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掾为正,史为副,学掾、学史,用后世的话说,是教授和助教。

    王朗应道:“现郡学有五经掾、史共计近二十人,各县学掾、史少者亦有一人,稍作补充能达成将军的要求了。”

    “学生这一块儿,小县可定以三十之数,大县可定以八十之数,如县求学的乡人多,超出此数亦可,但需经郡学的考察、批准。……目前郡学有学生四百余人,对否?”

    “郡学目前计有学生四百一十三名。”

    “可暂定以五百之数。不拘贵贱、不拘地域,只要通过考试即可入学。”

    郡学不是随便任何人都能进的,至少要有一定的经学造诣,所以入郡学需要经过考试。

    王朗应道:“诺。”

    “经师确定下来之后,当如官吏轮值,每天都需授课,五日休沐一次。夏季农忙时可给师生放假一月。月底要有小考,每三个月要有一次考,年底大考。考题出卷,小考由经师出题,考由郡学与郡长吏共出题,年底大考的题目由州学出。……君意可否?”

    王朗敏感地意识到,荀贞对郡学、县校的改革必不仅仅是对学制的改革,应是有更深的涵义,只是此时正全神贯注地听荀贞讲话,他一时间难以分神对此进行深思,应道:“将军此制明了,兼顾各面,如按之实行,必能提振广陵学风,朗无异议。”

    荀贞看了他一眼,笑道:“如欲提振学风,只靠授学是不够的。郡县贫家甚多,凡有贫家子弟入学者,入县学,给衣食,入郡学,再免其家劳役一人。如何?”

    王朗向来看不起那些有好施之名,却不恤穷贱的所谓“豪侠”,所以他为人称不“好施”,但经常用财物周济困急,此时闻得荀贞帮助贫家子弟之言,他顿觉深合自家脾性,赞叹说道:

    “将军照顾贫家,仁厚之举,此百姓之福。”

    所谓贫家,即家訾在万钱以下的,乃是赤贫之户。

    荀贞给贫家子弟衣食、免其家劳役一人这个政措,其实只是做出来好看,荀贞自己也知,必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试想一下,贫家之民连饭都吃不,又怎么可能会甘愿少掉一个壮劳力,让之去县校读?算有愿意的,可入县校与入郡学一样,也是需要经过考试的,最起码得认识字,有基础的化水平,要不然,难不成经师还要再手把手地教学生写字?只此考试一条,断绝了九成九之贫家子弟入学的可能。

    一项政措的实施,首先需要考虑这项政措,是想要面对什么人,荀贞把学校制度化,从而通过考试选用人才,他的此一政措并不是面向贫家,而是主要面向下户和家,换言之,是面向自耕农、小地主。也只有衣食够用、乃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人才会有力求学。

    荀贞又道:“待州学建成后,郡学学生之优异者,通过考试可入州学求学。”

    乡庠、里序教授基础的化知识,县校教授级的化知识,郡学教授较为高级的化知识,州学是最高学府。荀贞定下郡学的学生可通过考试进入州学,至此,只要等到州学建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在徐州形成了。

    王朗知荀贞的这个“州学”是应当初李宣的提议而建的,仿效的是原本京都洛阳之太学,所以对郡学的学生需经考试然后可以进入州学这一点,他无有异议,应道:“本该如此。”

    “‘学而优则仕’。我以为郡学的学生学好了,应适当给以擢用,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提振学风,卿以为然否?”

    “将军言之甚是。只是,该如何加以擢用?敢请将军定一个章程,朗好遵从。”

    “凡在郡学求学满三年,三次年底大考俱优者,可送来州府,由州府出题,考之再优,任为郡吏,考之次等,任为县吏。倘有卓异者,留州府任用。君以为怎样,可行与否?”

    王朗心道:“这倒是与太学的射策之制相像。”

    汉家最重故事,只要有例可循的,即可实行。王朗虽然约略看出,此项制度一旦实行之后,对徐州现有的政治生态环境必会造成影响,但他毕竟受时代之局限,却是没有能看到此项制度真正的、长远的意义。他应道:“将军此制,颇近太学射策之制,当然可行。”

    荀贞满意地点了点头,心道:“王景兴与华子鱼齐名徐、青,此二君虽无战阵之能,而俱有贤德政才者也,假以时日,可为若副。”笑对王朗说道,“闻君善治《易》,闲暇时亦可教授郡学学生,若能得一二好门生,也是一段佳话。”又道,“吾家家传诸经,也善治《易》,我不善此道,而吾大兄甚精通之,君如有兴致,也可与吾大兄信往来,多探讨之。”

    荀氏儒学传家,族多有诸经俱通的,荀爽号为“硕儒”,曾为《易》作注,传之於世,为时人盛赞。荀贞、荀彧几人都不以儒业著名,唯荀悦年少好学,性又聪敏,过目不忘,继承了荀爽等老一辈荀氏族人在儒学方面的造诣,可称通儒。

    王朗应道:“诺。”

    荀贞转对卫旌笑道:“三月之内,州学必成,将招第一批学生。待到其时,望卿可以考入,莫失吾望也。”

    卫旌充满信心地说道:“必不使明将军失望。”

    荀贞哈哈大笑,说道:“好好”连道了两个好,见王朗虽然陪笑,却似有心事,问道,“景兴,君可是有什么话想要说么?”

    “是有一事想要请问将军。”

    :

297 陈国相襄军第一(六)() 
荀贞问道:“何事?”

    王朗说道:“元达赴陈已有多日,未有信与我,不知他可有给明将军?未知他近况如何?”

    陶谦主徐时,赵昱是别驾从事,王朗是治从事,两人很熟,现下赵昱得了诏命,赴陈国任,在已知孙坚攻陈的的情况下,王朗当然难免会为赵昱担心,他知道荀贞和孙坚交情莫逆,对陈国如今的情形以及赵昱而今的状况,他觉得荀贞可能会知道得更多,因有此一问。   w w w 。  。 c o m

    王朗的这个问题问的刚好是时候。

    在几天前,荀贞刚接到军报,在经过长达数十日的围城后,通过引浪荡渠水灌城,孙坚终於攻破了陈县,缘由孙暠之言,同时孙坚也认为陈县人既然这么拥爱刘宠、骆俊,负隅顽抗了如此之久,恐怕最终难为他用,所以在城破之后,遂屠之,加之前被渠水淹死的,兵、民死者数万,渠为之塞,刘宠死於乱兵,因为记得荀贞数次写信建议他最好留住骆俊的性命,所以最初时,孙坚倒是没想着杀掉骆俊,但骆俊詈骂不降,孙坚的脾气来,即杀之。

    荀贞接到此军报时,未读完便大惊,待读完后,嗟叹不已。

    既是嗟叹骆俊之死,也是嗟叹孙坚屠城。

    起兵至今,荀贞从没有做过杀俘、屠城的事情,但这不代表别人不做,拿皇甫嵩来说,平定黄巾时,颍川、汝南、冀州,转战数地,所杀数十万,只下曲阳一战,获首十余万,至可在城南筑成京观,不是杀俘,哪里会能有这么多的斩获?而皇甫嵩犹能得天下人的美誉,连荀贞也敬佩他的用兵技术和私人德,——当然,这与“黄巾”是“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是“贼”,所以皇甫嵩下手不必容情。孙坚攻陈乃是“不义之战”,在时人的眼,与皇甫嵩攻黄巾是不能相的,可两者战胜之后,分别杀俘、屠城之作为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震慑余众,让造反的、不从命令的知道如仍不归顺的话,那么他们的下场会是如何。

    早在陈县被攻破前,赵昱到了陈国,陈国境内尽是孙坚的部曲,他孤身一人,只带了几个从骑,没有坚实的后盾,虽有朝廷的诏命,却在孙坚的暗示之下,没几个人肯礼敬他。赵昱尽管愤怒,然无计可施。陈县被攻破后,他第一时间求见孙坚,试图阻止其屠城的命令,孙坚却压根不见他,骆俊被杀时,他又为骆俊奔走,孙坚仍不理会。知道了陈王刘宠死在乱兵,赵昱想为刘宠收尸,将之安葬,可在死者数万,遍寻不着刘宠的尸体,最后还是因了公仇称、朱治等的建言,孙坚才令人找到了刘宠的尸体,依照诸侯王的礼把他给埋葬了。

    刘宠善弩,能十发十,也好弩,往昔藏有强弩数千张,平年间,黄巾起事,豫州郡县多弃城走,陈国之所以能独得以不乱,除骆俊平素爱民如子之故外,主要便是他这数千张强弩对国人起到了震慑性的作用,当时他亲自领兵屯驻都亭,——都亭者,顾名知义,郡县治所的亭,国人知其善射,固不敢反叛。骆俊、刘宠,一一武,两人配合得不错,如今两人俱死,却是便宜了孙坚。黄巾以来,陈国少有战事,境内灾害不生,岁获丰稔,仓储充实,粮秣很多,灭掉了陈国的郡兵,又缴获强弩、兵甲无数,孙坚的实力一下提高了一大截。

    对孙坚的喜气洋洋,赵昱只能说是怒气勃发。

    可他发怒也没有用处,目前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挂印还乡,回徐州来,或尚可出仕州府,一条是坚持在陈,如肯受孙坚摆布倒也罢了,如不肯,骆俊也许是前车之鉴。

    赵昱会做出何种选择?他没有给荀贞来信,因和孙坚的关系,荀贞处在两难间,也不好去信询问,因暂尚不可知。不过话说回来,在赴陈国任前,赵昱应已能猜得出来他到陈国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所以或许在他去任时其实他已经有了定算。

    这且不说,却说杀掉了骆俊后,孙坚大约自觉对不住荀贞的数次请求,竟是做出了一件让荀贞没有想到的事情:他把骆俊的小妻给荀贞送来了。

    人还在路,信先送到,孙坚在信先是讲了一下赵昱到陈国的情况,接着在信述及了送骆俊小妻来徐之事,他在信写道:孝远不降,吾本意从贤弟之言,遣之还乡,孝远犹詈骂不已,忿难容忍,吾遂杀之,杀之即悔,悔之不及。孝远小妻邹氏,豫章人,有孕数月矣,问其欲何所归,彷徨无言,送与贤弟处,贤弟可酌情安置。

    孙坚和曹操年龄一样大,他俩是同年生人,均荀贞年长数岁,故孙坚称荀贞为“贤弟”。

    骆俊是会稽乌伤人,他的大妻在家乡乌伤,从他在陈县的是他的小妻邹氏,邹氏现有身孕数月,当下的礼教虽前汉为强,然较之后世,仍很宽松,丈夫死后,正妻改嫁的尚且多有,小妻更多了,所以孙坚问邹氏是想回豫章的母家,还是想去会稽的夫家?言外之意,去夫家的话是为骆俊守节,回母家的话是存了改嫁之念。邹氏一个弱女子,现今战乱之际,道路不太平,不管去会稽还是去豫章都是千里迢迢,她不知所归,也是在所难免。

    而不管去会稽还是回豫章,此两郡离徐州都不太远,广陵向南,过吴郡是会稽,过丹阳是豫章,是以,孙坚干脆决定把邹氏给荀贞送来,让荀贞拿主意,也算是弥补一下没听荀贞的话,到底还是把骆俊给杀掉了的这个过失。

    此种种之事,荀贞不必对王朗尽说,王朗问的只是赵昱,荀贞便也简略答之:“元达与我亦无来,唯闻孙侯信言:元达已至陈。”

    “朗昨日闻传言,孙侯已攻破陈县,屠城杀戮颇众,元达可还无恙?”

    “元达又不在军,战事再烈,也牵涉不到他。”

    王朗叹了口气,说道:“希望如此罢”又对荀贞说道,“将军与孙侯情深,而朝廷任元达为陈相,孙侯固不致因此与将军生隙,而孙侯部曲诸将却难免会有好议论者,闻元达得任陈相之初,朗想劝他不要去任,而信未成,他竟已单车离徐。”叹息连连。

    论政治智慧,赵昱不王朗,王朗知道荀贞和孙坚交好,担忧赵昱赴任陈相会破坏徐、豫两州事实的同盟关系,难道赵昱不知道么?说他忠清也好,说他刚直也好,他非要去。

    荀贞不欲在此话题多说,一笑而已。

    离开广陵,由东阳向西,先至高山县,再往南行百余里,至鲁肃的家乡东城,此地与九江接壤,荀谌遣了吏员来拜谒荀贞,顺便讲了下九江目下的形势和情况。再从东城折返往北,行百五六十里,至淮陵,再往北是淮水,渡过淮水便是下邳的重镇徐县了。

    在淮陵,荀贞接连收到了两条军报。

    一条是兖州的,一条是荆州的。

    :

298 陈国相襄军第一(七)() 
兖州的军报是:曹操首战获胜后,刘岱指挥诸部追击,连战连胜,一气攻入了济北,然而围蛇丘不下,因转屯遂乡,意欲养精蓄锐,寻机再战,不料蛇丘等地的黄巾突然合兵奔袭,猛击刘岱的营垒,当时曹操、鲍信等诸将没有和刘岱屯兵一处,营垒各自相隔约有十余里,刘岱向诸将求援,诸将皆出,结果有的被黄巾军预先布下的伏兵击溃,有的好容易杀出阻击圈,虽是到了刘岱营外,却也已成强弩之末,只有曹操坚营不动,直等到攻击刘岱的黄巾在兖州兵内外夹击之下,攻势已疲,他才亲引精锐步骑出,一击而破伏击,二击而破围刘岱壁之敌。

    荀贞读军报至此,不觉叹道:“孟德真知兵事者,亦敢为者”

    避敌锋锐,候疲而击,这是曹操的知兵事。刘岱求援而曹操不动,这是他的敢为,须知,刘岱可是主将,主将求援而竟敢按兵不动的,非有足够之担当必不能、也不敢为。

    荀贞心又想道:“刘公山如是明智之人,或不会因此而怪罪孟德,如是不然,兖州恐将败矣。”刘岱如是因此而怨恨曹操,将帅不和,兖北黄巾又势大,那么兖州兵将必败无疑了。

    荆州的军报是:为了打开南下的出口,袁术与刘表激战於沔水以北。

    沔水,即后世之汉江。过了此水,是刘表自到荆州之后便一直屯驻所在的襄阳。刘表前已调江夏太守黄祖进驻於沔水北岸的邓县、樊城一带,黄祖在这里组建防御,迎击袁术的南犯。黄祖是荆州名将,娴熟战阵,兼有沔水北岸的刘表为其强援,源源不断地给他补给军资、兵士,袁术部与之激战连日,互有胜败。袁术终不能克,遂转攻江夏。

    一是黄祖未在本郡,二来江夏与汝南接壤,也是因为在汝南临近江夏的一些地方势力的配合下,袁术数战皆克,取平春至西阳四县。黄祖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方略,没有回兵江夏,而是由邓县、樊城出击,改积极防御为积极进攻。

    两线作战之下,袁术力有不逮,只得放弃江夏战场,转而继续与黄祖交战。两边战事不停。

    荀贞读罢此封军报,心道:“袁公路性骄豪,部属之武诸臣又少俊才,今无台相助,竟连黄祖亦不能胜。”斟酌稍顷,又心道,“公路既与台定盟,他如与刘景升相持倒也罢了,万一他真战败,我却是需得建议台遣兵助他。这南阳一郡,断是不可拱手让与刘景升的。”

    原本的历史,袁术南击刘表,北击豫州,又击兖州,又击徐州,看起来四面出击,似乎南攻北取,兵威煊赫,也的确是由此而占领到了不小的地盘,但实际,他的这些地盘,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孙坚、孙策父子及外力如吕布等得来的。

    首先,豫州的地盘本是孙坚的,得自讨董时,其次,扬州的庐江等郡是孙策打下来的,再次,之所以能击败刘备,打下广陵,是因在刘备与他相持於淮阴、盱台一线之际,他诱使吕布偷袭了刘备的后方下邳,从而才趁机取胜。

    纵观袁术本人的战绩,在孙坚战死后,他不能南渡汉江半步,被刘表击败,不得不北入豫、兖,击兖州,又被曹操和袁绍的联军击败,进攻吕布,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反被吕布夺去了他淮北的地盘,在决定其本身之前途命运的大的战役层次,他几无胜绩,最终因为缺乏一个明确、持续的战略政策,加他本身骄豪的性格缘故,落了个众叛亲离,穷途暮路,呕血而死的下场。

    所以,荀贞难免的会有“怕他非但不能击败刘表,反为刘表所败”的担忧。

    荆州的七个郡里边,南阳郡的人口最多、经济也最富裕,同时,化发达,人才亦众,可以说,南阳一郡即便抵不其余的荆州六郡,也差不了多少,——别的不说,只说人口方面,南阳辖三十六县,往昔太平时,人口达有近两百五十万之多,而如江夏、武陵,此二郡的人口才分别各有二十万多万,零陵、长沙两郡的人口较多,也不过才各百万出头,由此便可看出南阳郡在荆州的地位,乃至於海内总共所有的百余郡国,南阳也是屈指可数的头等大郡。

    故此,此郡是绝不能任落入刘表手的。

    否则,不但刘表的实力将会大增,并且他还将由此而获得北进豫州的通道,同时因不再有袁术掣肘,江夏东边的庐江、九江等扬州郡国也将会受到荆州兵的威胁。

    荀贞目前兵力不足,徐州数年间连经战乱,民力也急需得到休养,他暂尚无有足够的力量,也没有好的借口经略扬州,所以在他看来,荆、扬一带的局势最好是能保持现状,袁术和刘表互攻,两人皆无余力外图,同时,在互攻的过程,彼此削弱,这样,一旦等到机会来临,不仅在他出兵南取扬州时不会遇到来自荆州的阻力,并且还能在图取扬州后,徐徐观谋,再伺机攻取荆州。因而,他思忖定下:如果袁术真不敌刘表的话,他一定得说动孙坚援助。

    保持荆州现有之袁术、刘表相争的局面,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

    那是:荀贞知道王允将死,或者已经死了,只是长安尚无消息传到,而在王允死后,随着内乱,并、凉兵的一部分如吕布、张济,先后流窜入山东诸州,他们的部曲久经沙场,俱为悍卒,虽终难成事,可若於战阵之间,却也不易轻取,如能把袁术、刘表相争的局面保持住,为了增强实力,他两人很有可能便会各自招揽这些流窜入山东的并、凉兵,从而通过彼此的交战,也间接地削弱了这些并、凉兵的战力,对地处东南的徐州将会有不小的利处。

    荀贞深知徐州的利弊。

    利的一面是,徐州北与青州、西与兖、豫,南与扬州都接壤,一旦出现机会,便可发兵攻取此数州之地。弊的一面是,也正因为与青、兖、豫、扬俱接壤,徐州也处在了一个近似四战之地的位置,又因徐州东西地窄,战略纵深不够,天险如泰山又不在本州内,面对兖、豫这两个方向,唯一能依赖的只有在淮、泗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