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他的?唯独张正书,却对他一点尊重都没,反而还带着一点厌恶感。做了宦官的人,心理都有点敏感的,彭元量哪里能受得住张正书这种态度?

    还好,张正书是赵煦点名要见的人,甚至赵煦时常挂在嘴边,彭元量也不敢做出什么动作来。但可想而知,日后说几句张正书的坏话是难免的了。

    彭元量拿张正书没辙,只能闷头在前面带路。

    看着面色不豫的彭元量,皇宫内的人都噤若寒蝉。

    “那小子不知甚么来头,居然得罪彭内官如此?”

    “依俺看,是彭内官故意整他的罢!”

    “难道是官家要召见的人?”

    “可他一身白衣……”

    ……

第827章 当面告状() 
有人的地方就有八卦,更别说巡逻兵卒众多的皇宫大内了。不一会,这个八卦就传开了,很多人都很同情张正书,认为这小子得罪了彭元量,怕是不死也脱层皮。可惜的是,他们猜错了,彭元量不仅不敢动张正书,反而要给他最好的保护——万一赵煦心血来潮还要找人,彭元量能怎么办?

    其实,彭元量是欣赏张正书的,最起码他对任何人都是一副僵尸脸,哪怕是章惇当面,也别想他有什么好脸色。但是,章惇也别想让彭元量动怒。偏生张正书一句话就做到了,彭元量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涵养不过关。

    “走快些,有甚么好看?”

    彭元量不耐烦地催促道,然而张正书却好像没听见一样,闲庭信步的模样,真让人怀疑他是回到了自家的后花园。

    当然了,张正书是有脑袋的,这只是大宋皇宫的前面部分,也就是上朝点卯办公的地方,是没有女眷、妃嫔出现的。要是到了后、宫所在,张正书也不会这么无礼了。他还是要脑袋的,万一被那些妃嫔诬陷,那他说不得都要把小命交代在这,或者最起码落个家破人亡。

    反正磨磨蹭蹭的,一段不长不短的路,愣是走了小半个时辰才算走完。

    彭元量算是见识到了,什么是汴梁城第一混世魔王,他也被弄得毫无脾气。哪怕彭元量知道,张正书这是故意在报复他的,却也毫无办法。在皇宫外面,他能拿捏张正书;可偏生在皇宫内,彭元量却无法怎么样张正书。

    当然了,宋朝皇宫不算大,而赵煦的寝宫也不算远,福宁殿就在垂拱殿的后面。怎么磨蹭都好,迟早都会到的。

    张正书为啥要走得这么慢?

    其实,这也多亏了后世的天、朝神剧。张正书不止一次看过了被皇帝召见的大臣,忙不迭地就去了。从常理上讲,这是应该的,毕竟是皇帝召见嘛。但实际上呢,张正书觉得这就很傻瓜了,除非你知道皇帝找你什么事,你预备好了说辞,不然的话,你都是一路慢慢走,慢慢揣摩才行。

    张正书就是这样,一路揣摩地走到了福宁殿前。

    彭元量恨恨地看了张正书一眼,压低声音,却满带着恼怒的口吻:“你且在这呆着,咱家去禀告官家。”

    张正书很大度地说道:“嗯,你去吧。”

    闻言,已经转身的彭元量差点没摔倒,这都什么浑话啊!

    张正书饶有兴致地看着这福宁殿,总算是来到后、宫了,这可是张正书第一次见到皇宫里的后、宫啊!瞧那几个在殿外服侍的宫女,拿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张正书也不怯场,一样拿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她们。说实话,这些宫女的姿色都是中上之选,甚至还有不少容貌清秀的。

    “妹的,怪不得人人都想做皇帝,这享受……”

    张正书在心中酸溜溜的想着,但他又绝对不会自讨苦吃。他早就听说了,在垂拱殿上有堆积如山的奏折,赵煦每天的工作就是看那堆奏折,然后写上批示。虽然大多是一个“可”、“善”,或者直接留中,甚少有否决的时候。最多心血来潮了,给个长长的批示。

    别看这么工作量不大,好像拿着报纸看新闻一样。但想到这政策施行下去,就关乎千万百姓的,你就只能提起精神来应付了。好在这堆奏折,已经有重臣提前筛选过了,重点的奏折都会放在前面。不重要的,他们自己做主批示了。不然的话,累死赵煦都看不完这些奏折。

    饶是如此,工作量也大大超出了后世的八小时工作制度。

    这也是为什么明君都不长寿的缘故了,太过劳心劳力。

    如果叫张正书俯首埋案在这样的奏折堆里,他宁可做一个昏君。

    不过,这也是文官底气的来源——你瞧,皇帝都离不开我们,一旦我们罢朝,皇帝岂能不就范?

    所以,宋朝的文官之所以敢指着皇帝鼻子骂,不是没有原因的。

    正胡思乱想的时候,彭元量回来了,阴鹫着脸说道:“官家宣你觐见……诶,你等会!听好了,你守些规矩,若是坏了小命,莫道咱家没提醒你!”

    张正书大咧咧地说道:“放心吧!”

    说罢,张正书跟着彭元量抬脚进了福宁殿。

    扑鼻而来的,是一股还算好闻的香味。

    这香,自然是焚香了。从古代到后世,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的雅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这种“香”不是后世常见的竹签香,而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原料有蜜、枣膏、白芨水、蜡等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香炉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

    “还真舍得用料啊……”

    张正书忍不住吐槽道,做皇帝的享受真的不一般。

    转过屏风,张正书才看到彭元量站在一张床榻前,赵煦正穿着内衣,坐起来看着他。

    不得不说,赵煦的脸色有点白得吓人。张正书知道,这是伤了元气的表现。幸好他这段时间忍得住,不然的话,他早就病情恶化了。

    “参见陛下!”

    张正书也不算小白了,知道见了宋朝皇帝可以不下跪的,也就还算恭敬地拱了拱手。

    赵煦却笑了:“你这家伙,还不情愿了?你可知道,多少人想见朕一面吗?”

    “确实不怎么情愿,我很早就想进皇宫看一看了,毕竟好奇心大嘛。但是,可不想被人一路扯着过来的,我肩膀还疼着哩!”张正书毫不客气地就告状了。

    赵煦一愣,扭头看着彭元量眉头在挑动着,也知道了是怎么回事:“那你肯定是得罪了他。”赵煦果然是“英明神武”,一下就猜中了事情的真相。听了赵煦的话,彭元量松了口气,到底赵煦还是知道他的。

第828章 动心思了() 
“哼,算了,他是你的人,你肯定是护着他的。我不管啊,反正跌打酒什么的,你得给我一瓶回去搓一搓,怕是都淤青了。”张正书瞪了彭元量一眼,就欺负他现在不能开口反驳。果不其然,彭元量又被气得眉头直挑。

    “甚么是跌打酒?”赵煦倒是奇怪,他还真的没听过这种东西。

    其实在汉朝,治疗跌打损伤已经很有经验了。甚至还知道用酒来处理伤口,虽然流传不广,但却一直有流传的。至于为什么流传不广,大抵上和酒精度数不够有关,在张正书鼓搞出高度数的蒸馏酒之后,这个法子才被广泛地接受。比如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张仲景等,都有涉猎治疗骨伤、逐淤的药方。而自汉朝到宋朝,治疗跌打损伤的法子不外乎热敷、针灸、蜡疗、夹板固定、内服药剂壮筋骨等等,至于外用的跌打酒,还真的没有。

    “跌打酒就是用活血化瘀的药材浸泡而成的酒,外敷用的……好吧,看你们的眼神就知道了,没有这回事。”张正书失望了,虽然宋朝的医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地,但后世一些常备药却还是没有雏形的。因为宋朝这时候坚信病症不同,病人情况不同,能当面看的就当面看。

    走街贩药的郎中,则会卖些中成药。比如什么肠胃药啊、醒酒丸之类的。而在城西的赵太丞家医铺,因为是退下来的翰林医官,所以医铺门前很多人慕名前来看病。这里是很多郎中的“进货”地点,有“太医出丸医肠胃药”、“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说白了就是类似藿香正气丸和醒酒丸的中成药。至于为啥会有醒酒丸,大抵上是因为开封经济发达,百姓多喜欢喝酒,酒鬼也多的缘故吧。

    但很可惜,并没有专门针对跌打损伤的中成药,哪怕是跌打酒也还没出现。

    “待会让翰林医官给你看看。”

    赵煦淡淡地说道,“还有什么要求,你一并提出来罢!”

    听着赵煦这话,张正书一下子就警觉了起来:“官家,你要是不舒服,可以躺下说的。”

    见张正书眼睛盯着福宁殿中的那张太师椅,赵煦也笑了:“好,我躺下。彭元量,扶我到太师椅上,我躺着和他说……”

    张正书的脸有点垮了,这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赵煦也是知道张正书的懒散性子,能坐绝不站,能躺绝不坐,松松垮垮的,倒像个没骨头似的。原先,赵煦接受的宫廷教育告诉他,作为皇帝一定要守礼。所谓的“守礼”,就包括了仪态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张正书面前,赵煦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怎么舒服怎么来。再说了,他现在还是一个病号!

    “你现在还有什么要求?”

    赵煦戏虐地看着张正书,似乎想看看他能站到什么时候。

    没有罚过站的人不清楚,站着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久了,脚一样会疼,腰会酸。赵煦是知道这事的,毕竟他召见群臣的时候,很多臣子也有体力不支的时候。要知道这些大臣已经“练了”很久了,据赵煦所知,张正书是没站过这么久,所以他很想看一出好戏。

    好吧,预料到赵煦会报复的张正书也没怨言了。

    “要求先放一放,我现在想知道,‘天险之城’那边,真的不会有人掣肘我吧?”

    张正书最关心的是这个,他现在可算是把宝押了一半在那“天险之城”上面了,容不得有半点意外。

    “说实话,我并不能担保。”赵煦叹了口气,“朝局之事,波谲云诡,非你能想象得到的。”

    这句话是实话,所以张正书也没有反驳,只是嘟哝了一句:“我就知道……”

    “不过,也不是没有法子的。”赵煦正色道,“就是不知你愿不愿意?”

    张正书直觉,这里面有一个大坑等着他跳。

    “不愿意。”

    张正书很无赖地说道,“反正得利最大的是你,你自己看着办吧!”

    赵煦躺在太师椅上,差点都没被气得跳了起来:“你这小子,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我怕你把我卖了,我还要说谢官家赏赐。”张正书撇了撇嘴,赵家人还真的能做出这种事来。能做皇帝的,都是心黑手辣的主,现在张正书还有用,赵煦自然是护着点;要是哪一天张正书没多少用了,就该卸磨杀驴了。最不济,也要把他踢开,自己来玩。毕竟合伙赚的钱,哪里够吃独食来得多?

    “你就不先听听是甚么?”赵煦有点郁闷了,这家伙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啊。

    “我猜猜看,难道你想给我一官半职?我谢谢您咧,您还是别害我了,你就算给我做宰相,我也是不会到任的……”

    赵煦看张正书如此自大的模样,倒是气乐了:“你倒是想,这宰相是个人都能做的?!”

    张正书却接着说道:“你也知道啊,那也该知道,有些人就不适合做官。比如我,你叫我做官,那绝对是把我推入火坑里。我倒霉倒是没关系,但是你瞧瞧我那些产业,银行不说了,还没开始冲击钱荒呢;还有那‘天险之城’,没有我的调度统筹,你认为能在五年内建好这座城池?”

    “呵,这世上就没有不能替代的人。”赵煦自信地说道。

    张正书也不说话了,一副你爱咋咋地的模样。

    赵煦顿了一下,然后才说道:“你可知,你的两季稻已经成了?”

    “我知道啊,必然的事。”张正书早就得到消息了,虽然两季稻的产量差强人意,也还是一亩地三石粮。但是,两季稻比一季稻就是翻了一倍!这什么概念?就等于用原来一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最关键的是,宋朝的粮食危机得到解决。没错,宋朝也是有粮食危机的,而且很大。

    想想也是,这会宋朝的人口已经在一亿左右了,要不是精耕细作,要不是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宋朝早就饿殍满地,起义遍地了。即便如此,宋朝各地还是烽火不断,平均半年就要来这么一次,弄得赵煦不胜其烦。

    但现在,最大的危机被张正书解决了,赵煦怎能不动动心思?

    “朝廷必须要推广两季稻。”赵煦用毋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朕打算赐你一官半职,是寄禄官,不用点卯就职赴任的。”

第829章 权衡() 
即便张正书有心理准备,还是有点傻眼了:“为啥是我?朝中那么多大臣,你随便找个大臣顶替我不就行了吗?”

    赵煦笑了一声,说道:“你认为那些百姓会相信这个?”

    “……”

    张正书大概也明白了赵煦的顾虑,不错,宋朝的文人以习文为荣,但好逸恶劳,别说种地了,就连五谷都未必分得清。这样的“秀才”们,能发现得了两季稻的秘密?要说是一个小吏发现的,或许说服力都比文官发现来得让人信服一些。

    这也是宋朝百姓的智慧了,虽然他们很崇拜读书人,但百姓们似乎也自动划分了阶层——文人就是提笔吃饭的,和泥腿子扯不上半文钱关系。就算有人跟他们说起这个,他们也是不相信的:“朝中的相公,那都是天上的文曲星,怎么可能种地哩?定是你错了……”

    这叫什么?这叫刻板偏见,百姓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看法了,认为文人都是要“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就好像百姓幻想皇帝的生活一样,一定是富足而美好的,如果给他们知道皇帝比大多数百姓都要辛苦的时候,他们铁定不会相信。一样的道理,如果赵煦找人来顶替这个功劳,也不能找一个文官,没人相信呐!

    张正书立马提了个建议:“那我提供一个顶替的人选给官家……”

    “不准。”赵煦带着威严淡淡地说道,“你可知道,这两季稻关乎大宋江山传承?贸贸然找个人来,朕就给他封官,万一他德不配位,如何处之?”

    张正书立马说道:“我也德不配位啊?”

    “你不一样。”赵煦露出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微笑,“你是有大本事的,汴京之中谁人不知?若是你进献两季稻,朕相信很多人都会相信的。而且朕……和你也熟,接下来的事,需要你配合一二。”

    “……”

    张正书还在做无用的挣扎:“官家,我安排的人也很乐意跟你配合的……”

    “朕找的是你!”

    赵煦不耐烦了,虽然带着病,但这一声低吼出来,却把张正书给震慑住了。而后,赵煦忍不住咳嗽了起来。彭元量连忙过去,给赵煦抚拍后背。好不容易,赵煦才止住了咳嗽。

    “能知道要怎么配合吗?”

    人就是这么奇怪,在事情来临之前拼命抵抗,抵抗不了的时候,却也只能默默接受了。张正书其实是觉得不忍心,赵煦这个身子骨了,还算计着这些,累不累啊?这不,心一软就算是默认了。

    “你有了官身之后,朝中的大臣也不好对你下手了。最起码,朕会把银行、‘天险之城’都算作赏赐给你。”赵煦脸色有点潮红,张正书却知道这绝对是不正常的。“你不知晓,因为‘天险之城’,朕给你挡住了多少想伸进去的手?”

    张正书确实不知道,但他能猜得到。

    别的不说,单单是那五百万贯钱的建设费用,就是一块大肥肉,是个皇亲国戚、文官缙绅都想揩一下油。

    但张正书就想不明白了:“官家,你觉得随便找个借口把这两项巨利赏赐给我,他们就消停了?”

    “这叫占据大义名分,你懂甚么?”

    赵煦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有这么一个政治头脑跟不上的猪队友也是很心累的。“占据了大义名分,就是名正言顺。若是有人再敢伸手,你就有反击的借口了。别的不说,到时候皇城司给你撑腰,看看还有谁敢伸手的?”

    张正书明白了,只能开始衡量利弊起来。

    这就是成年人的悲哀,遇到事情不管对错,只衡量利弊。只有小孩子,才在乎对错。但这也是成长的代价,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就被磨平棱角了,准备和这个世界妥协了。而妥协,也是政治的艺术。虽然张正书很不齿这样龌龊的政治,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张正书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其实,这也是必然的。

    这是在宋朝,不是在后世。

    想要保住这样庞大的利益,张正书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妥协。

    “当然,如果你想要什么实职,朕也能考虑一二的……”赵煦继续加码道,在他看来没有人不喜欢权力的。

    但偏偏,张正书是个怪胎。

    “妹的,真的是两难啊,一旦被赵煦这小子招安了,那我岂不是跑路都有困难了?要是不被他招安,别的不说,报社、银行肯定首当其冲……”张正书不得已,只能开始询问起了系统:“你认为我该怎么选择?”

    “有官当然是做官好。”系统理所当然地说道,“最起码还能扯一扯虎皮,吓唬吓唬人。”

    “……”

    张正书就知道,问系统是向来没有什么好建议的。

    “要求当然还是有的。”

    张正书突然抬起头来说道,“这样一来,我有递奏折的权力了吧?”

    “嗯?”赵煦倒是很意外,他还打算用点阳谋逼迫张正书就范呢,不曾想他居然要答应了。赵煦不怕张正书有条件,就怕张正书不干。“身为臣子,自是能递奏折进言的。”

    “能不能直接递给你?”张正书知道他很多想法,都是超越时代的。或许,只能给赵煦一个人看,不做第二人想。即便是章惇看了,怕是也会斥为“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