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能是有欲无欲之恒;这时的心,就是有染之心,真心变作妄想心。这样,大道便被欲望红尘所蒙蔽了,便非恒道了。众生便是如此沉迷在红尘世间而不醒悟的。 
  人问:无知无欲才是道,永恒之道为何会有贪欲? 
  答曰:修行达到无知无欲时,达到永恒,归于静,无知无欲,但知欲种子不灭。一旦因缘具足,贪欲又会产生。 
  又问:如此说来,佛与众生又有何区别? 
  答曰:众生迷欲不觉,佛则欲而不昧。一迷一觉,如此而已。 
  4可名。 
  道及道用是实,一切言说则是名,名依附于道。觉知有个道,因为道体本无,所以名之为“无”,这便是“可名”,把名当真,执著其名。老子又打世人一棒,这样的名,不是永恒之名。这是对当时所谓“学说理论”的一个无情否定。 
  5万物父母——无和有。 
  无和有同出于大心,名字不同。因为逻辑上无在先,所以老子把无叫做万物之父;有在后,这最初的有乃是无,但万有却由此而生,所以老子把有叫做万物之母。 
  6无和有的父母——玄。 
  发用之道,因为道不可见,无形无相,所以,老子把发用之道叫做玄,取玄不可见之意。玄出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所以,老子把玄叫做“众眇之门”,众指一切有,眇指无。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产生的。   
  二,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基本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说:真心本明(真心即老子所说的“道”)。 
  真心自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 
  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了)。 
  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摇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世界。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 
  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说话,所以不能相比。   
  三,“可道”之辩。 
  “道可道也”,很多人把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 
  1道德经中,道和名乃是一实一名,分的十分清楚,一个是道及道用;一个是符号言说。 
  老子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他所推崇的“道”字去表述的。纵观道德经帛书全篇,从上德不德开始,直到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乃至到最后第81章,所有表述“道不可说”之含义的,都是用“无名”或“贵言”来表述的。 
  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句话对比,明显可见,老子是把道(相)和名(言说)又相提并论的。如此看来,老子不可能把这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说”的含义的。因为“说”,包含在“名”的概念外延中,文字言说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的。这句话中,哪个“道”字解释成“说”,都是混淆了老子的“道”和“名”。而老子的道和名,从来不是混淆的,所以,老子的道字,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2,更为关键的是,帛书本多出个“也”字,这个也字,把从古至今的诸多种把道理解成说的解释,都彻底推翻了。 
  这个也字,是表示肯定语气的。那么,按照人们平常把道当成说来理解的话,就成了:“道,是可说的,不是永恒的”,这和老子一再强调的“道恒无名”的本意显然是相悖的。 
  有人说,多出个也字,也可以解释成:“道,是可说的,但那可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注意,看似有理,实际无理。因为,那个转折语义是不存在的,是随意加上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老子真想如此表述的话,按他的语言习惯,也一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这点文字水平,老子还是有的。 
  退一步,老子真是表述“可说之道,不是永恒之道”的含义的话,由于前44章都用“无名”表述“道不可说”的,在第45章,老子也一定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而不可能写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再退一步,老子就是表述“可说之道,不是永恒之道”,仔细分析的话,这和第45章主题根本是不相关的,前后文义是脱节的。 
  如此看来,老子的道字,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3“可道”,真正含义是这样的: 
  可:认可,肯定,也就是执着。道,永恒不变之道。可道:认可也即执着道,这时,恒道变成非恒道,真心转成妄想心。 
  道。其体,是恒道,原本“不可得”(修行到玄同境界,自然悟得,道不可认知不可获得。简单比喻,不能设想用眼睛能看见那个“看见”,并说出是什么形象,这样要求显然是无理的。道,也是如此)。 
  道。其用,是非恒道,众生错以为 “可得”。 
  体用本一,分而为二。不可得,才是一;可得,就是二。因“可”道,才变作二,产生非恒道。 
  众生以为可得,得什么?得无(道之体,无形无相),得有(道之用也)。最初得无,所以,无是万物之父;因无得有,所以,有是万物之母,实际,此有还是无。由此,体用双分。有无产生相反相成的辩证运动,进而产生天地万物。   
  4世间众生之病: 
  是把一切“当真”,也就是“可”,也就是“肯定”。开眼便“可”,执著一切“有”,不舍不弃,迷惑其中,众生才不醒其梦。 
  可道,就是执著相; 
  可名,就是执著言说。 
  这就是众生痴迷处。说众生痴迷,是因为众生认定的“可得”本来便是错觉,实际是“不可得”的。修行达到玄同境界,就能够实证这一事实真相。 
  可也即执着世俗的道和名,是众生不得解脱的根源,所以,“否”是修行门径。这样,才有老子“不得”“无为”的主张。 
  老子否定了世间所谓的“道”,否定了世间一切“理论学说”,指明有个永恒者。这是老子的智慧,是老子超人处。   
  四,道者,心也。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可见,永恒的道发挥作用,就是“欲有”,“欲无”。有此贪欲,才产生可道。这贪“欲”是大道发挥作用之根源。   
  前文的一个可字,这里的一个欲字,可见大道之本体是心。万物由心而生,这心不是普通的世俗心,而是老子所说的“浑心”,也就是大心。万物即心,心即万物。   
  五,通行本问题: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后人为了达到骈文读诵效果,把四个也字都删掉了。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断句都出现问题。这样修改,是愚蠢之举。 
  2 帛书本“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后人依旧删掉也字,目的也只是一个,达到骈文效果而已。“万物之始”,改成天地之始,不妥。 
  3 帛书本“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后人依旧删掉也字,以求骈文效果。恒字改成常字,避汉皇帝讳所致。眇字改成妙字,大错,意义大变。“以观其所噭”,删掉所字,四字对四字,还是追求骈文效果;噭字改成徼字,是错改,因为无和有相对,眇和噭相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 帛书本“同胃玄之,有玄”,后人把胃修改成谓,把有字修改成又字,也是不妥。胃改成谓,失去原文模样;有改成又,这样叠加又字,很容易使人理解成玄上加玄。而实际含义则是“玄生有无,再生有无”。之,取生义。 
  更可笑的是,修改者自己对原文解释不通后,在同胃后加进两个字“之玄”,一切大变,导致后人以为无和有就是玄,就是道。害死老子,害死道德经。 
  3 众眇之门,修改成妙字,也是理解上出现偏差。众代指有,眇代指无,眇修改成妙,则一切都偏了。   
  参考:《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1最初的无。 
  道,是无知无欲的,是永恒不动的,是独立不改的。这就是“恒道”。老子说:“道恒,无名” 
  不动中,忽然起念“可”道,也即“肯定”“认可”有个道。这时,永恒的不动,永恒的独立不改,便被彻底打破了,恒道变成了“非恒道”。产生了最初的人们“认知”的道,那就是“玄”,也即“无”。因为道是不可知见不可名说的(道德经中多有所述),所以,人们只能见其“无”。 
  注意:道体本无,也即是说道无体,不要错解成“无”是道。无,是道的产物。第一章,可见,道,生出非恒道,也即生出无和有。第二十一章,可见“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也即无和有,都从属于道。本章又说:“道之物,唯望唯惚”,说的还是,道,生出万物,唯有望和惚也即有和无两种形式。只不过,最先生出无,由无生出有。 
  所以,老子把无叫做“万物之始”,叫做“万物之父”。这无,也即“道生一”之一。 
  2次生的有。 
  这无,反观之就是有。有个无。这个有,就是最初之有。此一有,生出万有。所以,老子把这最初之有叫做“万物之母”。 
  注意,此有,乃是从无而生。 
  3有无之相生。 
  无,到极处反生有;有到极处反生无。这就是老子有无相生的观念。那么,由最初之有,再生无,那就是无无,反有。如此循环往复,有无相生相灭,自然演化出天地万物。                    
46(通行本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经文——译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天下都知道美了,并且为美,也即有为其美,到一定程度,就恶了,不美了。已:〈增韻〉語終辭); 
  皆知善,訾不善矣。 
  (同理,都知道善,应该就不善了。善:善于,高明,工巧。訾:〈禮…少儀〉不訾重器。「裕А滚ぃ家玻!
  有无之相生也。 
  (有生无,无生有)。 
  难易之相成也。 
  (难成易,易成难)。 
  长短之相刑也。 
  (长反成短,短反成长。刑:折杀)。 
  高下之相盈也。 
  (高,过则为下;下,过则为高。盈:〈正韻〉盈縮,過曰盈,不及曰縮)。 
  意声之相和也。 
  (抑,顺下就是扬;扬,顺下就是抑。意:与抑通。〈徐澹弧狄娭锻庠灰狻R猓q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声:声张,扬。和:〈廣韻〉順也,諧也)。 
  先后之相隋。 
  (长圜之先,转而会成长圜之后;反之亦然。隋:〈正韻〉圜而長)。 
  恒也。 
  (永恒如此)。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 
  (既然如此,声人处事就是处无为之事。声:声望,声名。声人:同圣人)。 
  行不言之教。 
  (行教就是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 
  (本在万物之前,而不自封为始。昔:假借为昨,从前,过去。《周礼…酒正》二曰昔酒)。 
  为而弗志也。 
  (有为而心却无为)。 
  成功而弗居也。 
  (成功而心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因为不居,所以,才能不去,才能永恒)。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为,才永恒。依旧探寻不得之根源。 
  1有为,必然走向反面。 
  天下都知道美,并且去有为美,就恶了。同理,善恶,有无,长短,高下,等等,一旦有为,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 
  2为什么会走向反呢? 
  道,一同生出无和有,这是无和有“同一”的根源;无和有“异名”,这是无和有对立的根源。可见,老子体系中,世界原本便是这样对立同一而存在的。只要道之源头在,有无就一定相反相成,万古不休。道,是永恒的,由道决定的二边对立统一存在也就是永恒的了。老子辩证法,是道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什么是无为? 
  无为:修行之最初,是禁止作为,这就是无为,或说为无。如持戒,布施,等等。当修行达到高层次时,即便有作为,有为,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无为。这样的无为,就是为而无为,也就是“为而弗志也”。 
  ——什么是不言? 
  不言:修行之最初,是行而不言,做行者而不落言诠,这就是不言。当修行达到高层次,即便言,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不言。高层次的不言,就是言而不言。 
  言与行都能心守虚无,也就是抱一,守朴,这样处事就是无为;这样说话就是不言。这就是圣人为我们在行与言上做出的榜样。所以,才说圣人“处事无为”,“行教不言”。 
  ——为什么老子要求我们“无为不言”呢? 
  注意,这实际是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也”,也就是用弱,用无为,也就是不得之德。这样,才不至于反也即反道,才不至于离道。   
  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声人处事能够为而无为,行教能够言而不言,所以,便能做到不居之一边。正因为不居有,才能“不去”,也就是才能真正“有”,这“有”就是指永恒之道的有。 
  回归大道,能够达到永恒,是人生真正奋斗目标。   
  三,通行本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第一句帛书原本没有之字,没有斯字,修改后,多出这两个字,没有必要。 
  2第二句,帛书原本没有“之为善”三字;斯字,帛书本字是訾;显见,修改者是照应改动后的第一句,为了读起来上口,才如是改动的。殊不知,字一动,意义也在动。比如訾,是思的含义,而斯,成什么了? 
  3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五句,帛书本都有之和也两个字,后人修改都去掉,也是为了读起来上口。这实在没有必要的。这样的修改者,流于表面,当然是要埋没道德经的了,实际上,也埋没了。刑字改成形字,本来可通,没有必要修改的。盈字改成倾字,也无必要。 
  4帛书本“意声相和”,通行本改写成“音声相和”,这是错误的。因为,意和声,乃是抑和扬;意声相和,是说抑和扬是同一的。改写成音声,意义大变。 
  5声人,修改成圣人,也没有必要,因为,声人也是常用的。 
  6帛书本“万物昔而弗始也”,后人不解昔字,或以为昔字不妥,修改成作字,也错了,因为昔字没什么不妥。而作字却不妥,这是修改者万没想到的。 
  7帛书本“为而弗志也”,后人把志字修改成恃字,也是错误。 
  8帛书本“是以弗去”,后人改写成“不去”,更没有必要。                    
47(通行本第三章):圣人之治,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经文——译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贤才,使民不为之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重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显现肯定欲,也就是否欲,禁欲,从而使民不乱。见:〈廣韻〉露也。可:〈說文〉肯也。乱: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字是上草头下师字)。 
  是以声人之治也, 
  (因此,有声望的圣人之治。声人:圣人), 
  虚其心, 
  (令其心不多思), 
  实其腹, 
  (令其吃饱了), 
  弱其志, 
  (令其没有大的志向), 
  强其骨。 
  (令其有很强壮身体)。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这样做,就是经常使民众无知无欲。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使民有知有欲,民就不进取无为了,如此而已。敢:〈說文〉進取也)。 
  则无不治矣。 
  (这样无为治民,就没有不治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可见,还是宣扬不得之德的重要。 
  上善之治,乃是水之治。老子学水之治,以不得之德治理民众,令民众无知无欲,敢于无为不争,民众才得到根本治理。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圣人之治,圣人之治,效仿了水之治。 
  只是看到治理国家民众,需要如此治理,还不是高层次;能看到修行自心自身也需要如此治理,这才是知老子者。   
  二,老子愚民吗? 
  老子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是典型的“愚民”。只不过,老子的愚民要加上引号。 
  ——首先,老子的愚民,目的是令民回归大道,这是帝王都难企及的大好事。而无知无欲是回归大道手段,有知欲则离道甚远。为了这样大的目标,我们做不到无知无欲吗?肯无知无欲的,就是修道,就是行在大道之上,最终必然回归道。有多好?真是不可言说的。人生只有一世,这是普通人看法;修道人则知道人是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欲长生不老,只有回归大道才是出路。而老子道德经,就是指引我们如何回归大道的。老子憎恶“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