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不能直接递给你?”张正书知道他很多想法,都是超越时代的。或许,只能给赵煦一个人看,不做第二人想。即便是章惇看了,怕是也会斥为“歪门邪道”!
    “那何必递奏折呢?”赵煦觉得奇怪,“朕先前不是给了你令牌,可以命皇城司进递密信么?”
    张正书想了想,也是,这样反而更加方便些。
    “那我还有一个条件。”
    张正书总算是露出了狐狸尾巴:“我打算建一个图书馆,甚至可以提供笔墨纸砚给以抄书。但这样的图书馆,我希望得到官家你的支持。别的不用,赐我一块亲笔写的匾额,再盖上印玺就好了。”
    “图书馆?又是甚么物事?”
    赵煦迷糊了,这人怎么一天到晚老是说些听不懂的新名词啊?
    “所谓的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集众多书籍于一身,并且对外开放,任何人都能进来看书,但不能带走书籍。当然了,我会提供笔墨纸砚给他们抄书。在我的图书馆里,怕是不会有太多儒家经典,而大多涉及物理、化学、算术、经济。因为比较离经叛道,需要官家你的支持。”张正书解释道。
第830章 讨价还价() 
想都不想,赵煦就皱眉说道:“既然知道离经叛道,又为何要建?”
    “大宋想要强盛,离不开物理、化学、算术和经济。”张正书给出了一个理由,“如果事情顺利的话,我能继续设计出比配重抛石机更厉害的武器,这是物理方面的内容;我可以利用化学,继续发展冶炼业,冶炼出来的武器,甚至都能削铁如泥;算术就不用说了,没有算术,物理、化学都发展不了,经济也无法展开研究。至于经济,我的本事你也见识到了。跟你透个底吧,你别看我这一年多以来都在烧钱,其实今年年底,我就能回本了。剩下的,都可以算是纯赚的。当然了,我还会继续烧钱的……”
    “那又如何?”赵煦表现得很冷淡。
    其实,对于一门学说,任何一个皇帝都是很谨慎的,深怕出了什么岔子。
    想在宋朝恢复百家争鸣的局面,动摇儒家的根基,还想走皇帝路线,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看看那满朝文官,整个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就知道了。要是儒家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保不齐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
    张正书当然也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不过是习惯于讨价还价罢了。图书馆的事情嘛,随便操作都能规避风险的。要知道宋朝文人喜欢猎奇,再加上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已经存在很久了,就好像之前曾瑾菡在努力搜寻书籍,却还是一无所获。如果不是这样,《射雕英雄传》也不会这么火了——好吧,在后世金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一样是雅俗共赏,火遍整个华语泛华语圈。
    “真的不行?”张正书不死心,继续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赵煦冷笑着看着张正书,觉得他在装傻。
    “好吧,那我退一步,你保证我的图书馆会继续存在,甚至提供一些书籍的印刷本,这怎么样?”
    张正书总算是露出了他的獠牙,赵煦却早就掌握了他的意图。
    “这才是你的目的罢?”
    说实话,这样赵煦还能接受,毕竟一个图书馆什么的,赵煦并不在意。要知道很多文人家中都有藏书阁,里面不乏孤本、珍本之类的书籍。当然了,和图书馆不一样的是,这些文人的藏书阁一般是不会轻易对外人开启的。毕竟里面的孤本、珍本太难得了,哪怕只是弄坏一页,都能把这些文人心疼几年。
    张正书被说破了心思,也尴尬地笑了笑:“这不是讨价还价嘛,只要官家你保证我这图书馆存在,我就做了这官。”
    “说起来,朕好像还吃亏了啊?”
    赵煦寻思了良久,才谨慎地说道:“也罢,应承了你又何妨?”
    只要不动摇儒家的地位,不让读书人造反,赵煦也是乐意见到这样的事。毕竟让百姓多些读书识字的机会,也是增强大宋国力的体现。但赵煦万万没想到,张正书此举可是极为“阴险”的,几乎是能颠覆儒家的举措。
    要知道,儒家之所以能处于知识垄断的地位,只是因为朝廷把儒家作为了唯一的教材,通读、熟读儒家经典的秀才,才能考举,才能做官。这样一来,儒家的地位想不垄断,想不独尊都难。
    但是,张正书这个图书馆的出现,就打破了这个垄断。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竟能读书做官的,还是少数。可学会了物理、化学、算术、经济,可是能赚钱的!官本位的社会风气下,做官自然是第一选择。可做官希望渺茫了,赚钱就是首选了。毕竟人生在世,处处离不开一个“钱”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寸步难行!
    有了比做官更加功利性,更加具有操作性的事,做官似乎也不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了。
    张正书的“阴险”之处就在这里,他在撬儒家的墙角!
    固然,在儒家里有很多像赵鼎,像司马光那样的顽固,腐儒,抱残守缺,愣是不知变通;但儒家也还有一些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平心而论,儒家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大抵上也是有好处的。但儒家独大的弊端,也太明显了。别的不说,就一条——儒家不适合拿来治国,就已经是原罪。
    汉宣帝那句话说得好啊,“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儒家另一个弊端,就是“是古非今”了,一味崇古,贬低今人,那本身就是种错误。可笑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在宋朝的时候后,连带后世一样存在!可见,儒家荼毒之深。
    最后一个弊端,就是“不达时宜”了。其实儒家就是一门哲学,拿哲学来治国,连方法论都欠奉,或者是不严谨,又怎么能“达时宜”呢?
    张正书深知,儒家难以完全取代。
    但是,改造儒家还是可以的。怎么改造呢?就是潜移默化,革除儒家的弊端。
    其实,很多宋朝大臣也意识到了儒家的不足,也会自己翻看法家的书籍。比如范仲淹、韩琦、王安石等等名臣,都是外儒内法的代表性人物。也正是因为他们半桶水,不知道怎么周全改革,才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师父领进门,他们就看着书乱来了。结合实际结合得不完整,改革又没触到痛点,也无法真正扭转乾坤,甚至也没有舍身成仁的念头。所以儒家的改革,都是虎头蛇尾的,以失败告终。
    但是,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学了算术,甚至还懂得经济的儒者,这又会是怎么一个局面呢?
    一个也就罢了,如果未来形成一个团体呢?
    或许,只能用“新儒”来命名他们了吧?最关键的是,张正书还把《荀子》放在图书馆里,潜移默化让他们接受荀子的观点。在儒家里,张正书认为集大成者,就是这个不被待见的荀子了。因为荀子,主张治国礼法并用,主张与时俱进,而是不是好古非今。或许范仲淹和王安石,都看过《荀子》吧?
第831章 心动了() 
张正书很期待看到一堆荀子的隔代门生,把宋朝搞得风云变色。即便这些被改造之后的儒者,虽然还是有种种毛病,但只要他们务实起来,不要在意面子,不要好古非今,懂得制定计划,他们还是一个合格的官员。要是能把理学再怼得生活不能自理,那就更好了。
    当然了,这种恶趣味就不能对赵煦说了,甚至只能一个人暗爽。没办法,谁叫荀子的学说不被待见呢?
    但是,赵煦也不是吃素的:“你这小子,怎么笑得这么奸诈?”
    张正书连忙一正脸色,一本正经地说道:“有吗?那定然是官家你看错了。”
    “……”
    赵煦被他逗笑了,他还真的没见过有人敢在他面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而且还说得这么没有水平。
    “说罢,你想要个几品官?”
    赵煦也难得放松了下来,毕竟张正书总算是在他的掌控之中了。只要是皇帝,那他肯定是有掌控欲的。越是明君,他的掌控欲就越强烈。赵煦是不是明君,暂且不得知,但他想掌控一切的渴望是昭然欲揭的。这一点张正书早就知道了,毕竟他再怎么隐藏都好,只要弄出点成绩来不被注意都难。
    再加上张正书怕赵煦就这么挂了,步子迈得太大,动静太大,自然就更加被关注了。
    “随便吧。”
    张正书实在提不起兴趣来,不就是一个寄禄官么?又没有实权,就相当于赏赐一份俸禄一样。但张正书缺这么点钱吗?所以,兴致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若是朕再把新闻署给你呢?”
    赵煦也是气笑了,这小子真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没办法,赵煦只能抛出这么一个重磅炸弹来。
    即便是张正书自己,都有点心跳加速的感觉了。没错,这种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感觉,确实很爽!但是,麻烦肯定是接踵而来的。别的不说,人家就第一时间质疑《京华报》的公平性了。为了《京华报》,为了多一个发声的渠道,张正书宁愿舍弃这个诱惑,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官家,这个位置绝对不能是我来做的。”张正书苦笑着把报纸的权威、公平性质说了一遍,让赵煦对报纸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按照你的说法,朝廷的邸报,也可以仿照《京华报》的模式?”
    赵煦确实挺聪明的,他似乎找到了一个宣传朝廷正面形象的方法。
    张正书也没有多少惊讶,如果连这都看不出来,那赵煦就不配做这个皇帝了。“不错,邸报可以按照《京华报》的形式来改版,但由于不是商业报纸,所以不宜连载小说之类,诗词也不宜点评,免得让世人误解了朝廷的意图。最好是刊载朝廷诏书、官员任命,甚至还能专门开一个板块评论朝廷的政策得失。要增加趣味性,就添一个宣传清官的板块,树立榜样。同时,把贪渎确凿的贪官污吏放上去……”
    没错,张正书就是把后世的《人民日报》的办报理念给说了出来。
    果然,这样一份“伟光正”的报纸,是绝对符合赵煦的口味的。只见赵煦抚掌坐了起来,激动地说道:“善!”
    “这样一来,朝廷就永远是正确的。至于地方上的龌龊,只是和贪官污吏有关,绝对无损官家你英明神武的形象……”
    这不能怪张正书拍马屁,毕竟皇帝也是要讲究包装的。换成后世的说法,这叫设立人设,给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至于那些文官怎么看,这重要吗?
    “慢着,你既然已有定计,为何你不亲自操刀?”
    赵煦差点被带进沟里了,好在他也是聪明人,立马察觉到了张正书话里的漏洞。
    “官家,此事我真的不能做。我要是做了,我的《京华报》就失去权威性了。一份报纸没有了权威性,那就等同失去了生命力。所以,我不能做这新闻署的署长。若官家没有心仪之人,可任命一身家清白、洁身自好之官做这新闻署署长。不用他做得多出彩,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就好。这样一来,民心自然向着朝廷了。”
    张正书连忙撇清自身,不想惹麻烦上身。
    “那你想要甚么官职?”
    赵煦皱眉说道,“新闻署你不要,难道你想做一任地方主官?”
    “不是说好是寄禄官吗?”
    张正书也傻眼了,怎么和之前的说辞不一样了?!
    赵煦幽怨地看了他一眼:“你就想领一个闲职?”
    “对……”张正书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口。没办法,他是一个懒人。若不是大宋实在孱弱,他都不想参与这些破事之中。每天赚赚钱,溜溜鸟,和娇妻过过小日子不好吗?为什么非得自己找罪受?
    “……”赵煦还真的没见过这么不上进的人,若是此人口不对心也就罢了。偏生张正书还极为真诚——要不是你硬塞的,这寄禄官我都不想做!“也罢……”赵煦也看开了,张正书能一只脚踏进官场,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了。而且赵煦也知道,一旦张正书做了这寄禄官,那接下来的事就由不得他了。
    这叫做“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以赵煦的本事,怎么都能把张正书按在一个官职上的。
    见赵煦松了口,张正书也松了口气,毫不掩饰地模样,让赵煦又气又乐:“朕就没见过你这般不求上进之人!”
    “我志不在此啊!”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话说,能辞官的吗?”
    “……不准!”
    赵煦没好气地说道,这都还没正式任命了,这人倒想着辞官了,哪里有这么好的事?
    “那我隔两年再问问……”
    张正书嘿嘿地笑道,“官家今日叫我来,不会就为此事吧?”
    “那倒不是。”赵煦叹了口气,看了看周围,认为屏退了左右,然后才轻声问道:“前些时日,翰林医官给朕把脉时说过,朕这身子要好生养着才行。你不是略通医术么,给朕瞧瞧看。”
第832章 不知己也不知彼() 
张正书有点讶然,这还真的是猜不到啊!不过他也没上手把脉,而是调出了系统,仔仔细细地给赵煦看了一下,然后才说道:“我估摸着,要是官家你再禁欲一年半载,别那么操劳,按时吃饭作息,很快就能养好身子了。如果落下病根,怕是……”
    赵煦听了这话,脸色有点不好看。
    “朝局如此,朕如何能不操劳?”
    赵煦一阵心烦意乱,语气都刺耳了起来。
    “这简单啊?”张正书随口说道:“朝中大臣不是能为你分忧吗?反正无关要紧的事,就由他们去断决就行了。而你可以稳坐钓鱼台,大事自己拿主意就行了。”
    赵煦冷笑道:“朕一直都如此。”
    “那就再把尺度调整一下咯,这有多难?”张正书口无遮拦地说道,“或者定个时辰批阅奏折,超过四个时辰,天大的事都不管了……”
    赵煦就知道这小子满口胡言,没有多少建设性的。
    “罢了,你是不知朕的难处。”赵煦叹了口气,转移了话题:“那‘天险之城’建得如何了?”
    “真正建,放心吧,我办事什么时候撂挑子过?”
    张正书没心没肺地说道,“只要没人干扰,按照我的进度,五年之内保管能建成。”
    “能建成就好……”赵煦叹了口气:“西北战事不顺,朕怕契丹人会趁火打劫。”
    “放心吧,不可能的事……”
    这话刚一说出口,张正书就后悔了,连忙开始圆道:“我是说,耶律洪基也麻烦多多,辽国境内也不安稳,他不可能出兵的。”
    气氛一时间很尴尬,良久赵煦才阴晴不定着脸色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额……说实话不会被打吧?”张正书小心翼翼地说道。
    “说!”
    只说一个字的时候,赵煦身上的威迫力十足,但很可惜,张正书并不吃这一套。
    “我家有私榷商队,跟契丹人做买卖时无意间听说的。”张正书当即把“黑客”探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赵煦。确实,辽国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耶律洪基也无法主导整个辽国。这些赵煦都知道,但他没想到,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至此。比如耶律家和萧家的恩怨情仇,纠缠得这么深;比如辽国的贵族私兵,居然比皮室军还要厉害;比如辽国最能打的军队不是皮室军,而是御帐亲骑;比如辽国和女真、萌古等部族的关系正在恶化当中,契丹贵族是穷奢极欲和普通牧民的悲惨生活……
    犹如听故事一样,赵煦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一次辽国。
    也不能怪赵煦,毕竟他是皇帝,很多消息他知道的时候,都被有意无意地加工了一次。也就是说,底下的人不想赵煦知道的事情,赵煦是铁定不会知道的。以赵煦的聪明,再结合这一年多以来他从报纸上知道的事情,也就全都明了了。原来,他一直被人说蒙蔽着。
    或者说,这是有人故意不想让他知道某些事情。
    当张正书的“故事”说完了之后,赵煦陷入了沉默之中。其实,张正书也早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所以他静静地等着赵煦的下文,一边还感慨着历史上南北两宋的命运如此雷同,怕灭亡的原因是一样的——宋朝皇帝基本上都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自己。《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显而易见,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逢战必败。
    宋朝重大的战略失误在于两个:一个是联金灭辽,一个是联蒙灭金。性质一模一样,下场也一模一样。
    为什么呢?
    因为宋朝不了解辽国,不了解女真,更不了解萌古。最可笑的是,宋朝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宋朝皇帝根本不了解他的国家,这听起来像一个笑话,但这就是事实。也是,如果一个皇帝连汴梁城都不成出过,连民间疾苦都不知道,只凭着奏折上的加工过的陈述,再加上手下大臣有意无意的隐瞒,这样的宋朝皇帝想要了解自己的国家,想要了解敌国?怕是只能痴心妄想。
    这也是为什么文官们都惧怕报纸,费尽心思要打压报纸的原因了。
    有了报纸在,他们想要隐瞒的事情就隐瞒不住,那么他们还怎么欺上不瞒下?
    这些事张正书之前也没想到,只是以为文官是借机发难罢了。不曾想,他们早就看报纸不爽了。从这些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张正书的政治智商确实不够用。没办法,他的潜在对手都是官场老油条,打不过也不丢人。现在的张正书,抱紧了赵煦的大腿,大概也不用忌惮谁了。良久,赵煦才开口说道:“辽国果然是如此境地?”
    其实,这句话就等于赵煦承认了他不了解辽国。张正书却假装没听出来一样,笑着说道:“官家,这些都是我家私榷商队无意中听闻的,至于真假,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倒是听说了夏国已经派了好几拨使者入辽,怕是夏国处境艰难,才会如此着急罢?不过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