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帝辛元年,周的势力由关中扩展到江汉地区,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帝辛为了安抚姬昌,封他三公的虚衔,此时姬昌51岁。
帝辛三年,在国都殷,有雀生,被祭司认为是不吉之兆5坌廖了削弱宗室亲王的势力,于是将沬(河南鹤壁淇县)作为行都,朝廷机构都搬到了沬,沬为武丁始建,所以又称为武丁城,之后武乙与帝乙先后以之为都。帝辛时期开始大规模营建武丁城,扩而大之,因城西有山名朝歌,改沬都名为朝歌(zhāogē),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在商纣王时代,朝歌非常繁华,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武王代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朝歌。
春秋时期朝歌作为地名出现,战国时代至秦亡汉兴之时,作为地名仍在使用。西汉在朝歌置县,汉以后,朝歌时而设郡、时而置县、时而并入邻近的郡县。解放后设淇县,淇县设朝歌镇。
商纣王摘星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坎坎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即有驰名中外的牧野之战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校,华夏第一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
商王帝辛时期的都城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这道城垣南至淇县的常屯村,北至淇县的淇水关,南北五十余里。第二道城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县工业路东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县难关一带。第三道城即宫城,位于今淇县三海村和西坛村一带。《淇县志》中所说的“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指的就是纣王的二道城。
纣王的内城即宫城遗址在当地至今仍然称为纣王宫。纣王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坛,是殷纣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县西坛村就是因村里有纣王的社稷坛而得名。至今遗存的古城垣,部分城墙犹高约10米,顶宽约130米,基厚约150米,城垣东西宽4里,南北长6里,城周20里,总面积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壮观,体现了诗经记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亡国灭,600年社稷毁于一旦。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战争结束后,周武王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朝歌故地在春秋时期成为卫国国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因此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帝辛在国力强盛之后,便思兴拓土开疆之事。可见当时商朝国力依然强盛,如果读者生在当时,肯定不会感觉到这是末代商王时代。可见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多么重要,正是因为兵事,才使得帝辛最终亡国。
当时商的主要敌人主要是东方的东夷和西方的西戎,而周则是西方的潜在威胁。
因为帝乙时代对东夷的讨伐,使得夷方解体,帝辛决定先剪除西方的威胁,尤其是周。
帝辛四年,帝辛认为时机已到,打算移兵攻周,在黎(故旨方地,又名耆,山西长治潞城市)以检阅军队的名义将全国大部分兵力调到了黎,并未暴露灭周的意图。帝辛本想一举歼灭周军,可是由于他的调兵引致东南空虚,帝乙曾经征讨并打败过的夷方部落分裂以后,分成为东夷部落联盟(夷方的各部落纷纷独立,但仍以联盟的形式共同应对外敌),乘机大规模攻商,东南告急,消息报到,迫使帝辛不得不取消对西方用兵的打算。但帝辛并不甘心,对东夷采取守势,一直算盘着如何对周下手。
同年,帝辛发明了炮烙之刑以震慑诸侯,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下面点燃炭火,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炭火里,顿时皮焦肉烂。这成为帝辛在历史评价上的一大罪状。
商朝历来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制度,也就是说只要国王死后,兄弟还在,虽有儿子,也要由兄弟继承,这是早期商朝九世之乱的原因。
所以到了武乙之后,为了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商朝开始摒弃这种制度,实行父子继承制。
这实际上剥夺了兄弟们的继承权,从武乙开始,内斗不断。所以帝辛的即位,实际上与箕子和比干的利益相背。
帝辛自然对箕子和比干深抱戒心,而箕子和比干往往以民众代言人的身份为民众谋福祉,其常常没有考虑帝辛作为帝王的尊严,他们的谏言往往使得帝辛陷入尴尬处境,听从吧!民众会对叔叔们感恩戴德,增强了他们在民众中的号召力,不听吧!又召来民众的怨恨,自己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无道昏君。
正是在帝辛的这种猜忌中,处处讨好帝辛的费仲得以上位。
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帝辛在他的影响下开始贪图享乐。商国的民众苦不堪言,与帝辛离心离德。
第五章 伯邑考被杀()
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而就是在姬昌被软禁的这一年,姜子牙也因为得罪了帝辛而逃离朝歌,到渭水畔的潘溪峡垂钓。
周国大臣年年到朝歌恳求帝辛释放姬昌,但帝辛都以款待姬昌为名,不放姬昌走,就这样过了六年。
帝辛二十九年,周国大臣散宜生先是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美女,在准备了这么多礼物之后,然后又打听到费仲和妲己的门路,准备曲线救国。
这与以往直接求恳帝辛要有把握得多。所以周国上下都对此行抱有信心,原本在周国留守的姬昌嫡长子伯邑考亲自出马,与散宜生一同来到朝歌晋见。甚至伯邑考已经下定决心,为了换取姬昌回国,也为了让帝辛放心,准备将自己作为人质,以表示周国决无叛商之心。
姬昌家族成员
父亲:周王季,也称季历
母亲:太任,挚任氏部落首领的次女
妻子:太姒,帝喾出身的有莘氏部落之女
子女:
伯邑考(姬考):姬昌嫡长子,母太姒,早卒
周武王(姬发):即周武王,姬昌嫡次子,母太姒
管叔鲜(姬鲜):姬昌嫡三子,母太姒
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姬昌嫡四子,母太姒
蔡叔度(姬度):姬昌嫡五子,母太姒
曹叔振铎(姬振铎):姬昌嫡六子
郕叔武(姬武):姬昌嫡七子,母太姒
霍叔处(姬处):姬昌嫡八子,母太姒
卫康叔(姬封):姬昌嫡九子,母太姒
冉季载(姬载):姬昌嫡幼子,母太姒
郜叔:姬昌十一子
雍叔:一作雍伯,姬昌十二子
毛叔郑(姬郑):姬昌十三子
滕错叔(姬绣):姬昌十四子
毕公高(姬高):姬昌十五子
原叔:姬昌十六子
酆叔:姬昌十七子
郇叔(姬葡):姬昌十八子
见给纣王。终于找到了关键,重金贿赂帝辛宠臣费仲,又向妲己献上奇珍,请妲己说情。
伯邑考,姬姓,名考,“伯”是其排行,“邑”一说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说是担任“邑”这个官职,因此故称伯邑考。姬昌十三岁时出生 平板电子书。周文王姬昌嫡长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兄长。
伯邑考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帝喾出身的有莘氏部落之女,可以说是上古贵族出身,为姬昌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
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周文王(姬昌)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伯邑考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伯邑考,姬发,周公旦三人德重才高,是辅助姬昌的得力助手,而姬昌被软禁期间,伯邑考更是留守,代理周国朝政,而姬发和周公旦有力地辅助了伯邑考。
通过重金贿赂费仲和妲己,伯邑考得到机会面见帝辛,说明了自己做人质的意图。在《封神演义》里面说伯邑考被妲己看中,不从而被妲己进谗而被杀,但实际上,姬昌年十三生伯邑考,当时姬昌已经79岁,则伯邑考也已经66岁,试问一个老头子,怎么会被一个貌美如花的妲己看中,所以此乃戏说,也是对妲己的污蔑。
帝辛基本同意了这个交换人质的意见,表示会去考虑,先留伯邑考担任为帝辛驾车之职。
帝辛开始征询大臣们的意见,箕子、比干、微子等王叔王弟们都同意释放姬昌,但只有费仲虽然收受了礼物,但并没有站在姬昌的立场说话,而是提到了一个传闻:听说西伯侯卜卦非常灵验,人们都说他是当世圣人,他在羑里还在研究八卦,是不是他已经算到了,自己绝对安然无恙呢?
帝辛原本不将姬昌放在眼里,说道:“怎么可能呢?他又不是神仙!”
帝辛想道,如果姬昌真的这样神异,那一定是商的心腹大患,必须斩草除根。
便叫大臣们散去,单独叫了费仲、恶来等心腹,商量怎么确定,姬昌是不是真的通过卜卦,料事如神。
费仲献上一条毒计:“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只需要将伯邑考杀死,再将他的肉做成肉羹,赏赐给姬昌,如果姬昌高兴地吃下了肉羹,就说明他不知道这是他儿子的肉做的,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将他放回国,只说伯邑考突发急病而死,死无对证,他也无话可说;如果姬昌不肯吃或者吃得很勉强,就说明他知道这是他儿子的肉做的,那时他一定对大王怀恨在心,就绝对不能放虎归山。”
帝辛很满意,于是烹杀了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并且派内宦监视,看着姬昌吃肉羹。
姬昌早由卦象得知爱子遭劫,却诚惶诚恐地收下帝辛赏赐的肉羹,慢慢地细嚼慢咽,一点渣儿也没剩下。让帝辛以为姬昌卜卦只是因此纣王就放了他。
内宦回报给帝辛,帝辛评价说:“谁说西伯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浪得虚名而已,一个装神弄鬼的神棍居然得到偌大的名声,真是可!”
帝辛召见散宜生,要散宜生将准备的礼物献上,散宜生虽然找不到伯邑考很着急,但是还是匆匆忙忙地将礼物奉上。散宜生将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美女献上。
第六章 姜子牙下山()
有莘美女是帝喾出身的有莘氏,为上古贵族之后,姬昌的妻子就是出身于有莘氏,所以帝辛很满意,说只此一件礼物就够了,表示会马上释放西伯侯,实际上帝辛只是故意用贪恋女色来迷惑散宜生,释放姬昌真正的原因根本不是美女。
散宜生松了口气,任务终于完成,又向帝辛表示伯邑考失踪,希望帝辛下令查找,帝辛说伯邑考已经去看望姬昌了,想必不久就回吧!
姬昌回到朝歌后,帝辛推说伯邑考去往羑里途中,年老突发急病而死,已经火化。周国臣属虽然疑惑,但不敢顶撞质疑帝辛。现在的重点是姬昌回周这件大事。
伯邑考终年66岁,按《封神演义》,姜子牙带玉虚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之神,命为尊贵之神,命星为紫微星,代表尊贵、权力、帝皇;此为紫微斗数以紫微星为首来源。
伯邑考墓,位于河南安阳汤阴羑里城的西北角,距周文王演易处不远,有一个不太显眼的坟冢,坟墓前的墓碑上写的是“伯邑考之墓”。
当地老百姓说,这是兔儿冢。兔儿冢也叫“吐儿冢”。据说当年文王在每次吃完肉羹后都找地方再吐出来,兔儿冢就是周文王吐肉羹的地方。传说当时周文王吐下的肉都变成了兔子,一蹦一蹦地都跑了。所以现在羑里城附近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话: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在他们眼里,兔子是伯邑考的魂。
因为伯邑考的突然“病故”,为了安慰姬昌,帝辛下令同意姬昌回国,当然谈不上赦免,因为一直也只是软禁,没有定下罪名。
终于在被软禁六年后,姬昌被释放回国。据说姬昌在被释放后,在得到离京的许可后,立即连夜离开朝歌,帝辛发觉不妙,派出卫队乔装追杀,直追到黄河边,看到姬昌已经到了黄河对岸周国的地界才退回。帝辛虽然后悔,但还是没有下令讨伐周国。
姬昌回国的时候,各路诸侯听说他回来都亲自到周境迎接他,一起回到了程(陕西咸阳)。
姬昌回国后,对帝辛切齿痛恨,自己的父亲季历死在文丁手里,自己的儿子死在帝辛的手里,周与商的仇恨不共戴天。但是姬昌佯装不知儿子之死与帝辛有关,依然作出臣服的样子。
帝辛三十年春三月,西伯侯姬昌为了麻痹帝辛,与各路诸侯再次进朝歌,献上贡礼。此举彻底消除了帝辛的疑心,反而觉得有西伯侯的帮助,西方的西戎再也不用担心了,于是开始将朝廷的战略重心转向日渐坐大的东夷。
原来由于担心两线作战,不敢轻举妄动,而现在西方不用担心,帝辛决定发起倾国之力,向东夷进攻。周得到了坐山观虎斗的机会。
这场对东夷的作战,持续了数十年,从帝乙与夷方的战争,到帝辛与东夷各部的作战。
帝辛执政的前三十年,帝辛取守势,而此之后的二十年,大规模战争开始展开,直到商亡,大规模战争虽然结束,但是小规模的战斗依然不断。所以基本无力对付周国。
帝辛三十一年,西伯侯姬昌将军队集结到毕(程之北,陕西咸阳)进行军事演习(狩猎),拜姜子牙为太师(百官之首,王之师),为报复商的谋主、军师。此时姬昌81岁,姜子牙80岁。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被称为姜太公,或者太公望。
据说姜子牙的先祖伯夷(姜姓),曾佐尧帝掌管四岳,任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成为大禹的心腹重臣,封地为吕(河南南阳西),称吕侯。伯夷的后代本姓姜,也有以其封地为姓,故为吕姓始祖。姜子牙因此既姓姜,也姓吕,称呼吕尚(望),姜尚(望)均可。
姜子牙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后来的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不好,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拜相前的事迹已经不可考。
《封神榜》神话:相传姜子牙一生命蹇,三十二岁上山昆仑山玉虚宫追随阐教圣人元始天尊学道,四十年来在山上挑水浇松,种桃烧火,煽炉炼丹,做些仆役的工作。至七十二岁,元始天尊始对姜子牙说:“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与我青府无缘,却与红尘有份,不妨下山辅佐明君,另开一番事业。”
尽管姜子牙千百个不愿意,但是师命难违,况且子牙知己且知命,知道自己是个差等生(相对而言),只得收拾行装,告别师友,下山另谋出路。临行之际,天尊又送姜子牙偈语一首:一十年来窘迫乡,耐心守分且安然;溪石上垂竿钓,自有高明访子贤。
等姜子牙再入滚滚凡尘的时候,已与俗世格格不入,既不会营生自立,又无亲故可依。真是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天地之大,无立锥之地。回到家乡,风物依旧,人面不同,家乡父老,老的辞世,幼的变老,路人相逢无人相识“君从何处来”,真是四十年恍若一梦。
在姜公彷徨无措、一筹莫展之际,想到了幼时患难之交的宋异人,就匆匆去朝歌投奔结义兄弟宋异人。
第七章 姜子牙荣任鹿台督造()
真是吉人自有天助,出山遇贵人,朝歌宋家庄的宋异人多年来辛苦经营已经赚下了一个偌大的家底,不但不嫌弃子牙穷,而且盛情的接待了姜公。姜子牙便在宋家庄安心住了下来,承宋异人照顾的周到,衣食无忧,安闲自在,俨然宋家庄的二庄主。
即便这样,仁义之楷模的宋异人,依然怕姜公生活寂寞,百年无后,为姜公张罗起了婚事。恰好临近不远处马家庄庄主马洪有个大龄闺女,少年时也是才貌出众,闻名乡里,只是马氏心高气傲,非如意之人不嫁,却落得68岁依然是黄花闺女的悲惨境遇。经宋异人一撮合,马氏看子牙,白胡白眉,精神抖擞,举止得体,道貌岸然,正中心怀。子牙也知这段俗世姻缘,早已天定,也就欣喜的应承了下来。姜公72岁娶妻,真是相逢千里,会合姻缘。
婚后不久,马氏发现,姜子牙不通世故,不懂营生,整天只知道看书空熬岁月。马氏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想人生天地间,以营运为主,而子牙只知道依赖宋异人坐吃山空,即使宋异人自始自终不嫌弃,自家也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