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6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的今天,终于有人要解开这个“结”了。

  撒为香港而来

  1982年8月24日。伦敦唐宁街10号传出信息:撒切尔夫人将以英国首脑身份开始远东之行。第一站日本,第二站中国,第三站香港。然后于归国途中,在新德里同英·甘地夫人共进早餐。

  这一突如其来又莫名其妙的安排,勾起人们无数种猜想。但是,不论这些猜想多么离奇。却都在一个点上溶合撒为香港而来。

  9月22日,撒切尔夫人果然来了。适值主张和为贵的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诞辰2;463年之时,她在丈夫丹尼斯及一大批政府官员和16名记者陪同下,抵达具有四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下午四时,北京在世界最大的广场上为这位访问中国的第一个英国首相举行了正式欢迎仪式。当两国的两位首相级官员玛格丽特·撒切尔和赵紫阳并排从仪仗队前走过时,上亿人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风格不同的两种表情:撒神采奕奕;赵虚怀若谷。

  紧接着,在人民大会堂一间大厅里,撒在一张铺着绿色桌布的长桌边与赵面对面坐下。他们身边坐着外长黄华、副外长章文晋和中国驻英国大使柯华,以及香港总督尤德爵士、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

  赵紫阳这位以务实著称的中国第三位国务院总理,向英方明确提出:中国打算收回香港主权。而强硬的撒夫人则坚持十九世纪中叶留下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

  香港问题是当今世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通过谈判解决谈何容易。

  一时间,这种判断显得准确无误。有些人得意了。

  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9月24日。中国最高级顾问邓小平在北京同撒切尔夫人会晤。人们注意到,当撒切尔夫人走出人大会堂时,时钟的指针比原定时间多转了50分钟;而且,一向注重仪表、举手投足极有分寸的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一脚踩空,跪倒在地,幸亏尤德和柯利达急忙前去将她扶起。

  舆论界有敏感反映。立刻,一系列有关报道跃然纸上:

  撒切尔夫人同邓小平的交谈针锋相对。

  撒对邓讲:必须遵守有关香港问题的三条约。条约虽然写在纸上,但任何手段都不可能消除它存在的事实!

  邓对撒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看一、两年能解决。

  ……

  前者锋芒毕露,而后者棉中寓针。

  随后,善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界窃窃细语:尽管受邱吉尔影响极深的撒切尔,有“铁女人”之称,尽管她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但在邓的面前,她毕竟还年轻,

  然而,玛格丽特又毕竟是撒切尔夫人地球上最著名的女政治家。她有根源于政治的强硬,有根源于知识的明智,更有根源于女性的灵活。

  第二天,她告诉英国广播公司电台记者戈登·马丁:“我同赵、邓的会谈是友好的,我们承认有分歧,但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大于分歧。”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83年7月,一群肩负着历史使命的人们,从英国、香港向中国的中心聚来。他们是:英国前驻华大使柯利达;英国驻香港总督尤德;香港政府政治顾问麦若彬;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秘欧威廉;二秘毕瑞博,史棠穆。中国方面以同等级别的同等人数迎接了这些客人。他们是外交部副部长姚广;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第二社长李菊生;外交部法律顾问邵天任;外交部西欧司顾问鲁平;外交部西欧司参赞柯在铄,罗家欢。这真是一支出色的谈判班子,6位中国官员都会讲英语,5位英国官员能操中国标准的普通话,12人中有两人熟谙香港流行的广东方言。12日,由这两部分人员分别组成的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团,在北京市中心一座不大引人注意的宾馆台基厂一号,开始了双方商定必须保密的工作。

  自此,实质性的会谈以每月一轮,每轮两天的频率进行,并且不断变换着内容和形式。

  第八轮会谈开始时,双方团长同时易人,中国外交部长助理周南接替姚广,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被新任大使伊文思取而代之。据悉:会谈开始涉及细节。

  第十轮会谈之后,全班人马突然从台基厂一号宾馆直迁钓鱼台国宾馆二号楼。传说:此行动意味着会谈格调升高,其实只为工作便利。显而易见的是,谈判已处在关键而敏感的时刻。

  第十六轮会谈正在进行,以中方柯在铄和英方魏德巍挂帅的工作小组应运而生。从6月21日起,由12人组成的工作小组一头扎进北京国际俱乐部,在正式会谈之间,每周以五或六个整天讨论双方提出的所有文件。

  第二十轮谈判刚刚结束,工作小组一分为二,以中方鲁平、英方麦若彬牵头又立新班,专门研究如土地、民航着陆权等尚待解决的专门问题。

  在此期间:

  1982年9月,由于第四轮会议的新闻公报没有使用“有益的和建设性的”词句,一时谣言四起,香港出现社会混乱。数日内,多间超级市场货架被抢购一空。港币身价大跌,对美元的兑率一度降到9。5比1。

  邓小平通过英前首相希思告诉撒切尔夫人。英国必须改变态度,否则将单方采取行动。

  不久,撒切尔夫人派特使将密信递入邓小平手中。据说信的内容是英政府原则同意把香港的主、治两权归还中国。

  1984年3月,香港怡和洋行将总公司迁至百慕大。

  4月,英国外交大臣杰·豪访华。为排忧解难,邓小平、赵紫阳、吴学谦分别同他进行了超长时间的谈话。

  这一系列变化无常、甚至令人百思不解的现象,使人看到:此次谈判其复杂、艰巨程度非同一般。然而,更让人感到,谈判趋势良好。

  事实果真如此

  7月31日上午,邓小平在会见半年内第二次访华的杰·豪时已话中有音。

  当天中午,为英外交大臣送行的周南,在机场被记者围住,引出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小时三十分之后,杰·豪在香港明确指出,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协议,将在九月底草签,进一步证实了记者们对周南吟诗弦外之音的猜测。

  秋天收获的季节

  众目盯着九月的会谈。

  9月5日,第22轮会谈首天会议在钓鱼台宾馆开始了。同往常一样,周南和伊文思又以家常话中包含的深意表明各自的态度。

  周:“……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来的。那么就经历了三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此话不难理解

  不同于往常的是:工作小组的成员在这一天从国际俱乐部搬进了钓鱼台宾馆,开始与谈判团同时同地工作。工作小组的成员每天连续工作长达10个小时。

  就在这轮会谈中双方商定,将全部协议内容写成具有明确约束力的法律条文,排印成文本,经核实后提交给中国国务院和英国内阁审阅。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此次会谈的公报中指出:23轮会谈具体时间待定。这说明下一轮谈判的必要性已有动摇。

  果然如此,由于中英双方共同努力,毋需再举行23轮会谈。19日,中英双方分别宣布已将协议文本提交各自政府研究。

  看来,草签指日可待。

  1984年9月26日上行9时30分,被称为“中国议会大厦”的人大会堂西大厅里,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用红色绒套裹着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文本,引人注目地放在铺着绿色绒布的长桌上,桌中央竖立着中英两国国旗,文本旁边放着两个印签。桌子前方的五排托架上站满了约150名中外记者。他们对着手中的摄影机、录音机和照相机紧张地做最后检查。桌子后面的台阶上,分三排站立着41名参加中英谈判的工作人员。桌旁,中方官员张瑜和英文官员欧威廉,最后互相核实着签字的位置。

  10时整,周南和伊文思在草签桌前坐下,拿起了两支平平常常却又非同小可的笔。就在他们手中的笔与桌上的文本终于接触在一起的一刹那,整个西大厅里被闪光灯和射灯照得如同白昼。当周南、伊文思签字完毕,起立交换文本时,大厅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在掌声中,周和伊拥抱在一起,他们互相望着,笑了……

  此时此刻,41双手拍出的声音形成一组绝妙的和弦。它在赞扬邓小平以罕见的想象力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赞扬撒切尔夫人以政治家特有的机智避开了谈判航道上的暗礁。它告诉人类不管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人民中国和具有工业传统和现代技能的联合王国,拉开了这个难解的历史之“结”。

Number:3437

Title:香港小统计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河北经济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面积:1;066平方公里。

  人口:536。4万人。

  气温:冬季平均15℃,夏季平均29℃。

  生产总值:2;600多亿港元,人均38;939港元。

  出口总值:1;400多亿港元。

  年电力耗费:518亿兆焦耳。

  银行:1;539家。

  公路:1;239公里。

  铁路:34。3公里。

  电话:205万台。

  大学:2所。

  报纸:69种。

  杂志:436种。

  超级市场:约600间。

Number:3438

Title:香港的“世界前列”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一)亚洲首席金融中心;全球来说,则仅次于伦敦及纽约而位列第三。

  (二)亚洲最大黄金贸易中心;仅次于伦敦及苏黎世而占世界第三位。

  (三)世界最大高级成衣出口地区。

  (四)世界最大量手表出口地区;世界市场上,三只石英电子表中,有两只是香港制造的。

  (五)世界最大玩具出口地区。

  (六)世界第三最繁忙集装箱码头。仅次于纽约和鹿特丹。

  (七)空运载货量占世界第二位。

  (八)生活水准占亚洲第二位。

  (九)世界第三最大钻石贸易中心,排名仅次于美国及日本。

  (十)世界第三大珠宝贸易市场。

Number:3439

Title:闲话太上皇

作者:冯尔康、冯佐哲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故宫新语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太上皇制度,大约滥觞于赵武灵王自称“主父”,传位于王子何;而在历史上明确出现“太上皇”的名称,是汉高祖刘邦尊其父为太上皇。后世之为太上皇者情况各异。有的是老皇帝主动禅位于其嗣子,有的是儿子、兄弟已经南面称帝,逼得前皇帝不得不引退,还有受形势逼迫,老子勉强让位给儿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太上皇,因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他们的境遇也各不一样。有的仍操秉朝政,有的悠游林泉,颐养天年,有的则如同阶下之囚。

  一

  汉高祖刘邦起事乡里,其父刘太公本一村夫,楚汉之争时为楚霸王项羽所俘,也颇吃了些苦头。及刘邦一统天下,欲立天子威仪,遂命叔孙通制作礼仪,但是在家中,又不能不做出孝子的模样,每五天看望老父一次,行拜见礼,然而心上极不痛快。他想:我是天下之尊,却要朝见老头子,又怎么能在朝臣中立威呢?他的这个心思大概在回家时就有所流露,终被太公的管家看破,管家于是对太公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也不能有两个皇帝并立。今上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天下万民之主;您尽管是皇帝的父亲,然而也还是个臣子。您现在以人臣的身分接受皇帝的礼拜,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威又怎能确立呢!”太公听了管家的话,明白其中的道理。等到儿子再来看望他时,立刻拿起扫帚,跑到门口,接着向后倒退,既象是仆人迎接主子,又表示对儿子屈尊来临的不敢当。刘邦想不到老头子会来这一手,慌忙跳下车来搀扶老人。这时刘太公又参照管家的话,说道:“皇帝,你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参拜于我,坏了国家大法。”一席话把刘邦说得喜滋滋的,于是称乃父为太上皇。事后细一打听,才知老爹的言行是管家授意的,心里念叨管家聪明,于是就赏给他金五百斤。刘邦虽然尊太公为太上皇,但对太公却并非是毕恭毕敬的,刘太公也没有办法,因为江山是刘邦打下的!

  二

  李渊倒是唐朝的创业之君,后来也几乎落到刘太公的困窘境遇。当李世民与建成、元吉喋血于玄武门之时,李渊正同裴寂、萧泛舟大内海池,等待处理儿子间的纠纷。那知李世民命尉迟敬德率兵前来,声言秦王已杀了太子、齐王。李渊听了,大吃一惊,只能说:“想不到今天看到这样的流血事件!”尉迟敬德哪里理会老主子的悲伤心情,立逼他发出手谕,命令东宫属人停止抵抗,李渊也只得顺从。一会儿,李世民到来,跑在父亲身前吮吸他的乳头,以示不忘抚育之恩,李渊这才定下神来,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随后强打精神宣布李世民为皇太子,“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自己成了闲人。一个月后他传位皇太子,由有权变成无权,被儿子尊为太上皇。但是,李渊做太上皇后,也还有机会露脸。如:贞观八年三月,李渊宴请西突厥使臣,他想当初自己曾向突厥称臣,而今日突厥已经归顺,北方的各个民族还共同尊称自己的儿子为“天可汗”,于是高兴起来,向侍臣说:“当今蛮夷相继归顺,实在是从古未有的事啊!”唐太宗很知道凑趣,马上向父翁敬酒祝寿,并且说:“目今四方宾服,都是遵照您老人家的旨意办的,不是儿臣我的能力所能做到的。”说着,率同长孙皇后劝太上皇多喝两口,又献上为其新做的衣服。李渊毕竟是打天下的,有老本可吃,故境遇与刘太公不同;李世民究属贵公子出身,与刘邦相比是较有修养的,所以能使其父在失权后的百无聊赖中自寻其乐,以享天年。

  三

  宋高宗之为太上皇,可以说有两段历史。建炎三年,他刚由扬州逃到杭州,禁卫将领苗缚、刘正彦发动兵变,强立高宗三岁儿子赵为皇帝,改称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出居显宗寺,不许他干预政事。然为时不久,苗、刘失败,高宗复位。他除了给苗、刘党人以无情打击外,还惩治了赵的保姆,使其爱子赵也跟着惊悸而死。此后,他又当了三十四年的皇帝。在繁杂的政务中,高宗感到很疲惫,希望卸肩。但他的独生儿子赵已死,从何处找继承人呢?许多官员建议从宋太祖的后裔中挑选,高宗就在太祖系统中选择出赵,养于宫中,于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将他立为太子。六月初十日,高宗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帝,出居德寿宫,赵只得遵命登基。禅位大典完成后,太上皇回德寿宫,孝宗冒雨扶辇步行往送,高宗再三让他回去,他为尽孝道而前进不辍,高宗见此情景,十分欢快,向侍从说:“我找了个好的承继人,我没有不痛快的事了!”此后,孝宗每五天去看望太上皇一次,高宗认为过勤,让他每月只去四趟。高宗就在这样惬意的境况下又活了二十五年,享年八十有一而终。

  孝宗欲步继父后尘,在高宗死后的第二年,匆匆忙忙地禅位给亲生儿子光宗,可惜儿媳妇李后以前曾几次遭到高宗、孝宗的谴责,因而怀恨在心。她于是挟制光宗,使之全然不顾对太上皇孝宗的省视、问膳。可是太上皇却异常想见皇帝,朝臣看不过去,三番五次敦请皇帝过宫问安,也毫无效果。待到孝宗病危之时,仍对儿子望眼欲穿,但最终还是在失望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时,朝臣就在高宗皇后的支持下,立了宁宗,强行让光宗退位当太上皇。这实际上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使光宗退出政治舞台。

  四

  至于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有尊位有权势的太上皇,要算清高宗(乾隆)。他因为祖父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所以表面上宣称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康熙,只做六十年皇帝(一个花甲)就退位。他自恃“天威远震,武功十全”索性不妨再尝尝太上皇的滋味。所以,乾隆在做皇帝的晚年,便在皇宫的东北部大兴土木,修建了宁寿全宫,这一组建筑,以备做太上皇时居住。他又叫人镌刻了“太上皇之宝”的玉玺,决定继续用起居注定撰写太上皇起居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丙辰年元旦肇举授受鸿仪。这时他虽是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但他当上太上皇后,对于权力却丝毫不放,事无巨细都要干预,批阅奏章一如往常。清仁宗在他面前确是一位儿皇帝,他亦步亦趋,事事俯首贴耳地顺从,不敢有任何决断。至于参拜太上皇,更是“家常便饭”。清仁宗表面上对于太上皇百依百顺,言听计从,高宗死后仁宗亦承其志谥之为“高宗”(仿宋高宗)。但就在乾隆病死的第二天便下令逮捕乾隆的宠臣、权相和绅,当即宣布和绅二十大罪状,不久便赐死,家产被抄,其实太上皇乾隆与嘉庆皇帝之间也不无矛盾,只是皇帝慑于太上皇的威严,不敢公开顶撞罢了。故有的清代学者怀疑乾隆速崩,内中有因(正月初二发病,初三辰刻即崩,年八十九岁)。笔者认为这倒不一定,很可能乾隆因身压高突然患脑溢血,或心脏病发作而故世。

Number:3440

Title:莎士比亚之谜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5期

Provenance:书林、青年战士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死于1616年4月23日,但至今尚未能找到死亡证书和丧葬证明。莎氏作过马夫、演过戏,和别人合营过剧院。但是他一生中的有关戏剧创作的记录却很少。从他的家庭、环境、学历等考察起来,他如何能有那么丰富的学识,知道那么多豪华宫廷与贵族间的事情,描写出那么细致的生活与心理?正因为一般人有此怀疑,所以有的学者便判断做演员的莎士比亚与做作家的莎士比亚是两个人。这就是所谓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