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

    陈达齐是写政论的好手,从法律和道德各个方面进行驳斥,有理有据。

    此人是新文化圈子里的资深斗士,这篇文章在新文化圈子里引起强烈反响,不少文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批判章西琛和周建仁为主。

    一时间形成了人人喊打的局面。

    这两人不甘示弱,写了反驳的文章,周建仁写了《答〈一夫多妻的新护符〉》和章西琛写了《驳陈达齐教授〈一夫多妻的新护符〉》。

    他们把文章寄到了《现代评论》杂志社。

    《现代评论》杂志社的编辑部在北平,徐至摩去了欧洲,由陈原负责。

    编辑部原本不想刊登这两篇文章,后来决定删掉一部分敏感内容后再刊登,也就是所谓的删节版,稿子寄到上海万象书局刊印。

    他们写信给林子轩说明了情况,毕竟林子轩旗下的报纸一直在攻击《妇女杂志》。

    林子轩看了周建仁和章西琛的文章,发现不过是把西方的观念断章取义,重新阐述罢了,没有什么新意。

    他们认为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度不好,存在很多弊端,坚持他们那一套性自由和性解放。

    林子轩对此颇为无语。

    一夫一妻制度或许有着诸多问题,但可以说是最能保障女性权益的一种婚姻制度了,否则也不可能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认同。

    难道一夫二妻和一妻二夫这种制度会更完美么?

    真是死不悔改,他把这两篇文章给抽了出来。不给予刊载,并亲自写了一篇文章。

    “章先生和周先生以为从西方找到一点极端的女权思想,就是新潮和时髦,就是所谓的真理,哗众取宠,误导读者。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被批判后竟然觉得受到了多大的委屈,自认为是先锋人物,遭到旧势力的打压,心怀怨愤,殊不知自己传播的是西方的糟粕,和中国的国情不符。”

    “他们所推崇的瑞典女权主义者爱伦凯其实根本不赞成新女性,他们故意忽视这一点,只选取对他们有利的言论观点。断章取义,这不是做学问的路子。”

    “两位先生不研究西方好的东西,专门研究这些歪门邪道,还因此沾沾自喜,实在可怜。”

    “本刊物以后不接受这种骗稿费的文章,请好自为之。”

    林子轩在后世网络上也算是骂战高手,来到这个时代用笔名偷偷的骂过几次,一直觉得不能尽兴。这一次他用的是自己的名字,感觉很爽。

    在四月份出版的《现代评论》上就出现了这篇文章。为这场关于“新性道德”的大争论添上了一把火。

    章西琛和周建仁并不甘心,把稿子寄给其他的报纸和杂志。

    然而,一般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都拒绝刊登他们的文章,导致他们没有地方发表。

    这不是林子轩造成的,在这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他还没有这么大的势力。能够影响到各家报纸。

    主要是两人的观点不被大众所接受,那些报纸和杂志都不想引火烧身。

    于是,两人就把文章寄给了鲁讯,请鲁讯代为介绍杂志刊载。

    如此一来,他们把鲁讯牵扯了进来。

    鲁讯把这两篇文章发表在《莽原》上。并附上了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近几天收到两篇文章,是答陈达齐先生的《一夫多妻的新护符》的,据说,《现代评论》不给登他们的答辩,又无处可投,所以寄到我这里来了,请为介绍到可登的地方去。”

    “诚然,《妇女杂志》上再不见这一类文章了,想起来毛骨悚然,悚然于阶级很不同的两类人,在中国竟会联成一气。”

    “可是我总以为章周两先生在中国将这些议论发得太早,——虽然外国已经说旧了,但外国是外国。可是我总觉得陈先生满口“流弊流弊”,是论利害,不像论是非,莫明其妙。”

    “至于林先生认为这些议论是糟粕,对如今的国家有害,我以为如果不传播进来,怎么能预知是否有害呢?总要让人了解和判断,争论一番,才能确认是否有害,否则便是一言堂,独断专行,不足取也。”

    这篇文章看似公允,对两方都有评论,实则还是有维护章西琛和周建仁的意味。

    这件事的结果是章西琛从商务印书馆辞职,周建仁被调去编辑《自然界》杂志。

    后来,章西琛创办了一份《新女性》杂志,继续宣扬他的观点,而且创建了开明书局,成为林子轩的竞争对手。

    这次争论只是一个开端,《现代评论》和《语丝》的论战才刚刚开始。

    论战的起因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阴榆的事件,也被称为女师大风潮。

    杨阴榆于188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07年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4年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杨阴榆按照从西方学来的教育理论,在学校强调秩序、学风,并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游行示威视为学风不正。

    这就和学生产生了矛盾,特别是一些学生中的激进分子。

    这些激进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做许广评。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阴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教育总长章时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

    这场风潮愈演愈烈,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代评论派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政治倾向,比如说陈原,就支持杨阴榆,反对学生闹事,从而和鲁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

    有意思的是这次风潮背后的故事。

    学生冲锋在前,各方势力在幕后操控,有人被利用,有人得到了爱情。

    后来,许广评对此做了反省:“而且公举你出来做事时,个个都说做后盾,个个都在你面前塞火药,等你灌足了,火线点起了!他们就远远的赶快逃跑,结果你不过做一个炸弹壳,五花粉碎。”(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二章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林子轩之所以注意到女师大风潮,是因为最新一期的《现代评论》上就有此类的文章。

    还因为一个叫做刘合珍的女子,此时刘合珍正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在后世,不少人都知道刘合珍,因为鲁讯写了一篇叫做《纪念刘合珍君》的文章,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语文课本。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如果鲁讯没有写这篇文章,那么后世的人或许根本不会记得这位被军阀杀害的女子。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女师大风潮的前因后果,这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学生和校长之间的矛盾,而是有人在幕后推波助澜。

    鲁讯和许广评的信件就很能说明问题。

    鲁讯在信中说道:“可是据我看来,要防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白用了许多牺牲,而反为巧人取得自利的机会,这种在中国是常有的。”

    许广评则回复道:“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来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那么,我也就甚似被人所‘利用’了。这是社会的黑暗,傻子的结果。”

    两人都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但利用他们的人和他们站在一边,而且颇有势力。

    所以他们不仅要保持沉默,还要冲锋陷阵,为幕后的人驱使。

    如果把一切挑明,那么这次女师大风潮就失去了纯洁性,沾染上了政治色彩,被人抓住攻击的把柄。

    刘合珍和许广评都是学生自治会的骨干,在风潮中表现的尤为抢眼。

    她们以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边,没想到被幕后势力给操纵了。这位幕后的人物正是把杨阴榆弄下台后女师大的新一任校长易赔基。

    易赔基在教育界颇有声望,曾经做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他和北大教授李石增是亲家。

    在中国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他们这一派称为留法派,以李石增为主。

    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留法派和留学英美的学人形成抵交相争的局势。而逐渐式微、遭到边缘化的留日学人则支持留法派,共同对抗咄咄逼人的英美派。

    这就像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联合抗曹一样。

    有了留日派的支持,留法派在此时的教育学术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所以说,在中国生活就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各个圈子里来,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鲁讯甘愿受到驱使了。

    等到易赔基当了新校长,他立刻就不再管这些事情,而只管教书了。

    时任女师大国文系主任的郑典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称:“到了复校以后,校长继任有人,他就事事谦退。只管讲课了。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风度啊!”

    在大量女师大风潮的叙述中,英雄鲁讯在戏台中央英勇作战,学生们群情激昂,易赔基以及背后的李石增或不见身影,或像个跑龙套的,在前台一闪而过。

    然而,事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

    杨阴榆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英美派的代表人物胡拾是校友。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评论派力挺杨阴榆的原因了。

    说到底就是留法派和留日派联合起来对英美派的一次反击。

    鲁讯在这次事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广评。

    在这次风潮中他如此英勇奋战,几乎以一人之力就把现代评论派打的落花流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或者说冲冠一怒为红颜。

    林子轩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和杨阴榆同一年进的哥大。

    杨阴榆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已经三十四岁,林子轩才刚刚十八岁,两人的交往并不多。只在哥大留学生聚会的时候见过几次。

    在他的印象中,杨阴榆性子和婉,对学业很用功,和他这种在美国混日子的人不同。

    有了这份情谊,林子轩自然不会攻击杨阴榆。也不想参与这次论战。

    在这场风潮中,对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关乎的是立场问题。

    正如后世的那句话,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林子轩不再理会北平的事情,任由他们争论去,他遇到了另一件麻烦事。

    孟晓冬想要到北平去唱戏。

    她的理由很充分,她觉得自己在上海的戏曲舞台上已经无法再提高了,只有到北平和各路戏曲名家一较高下,取长补短,才有提升的可能。

    这句话从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口中说出来总觉得有点怪异。

    给林子轩一种武林高手要去挑战天下群雄的即视感。

    在这个年代,京剧虽然有海派和京派之分,但海派京剧注重商业性,过于花哨,若是论艺术性,还是要看京派京剧。

    北平是京剧演员心目中的圣地,梅兰方和杨晓楼等人都是京派京剧的代表人物。

    在戏曲界,他们的名气就要比上海的演员大,经常到皇宫中演出,还能得到慈禧的赏赐,这也是他们名气大的原因之一。

    进宫唱过戏,这就是值得炫耀的资本。

    孟晓冬在上海的名气极大,无论在歌曲还是电影上都受到欢迎,在戏曲舞台上同样如此。

    她的本行是唱戏,这次到北平是为了开阔眼界,学习和借鉴别派的唱腔和技法。

    孟家是梨园世家,在南方戏曲界关系颇广,在北方就有点鞭长莫及了。

    林子轩在北平有点人脉,托人照顾她没有问题,反正他们之间的绯闻已经人尽皆知了,可北平不是上海,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你想好了。”林子轩认真的问道。

    孟晓冬点了点头,她是个有主见的人,如今赚了不少钱,没有家庭负担,就想着在京剧这个行当继续钻研下去。

    以她的名气,北方不少剧团都向她发出过邀请。

    以往都被她拒绝了,这一次她想出去走走看看,见识一下外边的世界。

    林子轩答应下来,为了安全着想,他从精武体育会请了两位女保镖,负责日常生活。

    孟晓冬毕竟都是大明星了,没有保镖和助理算什么大明星,就算是到了北平,也不能跌了咱们上海滩第一歌星的范。

    不仅如此,还要造势,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还没到北平,就把名声打出去,省的到时候被人小看,在京剧界竞争同样激烈。

    孟晓冬听从林子轩的安排,像往常一样的安静。

    自从四年前两人相遇后,一直都是林子轩安排她的生活,这一次她准备离开一段时间。

    她听说对于男人而言,你经常在他身边他不会在意你,一旦你离开他反而会牵挂着你。(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三章 这一刻的上海

    送走了孟晓冬,林子轩也要离开上海了,他和冯程程带着孩子回无锡老家。

    有了孩子,他们原本过年就该回去祭祖,但因为战争给耽搁了,如今孩子快要一岁了,按照习俗,该回家认祖归宗了。

    从上海出发,一路行来,仍然能见到战火留下的痕迹。

    好在江浙本来就是富饶之地,难民可以投靠亲友,死亡的人数没有那么惨烈。

    无锡不是战争的中心,受到的影响较小,城内繁华依旧。

    在城郊的林园内,林子轩打算在这里修养一段时间,抛开细琐的杂务,静心养性。

    也是为了尽快把《高堡奇人》这本书写完,他接到赛珍珠的信件,赛珍珠和她丈夫准备在六月份离开中国,回美国进修。

    他们报考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课程。

    赛珍珠的丈夫布克报考的是农学系,赛珍珠报考的是英语系,这一次也是为了给他们三岁的女儿到美国看病。

    林子轩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

    他想把《高堡奇人》这本书寄出去,就要到国外去,这里有一件麻烦的事情。

    对于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在通过美国海关的时候会被严格检查,包括携带的行李。

    如果是政府官员会好些,会有外交优待,但对于一般的游客,就免不了这套程序。

    若是碰上一位粗心大意的检查员,或许不会注意到林子轩携带的书籍,可一旦碰到那种较真的家伙,还对中国人怀有歧视,就会一本本的翻看。

    这样就会暴露《高堡奇人》这本书。

    林子轩曾经想过到南洋一带邮寄此书,但他向南洋的商人打听之后才知道。那里是欧洲各国的殖民地,非常的混乱,盘查的更厉害。

    这次赛珍珠夫妇前往美国,他准备一同前往。

    他把自己的行李交给赛珍珠夫妇代管,避免被检查,美国海关对美国人较为宽松。

    所以。他要把这本书尽快写完,排版付印。

    如此还能去看望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妹妹。

    经过一番考虑,林晓玲最终选择了哥哥曾经就读的学校,她入读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专业,进入了哥大的新闻学院学习。

    哥大的新闻学院创立于1912年。

    1912年9月30日开课时,有来自21个国家的约1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入校学习。

    新闻学院在哥大颇有名气,授课教授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记者。

    林晓玲觉得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较为自由,在美国有不少女记者,这是女性独立的表现。

    林子轩对此哭笑不得。刚刚到美国就受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了,还讲起了女性独立,有本事自己打工挣学费,那才是真正的独立。

    但谁让这是自己的妹妹呢,只能任由她去。

    大不了回国后让她在万象书局工作,负责新闻编辑就行了,他并不指望林晓玲能够有多大的成就,只要平安便好。

    在寄回来的信件中。林晓玲还说了她的大学感受,有部分和林子轩有关。

    在中国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哥哥名气非常大,却没有直观的概念。

    来到美国后,她才真切的感受到这一点,在学校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几乎成了学生的必,这股风潮还没有散去。

    一年多的时间。这本小说在美国卖出去超过三十万册。

    按照业内的估计,《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销量有望超过百万册,不过它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读者群限制了销量的增长。

    如果能够被美国的中产阶级接受,则可能创造一个销售奇迹。

    一位作家写出一本畅销书或许是巧合,写出两本畅销书就需要实力了。而能写出三本畅销书就会奠定其在文坛的地位。

    林子轩想要在西方文坛获得彻底的认可,还需要一本奠基之作。

    当然,这本书绝不会是《高堡奇人》,他希望永远没有人知道他和这本书的关系。

    他想要安静的写书,可现实世界却让他无法安静。

    他来到无锡没有几天,就收到了上海的信件,平禁亚写信告诉他一件事。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方无理开除工人再度罢工,日本商人对工人开枪射击,导致多人受伤。

    5月17日,工人代表顾正虹在医院不治身亡。

    5月23日,全国学联议决援助顾正虹惨案5项办法,5月24日内外棉纱厂工会在潭子湾举行顾正虹追悼大会,万余人参加。

    平禁亚写信的意思是请示万象书局旗下的报纸和杂志应该表明什么态度。

    在这种形势下,肯定是要抗议的,反对日本人的暴行,只是采取的力度问题。

    从去年开始,上海工人罢工事件就屡屡发生。

    先是上海丝厂女工罢工,后来是南洋烟厂工人罢工,接着是日商内外棉五、七、八、十二厂等约1万名工人罢工。

    每次罢工,报纸都会支持一番,为工人争取权益。

    前面两次是针对中国工商业的罢工,中国商人讲究和气生财,不愿意把事情闹大,看在都是同胞的份上,基本上都进行了妥协,答应了工人提出的部分要求。

    罢工事件能通过谈判获得解决。

    然而,日本人可不是中国商人,他们来中国是为了赚钱,对罢工工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