一行人,连续走了几个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