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介石的“奉后”地。
  蒋经国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发去唁电,当时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发表谈话,对蒋经国的逝世表示吊唁。
  中共中央的唁电,全文如下:
  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
表示诚挚的慰问。赵紫阳的谈话全文如下:
  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我们深表哀悼。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
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
缓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当此国民党领导人更替之际,我们重申,我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政策是不
会改变的。我们希望新的国民党领导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审时度势,顺
应民心,把海峡两岸关系上开始出现的良好势头推向前进,为早日结束我们国家分
裂局面,实现和平统一作出积极贡献。
  台湾人民有着爱国的光荣传统,盼望统一,反对分裂。近年来同港澳同胞、海
外侨胞一起,为推动和平统一,促进国共两党和谈作出了努力。我们愿与台湾各界
人士共商国事,完成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业。
  我们由衷地期望台湾局势稳定,社会安宁,经济继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被称为国共两党“四十年来第一电”的中共中央唁电和赵紫阳谈话,在海峡两
岸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合众国际社评论说,中国“对一度曾是自己敌人的
台湾“总统”蒋经国的逝世表示哀悼,异乎寻常地对他加以赞扬。”并说:“中国
领导人代表官方最初作出的反应,让人觉得他们犹如失去了亲人,对在晚年曾设法
弥合近40年分离状况的这样一位疏远了的亲戚的死表示哀悼。”共同社会记者伊藤
还把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时中国新闻界的反映与此次蒋经国逝世的报道相对照。那
时新华社发的消息是:“国民党反动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死了。”而对蒋
经国逝世的消息,却是“收音机和电视新闻都在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不仅向台湾
新领导机构表示了新的和解态度,而更重要的是向国内外强烈表明了要实现祖国统
一。”
  蒋经国逝世后,久居美国的陈香梅给蒋夫人方良女士写一封信,信中说:
  中国是一个比较重男轻女的社会,近年来虽大有进步,但千百年来的东方传统
仍不易去除。我读到许多追悼经国先生的文字,也听过不少人在追悼会上的哀思,
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个牺牲最大、奉献也不少的人你,经国先生五十年来同甘苦
的伴侣,因为你是一个默默无声的奉献者。
  我和你相识不深,和你见面大概也不到十次,但每次见到你时我对你有无限的
同情,也附带些不知该不该有的不平。你是一个来自远方的人,虽然贵为蒋家媳妇,
又做了“自由中国”的第一夫人,但我相信你是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五十多年
来为了爱,为了追随你的丈夫,你离开了你自己的国、自己的家,那种勇气,那种
毅力,那种牺牲似乎很少有人提到。或许近百年来东方对于强人治国。家族执政等
事过于执着,虽然妻随夫贵,而你,有意无意间却被一般人忽略。
  国际间的第一夫人我领教过的为数不少。美国的第一夫人从艾森豪威尔夫人、
肯尼迪夫人、约翰逊夫人、尼克松夫人,我和他们都同桌吃过饭,福特夫人和里根
夫人也曾驾临寒舍,这几位第一夫人都是新闻人物,出出进进都有大批随员前呼后
拥。……如今我看到你含泪坐在轮椅上的照片,我有一份无限凄怆的同情,你看来
如此孤单如此落寞。
  你的出生地苏联我去过,莫斯科的红色广场,四周古老的建筑,纯朴的老百姓
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斯大林的女儿我也见过,她来美国后,宣布放弃苏联国籍,
结婚生女,但后来又突然回到苏联去,最近又请求在英国定居,我想她的情绪一定
是很矛盾而复杂的。韩国第一任大总统李承晚的夫人是奥地利人,……李承晚病故
后,她曾回奥地利定居,但后来还是回到汉城去,把他乡认作故乡,她的一生也是
奉献给了南韩,奉献给了李承晚。
  你呢?你的一生也是完全奉献给了你的丈夫与儿女。当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民
航公司尚在台湾作业时,民航公司有几位机长的太太是从东北来的苏联沙皇时代的
遗族,她们会说俄语,她们常说你有自由而不自由,因为你的丈夫将是“总统”的
继承人。虽然你学会了说宁波话,虽然你已五十年没有再踏上自己生长的土地,但
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完全接受你,恐怕是不太可能的,我相信这是你每时每刻都在努
力地做这件事。如今这长跑已到终点,不管你是输家与赢家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
你该从今日开始珍惜自己。远适异国是要有绝大的勇气、无尽的忍耐的,我知道,
我是过来人。我初来美国时年纪轻,我的丈夫虽然爱我,但他是美国人,无论如何
无法了解一个中国少女异乡异客的心情,虽然我曾随着陈纳德将军领略了很多民众
对英雄的崇拜与喝采,但我总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影子,阳光西落时,影子也不知飘
落何处。
  我的最大领悟是在异国寻得了自己。我年青失侣,要在异国立足,我不再追求
那份要众人都接受我的情怀,我为了自己的成就而自喜、而珍惜。我看尽了国际间
的沧海桑田,人际间的冷暖悲欢。人多时候不一定热闹,人少的时候也不一定孤单。
  你的一生已做了无时无刻的奉献,现在该在悲痛之余多爱惜自己,多做一些你
自已喜欢做的事情。
  我珍惜我们早年在理发店中的闲聊,统一饭店的理发师仍在,你以后也可以再
出来看看,许多地方你大概只是似曾相识。年前赵聚夫人陪着你参加一个台北的晚
会,你还是那么的和蔼可亲。
  ……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夫人在丈夫被刺后,而今在美国谋生,瑞典皇的皇后是
德国人,约旦皇的第三任妻子是美国人。这几位女性都是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求自
己,不是易事。但她们是在近年来迎着新的挑战。你到中国来的时候,其处境当然
是非常不简单,而你所要承担的挑战一定一言难尽。在你有生之年,希望你在空余
时间回述一下你五十年来在中国的大小事,一定会是一本有历史性的可读课本。
  蒋经国死后,不但其遗嘱的真伪成为人们一时议论纷纷的话题,而且他的死因
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台湾《民进周刊》刊登了吴祥辉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蒋经国猝死,有人悲拗逾恒,有人幸灾乐祸,而大部分人无非是抱着“死是他
在死,活是我在活”的态度,顶多是自我解嘲。在“国殇”期间,不要笑得太自然,
如此这般,聊表心意罢了,而这才是传播媒体蓄意营造“举国同悲”背后的真正实
情。
  蒋经国的死亡,由于他缠病多年,因此,他的死很容易就被接受,被视为理所
当然。但是,对许多医学界人士而言,蒋经国死得太奇怪了,死得太冤枉。太不明
不白。
  蒋经国的特别医疗小组是由荣总内科副院长姜必宁担任召集人,然而,荣总许
多医师虽然不敢明目张胆表示意见,但在私底下却议论纷纷,而荣总除外的台大、
长庚、国泰的一些名医师更是咽不下一口气,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堂堂一“国”之尊,
就被荣总这样莫名其妙弄死了。
  有人说姜必宁应该为此下台,以谢国人。还有人因为无法寻得合理的专业解释,
而做了政治上的揣测。其中最敏感的是,是不是有人故意谋害蒋经国?那么这个幕
后指使者是谁?这种揣测虽然并无具体证据,但几千年来中国宫廷的可怕斗争经验,
使得这种揣测逐渐成为一种传言。
  几位医师同时指出,以蒋经国当天早上发生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的情形来说,
内出血的症状已非常可疑,应该立刻进行诊断、急救,而医疗小组非但没有明确诊
断,没有输血补充流失之血液,还以静脉点滴注射,冲淡血液浓度,岂不是要加速
蒋经国的死亡。
  一位肠胃科权威指出,在当今医学发达的现况下,一位住院的病人,一旦导致
内出血死亡,医院应该负有失职之责。他表示,除非病人突然遭枪击、刀或其他重
大伤害,大量出血不治,否则一个住院病人,一旦内出血,通常可经由排便、血压
等现象发现。严重内出血也可经由插胃管及输血急救。一般病人尚可如此,何况一
国之“总统”,竟然死在消化道大量出血、引发休克、乃至心脏呼吸衰竭而死,这
种状况简直是不可思议,贻笑国际!
  医学界指出,输血是内出血必然急救的过程,但不论是新闻局或是姜必宁对外
谈话中,均未提及曾为蒋经国输血,显然极不合常理。
  在许多医界人士看来,蒋经国固然长年积疾,但是元月13日的猝逝,实在死得
不明不白,死得冤枉。他们认为,即使是一个普通病人,有妥当的医护照料,都不
致于出现这种内出血的惨死模样,何况一个堂堂“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
  关于蒋经国的猝死,外间流传着各种说法。但是,身为死者亲属的蒋纬国面对
台湾《新闻》周刊记者的访问时却说:“我想这件事有必要做些说明,虽然蒋氏家
族没有任何人要我怎么说,但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从没有听到家族里有任何人对医
疗小组有什么怨言。”
  关于遗嘱问题,蒋纬国说:“我觉得这件事没有追究的必要。但我可以明白地
说,我在4点多到达经国先生的住所时,大家正在看遗嘱以及签名。至于遗嘱是用一
张不相干的纸写,我认为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事后造假的话,反倒会找张正式些的
纸来写才对。……这件事实在没有追究的必要,何况遗嘱的内容,一看就可以知道,
这些的的确确是他想要说的话。我觉得用的纸即使比那张更差,也足为奇……”蒋
纬国还曾于蒋经国去世后的2月12日发表了一篇《悼兄念父文》,悼文说:
  宝岛冬日,寒流阵阵,阴晴交错,冷暖时变。在这满怀哀伤的时光中,你唯一
的弟弟和您亲爱的家人,强忍怀念追思的伤痛,度过这漫长、沉重的国丧家哀的日
子。
  哥哥,您安息已一个月了。
  人所期待之事,往往会比所望之时,来得慢些!但人们所最不愿见之事,却往
往来得太快!但这次来的实在太快了。虽然您的健康已有一段时日令人关注,但您
坚持的毅力始终胜过一切,一直保持正常的作息,元月十二日还在“总统”府处理
要公。次日上午我们大家还在中常会中等您来主持会议,后来宣布您因故不能来会,
我们就习惯地按时在九点开始由轮代者主持开会。下午我正在与友邦人士作学术与
时事的座谈讨论,忽接电话,急忙赶至寓所。哥哥!您已经走了!您因大量呕血、
不支而逝,真可以“五内俱裂”来形容!怎不令亲者心痛、情酸!但您留下的最后
容态却又如此安祥,因为您已尽了您能做的一切。……
  在知您离世的一刹,知你因大量咯血而逝时,真是悲愤异常,恨那些无知与不
义的一群!上帝啊!请原谅我这一时间的气恼和激动!哥哥!这绝不是你想到的。
您一定会说:“原谅他们的无知!”您一定知道,他们自己会慢慢地反悔!直到想
过来时,他们也会和我们并肩携手,完成救国救世、救人救己之大业的!
  没有人不为国家的前途着想的,除非他是卧底的卖国贼!没有人愿意自掘坟墓
自毁前途的,除非他另有阴谋!……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之立国,自古即以“中道”
相结合,道不同者不相为谋;同,则虽为碧眼黄发亦中国之。……
  爹爹!哥哥!您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后,我们全国上下,必仍追随党国
继此政统,奋力以赴,以报列祖列宗与国人。你们安息吧!
  蒋经国晚年锐意于政治革新,同时决意向“政治禁区”突飞猛进。可惜天不假
年,蒋经国的政治宏图尚未最后实现,就过早地撒手人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4.老去情怀及其他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称居总裁、“总统”,位极人臣,我行我素。到了台湾之后,
他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但作为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来说,他也同普通人一
样,有自己的爱好、习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蒋介石在大陆期间,饮食起居及日常工作的时间安排是非常有规律的。抵台之
初,则因在大陆战败,整日间坐于日月潭的涵碧楼中,反省其失败原因,并制定
“反攻”计划。重登“总统”宝座后,即全力投入稳定台湾、准备“反攻”的行动
中。此时他虽已60多岁,但出于反共使命的需要,仍到处奔走、演说、打气、安抚,
精力旺盛,超过一般的同龄人。
  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的生活也算比较有规律。办公之余,他有时养花、种草、
逗狗等,晚饭后喜欢看电影,一般情况下都有人在旁边为他解说。晚10时入另室祈
祷和沉思,然后洗澡。浴毕写日记。晚间写日记已成为习惯,数十年毫无间断。
  蒋介石平日饮食很简单,以青菜、豆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只求营养,不求奢
侈。不但烟酒不沾,而且连茶也不喝,只喝白开水。蒋介石素有事必躬亲的习惯,
如台湾淘汰人力车的议案,就是他亲自督办的,此举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又经常
使下级处于被动地位,引起诸多不便。
  国民党最基层组织为小组,在国民党改造运动中,为加强对党员的控制,规定
党员必须参加小组,其党藉方为有效。小组会议每月举行一次。蒋介石的规定,他
自己不能不遵守,他参加的那个小组,是由“总统政府”或顾问等党员组成,属政
要阶层。在每次召开小组会时,组员之间互称同志,惟独对蒋介石称“总统”。小
组成员中一位湖南常德籍的张炯曾提一建议:“我们在小组会议上都互称同志,更
亲切些,我建议以后称呼‘总统’为蒋同志或蒋中正同志”。蒋当时含笑点头说:
“好!好!”实则心中不悦。也有人问张炯,“蒋介石是喜欢别人恭维的,你这个
建议,恐怕引起他的不高兴”。张炯为人比较正直,答道:“这是合理的建议,我
可没有想到这些”。由此事可看出蒋介石是个多么虚伪的人。他“领袖”自居,喜
欢标榜“民主”、“平等”,可是一旦事到临头,又常常暴露其刚愎、孤傲的性格
弱点。
  国民党退台后,对于重要人选都经蒋介石亲自核定。当他深思熟虑之后,并不
事先告知当事人,就在报告纸上发表,使有些调动工作者颇为被动。有一次,一个
宪兵团长出缺,“宪兵司令部”推选该部第二处上校处长盛先熙出任。蒋介石亲自
如见盛。当他走进“总统”办公室时,蒋介石看到他的仪表不错后颇有好感。当即
和颜悦色按所写资料询问各项情况,仍觉满意。最后问到盛的家眷在何处时,盛答
在大陆湖南湘潭故乡。蒋听后告盛先回去,最后任命迟迟未能发表。蒋介石之所以
不同意盛先熙调任宪兵团长,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盛是湖南湘潭人,与毛泽东是同
乡,同时盛氏的家眷又留在故乡引起蒋的疑虑。蒋介石这个人素喜疑心,逃台后尤
甚。他在大陆被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打败,心胸狭隘的他,从此对毛泽东的
一切都恨之人骨,连毛泽东的同乡竟也难辞其咎。
  到了晚年,蒋介石也特别喜欢和孙子、曾孙一起戏耍,宣享天年之乐。同时,
他对戏剧也颇有兴致。1956年蒋介石70岁寿诞时,适有香港粤剧界艺人白玉堂组团
来台“祝寿”。蒋早年在广州多日,对粤语比较了解。当白玉堂等上演剧目时,白
饰演薛仁贵,演得非常卖力。但白玉堂怕蒋介石听不懂粤语,改用普通话,但稍不
留意又走了腔。有人到后台传话说:“蒋公对粤语能听懂百分之百,不必用普通话,
以免弄巧成拙”。白玉堂听后如释重负,拿出平生所学为蒋介石表演,深受蒋介石
的赞许。
  蒋介石不仅喜欢粤剧,更喜欢听评剧。但据蒋的部下说,蒋到台湾从来没有听
过评剧,蒋介石曾说:“不回大陆,不看评剧”。
  蒋介石在儿子蒋经国的心目中;是个“伟大”的父亲,没有人比他更“伟大”。
蒋介石生前及死后,蒋经国发表了大量文章,肉麻地吹捧他的父亲。在蒋经国的笔
下,蒋介石的作为和“贡献”超过了历代有作为的君主。
  进入七十年代后,台岛愈发陷入了一种无可挽回的孤独与凄凉境况中。随着中
华人民共和国重人联合国,蒋家小“朝廷”的“外交”急剧走人困境;美、日等大
国领导相继访问中国大陆,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好。在一连
串沉重打击之下,86岁高龄的蒋介石终于被打倒了。1972年3月,蒋介石因前列腺肥
大做了手术,身体机能从此减退,后转为前列腺宿疾。从这次手术起,蒋介石的身
体健康状况一蹶不振。
  1973年7月,台湾报刊发表了一张蒋介石与其孙儿蒋孝勇夫妇新婚合影的照片,
意在向公众表示蒋介石身体尚健。1974年8月,台湾当局再也瞒不住事实真相,只好
宣称:因蒋健康状况不佳,减少政治活动。这一年12月,蒋介石因感冒而转肺炎,
再度人院。1975年2月下旬,蒋病情渐危。3月下旬,蒋自感来日无多,遂召“五院”
院长来听他口授遗嘱。4月5日,蒋介石撒手西去。
  蒋介石死后两小时,台湾“政府”新闻局发布的死亡公报,称蒋介石的死亡为
“崩”,这是不折不扣地把蒋介石当作了封建帝王。当局明令从四月六日起历时一
月为“中华民国”的“国丧”期。蒋介石的遗体停在台北市的“国父(孙中山)纪
念馆”5天,供人们瞻吊。
  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对蒋介石的去世反应冷淡,只拟派个农业部长去台北吊丧。
经台湾要求,始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