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楚科奇海进行了14个站位的考察。这阶段的考察目
的何在,实施的结果如何?我作为人民日报社的记者采访了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
海洋局二所副所长赵进平研究员。

    记者:进入北冰洋伊始,海冰外缘线偏南开始困扰着考察队。因此,我们只好
临时增加14个站位,在楚科奇海中的浅海进行一阵研究。这是不是勺我们当初的计
划是不符合的?

    赵进平:不是。制定本次北极科考的计划时,临时增加的这14个站位实际是存
在的。不过,这些站位位于俄罗斯的专属经济区内,我们向俄罗斯提出过申清,但
直到我们出发离开上海时,仍没有得到答复,我们只好不再提及。

    记者:那就是说,这些“临时增加”的站位不是“聊胜于无”了?

    赵进平: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研究的是北冰洋与太平洋的水交换,交换是通过
白令海峡进行的,楚科奇海在海峡北口,白令海处在南口,两大洋水团的交换实际
上表现为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的水交换。我们原定的那些更靠北的站位,实际上是给
俄罗斯人看的,我们的真正目的就是研究这个区域。

    记者:在冰海中艰难先进的那些天里,有好几个站位实际上没有到达,会不会
影响我们的考察效果?

    赵进平:考察队对楚克奇海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已经取得的数据令人振奋,利
用这些数据和白令海即将取得的数据,将完全满足研究“北冰洋和北太平洋水交换”
主题的需要。

    记者:我们还将第二次进入北冰洋,按计划还将在楚科奇海域进行五六天的考
察,目的是什么呢?

    赵进平: 我们北上时,在白令海域沿西经170度北上时,再重复上一次的数据
采集过程,做完冰站返回时,第二次重复这一条线的数据采集。那么,我们将获得
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很有可能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论文。

    记者:我们花这么多人才、物力不远万里来考察,不是为了做一篇高水平的论
文吧?

    赵进平:我们早己指出,研究北极的关键目标是研究全球变化过程,主要是针
对全球气候变化。早期的气象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发生在我们国土上的气候要素的
研究。近20年来,气候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个全球问
题,不可能通过对中国局部的研究得到解决。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是
至关重要的,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物质和热量在相当大的和度上调控着气候系统。影
响中国气候系统的因素很多,气候和旱涝灾害的变化难以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海洋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异。

    记者:这么说是不是有点笼统,给人一种大而话之的感觉?

    赵进平:具体地说,海表温度是气候研究的主要指标之一。海表温度的变化不
仅仅是太阳照射的结果,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洋环流。海洋中的环流有时被形象地
比喻成海洋成海洋中的大河,如果按流量计算,大洋环流比陆地上的河流要强大得
多,形成海水浩浩荡荡的迁移。大洋环流携带的巨大的热量(或“冷”量)改变着
上层水的温度,从而改变着气候系统。

    记者: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赵进平: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位于北纬41度的美国城市波士顿是大西洋沿海
城市,冬季的严寒很有名;太平洋沿海城市西雅图虽然位于更高纬度,却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成为美国最佳居住城市。原因就在于,来自大西洋北方的拉布拉多寒流
直接影响波士顿的气候,而西雅图的气候却由于来自北太平洋暖流的热量而改善。

    记者:洋流如何影响中国气候?

    赵进平:对中国气候系统影响最大的海区当属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的暖水
来自赤道海区,那里强烈的太阳辐则使海水温度超过30度,贮存了大量的热量。在
大洋风场的驱动下,赤道海水沿太平洋西边界向两极流动,并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在
西边界大大加强, 形成流速达每秒2米的强流,就是著名的黑潮,因其高温海水中
包含大量营养物质呈墨色内得名。黑潮经菲律宾和台湾沿海之后到达中国海和日本
东岸,与上覆的大气发生强烈交换,成为中间气候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记者:那么,我们只研究赤道上的的黑潮就可以了,还跑到白令海上干什么?

    赵进平:我还没说完。黑潮虽然强大,但却不能向北长驱直入,因为它在北纬
43度左右与来自白令海的寒流会相遇。这股寒流名叫亲潮,亲潮与黑潮相比是个小
弟弟,流量小得多,名气也不如黑潮大。但是,亲潮那冷森森的高密度海水征服了
黑潮,使黑潮与亲潮交汇后不得不转向东方,开始它流向北美沿海的长征。在它流
经的浩瀚大洋,遍布着进行战略转移的海水,迫使气候系统作出调整,以适应海洋
的流动。而且,这种流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黑潮与亲潮动态平衡、此消彼长
的结果,二者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气候系统的变异。

    记者:哪一只“上帝之后”能够改变这两支强大海流呢?

    赵进平:改变黑潮的主要作用是发生在赤道的过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它
们可以使黑潮的流量改变50%以上。改变亲潮的是北冰洋和北太平洋通过白令海峡
的水交换过柞,水交换量变化势必改变白令海的环流,引起亲潮流量的改变。如果
亲潮变得弱小,黑潮就要不可一世,气候就不能稳定了。

    记者:听说我国去年的特大洪水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作用的结果。

    赵进平:赤道太远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不可能直接影响我国,而是通过黑潮
来影响我国气候的,1998年的洪水就是这种影响的例子。同样,北冰洋和北太平洋
的水交换直接影响亲潮,也是影则我国气候系统不可低估的因子。一般来讲,白令
海的海平面要高于楚克奇海,太平洋海水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流向北冰洋。来自太
平洋的暖水进入北冰洋后将加速海冰的融解,造成海冰冰盖面积的缩小。海冰消退
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大加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影响北冰洋的大气环流,并通
过上升气流引起大气系统的南北热量交换,从而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中国近海的气候
系统。因此,研究两大洋水交换竟有着一石二鸟的效果,谁都难以低估估这种水交
换的意义。

    记者:对厄尔尼诺我们都听说很多,科学家对它的机理也研究得比较透澈,关
于两大洋的水交换,以前还没听说过。

    赵进平:其实,对白令海峡水交换的研究全世界都不多,冷战时期,白令海峡
是美苏对峙的最前沿,谁也顾不上研究水交换。直到1998年美俄才联手观测通过白
令海峡的流量,这一计划正在进行中。我国没有参加这一计划,因此还不能直接测
量水交换。但是,由于通过白令海峡的流量改变了白令海与楚克奇海海水的温度和
盐度分布,温度和盐度数据中包含了水交换的明确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数值模式计
算一段时间内水交换的量值与分布特证,并考察水交换与其他大气、海洋要索的密
切关系。

    记者:我们不厌其烦地在各个站点进行温度、盐度和深度测量,就是为这个目
的。

    赵进平:没错。可以说,要想实现对我国气候变异的预报,今天的考察是不可
缺少的。这次考察表明中间科学家在两大洋水交换的科学问题上已经走向国际舞台,
开始雄心勃勃的进取。

    记者:你是个海洋物理学家,我们讨论半天,居然都是关于气候的,让人觉得
当今科学的发展确实已经不是孤立的了。

    赵进平:研究海洋竟然是为了解决大气的问题,似乎有点儿头疼医脚的味道,
难免令人惊讶。但是,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海洋,肯定没有充沛的降水。没有绿色的
植被,就只有风沙弥漫的荒凉世界。因此,谈到海洋对气候的调控就不该是不应该。
是大海带给我们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感谢它。

 
第三章 重返白令海



    0718(BJ0719)与时间赛跑,考察队做好迎接大风浪准备


    得知考察队调整计划时,记者向气象专家谢思梅问起白令海的状况,她不无忧
虑的说,我们作业的地方在北纬56度到61度、东经177度到西经171度之间,正处于
北半球西风带,平均风力都在6~7级以上。我们来时经过那么,正是风平浪静,狂
风大浪为我们闪了个空,我们刚过就变得大浪滔天。根据刚刚收到的气象云图,现
在那儿的风力在7~9级左右,作业非常困难。

    今天下午,雪龙号南下白令海的路上,这位被称为“雪龙号千里眼”的专家高
兴地说, 从8号开始形成的的、影响那片海区的阿留申低压被称为锚式低压,一旦
形成就像抛锚的船一样,轻易不会离去。但根据刚刚收到的气象预报,阿留申低压
从今天起东移,我们两天后将到达的作业区域会有一段难得的好天气。

    但她也说,好天气能维持几天还很难说。起码十几个小时以后我们经过白令海
峡时会遇到一个弱气旋,风力在6~7级,船会遇到开航18天以来最大的巨浪。船长
已通知大家做好物品的固定工作,如笔记本电脑、相机等用完必须收到包里或箱子
里,并要放到地板上而不是桌子上;台式机和仪器都必须用绳子或胶带固定好。

    即将进行的白令海作业共有42个站位,计划所用的时间15天。时间紧迫,考察
队制定了精确的计划,精确度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据介绍,白令海中的作业位置3/
4水深都在3000多米以上,因此不可能像在楚科奇浅海区一样4个组同时作业,否则
缆绳会绞在一起。 计划中每个站位先由海洋物理组取样,缆绳一上一下要1个半小
时:然后左舷、后甲板同时作业,还得2个半小时;最后进行拖网作业,每次要2个
小时,42个站位中有19个要进行拖网作业,这样一来站位作业的总时间就是(1。5+
2。5)×42+2×19=206小时,站位问船的跑航时间以15节的平均速度计算,总时间
就是312小时,整整13天。

    考察队做好了在白令海中遇到特大风浪的准备,计划中专门留出了两三天的机
动时间,因为在特大风浪中只能做抗风浪航行,什么作业都不能做。

    在楚科奇海中十几个站位的考察任务主要是由大洋组承担。由于冰情不好,船
的航行极没有规律。每到一个站位,大洋组的队员就得作业,不分白天黑夜,也不
管睡觉还是吃饭。而按预定计划,下一阶段应该是海冰作业,主要由海冰组和大气
组承担,大洋组的队员本可以喘息一下。没想到马上转战白令海,还是他们的主战
场。海冰组的队员主动找到大洋组,要对他们进行人力支援,受到热烈欢迎。


    0719(BJ0720)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


    7月19日, 在船开往白令海的途中,考察队大洋组作了一个“中国首次北极考
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的报告,主要是向记者介绍考察成果。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处长秦为稼主持报告会,并介绍了楚科奇海
考察计划的组织实施。其他报告人及主题还有:

    “物理海洋学考察”:矫玉田,大洋组组长,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沉积物考察”:程振波,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浮游牛物考察”:李超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底栖生物考察”:郑凤武,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表面和近海面大气二氧化碳考察”:王伟强,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三所;

    “海水化学考察”:金明明,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洋同位素化学考察”:陈敏,博士,厦门大学;

    “海洋初级生产力考察”:蔡平河,博士,厦门大学。

    整个报告持续了约45分钟,楚科奇海海洋考察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⒈物理海洋学:主要考察楚科奇海海水结构与循环。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
海冰与海水相互作用。北冰洋海洋环境变化等内容。共完成15个温盐深测站作业,
采水成功率99%, 获取温度与盐度资料6Mb;完成了温度与盐度的走航观测,投放
抛弃式温度探头12枚,温盐探头8枚,获取资料3。8Mb;考察期间连续记录了多普勒
声学剖面测流数据100Mb;完成了走航表层温度、盐度的连续观测。

    ⒉化学海洋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考察期间获取了14个站位二氧化碳样品60个,
测定溶解氧、 二氧化碳通量和营养盐数据320个,采集水团同位素示踪水样10个,
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样品63个,用以了解北极特定海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对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测定叶绿素和初级
生产力数据495个;获取碳14样品60个,氮15法测新生产力40个,氚细菌样品9个,
能够准确评价北冰洋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细菌生产力的水平,阐明生物生产力
的分布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氘、氧18样品82份,利用镭226、镭228(样品7个)的
分布计算水体的水平涡动扩散速率,区分研究海域不同流系的边界。获取总有机碳、
总石油烃、难降解样品44个,为研究北冰洋有机地球化学的背景提供了基础数据。

    ⒊海洋生物学:进行了浮游动物垂直拖网13次,浮游生物垂直拖网13次,微型
浮游动物拖网44次,并进行了浮游生物采集和浮游动物关键种生物生长过程现场实
验研究,获得浮游生物量样品19个,桡足类肠道色素分析样品13个,微型浮游动物
样品44个,进行了浮游动物现场活体培养实验2次,获得桡足类产卵率实验1次,以
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及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数据5个, 进行了浮游生物高速
采集器的走航拖网5次, 表层叶绿素走航采样19个,为进一步研究北冰洋浮游动物
关键种群动态及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资料。获取底栖生物样
品30种,细菌样品39个,基因样品14个。

    ⒋海洋地质学: 获取14个站位的表层样,计22箱斗,获得5个站位的柱状样地
质样品,其长度分别为298cm(C3站)、305cm (C5站)、60cm(C7站)、301cm(C8
站) 、300cm(C9站),为探讨研究北冰洋的沉积物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地层结
构以及气候环境记录等问题提供分析数据。

    对上述一连串数据,局外人很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从大洋组队员兴奋的脸
色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的重要性。

    当7月13日雪龙船刚进入白令海峡时, 根据北冰洋冰情,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及
时作出了调整站位的决定,通过增设站位、扩大作业范围,加强对楚科奇海的考察。
这些测站涉及北太平洋水流入区、近岸流区和部分冰层窿盖区,对了解楚科奇海环
境结构、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海冰对海洋过程的影响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6个测站在冰厚1~2米的7-8成浮冰区,雪龙号考察船经历了极为艰难的航行,
保证了考察的站位质量。大洋组队员在冰区克服海冰密集造成的困难,积极寻找机
会,船只反复调整姿态,保证了预定数据的获得与仪器的安全。作业期间大洋组队
员共同努力,发扬吃苦耐芳、团结协作和连续作业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楚科奇海
14个站位的科学考察,取得了大批宝贵的海洋数据,为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
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船就这样悄无产息地出来了。到达北纬66度33分时,我像上次经过一样,半夜
上到驾驶台。只有值班的船员,大家都在睡梦中。在白令海的风浪中回想平静的北
冰洋,感觉那几天犹如轻烟般模糊。当时真应该停止中的一切活动,仔细观察冰上
的一举一动……如果雪龙号就此打道回府,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会后悔一辈子。


    0720…1(BJ0721)现代渔夫,撤下白令海上第一网


    晚饭后,秦为稼头戴线帽、身背摄影包,急急忙忙往甲板上赶。我和他开玩笑:
“小秦,你这是出差赶火车呢?”他凑到我耳边,压低声音说:“鱼快上来了!”
我明白是开始试验拖网作业了。于是拎起相机,也急急忙忙地往后甲板赶。

    白令海是北太平洋上资源最丰富的渔场之一,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作业场
所。但这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到底怎么样,我国一直没有第一手资料。因此,调查白
令海的渔业资源,成为本次科考的重要内容。

    我到时, 网已经放到水里了。后甲板上有一个高高的A形架,网通过这个架子
用地质绞车一点一点放到大海中, 这时船也将速度放到了4节左右,慢速航行。秦
为稼告诉我, 这次调查专门买了4只鱼网,价格高达50万元。由于网绳的材料是进
口的, 因此比一般鱼网贵得多。网是放到水下330米深,网的口径是一定的,一定
的时间内,船行走的距离也是固定的,通过这几个参数,就可以计算出这个点的资
源情况。前几天船上就进行过一次拖网试验,但网怎么也打不开,今天的放网很顺
利,比前次大有进步。

    “有没有鱼?”不一会儿,几十名队员都过来了。看来大家对能看到活蹦乱跳
的鲜鱼兴趣挺大。有人还开大声问:“拿桶了没有?”

    “船上的声纳反映,现在位置的鱼群密度属于较稀少。”

    鱼群密度一般分为四等:密集、较密集、较稀少、稀少。看来今天一定能捞上
来些鱼,多多少少而已。但负责拖网作业的张勋和陈冠镇显然没这么乐观,他们紧
抿嘴,不时看一下表。他俩来自农业部东海水产所,其中张勋是大学毕业,在中水
公司的船上到西非捕过2年零8个月的鱼。

    8点钟, 绞车又开动起来,开始收网了。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