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隆美尔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向西北再转向正北进攻卡普措堡。双方军队在哈勒
法亚隘口一场激进,互有胜负。萨卢姆防线的战斗对
隆美尔来说是难以应付的,他在两小时内向柏林发出
了一连串电报,一会儿让人放心,一会儿又在告急。
5 月22 日,他驱车来到萨卢姆前线,这一天正好德
军打了个胜仗。隆美尔亲自召开了一连串会议,爬进
散兵壕与被晒得黑人般的士兵聊天。
经过分析,隆美尔认为英军在哈勒法亚隘口配置
了较薄弱的兵力,他决定乘机夺回这个军事要地。2
7 日清晨,德军便发动进攻,很快便又占领了哈勒法
亚隘口,并缴获了大批的战利品。经过几天的激进,
隆美尔最终粉碎了英军的“短促作战”行动。
  这次战斗之后,隆美尔知道英军决不会善罢甘休,
不久便会卷土重来,于是他抓紧时间加强了萨卢姆、
哈勒法亚隘口和巴迪亚的防御力量。在视察巴迪亚量,
隆美尔发现了在那里有大批意军丢弃的军用物资,他
如获至宝,命令把一切可用的意军大炮用于加强各要
点。又让守军在利埃边境增修了不少新据点,在据点
中建起了几个临时性的修理厂,修好了不少的大炮和
车辆。为了对付英军的马蒂尔式坦克,隆美尔把他手
上仅有的12 门88 毫米高射炮分成几组。因为那时
德军有近2/3 的反坦克炮,还是战前生产的37 毫
米炮,远不及英军反坦克炮的威力,对付有厚装甲的
马蒂尔式坦克毫无办法。而88 毫米炮则可以在18
00 多米的距离内击穿马蒂尔式坦克。
除了加强署外,他还撤换了施特莱彻的职务,主
要是他对隆美尔的命令提出过许多质疑 ,并进行过
“冗长的辩论”。 隆美尔任命琼汉尼斯·冯·腊芬斯
坦少将接任施特莱彻。腊芬斯坦出身名门,瘦削而英
俊。6 月上旬第15 装甲师也全部到达北非。
正如隆美尔预料的,英军正酝酿着进行一场更大
规模的进攻,这次进攻其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计划
”。根据丘吉尔的命令,这次行动将一举消灭隆美尔。
英军已重新运来了238 辆新坦克,从而大大增强了
实力。战斧计划的起草者、英军西线沙漠作战司令皮
尔斯将军决定迅速发起进攻。
6 月14 日,隆美尔的监听员报告说,每一支英
军部队都从电台里接到“比特”将于第二天开始的通
知。于是,隆美尔当天晚上便命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翌日清晨4 点半,英军的两翼进攻沿海岸平原和
高原展开了。9 点一切已经一目了然,这是英军的一
次大夫模进攻。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英军拥有坦克3
00 辆,战斗机116 架和128 架轰炸机,而德军
仅拥有150 辆坦克,60 架战斗机和79 架轰炸机,
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因此,隆美尔第一次真正遭到
了进攻,同时也是第一次不得不进行以防御为主的战
斗。在第一天的战斗里,在灼热的高温和令人窒息的
尘雾中,双方坦克和步兵进行了猛烈而残忍的厮杀。
隆美尔在战斗中的前景很不乐观,敌众我寡,武器装
备差,所以频频失利。但自战斗打响后,他就没有休
息过,他知道只有88 毫米的高射炮才能对付马蒂尔
式坦克,于是他在哈勒法亚布署了5 门,又在哈菲德
山脊安置了4 门,把余下的另外4 门交给守卫萨卢姆
的第15 装甲师。这些炮在击退英军的坦克进攻中起
到了重大的作用。6 月15 日的战斗毫无结果,然而,
那天晚上隆美尔很乐观,德军不仅守住了哈勒法亚隘
口,并对英国的马蒂尔式的坦克有重创。
为了打退敌人的进攻,16 日凌晨,德军又主动
出击,但是却并没有取得优势,反而伤亡了不少人和
坦克。此时隆美尔意识到,这场战斗后,如果英军这
时不顾一切地集中兵力紧逼过来,他将不得不放弃包
围托卜鲁克的计划。因此,他决定把赌注押在英军对
自己侧翼明显感到不安这一点上。当晚12 点35 分,
他电告第15 装甲师撤离卡普诺与第5 装甲师一起插
入敌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这样既可解除
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亦可切断英军整个远征部队
的后路。17 日清晨第5 轻装师准时出发,6 点便到
了第一个目的地锡迪—苏莱曼。第15 装甲师也同样
抵达指定位置。7 点45 分,德电台监听到英第7 坦
克旅“形势危急 ”,并要求皮尔斯将军前来挽救局势。
隆美尔断定英指挥官已开始失去对局势的控制,不会
采取任何主动行动,遂敦促两个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
法亚进攻,并防止英装甲部队从北面突破。在德军的
突然袭击下,英军遭到挫折,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上
午10 点,英军开始撤退,全部退回了埃及境内。
“战斧作战”(德国人称之为萨卢姆之战)就这样结束
了。丘吉尔在回忆中悲哀地写道 :“17 日一切糟透
了 。”此战中,英军损失969 人,坦克100 辆;
德意军损失678 人,坦克62 辆。
丘吉尔首相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没有砍倒隆
美尔,却以失败而告终。“战斧作战”后的第4 天,韦维尔就被解除了职务,而隆美尔却声誉崛起。
除了隆美尔高超的作战战术外,他的声誉提高与
他的副官36 岁的阿尔弗雷德·伯尔恩德中尉的宣传
有重要关系。伯尔恩德中尉是纳粹宣传部的高级官员
之一,长得粗壮结实,一头卷发,皮肤黝黑,但他却
善于舞文弄墨。隆美尔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禀告希特
勒的时候,便想到他,将他派回去。伯尔恩德对此自
然心领神会,利用一切机会吹捧隆美尔。“他是个搞
蒙蔽和伪装的老手,” 他在一次广播宣传讲话中说:
“他总是干那种很少有人意料得到的事。倘若敌人认
为我们在某地的兵力最强,那么你可以肯定那里是我
们兵力最薄弱的地带。而当敌人认为某处是我们的弱
点又冒险接近时,我们又会变得确实十分强大 。”他
接着说,“一次我们把托卜鲁克的敌人惹怒了,他们
用炮火轰击了我们的观察所。于是隆美尔命令架设观
测塔。于是,一夜之间竟出现了30 个这样的塔楼,
而且都有全副武装的假人在不停地细致观察,他们由
躲在防空洞里的士兵操纵,不时地顺楼梯上上下下。
敌人感到十分困惑,向这些观测塔发射一连串猛烈的
炮火,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炮弹都射向这些观测塔。过
了不久,英军放弃了这种尝试——而就在这时,我们
又把假人换成了有血有肉的真正的观察兵 。”
信件也像雪片般飞向隆美尔。一个10 岁的小女
孩在新闻记录片中看到她的这位偶像后,写信说 :
“我非常崇拜您和您的非洲军,并热切地希望您赢得
最后的胜利。”一位上校带着几分谄媚写信给隆美尔:
“我想写一部有永久价值的作品,它将表现我们时代
一位年轻的将军,要把他作为子孙的榜样,为尚武精
神高潮的到来提供一个起点 。”
1941 年6 月22 日,对社会主义苏联发动突
然大规模入侵的希特勒,把隆美尔的胜利看作是个好
兆头,不由得心花怒放,亲自提议晋升他为上将,并
迫使陆军司令部设立“非洲装甲兵团”。 隆美尔在两
年之内已从中校提升中将,这次又提升上将,这大大
激怒了三军中与他相差不多的军官们。这一时期,在
隆美尔的个人档案里,有不少其他军官充满指责和埋
怨的信件。这些人多是被隆美尔弃而不用的旧部。但
由于得到了希特勒信任,隆美尔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6 月22 日希特勒入侵苏联后,隆美尔终于明白
过去希特勒和陆军参谋部何以拒绝把大批装甲师、火
炮和给养运往北非了。7 月28 日,他飞回德国,在
希特勒和大本营——一个叫做“格林利茨林场”的地
方,希特勒和他亲切握手,祝贺他在萨卢姆取得的胜
利。在他动身之前,希特勒批准了他为进攻托卜鲁克
将采取的特殊措施而提出的几乎全部要求。8 月6 日,
隆美尔又去拜见了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卡瓦诺将军。双方话题围绕着7 月初接替加里波
尔蒂职务的巴斯蒂柯的报告进行。意方提出:不进攻
托卜鲁克是合理的,并提出要放弃萨卢姆和托卜鲁克
而退守托卜鲁克以西。隆美尔则坚持认为萨卢姆前线
具有光明的前景,德意联军可以守住这一阵地并打败
敌军。他认为只要能得到充足的后勤保障,胜利是完
全有把握的。隆美尔的自信说服了墨索里尼,后者又
从中看到了建立地中海帝国的前景,遂同意了隆美尔
的计划并指示卡瓦利诺前往利比亚进行必要的部署。
8 月15 日,德非洲装甲兵团正式建立。隆美尔
开始猜想 :“这是否证明我是一个总司令?”因为通
常只有集团军指挥官才可以这样称。9 月底等他发现
得到的是集团军指挥官俸薪时,他欣喜若狂,写给告
诉他的妻子露西说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在做梦。”
德意两军调兵遣将开始了。1941 年8 月末,
一个新编师开始抵达非洲,起初称“非洲师 ”,后来
改称第90 轻装甲师。第5 轻装师也改编为第21 轻
装师。这样非洲装甲兵团便辖有第15 、第21 装甲
师和第90 轻装师。一群将领也来到非洲,如装甲兵
团参谋长阿尔弗雷德·高斯。此人是陆军总参谋部副
总参谋长,是个沉默寡言、态度和蔼的工兵将军,二
人成了要好的朋友。作战处长是39 岁的齐格菲尔德
·威斯特法尔中校。情报处长弗里德里希·冯·梅林
津少校则出身军人世家,其父曾是一位炮兵中校。非
洲师由路德维希·克鲁威尔中将任指挥官,参谋长是
弗里兹·拜尔莱因上校。 对于这批部下,隆美尔非
常满意,在写露西的信中说 :“这帮新部下比老部下
好得多 。”
意军也进行了改编并得以加强,由阿雷艾特装甲
师、的里雅斯特装甲师和特兰托装甲师组成第20 装
甲军,由巴斯蒂柯指挥,由帕维亚、波洛尼亚、布雷
希亚、萨沃纳共4 个步兵师组成第21 步兵军。
英军在1941 年仲夏一战中损兵折将,但丘吉
尔仍然没有放弃将德意军逐出非洲大陆的目标。丘吉
尔认为德军主力已陷入苏德战场,如果苏军击退德军,
苏军就可以认为全是自己的功劳。如果德军击跨苏军,
就会调过头来在北非和地中海发动大规模进攻。当时
丘吉尔和他的将军们大都认为苏军被击跨的日子已为
期不远了,因此,丘吉尔决心在德军从苏德战场腾出
手来之前彻底的打败隆美尔。他决心动用更大的兵力,
重新发动进攻。
新任英中东军总司令奥金莱克是个出色的战略军,
他认识到英军坦克尚不适应沙漠机械化战争的需要,
军官们的战术思想落后,因此迫切需要改进装备和加
强训练,待改装和训练完后才能发动进攻。丘吉尔却
对此置之不理。英军开始源源不断地开往非洲,共增
调了12 个坦克队、 4 个步兵师。 其中运往托卜鲁
克2 个坦克队,1 个步兵师。 随后对部队进行了统
一整编。这支部队改名为第8 集团军,集团军司令为
艾伦·坎宁安中将,辖第30 装甲军和第13 军。第
13 军由戈德温·奥斯汀中将指挥,第30 装甲军由
诺里中将指挥。艾伦·坎宁安是位出色的陆军将领,
但对装甲战并不熟悉。
隆美尔把装甲兵团的前线司令部设在甘布特。甘
布特位于托卜鲁克和埃及边境的中间,是一个臭虫出
没、蝇卵满地、十分肮脏的地方。隆美尔在这里建立
起了补给库和修理车间。修理车间实际上是一种伪装
得很巧妙并有机床设备、重型起重机和无数坦克零件
储存的大型厂。坦克与人或马不同,坦克可以被“击
毙 ”,也可以“复活 ”,战时严重损害的坦克经过修
理仍可以重新投入战斗。隆美尔十分重视对坦克的维
修。
在甘布特,隆美尔的司令部正好处于英军的炮火
射程之下。然面,在整个夏季隆美尔几乎每天都乘坐
指挥车在沙漠里颠簸,走遍了每一个兵营,并多次驱
车到萨卢姆前线,检查新的战术据点的修筑情况。沙
漠的战地生活此时已开始损害隆美尔的健康。这年夏
季,他在家信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感觉不好,有时闹肚
子,有时肝疼。事实上在非洲军中,像他这样的年龄没有一个能这样长时间地忍受沙漠恶劣环境的侵害。
现在他终于挺不住了,8 月间,医生诊断隆美尔患了
黄疸病,因而规定他吃刺激性小的食物并须保证有足
够的休息。他只接受了饮食习惯方面的要求,但对其
他却置之不理。在北非沙漠中,其实是没有顺口饮食
的,常常是几个月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吃点罐头,
水也总带有咸味,甚至咖啡和茶也带咸味。隆美尔的
早餐通常是三明治、沙丁鱼罐头和几片面包,吃不了
时再留到下顿吃。晚餐是三餐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但
也不超过20 分钟,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食物,外加一
杯葡萄酒。隆美尔时常独自吃晚饭或跟几个亲近的参
谋一起吃,他要求无论本人还是他的参谋人员,饮食
标准跟部队普通士兵一样。一天他邀请一位意大利将
军野餐,一共才只有三份面包,并已存放多日,隆美
尔也感到难为情。
隆美尔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早晨5 点钟他就要
到作战处长的装甲指挥所里了解最新情况,尔后给司
令部下达命令,并由一名参谋陪同到萨卢姆前线或托
卜鲁克阵地。通常陪同参谋是可以当向导的,但他却
能辩认方向和地形,总是自任向导。在前线视察时,
他滴水不漏地过问每一件事情,此时他是个严厉的指
挥官。可当他休息时,却又是个招人喜欢的伙伴,与
他的士兵们保持了亲密的联系。对此,冯·埃斯贝克
少将回忆说 :“他与年轻人在一起交谈时总很愉快。
他微笑着与每一个工作的士兵开玩笑。没有比与来自
斯瓦比亚的人交谈更令他高兴的事了 。”梅林津少校
则不无夸张地描述道 :“在隆美尔与他的部下之间,
有着一种难以解释和无法分析的神交,这是上天赋予
的??他们知道隆美尔是一个只有隆美尔自己才能做
到的宽容的人,他们感到他生活在自己中间,并感到
这是我们的领袖 。”
9 月下旬以来,隆美尔便得到情报,英军可能发
起总攻,于是他进行了一切必要的准备,修建了从萨
卢姆到锡迪奥马尔46 公里长的边境阵地和地雷场,
并决定不让第21 装甲师参加进攻托卜鲁克,而把它
部署在甘布萨赫尔以南,准备对付英军为破坏进攻托
卜鲁克的计划而采取的任何行动。
1941 年11 月18 日,英军的步兵和装甲兵
从侧翼包围了沙漠高原的萨卢姆前沿阵地 ,代号为
“十字军远征”的进攻就在这一天开始了。双方军队
在托卜鲁克和利埃边境又展开了残酷的厮杀,其中以
西迪拉杰格机场之战、隆美尔向萨卢姆的反击、反托
卜鲁克守军突围之战最为惨烈。最后隆美尔支持不住
了,被迫引军向西退却。到1942 年1 月中旬,双
方伤亡都很大,德意军损失38300 人,合其总兵
力的32%。英军死伤、失踪共17700 人,合总
兵力的17%。 隆美尔在与英军进行了一场拉锯战之
后,于进入非洲一周年之际又退回了原来的出发点。
导致隆美尔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除了他战术指挥
方面的失误外,制空权与制海权掌握在英军手里是不
容忽视的事实。而掌握不了制空权与制海权,便无法
保障战场上的后勤补给。正如英国陆军元帅迈克尔·
卡弗在《世界名将 》一书中指出的,“沙漠战略的关
键是后勤”。 而隆美尔没有充分的后勤补给,为了避
免全军覆没,便只好引军西撤了。
英军“十字军作战”的计划目标是消灭北非的德
意联军,征服利比亚,并与戴高乐自由法国的部队联
合占领北非的海岸,以此作为进攻南欧的基地。英军
虽取得了部分胜利,却没有歼灭隆美尔的机动部队,
并拖长了自己的补给线。 
第七章 卷土重来
在隆美尔的一生中,这是他第一次撤退,一次使
他感到屈辱的经历。他在家信中写到 :“人得学会多
么地谦卑呀 。”此时的隆美尔像战败的野兽,在舔着
自己伤口的同时随时寻找机会准备再次卷土重来。
1941 年底到1942 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
蔓延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苏、美、英、中等众多
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一方和德、意、日三个轴
心国为另一方的阵线更加分明。此时,法西斯国家在
战前将经济纳入战时轨道的做法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因而在一段时期内仍控制着战争主动权。1942 年
1 月,德第2 航空队更加猛烈轰炸英军的地中海海空
军基地马耳他岛,使那里的港口和船坞受到极大破坏。
德空军渐渐掌握了北非和地中海的制空权,并能抽出
更多的兵力对隆美尔的地面作战进行空中配合。德意
海军也在地中海积极打击英海军及其护航运输队,由
意大利驶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可以畅通无阻地驶过地
中海了。1 月5 日,9 艘商船在的黎波里安全停岸,
给隆美尔卸下了50 多辆坦克和2000 吨航空汽油。
隆美尔的坦克很快增加到150 多辆,而且新增加的坦
克多是3 型坦克,装甲厚50 毫米,所装备的坦克
炮也得到改进。而英军的情况则很不妙,久经沙场的
英军第7 装甲师受到了较重的损失,退守到了托卜鲁
克以南。它在阿杰达比亚附近的阵地由刚从英国调来
的对沙漠作战不太熟悉的第1 装甲师接防。由于日本
在东南亚扩大侵略,英国空军和部分陆军不得不从北
非抽去调往远东。英国的补给线延伸近2000 公里。
面对这种情况,隆美尔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反攻。
一连多个夜晚,他一直坐到深夜面对地图、照片和军
事报告绞尽脑汁。他要求到的黎波里的新坦克每天必
须前进200 英里。1 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