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生不老的。欲长生不老,只有回归大道才是出路。而老子道德经,就是指引我们如何回归大道的。老子憎恶“可”,可道可名可欲,都是万恶之源,使人离开了永恒。为了达到永恒,回归永恒,老子才撰写道德经,指明“否”是道路,也就是无为,为那个无。这个世间只有这样治理,才能够回归大道。为了如此大的目标,无知无欲算得了什么? 
  实际来说,老子的愚民是在救民。拿刀,割下你一条腿,你很不愿意;可是,如果割下一条腿,你可以活命,这就是垂死病人遇到了救命的医生,要感谢医生,应该高兴才对吧。饿,很难受,可有的人选择了饿;打自己,很痛苦,可有的人选择了打;因为他们为了更大的目标,才这样去做的。慢慢感悟吧。 
  ——其次,老子的无知无欲,不仅是低层次的,也是高层次的,最重要是高层次的。 
  低层次的,也是最初的,是禁欲,禁知,这是修行的初步,如持戒,布施,等等。达到高层次,是不禁欲不禁知的,是禁心。心一旦达到层次,即便知,也是无知,即便欲,也是无欲。那就是所谓的为而无为,争而不争,知而不知,欲而不欲。也就是身在红尘,此心不染。也就是佛家说的不住生心。 
  人生,洗净自家心,这是脚踏实地的修行;一旦悟到此心本自清净,也就无须去洗了,因为本来也没有污染啊。达到这样地步,这个身心,这个世间还需要治理吗? 
  老子的无为,是全面的,涵盖了低层次的无为,也涵盖了高层次的无为。需要慢慢感悟。 
  老子本身,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不是说过来的。他是在道的“行者”,也是在道的“学者”。老子有知有欲,老子的知和欲,是在“心无染”根基上的知和欲。 
  修道之最初,一定要禁欲的。到达高层次后,才不禁而禁,欲也是不欲。 
  而这个最初层次,是必须经历的。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高层次的为而无为了。 
  之所以主张无知,是因为“下知有之”,知已经离道;之所以主张无欲,是因为老子知道“罪莫大于可欲”,可道可名可欲,才离道的。 
  有知有欲是离道的根源,所以,老子才主张无知无欲的。这样才可以回归大道。 
  本章,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使民有知有欲的话,民就不进取“无为”了。不无为,也就不能够回归大道。所以,老子才强调无知无欲,目的就是使万民万物归根入静,回归大道而已。 
  面对摇着大脑袋,咬定了不想回归大道者,老子默默无言。   
  三,通行本问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 帛书本“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后人修改成“使民心不乱”,多出个心字,大错。因为,不见可欲,就是否欲,就是禁欲。老子在第十六章中说“罪莫大于可欲”,所以,在此,他才提出“否欲”,反对可欲。只有否欲,民众才不会因为可欲而发生战乱。注意,使民不争,不盗,不战乱,程度上一个比一个严重,这是明显可见的啊。 
  “使民不乱”,“使民心不乱”,这两句话真的一样吗?后人看个欲字,就错以为是心,必须加上心字才说的通,搞笑啊。 
  2 帛书本“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后人修改成“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再加写进“为无为”。这样修改,又错了。因为,帛书本语句也是通顺的,前后意义是贯通的,无须修改的。这样修改,又是以牺牲原文为代价的。                    
48(通行本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经文——译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用道“无”的一面,有就不能兴风作浪,而归于无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弱者道之用也”。冲:通盅,空虚。冲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原字左石右簿)。 
  渊呵,始万物之宗。 
  (这无,是一切渊源,是原始万物之宗。渊:深远。渊字取帛书乙本,通行本也是渊字。帛书甲本原字是上竹头下寇字)。 
  锉亓锐, 
  (达到无,就挫去一切锐利而得到圆融。锉:与挫同。〈史記…楚世家〉兵銼耍铩X粒浩涞墓盘遄郑
  解其纷, 
  (解除一切纷乱而达到清静), 
  和其光, 
  (大的可见分别得以和合。光:可见之分别), 
  同其尘。 
  (小的不见细微得以大同。尘:不见之微细。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是左禾右酷似犀,脱失。根据甲本第五十六章厘定。乙本第五十六章和本章都是左王,右酷似庭字)。 
  湛呵,似或存。 
  (明明湛湛,啊,道好象是存在的。注意:这明湛不是空,而是心,是道。或:〈小尔雅…广言〉或,有也)。 
  吾不知其谁子也, 
  (我不知其从何而生), 
  象帝之先。 
  (象帝却从这里产生。象帝:一切形状物象之主,或言大象,也即是“无”。注意:老子在通行本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物,也即道生出万物,唯独望和惚两种形式,也就是有和无,望指有,惚指无。“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无呵,有呵,有什么?有了无之象。这个象,乃是最初之有,是产生万物之母。由此母,才“望呵惚呵,中有物呵”,产生了万物。可见,万“物”产生于最初之母,有“象”;而堪称象帝者,乃是象之大者。老子说:天象无形,也即大象无形。同时,象帝又是天帝所生,可见,象帝就是万物母之先的万物之父——无)。 ,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冲而用之。依旧说用无,不得。 
  1修行达到一定深度,就能够悟得道生无,无乃万物之始;无生有,有乃万物之母。所以,老子才说:道,始万物之宗。并言明,“道冲而用之”,这也就是说“弱者道之用也”。说的还是无为,不得。   
  2修行达到静,对道的体会。 
  通过无为修行,达到一定深度,达到虚无境界时,便能体会到:“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了。这是静,是无,是一,是朴,还不是道。再向前一步便是回归大道了。不过,达到虚无清静的修行层次,再上进,就能体会道:“清晰湛明啊,道好象是有,是存在着”,“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也是道所生”。这是修行境界。这些境界,都是修行过程中能够亲自证得的,说是说不来的,揣度也揣度不得。   
  二,行者无言。 
  对道德经,任何一个层次的理解都有发言权的。因为,道德经是“生活道”,“道生活”。低层次理解道德经,也是可以渐渐洗心练性的。只要进得门来,慢慢磨练,总有一天,会智慧大开的。 
  实际来说,开智慧,靠读书是读不来的,而是靠修行才能够达到的。所以,要少言多行。读道德经,学会在读经中修行自己;论辩,也要学会在论辩中修行自己;打仗,也要在打仗中修行自己;治理国家,也要在治理国家中修行自己;等等,总之,在一切生活中都要学会修行自己,学会无为不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道。 
  只要想得道,就要当脚踏实地的行者;不要当混迹世间之学者。 
  修行达到高度,即便言,也是无言的;即便不行也是行的,即便争也是不争的。慢慢感悟。   
  三,通行本问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 第一句,帛书本“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后人修改成“或不盈”。原本“有弗盈也”,简单明了。修行到用冲程度,万有皆空,也就是“有弗盈也”。而“或不盈”,改成或字,也就真让后人疑惑了。 
  2 帛书本“渊呵,始万物之宗”,后人修改成“渊兮,似万物之宗”,关键是似和始,根本不是一个含义,这样改动,害了老子本义。                    
49(通行本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经文——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把万物当作刍狗对待,知道其虚幻不真,用而不贵。刍狗:祭祀用的草扎狗); 
  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 
  (声人也不仁,把百姓当作刍狗对待,知道其虚幻不真,用而不贵。省: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观察草。本义:察看。百省:帛书乙本为百姓,可通)。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这天地之间,就象个大风箱装载着。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舆:载。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上竹头下辂), 
  虚而不屈, 
  (风箱中空虚,却又不空虚。屈: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上竹头下虚), 
  动而俞出; 
  (抽动往来就有风从虚无中生出来。动: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是谡字,把言字边换成衣补。俞:中空。〈说文〉空中木为舟也); 
  多闻数穷, 
  (贪多闻,色也;乃至穷尽其数,理也。也就是说,在天地这个大橐龠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等), 
  不若守于中, 
  (也不如守住这个橐龠之中的虚空)。   
  【笔记】 
  一,本章核心:天地声人的不仁,乃是大仁。 
  天地该是仁,声人该是仁。但老子偏指明他们的不仁,为什么? 
  注意,老子体系中,最初是道。退而德;德退而仁;仁退而义;义退而礼;最后坏至刀兵。那么,反过来就是,礼进而义;义进而仁;仁进而德;德进而道。 
  天地不仁的一面,是天地把万物看作刍狗一样虚幻不真,用时则有,不用则无,用万物而不贵万物。这是无为,由仁进到德。 
  声人不仁的一面,是声人把百姓看作刍狗。声人之行是无为处事,声人之言是不言行教,声人言行如处虚空,用百姓百姓则有,不用百姓百姓则无。知其虚幻,用而不贵。这也是无为,由仁进到德。 
  显见,天地声人的不仁,乃是大仁。因为,这正是“仁进而德”,也就是由仁字上升到德字。弃掉仁而归于德,最终可归还大道。所以,这是大仁。   
  二,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意,守中,乃是守无为,守虚无。而不是守住中间。无为,没有边与中间之分别。 
  天地之间,就象个大橐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老子告戒我们,在天地这个大橐龠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都“不如守于中”,也就是守这大橐龠之中的虚空。说穿了,也就是守无,无为而已。 
  守虚空有什么好处? 
  因为,这虚空,虚而不屈,动而俞出,不是顽空。所以,守此虚空,能复归于大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1 帛书本“百省”,乙本通行本修改成百姓,没有必要。 
  2 帛书本“其犹橐龠舆”,舆,解得通,何必修改成与? 
  3 帛书本“动而俞出”;解得通,何必修改成动而愈出? 
  4  帛书本“不若守于中”,改写成“不若守中”,追求骈文效果而已。                    
50(通行本第六章):浴神不死。 
  〖经文——译文〗 
  浴神不死, 
  (洗心归无,但觉无的心不无。浴:洗心归到无就是浴。〈礼…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神:是这无中“觉有”之心。不死:觉有,此心便不无,不死), 
  是胃玄牝。 
  (这觉无之心,就是玄牝)。 
  玄牝之门, 
  (玄牝这个门), 
  是胃天地之根。 
  (就是所说的天地产生的根)。 
  绵绵呵若存, 
  (此心连绵不断的存在着。绵绵: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左是壮字去掉士,右边是庄), 
  用之不堇。 
  (其用永不枯竭。堇:音仅,少)。   
  【笔记】 
  一,本章核心:把握玄牝,便是探得天地之根。 
  1无为不得,到一定高度,就是空无。 
  洗浴心之污垢,洗到彻底清净,便是空无。 
  2空无,不是落入顽空。 
  不是死光光,这时,还有神不死。这就是觉此空无之心。 
  3觉此空无之心,便是玄牝。 
  此心,是产生天地万物之门,是天地根。老子描述“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二,玄,第二月也。 
  玄:是修行到高度,可道之先,也就是无和有之先,对道体“无”的表述。这样表述,能够显现道不可见一面。玄,第二月也,是道用,不是道本身。   
  三,心是万物根源。 
  本初觉空之一念,也就是浴之神,是玄牝。这一念,产生了最初的有,尽管有的是空。之后,有无相反相成,产生了天地万物。所以,这最初的有就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又从玄牝中生,而玄牝是觉空的“心”,可见,心是万物之母的根源了。万物根源是心,因此才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玄牝,是道之用。不可与道混淆。   
  由此可见,不得,是洗心之妙法。   
  四,通行本问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 帛书本“浴神不死”,浴字,后人修改成谷字,大错。浴字,神妙无比,后人改写成谷字,把老子真就推入“空”中了。浴,是指修除玄蓝,也就是洗心。从小浴,直到归还江海之浴,都是在清洗心头污垢。一旦污垢洗净,也就达到静,进而归性与玄同,进而归还大道。所以,浴,既有洗净之空,也有不空之“神”,也即心。一个浴字,有如此丰富内涵。后人乱改,老子修行层次被活活抹杀。 
  2 帛书本中的胃字,后人修改成谓,没有必要。这样修改,牺牲了原本。 
  3 帛书本中的“绵绵呵若存”,修改成“绵绵若存”,又是后世凡夫牺牲了原文,换来的读来上口。 
  4 帛书本“用之不堇”,堇字。后人修改成勤字,又是大错。堇是少的含义,勤之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51(通行本第七章):天长地久。 
  〖经文——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并且久), 
  以其不自生也 
  (是因为他们不自生), 
  故能长生, 
  (因此才能长生)。 
  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 
  (所以,智慧的圣人身守弱小,己身却能占先); 
  外其身而身存, 
  (把身置之度外,身反而能存)。 
  不以其无私舆, 
  (这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不载私), 
  故能成其私? 
  (才成就他们的私吗)?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无私。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道是不生不灭的。玄生无生有,一无一有,相反相成,所以,任何事物在天地间都是对立同一的。天地不自生,那是永恒道在生天地。道是永恒,因此天地能长生。如果天地自生,根据道发挥作用的辩证法,也一定是自灭的。   
  二,圣人无私而成其私。 
  认识这样道理后,圣人,退却能先,外却能存。正是无私而成其私。 
  无私而成其私不可错解。错解虽然有错解的道理,但那不是圣人之私。比如,小失而大得,很多人这样理解老子的话,也对,这是辩证看问题,是老子吸引世间众生的手段。但,只是落在这个层次去解道德经是不够的。能站在道的高度解老,才是关键之关键。实际上,圣人的私不是“人世间”的小失大得,而是无为,回归大道。无私,合乎永恒的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 帛书本“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后人把声字改写成圣字,把芮字,改写成后字,对帛书甲本修改痕迹明显可见。而“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这句话是解释得通的,根本不用修改的。 
  2 帛书本“不以其无私舆”,后人修改成“非以其无私邪”?实际上,帛书本的文字是通顺的。                    
52(通行本第八章):上善治水。 
  〖经文——译文〗 
  上善治——水。 
  (最上最高明的治,是水之治。善:善于,擅长)。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又有争:争居众物所厌恶的低处。争: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原字酷似窗字,宝字盖下不是一撇一那,象癸字头): 
  故几于道矣。 
  (因此,水接近于道)。   
  居善地, 
  (行要居下。居要象水那样善于选择最底处,也即居下。注意:这是指为一切事,都要居下,而不居上。地:〈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心善潚, 
  (心要常潚。心要象水那样善于潚,容纳百川。潚:音速,水清澈而深广。潚: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本原字是上竹下寇,和第四章一样),   
  予善信, 
  (予人要伸。给予要象水那样善于伸张,此言要伸张无为也。予:给予。信:〈集韻〉〈正韻〉升人切。與申同。〈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裕А剐殴纾倘诵紊煲病9纾倘诵吻玻
  正善治, 
  (治我用无。自己乃至天下,实际都是“我”。正己正天下要象水那样善于无为治理。老子体系中,无,是天下之正),   
  事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