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师的最前面。他的指挥车是一辆经过特殊改装的3
型坦克,有时他换乘卢森堡上校的4 型坦克,有时又
乘坐军团的斯托奇轻型侦察机飞越战场上空,在前导
坦克群中降落。他经常身处险境,但又魔术般死里逃
生。在战场上,他经常从一辆坦克跳进另一辆坦克进
行瞄准,简直还像个步兵连长,而不像指挥1250
0 名士兵和数百辆坦克的师指挥官。
装甲师风驰电掣地横扫过比利时的弗拉威和菲利
普维尔城,滚滚向前推进。隆美尔的新战术大有收获,
他的发明创造从未遭过失败。为了给抢渡默兹河提供
烟幕,他毫不迟疑地命令士兵点燃岸边所有的房屋。
为了强调安全,他发明了延伸网——一条由所有军官
在自己地图上的两个预定点之间用铅笔标明的“延伸
线 ”,沿着这条线或顺着这条线往前延伸,能够测出
其间任何一点的距离。为了找出哪些村庄有敌军驻守,
他发明了著名的烟火开屏——整个装甲团一起开火,
以此诱敌方暴露自己的位置。如果敌军驻守的是一片
树林,那么隆美尔会干脆长驱直入,各种武器一齐射
击,不分青红皂白地冲进去。
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消耗了许多弹药,有时也会带
来灾祸,比如有一次他的部队由于视线障碍把一队救
护车误认为敌方卡车队而扫射贻尽。但总的来说,隆
美尔的这种粗率战术同样也拯救了双方的性命。
作战中,隆美尔有时是很狡诈的。他戏剧般地突
破向西延伸的马其诺防线,即所谓“小马其诺防线”
就是一个例子。小马其诺防线与法国边境之间是一片
森林地。法国人在森林里构筑了前沿工事。如果对森
林里的敌前沿工事发起攻击,势必惊动守备地堡线的
法军。于是狡猾而敢于冒险的隆美尔出一条诡计:命
令坦克全体乘员——炮手、电报员、装弹手和指挥官
——统统坐到坦克上边,边开边拼命摇动白旗。隆美
尔本人也坐在卢森堡上校的坦克上边。而法军呢,真
被这支看似像庆贺狂欢节似的奇怪的队伍搞得晕头转
向,除了转过身来惊慌失措地张望外,竟没有放一枪
一炮。隆美尔胜利了,他遂命令队伍中最后一个营调
过头来,以便在敌方回过神来向他们发动进攻时进行
掩护。然后他率在树林中已编好战斗队形的第7 装甲
师加速向西驶进,工兵在炮火和烟幕的掩护下爬上了
法军的地堡,法军死伤惨重,1 名军官和35 名士兵
被迫投降。令人生畏的法军地堡防线就这样被隆美尔
突破了。“在我们面前,一马平川的乡村暴露在苍白
的月光下,我们突破了——突破了马其诺防线,”隆
美尔高兴地这样写道。那天夜里,他和卢森堡上校推
进了50 多公里,他右翼的第5 装甲师——坦克装备
比隆美尔的好得多——却落后了大约50 公里。
5 月17 日凌晨至深夜,隆美尔把右翼第5 装甲
师抛得更远了,与左翼的部队形成齐头并进之势,把
法军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与此同时,他还顺手牵
羊地缴获了一队拥有40 辆卡车和不少武器的法国车
队。在战斗中,隆美尔总是冲在最前面,这使得那些
想跟上他的狂热的德国战地记者,根本无法赶上他。
“他几乎总是走在我们前面10 英里的地方??一种
神圣的火焰燃烧着隆美尔,他无法容忍反抗,无论这
种反抗来自朋友还是敌人,如果有谁不能坚持到底,
就叫他靠边站,哪怕只有他隆美尔一个人和二三辆坦
克,也一样要到达索姆河 !”一位叫海斯的战地记者
这样写道。而隆美尔自已则大声宣称 :“在这场战争
中,指挥官的位置就在这里,就在前线!我不相信那
种椅子上的战略,让我们把它留给总参谋部的那些先
生们吧 !”
攻占康布雷后,5 月21 日隆美尔开始向阿拉斯
以南地区挺进。在那里,他的部队遭到英军的猛烈攻
击,这是开战以来隆美尔损失最重的一次,一天中的
伤亡人数达到开战以来伤亡总和的4 倍。这就是阿拉
斯血战。它使得隆美尔在以后的四年中,从不敢轻视
英军,此外,他还从中认识到:88 毫米高射炮是英
军马蒂尔式坦克的克星,在以后的作战中,他常常集
中一些这样的大炮对付英国人。
阿拉斯血战后,第七装甲师作了短暂的休整,直
到希特勒撤消了装甲师停止前进的命令(在此期间,
英法联军得以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敦克尔刻大撤退。)。
在继续前进的过程中,有两件“喜事”降临隆美尔头
上,一次是军指挥官把第五装甲师的两个装备精良的
坦克团调给隆美尔;一次是被元首希特勒授予骑士十
字勋章,这使得隆美尔成为在法国占领区第一个得到
这种奖励的师指挥官,当然这也是纳粹党拉拢军官的
手段之一。
隆美尔接受勋章后的下一个目标是法国最大的工
业城市之一利勒。他想成为第一个到达那里的德国人。
为此,他没像其他师那样夜里宿营,而是命令部队全
速前进。第二天清晨他到达了利勒。这致命的一击使
法军第一军团的一半陷入了困境。随后的几个步兵师
跟上来占领了利勒,但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却立了首
功,尽管他们已疲惫不堪。这一行动也使得隆美尔成
了所有师级指挥官中唯一一个在1940 年6 月2 日
被邀请去见希特勒的人。
返回战场后,隆美尔强使他的装甲师于6 月5 日
一早顺着两座敌人还来不及破坏的铁路桥跨过了索姆
河,并抓获了一大批黑人俘虏。这以后他便是神速前
进,每天平均40 或50 英里。在圣瓦勒雷城,法军
要求投降;但英国人却凭双手筑起路障,像凶猛的野
兽顽强抵抗了整整一天。隆美尔用强大的火力发起进
攻,圣瓦勒雷终于被他攻陷。第二天,在市中心广场,
隆美尔接受了英法联军十几位将军的投降,其中有不
愿投降的英国将领维克多·弗特恩少将和一位足可以
做隆美尔父亲的法国白发将军。6 月18 日,隆美尔
在高速前进中攻克了法国最重要的深水港瑟堡。他的
装甲车比希特勒要求的速度快20 倍甚至更多,日行
程6 月16 日为100 英里,17 日是200 英里。
那天,即18 日行程超过了220 英里。
6 月16 日贝当接任法国总理,上任第二天就通
过西班牙大使向德国请求停战。6 月25 日凌晨1 时
35 分休战协议正式生效。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大陆军
强国的法国就这样被干掉了。隆美尔在为期6 周的作
战中,率领第七装甲师,从德比边境出发,横穿法国,
直抵瑟堡,其前进速度之快,挺进距离之远,使该师
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绰号。他自己也赢得了殊荣。
隆美尔在战争中的行动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出色的装
甲师指挥官。他亲临前线,冲锋第一,而不是身置战
场之外;他的作战计划简明扼要,并具有很大灵活性,
使下属指挥官能见机行事;在开进、进攻、追击时不
停顿地运动以充分利用时间是他的作战计划的核心;
他充分利用坦克良好的机动能力达到进攻的突然性,
多次挫败敌方的抵抗。德军将最新军事技术应用到传
统的速战速决军事进攻理论中,形成“闪电战”的一
整套战略战术,加之德国军民深受希特勒纳粹思想毒
害,“复仇”心切,行为果断。而英法方面,特别是
法国方面摆脱不了旧的军事思想的束缚,也由于多年
的政治纷争,政局动荡,军心民心涣散,失败主义情
绪到处弥漫 。 隆美尔装甲师之所以成为长驱直入的
“魔鬼之师 ”,除了个人因素外,是离不开这个大背
景的。
第五章 沙漠旋风
法国投降后,欧洲大陆上的战斗以德的全胜而告
终。英国这个岛国也成了悬在孤海上的一叶方舟,处
在极度危难之中。但是,比起德国来,英国却有世界
上号称第一的强大水师。因而,面对浩淼的英吉利海
峡,德国人虽然制订了入侵英国的宏伟的“ 海狮计
划”,但却只能望海兴叹。在此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
欧洲大陆显得很平静。
然而,地处世界西南部的非洲大陆却又燃起了战
火。众所周知,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北
非成了英、法、意等国争夺的势力范围,法国占领了
北非东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英国控制
了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意大利抢占了中部的利比
亚。
如今,法国被打败了,英国正面临着德国的威胁,
也无力顾及北非。意大利法西斯便趁火打劫,想独吞
北非。意大利的独裁者——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平
素即以恺撒自诩,一心想恢复昔日古罗马帝国的辉煌,
妄图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帝国。
天赐良机,千载难逢,墨索里尼认为实现其狂妄计划
的机会来到了。1940 年9 月13 日,伦道夫
·格拉齐亚尼元帅统率50 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
埃及。 意大利这一行动,立即引起了远在伦敦的英国首
相丘吉尔的极大关注,因为地中海航道是英国与其殖
民地联系的必经之路,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从此而来。
意军一旦占领北非,就等于控制了英国的补给线,扼
住了其咽喉,英国自然不能善罢甘休。12 月9 日,
5 万英军在其中东总司令阿奇博尔·韦维尔将军的指
挥下发起猛烈进攻,至1941 年的2 月份,英军取
得了几乎全歼意军8 个师,俘虏13 万人的辉煌战绩。
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得势,使希特勒开始着急起
来,因为对德国来说,丢掉北非,就会使英国以北非
为基地从背后对自己构成威胁,而且意大利是德国的
同盟国,意大利的失败将会使德国失去盟友,孤军作
战。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这位在欧洲战场上已被人
称为“魔鬼之师”的首领受命担任德国“非洲军”总
指挥。
1941 年2 月12 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黎
波里城,会见了已接替格拉齐亚尼的新任意军北非战
区总司令依达罗·加里波尔蒂将军。加里波尔蒂是意
大利北方人,身材高大壮实,留着白色的小胡子。当
隆美尔建议他应在的黎波里东边的锡尔特建立一道防
线时,他不以为然地耸耸肩,并嘲笑隆美尔没有到战
场上观察便妄作主张。
当天下午,隆美尔便乘飞机开始视察前线。透过
机舱的舷窗和蓝蓝的天空,他看见了位于的黎波里港
口东边的锡尔特沙漠。这片沙漠一望无际,在烈日下
闪着炽热的光芒,目力所及,没有一棵树木,真是名
副其实的不毛之地。
隆美尔就要开始他长达二年之久的沙漠作战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环境,广阔无垠的沙漠绝非欧洲
大陆的山地可比。这里气候也很异常,夏季正午的气
温高达40 °—50 °,夜晚又骤降至0 °。最危险
的是突然到来的沙漠风暴,开始时只是一小点古怪的
旋风在灌木丛之间旋转,转瞬就会变成时速达130
公里的狂飚,搅起几百万吨滚烫细小的红沙,铺天盖
地地卷过沙漠。细小的沙粒能渗进发动机的过滤器,
涌进帐篷,迷住人的眼睛和鼻子,像大雨一样挡住人
的视线。不过平坦的地面倒成了装甲车奔驰、呈威的
理想场所。
这里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
受意大利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控制,但实际上意大利人
根本指挥不动他。隆美尔直接受命于柏林。而希特勒
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征服苏联的计划上,很长一段时间
让隆美尔相机行事 。 隆美尔则率领他的兵力不多的
“非洲军”独立作战。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能使他发
挥战术特长的用武之地了。也正是在这片大沙漠里,
隆美尔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达到了其军事
生涯的顶峰。
1941 年2 月14 日,一艘运兵船在的黎波里
港口登陆,隆美尔的士兵第一次看到了非洲,望着那
些熠熠闪光的白色建筑物,掌状的植物,宽阔的林荫
道和凉爽的树荫,有些人甚至觉得他们将会爱上这个
地方。“非洲军”一共有2 个装甲师,数量上虽然不
算很多,但却称得上是一支富于献身精神的专业化的
精锐之师。
初次踏上沙漠地区,隆美尔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
题。“非洲军”一共只有2 个装甲师。 而且,还有一
个师没有到达非洲。意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强,战败后
的士气更是一落千丈。隆美尔亲眼看到意军在撤退中
溃不成军的样子,士兵们丢弃武器弹药,拼命爬上超
重的汽车,不顾一切地向西奔逃,军官们则收拾行李,
希望早点撤回意大利。为了使意大利人摆脱失败的阴
影,重新鼓起士气,隆美尔于2 月底在第5 轻装甲师
坦克团登陆后,立即进行了宣传为目的的阅兵式。为
了不让英军措清虚实,他一方面巧妙地令坦克向东驶
去之前,要绕检阅台好几周,另一方面又令部下用木
头和纸板作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
“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英国飞
机的空中侦察,悄悄地向东开去。在这段时间里,隆
美尔一直担心英军会趁其立足不稳发动进攻,他并不
知道,英国已将兵力调到希腊。在即将赢得的黎波里
胜利的前夕,英军撤出部队的作法应该说是违背常规
的。
由于英军的撤离,使隆美尔的部队从的黎波里轻
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 多公里。隆美尔开始作征
服者的美梦了。3 月9 日,他在给柏林的信中宣称:
他的第一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
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在此后的战斗中,隆美
尔率领着他的坦克师孤军深入连连得手,连意大利人
都对他的大胆行动感到忧虑。但隆美尔毫不理会,乘
胜追击,4 月8 日占领了迈基利。在不到两个月就扭
转了北非的战局。隆美尔所以能这样快就夺得胜利,
首先在于善于捕捉战机。起初他还提心吊胆,但当他
发现英军在极力避战,并对德意方面动向估计错误后,
便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兵力极为
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发起进攻。
隆美尔敢于冒险,抓住时机便不放手,从而取得
了重大的胜利,并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另一个原因则是隆美尔至死也想不到的,那就是
他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电报都被英人国破译了。德国
人的电报一直由艾尼格马密码机传送。纳粹密码专家
自以为使用这种机器收发密码是绝对安全的。然而英
国人却建造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机器。无数设在各地的
电台监听站把截收到的德国电讯码送给这种机器,再
由这种机器码译出来。与隆美尔对峙的英军指挥官都
收到了这些绝密件。可是隆美尔不止一次地违背法军
德军最高统帅用艾尼格密码给他发的指示却是英军始
料不及的。隆美尔的违命无意间愚弄了现代军事科技,
也愚弄了他的敌人。
然而,在这场胜利的背后仍然隐含着隆美尔失败
的战术及战略因素。首先,他仍像一个骑兵指挥官那
样去指挥装甲部队,尚未认识到装甲部队对后勤补给
的依赖远远超过随时随地可弄到几包粮草的骑兵。
此外,进入北非以后,隆美尔已不是那个侵入法
国时的军事指挥官了。那时他纯粹是一个战术指挥官,
用不着为全局战略问题操心。现在,他指挥的虽只有
一个军,却是位于一个独立的战略区,无论愿不愿意
都得考虑战略问题。
隆美尔的行动违反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招
来了非议。因为,希特勒在进行侵略扩张时,为避免
“两线作战”而确立了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步骤。隆
美尔的违令虽然与希特勒的总体构想不协调为希特勒
所容忍,是因为在希特勒看来,隆美尔这些部队,帮
助并稳定意大利人,也牵制了英军,北非战区能对第
三帝国的战略起一个较好的配合作用。
隆美尔取胜后,并不满足,进攻是他的天性,他
已盯住并迅速开始攻占托卜鲁克。因为,他担心英军
会像在法国时一样再来一次“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
他要抢先占领这个沿海重镇,以全歼英军。但他未能
成功。
第六章 漫长的拉锯战
托卜鲁克的炮声刚刚沉寂,利埃边界又响起了隆
隆的炮声。1941 年5 —6 月间,英军对改为守势
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但都被隆美尔在
机动战中挫败了。于是,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军与英军
的沙漠拉锯战就此揭开了序幕。
1941 年6 月,希特勒正忙于入侵苏联的“巴
巴罗萨”计划,因此将主要力量集中于苏联战场,而
很少考虑对北非的增援。而丘吉尔的想法却截然不同,
他把“北非翼侧阵地”看得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
重要。因此。丘吉尔不顾本土部队仍装备不足的事实,
毅然决定增兵北非。5 月12 日,四艘英国舰艇到达
亚历山大港,共有238 辆坦克,其中有马蒂尔式坦
克135 辆,这比英中东军司令韦维尔为保卫埃及凑
集起来的坦克多3 倍。
兵力增加后,丘吉尔便急于夺取胜利,重振英军
日益低落的士气,敦促韦维尔迅速发动进攻。而时值
夏季,酷热的太阳和数不清的苍蝇、毒蛇使沙漠战地
生活更添几分艰苦。德军士兵由于给养难以得到保障
生活则更为艰苦。德军以饼干、沙丁鱼罐头、软包装的奶酪等为主食,很少能吃上新鲜水果和蔬菜。给养
的缺乏对年轻士兵健康的损害明显加剧,他们的齿龈
常流血不止,一些人已开始掉牙。在酷热中一向刻板
的隆美尔也只好穿短衣短裤驱车外出。围攻托卜鲁克
的失败以及所付出的高昂代价给隆美尔造成了巨大的
心理压力,每到一处他都能察觉到批评和埋怨声在日
益增高,他也迫切需要夺取新的胜利,重振日益低落
的士气。
5 月15 日,英军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开
始了。英军一部分从正面攻击哈勒亚隘口以及整个萨
卢姆防线,装甲部队则从哈巴塔地区出发沿着坡地,
先向西北再转向正北进攻卡普措堡。双方军队在哈勒
法亚隘口一场激进,互有胜负。萨卢姆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