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禁卫部队的主力是部署在北方,靠近京师,而汉人部队不管是在蒙古人统
率下或是西亚人(色目人)统率下,则守卫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地区。
各行省的戍军也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集中在长江下游。扬州、建康(南京)
和杭州是除京师地区以外元军以最强的部队把守的地方。这是为了要保卫运
河南端的富庶之区,因为这里要向京师供应财赋,特别是要供应税粮。以较
少兵力部署的其他地方也都是方面重镇,如四川、云南、长江中游和东南沿
海。
元朝的戍军管理得很糟糕。一位学者曾经写道,甚至到了 13 世纪末,管
理不善正使军事制度走向崩溃,而且到了 14 世纪 40 年代他们无力镇压地方
叛乱和土匪是屡见不鲜的。甚至有时派往战场进行重大战役的驻守京师的帝
国禁军,到了那时也不再是不可战胜的了。①从 14 世纪初开始,在元王朝主
力军队的地区部署上和叛乱活动的相对地少数上,其地理的相互关系是很清
楚的;到了这个世纪的中叶元军的战斗力到处在急剧衰落,而叛乱活动则有
增无已,这种相互关系就让人看得更清楚了。元王朝的强制汉人的能力——
不管它是依靠亚洲内陆的部队(包括以中国本部为基地的蒙古军队在内)还
是使用汉人职业士兵或是征自平民的募兵——在这几十年中迅速地削弱了下
来。更其重要的是,这种事实已被广大的汉人民众看得一清二楚了。
当社会变得无秩序和不安全时,一方面是居官或不居官的地方领袖们都
主动起来组织地方防御部队,并且建筑防御工事。另一方面,土匪们又利用
混乱的形势搞一些其规模和胆子都越来越大的组织。地方自卫的领袖和地方
盗匪都能够起到非法的政治作用,自己宣布独立于合法的政府军队之外,以
便最大限度地扩大行动的自由和争取支持。那些真正关心地方防御的人通常
都是代表地方精英阶层或者和地方精英集团有联系的人,但并不是必然出身
于地方精英阶层:他们总是对重新强加在头上的政府控制很敏感,虽然他们
要经常与政府讨价还价,以便继续搞自主性的自由和加强他们的领袖地位。
另外一些自治运动代表着从土匪发展为公开叛乱的某个阶段,它们也利用它
们的军事力量作为谈判的出发点来谋求合法的一官半职,以答应要和这个绝
望的政府合作为交换条件。还有一些集团是利用民间宗教和秘密教义作为自
己的凝聚力和作为自己发动暴乱的理由,在它们自己眼中和在政府眼中,它
们大多数则不具备搞这种妥协的条件。①
退化过程开始于行政官员们不能维持法律和秩序,最后导致形成各种有
组织的持不同政见者:它特别和元末军事力量的问题有关。这种退化过程使
得对全社会的正常控制被削弱,而社会秩序基本上是赖它维持的,因此取代


① 萧启清(音):《元代的兵制》'211'(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8 年),第 62—63、46—47 页。
① 这几种类型的例子是下节《中央权力的瓦解》的论题。
 



它的就只能是直接诉诸武力了。它促成了一个大变动:使平静的社会变成了
一个军事化的社会。原来农户手中不常见武器,现在到处都是。由于许多男
人开始拥有并学会了使用武器,那些最善于使用武器的人便变成了军事领
袖。每个村庄都要产生几个军事领袖,小的如今天的班长,大的如今天的连
长,人人都想有朝一日当上将军。在从 14 世纪 30 年代起的争夺军事霸权的
斗争中,从最寒微的底层产生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和几个赫赫有名的卓越军事
领袖。他们大多数人一直没有投效政府军,只是在这个或那个叛乱运动之中
效力。
一个社会一旦军事化了,要它再非军事化和恢复到统一的文官之治,得
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使所有争当全国领袖的人最后只剩下一个。用军事术语
来说,这就是从大约 1330 年起到 14 世纪 80 年代朱元璋变成重新统一中国时
为止的支配中国生活的那个过程。作为军事史,这个过程见德雷尔所执笔的
本书第 2 章。

精英阶层和政府

14 世纪中叶的几十年给中华帝国晚期的学者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历史增
添了洋洋大观的内容。对于某些人来说那是一个有希望的时代(虽然大部分
未能实现),即长期受尊敬的中国生活方式会最终战胜异族征服者的破坏性
影响。忽必烈汗在 13 世纪 70 年代完成了他对中国中部和南部的征服以后,
他曾经采取某些实质性步骤来承认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治理汉人有其高明之
处,因此他曾把一边倒地依赖蒙古军事机器的办法转变成为与文治官僚政府
充分合作的伙伴关系。他曾经庇护汉人(以及汉化的亚洲内陆人)的学者-
官员,并倾听他们的意见。1271 年,他命令著名的学者和官员设计一个礼仪
总集以指导朝廷的尊卑上下的行为,但据《元史》说,他仍为皇族和蒙古贵
族的事务保留了蒙古的习俗和礼仪。①他使用荐举的方法加紧征用汉族学者来
当官。但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汉族顾问们最重要的建议,即没有举办科举考试
来吸收官员。
1313 年,他的曾孙子爱育黎八力八达——历史上被称为仁宗(1312—
1320 年)——宣布,于 1315 年恢复宋代型式的科举考试,而指定以朱熹(1130
—1200 年)学派的经典注疏为正统学说。这在全国的汉人中间引起了希望和
满意的巨大浪潮。当仁宗之侄图帖木儿在 1328 年即位时又激起了人们更大的
希望。当他驻建康(南京)做怀王时,他跟著名的文人和艺术家都有交往。
他的庙号为文宗,所以他这位蒙古皇帝看来对汉文很有修养,这样说他是完
全可以当之无愧的。除此之外,他也企图写古典的汉文诗(有两首流传了下
来),绘画,并且写得一笔有理由令人喜欢的汉字。①忽必烈的儿子和太子真
金王精通汉族文明,如果他不是死于 1285 年(即死于他父亲之前),他就会
把这种学识带上帝位,现在却要经过六个几乎完全令人失望的君主的统治之
后,汉族文明才终于在第二位皇帝身上体现了出来。另外,如上所述,把文


① 宋濂等编:《元史》'490'(1369—1370 年;重印本,北京,1976 年),76(不标明页或叶的数字一般表
示卷、册等,全书同)。
① 赫伯特?弗兰克:《蒙古诸帝能够读和写,而且能够写汉文吗?》'166',载《大亚细亚》,新编,3(1952
年),第 28—41 页。
 



宗推上台的政变代表了蒙古人政治中“儒家”一派的胜利;这一派强调君主
的利益在于治理好汉族国家。
文宗当皇帝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在京师新立一个汉学和艺术的学术机构作
为内廷的官署,名之为奎章阁②。与此同时,宫廷内还有几位地位很高的贵族,
如马札儿台即是。他的儿子脱脱在元朝最后一个君主时期是主张以汉族方式
治国一派的领袖人物。马札儿台干劲十足地和汉族上流学者交往,聘用他们
为西席,而且在宫廷内赞助汉学知识。③到了 14 世纪,许多有特权的中亚和
西亚人(色目人)已变成了汉人文化精英中有学识、有文化修养的成员,这
表明了汉族的各种价值观有同化异族的能力。正在这时,即从 14 世纪的 20
年代到 40 年代这几十年中,有许多出身中国中部文化高度发达的心脏地带的
优秀古典学者和文人学士纷纷投效元朝廷,其中大多数人是经过荐举和直接
任命的方式来任用的,但也有人是通过新开的科举考试而得到任用的。整个
说来,年轻人继续学习古典知识,为从事士大夫的生涯作准备,他们不会相
信他们伟大的文明规范不会再度得势。在 14 世纪的前半期,私人书院兴盛起
来;精英阶层通过它们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来维持这种教育。出现了许多重
要的地区级和地方级的学术中心:浙江北部的金华强调学习经典著作以致
用,造就了一些急于在政府中想大显身手的学者。在元朝统治的最后几十年
中,这个学派培养出来的许多知名之士都前往明初的朝廷中以优异的成绩效
力,并且左右着明初的学术和政治。①
对精英集团的态度和活动的这种讨论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中国的精英
阶层一般地说来已经接受了蒙古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力图维持传统的参加政
府的方式。他们从未使蒙古封建领主们完全接受他们。甚至文宗也只统治了
四年,而且统治的效果不好。行政失误中的许多令人失望的迹象实在太明显
了,这些迹象被归咎为没有完全采用传统的方法和价值观念。不过,儒家要
人们更完全地采用传统、担负公共责任和从事建设性服务的要求一直强烈地
存留在许多精英分子心目中,虽然也有许多人被拒不录用,因而以独立特行
的方式退隐,只致力于家务和地方事务这些形形色色的个人追求。他们在元
王朝的最后年代中越来越消极了。由于不能在国家事务中享有高官厚禄,许
多精英人物贫困了下来,这就迫使他们要改换门庭,去做吏胥、教师、职业
作家、和尚和生意人,等等。这就在知识阶层和整个社会之间造成了不正常
的关系。
因此整个地说来,精英分子并没有去搞颠覆活动,发表不同政见,或者
急于公然参加反对这个受苦难的政体的叛乱。他们接受元王朝的合法性,一
直期望它有所改进,就是当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时他们也还是迫切地
希望保持自己家乡的有秩序的现状。如果说元王朝从他们这些社会的天然领
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那么,许多反对元王朝的叛乱分子——特别是
那些没有维持传统社会规范的借口的人——也没有得到他们大规模的自发的
合作。某些现代历史学家责怪 14 世纪中叶的精英阶层可耻地缺乏民族精神。


② 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阁人物》'73'(台北,1981 年)。
③ 小郎洛瓦:《蒙古统治下金华的政治思想》'305',载《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普林斯顿,1981 年),特
别是第 169 页以下。又见小郎洛瓦;《虞集与他的蒙古君主》'306',载《亚洲研究杂志》,38,1(1978
年 11 月),第 99—116 页。
① 见小郎洛瓦:《蒙古统治下金华的政治思想》'305',以及本书本卷的第 3 章。
 



当有了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异族的束缚和重建本民族的统治的时候,他们
却迟疑和消极起来,十分缺乏爱国主义的热情。更为可耻的是,在蒙古人被
逐出了以后,某些精英分子还对他们早年做元王朝的合作者或臣民这一段往
事写文章大唱赞歌。这种说法如果是用来评判元末明初的精英阶层,当然有
时代错误之感,因为它指的问题不是那个时代部分精英阶层——或者实际上
是平民阶层——的部分意识,用它来描绘对那个时代的人民来说颇有意义的
各种问题和力量,对我们倒是更为有用的。
 



中央权力的瓦解


关于 14 世纪中叶元衰落时期政治挑战和叛乱的简单的划分,提供了政治
上持不同意见者采取的下面几种各不相同的形式:
(1)作为事实上的军阀的元王朝地区级领袖。
这类领袖们经常变来变去,有时真正效忠于皇帝,有时只在名义
上效忠,甚至在不承认中央权力合乎自己个人利益时便宣布自
治。
(2)居官或者不居官的地方领袖们,他们聚集了有限的地方资源,以便
维持比较小规模的、未经官方授权的防御能力。
(3)盗匪,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用有良好组织基础的走私贩子;当政府越
来越不能控制他们的劫掠时,有些股匪就扩大他们的行动,转而
求取政治合法性的地区级的军事权力。有些人还要僭取封号和权
利,或者要元政府(它不顾一切地想赢得他们的合作)给以这种
封赏。
(4)秘密会社运动,这是有群众参加的组织。它们是民间佛教内部的松
散的明教组织,也是向往千年至福的宗教组织。它们蔑视正常的
权力源泉,显示着有能力搞黑社会的团结和与政府彻底决裂,因
此使他们的行为比普通叛乱分子更趋于极端。这个时期所有这一
类的重要活动都在“红巾”军的名义下松散地联合了起来。
上述这些类别不能用来静止地叙述叛乱运动。它们都有可能变化,正如
同形成明王朝的那个叛乱所清楚地显示的那样。那个叛乱最初也不过是一个
秘密会社运动,但是约在 15 年时间之内它就变成了“儒家”性质的王朝,迫
切地要求合法性和恢复传统。可是当我们一一列举 14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
的那些事件时,上述分类法能作为我们有用的起点。
在为元王朝效命的地区性领袖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和在明王朝崛起的历
史中肯定是这些领袖中最重要的人物的是扩廓帖木儿(约 1330—1375 年)。
他的事迹开始于他的养父察罕帖木儿(1362 年死)。察罕是突厥族主要的乃
蛮部的第四代酋长;他们原住在河南东部边境的沈丘县。自从察罕帖木儿的
曾祖父在 13 世纪初帮助蒙古人平定了河南之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就安全了。
虽然在元朝对中国居民的管理体系下他们被官方划分为中亚人(色目人),
但乃蛮已高度蒙古化;到了第四代,这个家族看来已同时被蒙古和汉文化所
同化。察罕帖木儿曾经赶过科举考试,但没有进士(即最高的学位)及第。
他有时用汉姓李。在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开的特科中,他可能用李察罕的名字
应过试。

总而言之,他的能力和他的野心都是重武而轻文的。当战乱蹂躏了华北
平原而从 14 世纪 40 年代起它又从今天的安徽蔓延到邻近的河南的时候,他
开始创建了一支保卫家乡的兵力。他接着镇压了红巾军,后来又试图在河南
建立一个地区性根据地,其首府则设在安徽河南边境上的几个流动地点上,
而在 1358 年和 1359 年竟然一度设在开封。他在 1352 年带了几百人的队伍第
一次上战场,并打了一系列胜仗;那时,红巾军正在安徽西部和河南中部横
扫各府州县,事实上没有遇到政府正规军的抵抗。朝廷自然给察罕帖木儿又
 



当官又封爵,鼓励他扩编自己的军队,准许他主管全行省。他早期的胜利是
靠与李思齐合作而获得的;李思齐是河南南部罗山县人,也是一个不安分守
己的地方亡命之徒。这两个人是地区性军阀这种新现象的典型代表,即名义
上支持朝廷的权力,但却建立独立于朝廷的自己的根据地。
到了 14 世纪 50 年代之末,察罕帖木儿是奉蒙古人旗号的最有势力的地
区性领袖,也是河南行省政府的首脑(平章),其势力已扩及山西、山东和
畿辅行省,甚至也远及陕西。他的被保护人李思齐以陕西为根据地也在西北
取得了主宰一切的地位。阴谋和派系冲突使丞相脱脱于 1355 年 1 月被解职,
虽然后来在高邮(今江苏北部)对张士诚(1321—1367 年)叛军的征讨取得
了胜利,但朝廷却丧失了它最后一位能文能武的领导成员。朝廷步履艰难地
在恶毒的斗争中运用仅余的一点帝国的权力。察罕帖木儿在各行省都有对
手,因为他们支持朝廷。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地区性领导权应该导致他去掌握
朝廷的命运,如果他有这种野心的话。但是他厌恶宫廷政治,所以他可能认
为掌握他正在华北平原建立而又在迅速扩大的、兼有文武两方面功能的政府
会更加安全。可是,华北平原的其他地区性军事领袖和朝廷中的某些成份都
妒忌他日益增长的权力。他最重要的敌人是蒙古的孛罗帖木儿(1365 年死),
即皇后的父亲和山西大都督兵农司使,他不想让察罕帖木儿享有该地区重要
的剩余粮食。他斗争的第一步是想推翻察罕帖木儿,然后消灭扩廓帖木儿;
这种活动左右了朝廷并使政府陷于瘫痪,一直到孛罗 1365 年死时为止。
察罕帖木儿很显然是僭越了皇帝的权力,以便保护他自己的利益;他忽
视朝廷的命令;他擅自任命官员和调动军队——所有这一切都是要伺机制服
孛罗帖木儿和扩大自己强大的军事机器。但是我们最后不得不承认,他其实
无意控制朝廷,也不想取代朝廷,即令他的行动有时很含糊不清,足以引起
人们真正怀疑他的目的。元朝的两位将军田丰和王士诚以山东西南的济宁为
根据地,朝廷也正在倚重他们防御山东行省,但他们在 1361 年初投降了山东
的叛军。那一年的晚些时候,他们接受了察罕所建议的赦免令。他请他们再
效忠王朝,而当他向东扩张势力时要他们受他的节制,然后将委他们以重任。
1362 年夏末,他们又和在益都与察罕对峙的叛军相勾结;益都是省会济南以
东的重要府城。当他攻下济南并向益都进迫时,他们刺杀了察罕,诡称他们
对他为国家利益所承担义务的程度感到失望。然后他们逃跑了——不是向他
们用于行刺借口的朝廷效力,反而和益都的叛乱分子勾结了起来。
虽然皇帝和朝廷因去掉了这个权势人物而私下感到宽慰,察罕却在身后
仍大受封赏,备极哀荣,皇帝在任命他的养子接替他的一切文武职位方面,
很快地满足了这位被杀者的下属们的愿望。因此,扩廓帖木儿走上了前台:
他成了察罕的权力、利益和敌对关系的接班人。
扩廓是察罕的姐姐和一个姓王的汉人的儿子。他的幼年名字叫王保保,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汉人身份的全部。察罕无子嗣,他从他的孩提时
期就扶养了他,视之为己子,像他自己受教育那样,又让他受汉人的教育,
又让他学蒙古人的武艺。和他的养父一样,扩廓身材魁伟,有英雄气质,虽
然他承受了双重文化遗产,但他对草原上武士理想的兴趣多于对汉族政治家
的理想的兴趣。1361 年,察罕曾派他运送迫切需要的粮食到京师。他受到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