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压倒的,所以此次事件,固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但若万不得已而须以武力自卫,
就必定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第二,迷信国联来解决他说:“我国是世界国家之
一,即不能离开世界,同样既是国际联合会的一分子,即不能离开国际。我们更应
相信国际有公约,人类有公道,我们要以和平的心理去尊守,以牺牲的精神去拥护。”
第三,先要安内。他在9月28日宣誓救国御侮决心时写道:“持其复仇之志毋暴雪耻
之气,兄弟阅墙,外侮其御,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指挥之下,
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遵守纪律,期于十年之内,雪今日无穷之耻辱,
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10月10日,所谓双十节手书救国之道誓词说:“救国之道,
在和平统一,御侮之要,在守法奋斗,统一为和平之基,守法为奋斗之本。”到了
11月 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宣誓就职外长时更是露骨地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
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蒋介石的三个态度,集中到一点仍
是不抵抗。陈布雷在日记中说:“9月18日,日军突破北大营,沈阳沦陷。蒋主席闻
读次日即起程回京,变起非常,全国民意激昂,社会群情惶惑无主,而党中元老之
不在中央或故树异帜者,复推波助澜,以长攻击政府之气焰。蒋主席忍辱负重,决
定按照国联盟约及非战公约与九国公约,诉之于国际之公论,一面则严令东北当局,
节节抵抗。然东北军骄逸成性,不能遵奉命令,达成任务,日军复锐进侵略,以致
失地日广,三省相继被占,而内外责难更纷然杂起矣。”冯玉祥当时避居山西汾阳,
打电报给蒋介石说:“日本大肆屠杀,不闻有备战之举,反以备战为名,徒然日日
哀求国联。试问宰割弱小民族的国联能代中国求独立,能代中国打倒该会常务理事
之日本乎?与虎谋皮,自欺欺人,仍其为帝国主义之工具而不悔。”这个时候被蒋
介石起用的外交部长顾维钧在回忆录中写了一段很深刻的话,揭示了这个时候蒋介
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顾说:“委员长原已发现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早在
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在东
北的集团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
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
他不愿意公开明言直接谈判的政策。”
  沈阳发生事变时,蒋介石已前往江西指挥“剿共”去了,电报到了南京,国民
党大员们慌成一团,什么主意也拿不出来。日军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纵
容下,恣意烧杀奸淫,迅速将战火延及东北全境,东北三省的银号和中国交通银行
均遭日寇洗劫,连张学良的私邸也被日军搜查、捣毁。
  张学良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痛不欲生,而蒋介石却仍然不准抗日。他于21
日从“剿共”前线返回南京后,竟大谈“以和平对野蛮,忍痛息愤,暂取逆来顺受
态度”,次日又发表《告全国同胞书》,绝口不提抗日,只要求民众埋头工作,交
捐纳税,“勿问国事”。23日,又发表了《告全国国民书》宣布了蒋介石对日的基
本方针:一、依靠国联“主持公道”。二,鼓吹“以文明对野蛮”,要中国人民以
“文明”的不抵抗,忍受日寇的野蛮屠杀。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致粤要人电》,
更强调“危害民族生存之赤匪必须根本铲除”,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
  1932年1月28日,日舰炮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鼎军长蔡廷
谐率领下奋起抵抗,发出“艳电”,“…·二八”抗战就此爆发了。
  1932年1月30日,蒋介石发出了《为“…·二八事变”告全国将士电》。这个通
电的发表是有内幕的:十九路军发出艳电的当天,戴季陶、陈果夫、陈布雷、陈立
夫等人群集溪口,一致决定由蒋介石通电全国军人表示抗日决心,以免引起国人反
对。蒋介石迫于情势,只好同意。这个通电毕竟表明了蒋介石的态度。通电中说:
  东北事变,肇始迄今,中央为避免战祸,保全国脉起见,故不惜忍辱负重,保
持和平,期以公理与正义,促倭寇之觉悟。不意我愈忍让,彼愈蛮横,沪案发生,
对渠要求,且已茹痛接受,而倭寇仍悍然相逼,一再向我上海防军攻击,轰炸民房,
掷弹街衢,同胞惨遭蹂躏,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宁能再忍。我十九路将士既
起而为忠勇之自卫,我全军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时,皆应为国家争
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此与破坏
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中正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身虽在野、犹愿与诸
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特本血诚,先行电告,务各淬项奋发,敌汽同仇,勿作
虚浮之豪气,保持牺牲之精神,枕戈待命,以救危亡。
  通电发表之后不久,蒋介石重新上台回到了南京,2月5日蒋介石又致电何应钦
(当时军政部长)说:如吴淞要塞陷落,日本陆军登路参战时,则我空军亦应参加
沪战。除与陆军预定协同动作外,而空军动作,总以飘忽无定,出没无常,使敌猝
不及防为要。
  16日又致电宋子文(当时财政部长)说:
  日既在沪不肯撤兵,我方只有抵抗到底,故此后军事开始,究至如何程度,均
难逆料。而江西与河南伙食必日紧一日,接济必完全继绝,请兄能在南昌运存一千
万元,郑州运存二千万元之中央钞票,则政府尚可活动,军队亦可维持,或能渡此
难关,不至崩溃……望设法助成之。
  1932年2月初,蒋介石由洛阳返回南京时,当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
长的张治中将军去浦口迎接蒋介石,曾趁机向蒋介石进言:“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
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蒋介石立即表示:
“很好。”并关照何应钦调动备驻京沪、京杭两线上的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两
个师合成为第五军,归张治中辖制,率军参战。蒋介石之所以同意由张治中率部参
战,是有两种原因的。此前,面对淞沪抗战已经爆发的局面,在南京开会商议对策
时,陈友仁、于右任、冯玉祥等都在会上发表了一番激昂慷慨的讲话,主张要珍惜
十九路军救国家爱人民的抗战精神,要求中央出兵参战。蒋介石却自始至终一言不
发,致使这次会议没有形成任何决议。那么为什么他又同意张治中的意见了呢?宋
希濓曾就此回忆说:“此刻他知道如果不于这一紧要关头,酌派部分嫡系部队参加,
不仅说明他的通电的虚伪,而且将会严重地影响他的地位和领导权。
  第五军协同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奋战了33天,抵抗了日军六、七万
兵力和两百架飞机的进犯。在此期间,蒋介石曾在2月18日电勉第五军全体将士与第
十九路军团结奋斗。电文说:
  抗日为民族存亡所关,决非个人或某一部队之荣辱问题,……决无彼此荣辱之
分。此次第五军加入战线,因为敌人之所畏忌,且必为反动派所诬蔑,苟能始终以
十九路军名义抗战,更足以表现我国民革命军战斗之强,生死且与共之,况于荣辱
乎何有?望以此意,切实晓谕第五军各将士,务与我十九路军团结奋斗,任何牺牲,
均所不惜,以完成革命之使命为要。陈布雷在日记中,也说及:
  当时一般舆论震于蒋光鼎、蔡延谐、翁照垣等之宣传,均以为只有十九路军能
抵抗,慰劳之仪物,亦只送十九路军各部,然后第五军艰苦作战,绝不自暴,蒋公
曾电张治中军长日:在前线必须让功与十九路军,只期歼敌,切勿有所争竞,即有
不能堪者,亦必为国家忍辱负重,当知在此生死关头,与十九路军应视同一体,外
间毁谤一切置之,如外间不知我八十七、八十八两师同在苦战,正吾人所求之不得
者。今日之事,汝等与十九路军同一命运,生死与共之,况于荣辱何与。(此电文
抵记其大意,词意与原文或有出入。)如此精诚,其堪泣天地而动鬼神者。
  2月23日,蒋介石再一次电勉淞沪抗敌各壮士。电文说:
  日军倾力进犯,连日江湾、庙行镇、闸北一带,冲击激烈,开未有之激战,我
军卒能拼死抵御,肉搏苦战,气吞山河,屹若金汤。我革命军之勇武、大无畏精神,
足以表现于世界,而震惊全球。庙行镇一役,予日军以重大歼灭,尤属难能可贵。
各将士不屈不挠,精诚卫国,放革命之异彩,争取民族之生存,胥于此积极奋斗争,
达成其使命,愿与诸将士共勉共历,奋斗到底。”
  25日,又致电蒋光鼎谈及部队部署。电文说:
  “第二次决战之期,约在艳冬各日,我军后方援队,全已运来前线,其他非到
鱼日不能参加战斗,务望于此数日内尽量节省全线兵力,抽调部队厚集各地区,预
备队约在总兵力二分之一以上之数,方得应战裕如,不致临时竭撅,对于浏河方面,
尤应准备三团兵力,为要。”
  上海抗战一开始,日军第一舰队司令官盐泽曾经狂妄地宣称:四小时内即可占
领上海。然而,在十九路军官兵的奋勇抵抗和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一致支援下,日
军的进攻连续受挫,遭到重大伤亡,非但没能在“四小时内”占领上海,反而因初
战惨败,盐泽被撤了职。
  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浴血抗击日寇,蒋、汪合流的国民政府却在准备着迁都洛
阳,临阵逃跑了。
  l月2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作
城下之盟”。其悲观的态度和逃跑主义嘴脸自曝无遗。可见他早有妥协之意,而无
抗日之心。
  “…·二八”事变前几天,杜月笙和史良才一同找到蔡廷谐,说张静江有要事
要和蔡面谈,要蔡到杜宅一晤。蔡廷谐到杜家后,张静江对他说;“十九路军素来
军纪严明,革命战争有功。上海日军处处挑衅,如果不善于应付,大有一触即发之
势。望你体念中央的意昆,最好撤到后方南翔一带,以免与日军冲突。上海华洋杂
处,繁华之区,如果战端一开,损失极大。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蔡廷
谐当即对张静江说:“上海是我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队,有权驻兵上海,与
日本帝国主义毫无关系。万一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守土有责,决定迎头痛击。张先
生也是中国人,应接纳我的意见,向蒋总司令报告。”张听了蔡的话,一时面红耳
赤,无法下台。杜月笙和史良才见势不妙急忙从中缓和,这次晤谈遂告不欢而散。
很显然,张静江的此举肯定是蒋介石所授意的。若非奉蒋之命,张静江多半不会出
此下策。据说,当“…·二八”抗战爆发时,张静江正在吃饭,他当即投箸而起,
发誓从此戒腥茹素,以视对日寇的厌恶。以他的态度,是不可能主动劝退的。
  事变发生的前一天,即27日夜,何应钦、朱培德(当时任参谋总长)给蔡廷谐
连发了三次急电,“着该军忍辱求全,避免冲突,万勿妄动,以免妨害国防大计。”
蒋介石还密令宪兵第六团于1月28日赶到上海,从北站下车,准备接替十九路军在闸
北的防务,后经蔡廷谐严令十九路军闸北驻军拒绝交防,蒋介石的这一阴谋才未得
逞。
  战事展开后,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曾质问参谋次长黄慕松,为什么不计划调
兵授沪。黄慕松说上峰的决策是:“沪战在外交上应视为局部问题,不能扩大;在
军事上,‘剿赤’部队不能调用。如挖肉补疮,将招致沦亡大祸。”全国各地不少
部队长激于爱国热情均纷纷请缨,何应钦竟发电警告说:“各军抗日请求,非得军
政部之命而擅自开拔者,虽意出爱国,仍须受抗令处分。”与此同时,何应钦奉蒋
介石的旨意,同日寇进行和谈。2月10日,陈铭枢给蒋光鼎的电文说:“介公召何、
罗(文干)两部长在浦镇指示:十九路军保持十余日胜利,趁此收手,避免再战为
妥。应即进行停战,转入外交途径,具体由公侠(陈仪)、达天(王俊)办理之。”
13日夜,何应钦也致电蒋光鼎、蔡廷谐说:“蒋公之意,我军进攻,无论如何牺牲
终难达目的,已派陈次长与日武官原田及第九师团参谋长田代少将接洽,先谈双方
停止射击若干时间,为办理调停余地,然后进一步商谈如何撤退等问题。”
  在一片妥协、和谈的鼓噪声中,陈仪、王俊到沪向日乞和,由于日寇坚持要中
国军队先撤,谈至18日下午,和谈破裂。此前,第五军已于15日奉军政部令开拔,
宋希溓的部队在14日已进入阵地。到了3月3日,日寇向国联宣布停止战争行动,蒋
介石在英、美策划下,即派郭泰棋(当时外交部次长)、黄强(当时十九路军参谋
长)为代表进行和谈。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7日,蒋介石发表了《淞沪停战
告各将领电》,说:
  “淞沪停战撤兵协定已于歌(5日)日签字,全文业已公布。此次协定成立,实
依照国联之决议,关于协定内容,我方所始终坚持者,为限于日军撤退,不得附带
政治性质之条件,此点已完全办到。至于日军撤退,由共同委员会负责监视,对于
违背协定随时可以提出制裁。自昨日起,日军已依照协定开始撤退,我方开始接收
地方矣。
  这个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军可以长期驻在吴淞、闸北、江湾及引翔港等地,
而中国军队却不能驻扎设防;另则将长江沿岸福山到太仓,安停及白鹤江起直到苏
州河北为止的广大地区,划给英、美等帝国主义共管。蒋介石坚持对日本帝国主义
的入侵,“以交涉与抵抗并行”,所谓交涉,实为妥协的代名词。
  1932年下半年,热河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在7月8日、8月8日、8月9日和8月1
7日,连续致电给张学良,“从速驰援热河”、“进兵热河”、“悉心考虑进退大节”
并“注意日军行动”。
  1933年初,日寇为了完成建立“满洲国”的计划,开始向热河发起进犯。1月1
日,日军进攻山海关,东北军何柱国部队予以还击,长城抗战就此爆发。
  张学良既放弃了东三省,犹冀得保留热河、河北,苟延残喘,静候蒋介石同日
本交涉。山海关的形势一紧张,他知道再不抵抗,连热河、河北都保不住,就把驻
在长城以内的东北军四万人开始调入热河布防。但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单独抗战是
无把握的,他只有求援于蒋介石,虽然名义上他是北平军事委员会分会代理委员长
(蒋介石兼委员长),可以指挥华北各省军队,但华北的军队如阎锡山集团、冯玉
祥集团在中原大战中由于张学良帮助蒋介石而致使阎、冯失败,所以怕阎冯宿怨未
消,不听指挥,不肯协助。1933年1月10日、2月6日、2月25日和26日,蒋介石义四
次复电、致电张学良,指出“集中(热河)计划,顺积极进行”,“北方军事已全
权托付”,“北票即失,我军宜专力固守于凌源、平泉、赤峰三据点”,“倭寇攻
热,业经开始,时至今日,吾辈军人,为国家民族争人格,为公理正义尽责任,惟
有牺牲一切,以报党国。”
  当时蒋介石对长城抗战是采取一箭三雕的做法:一方面利用这个机会,引诱两
个部队参加“剿共”;一方面可以派少量兵力北上参加抗战;一方面迫张学良下野。
  3月9日,蒋介石约张学良在保定会晤。蒋介石不待张学良开口,抢先故做作严
肃地对张学良说:“我接到你的辞职电报,很知道你的诚意。现在全国舆论沸腾,
攻击我们两人,我与你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国愤怒的浪潮,难免同
遭灭顶。所以我决定同意你辞职,待机会再起。”蒋介石要求张学良于次日即飞赴
上海,以免部下鼓噪,夜长梦多,并嘱张学良到上海后赶快出洋治病,出洋的名义
和手续,他已妥为安排。
  礼送蒋介石登车返回石家庄,张学良失声痛哭,对手下的人说:“蒋先生对日
仍以外交为主,并想用黄郭(亲日派)到北平来主持政务,专办对日外交”,“人
骂我不抵抗,我也不辩。但下野后,天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背到哪天呢?”面
见蒋介石之前,张学良是抱着蒋介石可能决心抗日的希望从北平赶往保定的,没想
到得来的却是对他的辞呈的“批准”真正成了“不抵抗”的替罪羊。
  张学良于3月11日通电下野,4月11日出洋。张学良辞职后,军事委员会北平分
会委员长的职务,由何应钦代理。蒋介石实现了由他的嫡系控制平津及华北地区的
目的。
  蒋介石3月9日在保定推张学良“下舟落水”保住了自己之后,3月10日又回到石
家庄,指示取张学良而代之的何应钦在平津执行他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
定国策。蒋介石的所谓一面抵抗,不过是应付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国民党的精锐
部队,蒋介石都调到“剿共”战场上去了,他的中央军只有十七军的两个师调到了
长城一线,其余兵力大多是溃败下来的东北军各部在防守长城各口。蒋介石又不补
充枪支弹药,惟一的工事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万里长城。整个长城防线,完全是防
御性的到处挨打的作战计划,根本谈不上进攻的收复热河,也就更谈不上收复东北
失地了。
  但是,面对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的日本侵略军,守卫长城的中
国军队却表现得异常英勇。西北军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在保卫长城喜峰口的几次战役
中,作战英勇,予敌重创。3月间日,冯治安、张自忠两位师长会商决定,派出两个
旅,分路迂回夜袭日寇。当时天降大雪,路面结冰,敌人万万想不到我军竟敢雪夜
袭击“皇军”,正在高卧酣睡,我军不用火器,而使用中国式大刀砍杀,敌人猝不
及防,多数被砍杀。捷报传来,全国军民人心振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