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不潇洒!

    电脑正常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厌其烦地仔细记录这场灾难(其实还有很多
细节,实在太累了,只好略去),是因为电脑把我折磨得有点神经了。


    0716(BJ0717)雪龙号冲出重重包围,北冰洋上庆祝60大寿


    由于不断遇到大片大片的厚冰,雪龙号不得不时时调整航向,尽全力完成科学
考察计划。

    按照出发前制定的实施计划,雪龙号将先完成在楚科奇海开阔水域的海洋、大
气综合调查,16个拟定站点分布在北纬73度到75度之间。

    进入楚科奇海后,科考队发现,由于受洋流和气旋的双重影响,考察船不可能
马上到达73度以北的位置。 7月14日,根据冰情,大洋组讨论并经首席科学家批准
后, 考察队临时增加14个站位。第1到9个站位的实施还算顺利。7月15日下午,在
驶往第10个站位时,考察船遇到了厚度在10米以上的大面积冰坝。雪龙号破冰能力
只在1。1米左右。 当时大雾重重,能见度仅10米左右,站在船头看不清船尾。经过
十几个小时的停顿之后,雪龙号在船长的亲自指挥下,调转船头,向南开了10海里,
又向正东方向前进了约40海里,然后沿西经174度线继续向北。C10站位临时改到了
同一纬度但向西移一个经度的地方。

    7月16日1点25分到达新的C10站位,停船作业后雪龙号沿北纬71度向预定的C11
站位前进。记者在驾驶台看到,船长袁绍宏亲临指挥,在发布左转30度、右转70度
之类的命令时,他间或吃一块饼千充饥。下午,在从10号站位驶向11号站位的途中,
再次遇到坚冰阻挡,袁绍宏乘直升飞机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冰情侦察后,决定向北纬
70度40分、西经170度方向前进。

    北极的冰与南极不同。南极的冰非常平整,就像我们平时结冰的湖面。而北极
冰由于洋流的作用,造成冰的互相碰撞挤压,形成了不规则的突起。放眼望去,高
高低低,如丘陵地带。船从大块的冰上过,给人的感觉就橡汽车走到颠簸的山路一
样。桌子上的东西乱跳,并撞在一起发出叮咣的声响。这虽然与在风浪中的摇摆有
所不同,但还是有少部分人感到恶心。

    所谓的破冰, 实际上是船依靠强大的推力“爬”上冰块,冰就会在2万多吨重
的压力下破裂。但遇到特别大而厚在冰块,船的推力就不够用了。这期间,考察船
主机尾轴推力轴承曾发生连续3次漏油故障。 此前,在来时的路上己漏过一次油。
每次都得停船检修。

    7月17日凌晨, 考察船在浓雾和重冰围困下仍然破冰前进到北纬70度的位置。
船长袁绍宏激动地说:“这是中国船只确史以来到达的最高纬度(包括南纬)。”
在终于驶离冰区之后,船长说:“我们最后离开的这一片冰区直线距高只有50海里,
我们却航行了整整3天。 ”在这几天的航海日志上,“航向”和“航速”一栏上大
都写着“不定”。船长告诉我,他坐过的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动力是雪龙号的7倍,
可以在北冰洋中如入“无冰之境”,一直航行到北极点。末了船长叹息一句:咱们
的造船水平还是不行!

    到17日早上7点, 雪龙号己基本摆脱坚冰的围堵,向着预定目标第11号站位前
进。

    在冰海中的曲折并没有影响大家的情绪, 船时16日,北京时间是7月17日,正
好是鄂教授的60大寿。

    身体健康,永远健康!

    晚餐时, 考察队员们齐声高呼口号, 向来自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鄂栋臣教授
“祝寿”。算上这一次,鄂栋臣己是第四次出征极地,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地基上都
留下了他描绘的印迹和汗水。“我搞极地测绘已经整整15年了!”

    两天前,我就采访了鄂教授,下面是整理的当时的谈话。

    问:我国第一次北极科考和第一次南极科考您都参加了,有什么不同感受吗?

    答:1984年,我国第一次赴南极科考并建立长城站,我负责测绘工作。那次一
出东海,风浪就大得不得了,哪有现在这么平稳。当时我们坐的是“向阳红10号”,
船体很宽,但重心太高,那艘船是文革时用“多快好省”的方法造出来的,质量不
高。走在半道上,储存的油就漏了出来。整个一层走道全是油,大家赶紧端着脸盆
全出来了……

    问:您觉得15年的极地测绘在您60岁的人生和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答:我人生价值的80%以上,都在这其中体现了。我是江西人,从武汉测绘学
院念了5年后留校任教, 很快“文革”开始,学校被合并,因为是“红五类”而进
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任教。但真正搞业务是从南极考察才开始。国家因此也给了我太
多的荣誉: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

    问:那么在您的研究成果中,最得意的是哪一项?

    答: 用“土” 办法制作拉斯曼丘陵地图。这个丘陵是中山站所在地,面积在
100平方公里以上, 从没有人绘制地图。人离开中山站,没有地图寸步难行,更别
说考察了。制作地图的正规方法是航空摄影,但我们经费不多,租不起这一系统。
我们仔细琢磨后,想出一个省钱的办法,用十几米长的红布,在大地上做出十字标
志,租来澳大利亚的直升机,把120相机装在吊绳洞口向正下方拍摄。南极夏季短,
租飞机只能见缝插针, 趁人家自己站不用的时候去租,两个夏天才完成100多张照
片。我把相片带回学校,测量了镜头的跨度值,用计算机计算照片的重叠度后,把
地貌准确地描述出来。 这幅1:10000的小像幅地图是中国自己在极地航拍的第一张
地图。

    问:在以往的南极考察中,什么东西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

    答:建长城站的苦和建中山站的险。首次去内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建长城站,
我们带的是塑料帐篷,支在海滩上睡觉。一觉醒来时,帐篷被风吹破了,门也不见
了,满身满脸都是雪。我们太累了,每天要干近20个小时的体力活,包括从码头上
搬东西。好几次,我站着就睡着了。长城站建好了,我们也该回去了。站前广场上,
500多个人在上船前给国旗敬礼,每个人都流下了热泪。

    建中山站时,我们的船差点被冰山打烂。当时,我们坐的是“极地号”抗冰船,
没法破冰,被隔在离岸很远的地方。20多天过去了,大家都很着急。7月13日晚上,
趁着涨潮, 船从冰缝里挤过去了,靠到离岸500米的地力。我作为16名先遣队员之
一,先到了岸上。船上也组织敢死队,准备强行卸货。忽然!听见拖拉机一样的轰
响,一个十几平方公里大、几晨米厚的小冰山从大冰山上滑下来,向船冲了过去,
溅起的水花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升上天空,卡车一样大小的冰块不断飞到岸
上。

    我们十几个人一起跪在岸边,对着被挤在冰缝中的船号陶大哭。我们以为船上
100多人全完了。

    事后知道,当时的船长魏文良察觉到了冰山冲下来的前兆,命令船起锚,主机
发动一一这救了大家的命, 船被冰山向前冲了200多米,挤在岸边的冰上。否则,
船必翻无疑。


    0717-1(BJ9718)看见北极熊,引发一串胡思乱想


    7月17日(北京时间18日),下午2点,广播里忽然传来船长的声音:“大家注
意, 船的左舷发现北极熊!”我早上6点刚睡觉,正迷迷糊糊似醒非醒,一下子就
从床上跳了起来。穿上衣服、抓起相机就冲了出来。大家已经涌到了船头,一个个
趴在船边伸着脑袋看。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空隙,却怎么也看不到。两边的人指
给我看,还是不行,急得左边的彭鹏直跺脚:“我来帮你照!”

    厦门电视台的于海青急中生智,让一名船员帮他用摄像机先对着目标,他自己
才找着北极熊。过了差不多七八分钟,我终于看到了,北极熊太远了,它在船的正
前方约500米的地方来回溜达,毛色和夹杂黄灰色污物的雪如此相近。

    “还有一只!”大家惊叫起来。果然,在船的左前方还有一只。这一只近得多,
它正朝我们张望。远看过去,脑袋像熊猫,可屁股又大又圆,像头大象。

    船悄无声息地慢慢向前挪,试图靠得更近些。北极熊对这种“伎俩”似乎不屑
一顾,它迈着悠闲的步子,晃晃悠悠地向更远处走,走两步回一下头,始终和我们
的船保持相当的距离。

    我的相机长焦头是350MM的, 况且看不清楚,大部分人只能连声叹息,摄像机
可以拉得很近,从从容容地拍一段。回来后,迫不及待地再看一遍四川台拍的带子,
队长陈立奇给出两个断语:第一,这头熊有两岁;第二,它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很好
奇,本来想绕船一圈,看个究竟,可浮冰缝隙太大,过不来。

    两只北极熊相距约有几百米,它们的关系无法确定。不过,北极熊要到4~5岁
才成年,开始谈婚论嫁。看起来个头有些差别的这两只熊如果是“夫妻”,肯定就
不只两岁。北极熊体态笨重,身手却非常敏捷,我们看到它们偶尔轻松地在浮冰间
跳动。现在是夏季,来到食物较为丰富的冰区边缘大概是觅食。

    由于过度捕杀,北极熊已变得非常稀少,北极地区的国家70年代签署了保护北
极熊的公约,严格控制买卖、贩运熊皮及其制品。但目前北冰洋北极熊总量己很少,
平均每700平方公里才有一头。 我们一次看见两头,实属不易,本来大家都做好了
看不见北极熊的准备。在今天的航海日志上,郑重地记载了这一“事件”:14点46
分,北纬70度29分、西经167度31分,发现两只北极熊。

    最初的激动冷静下来,我有了一番胡思乱想:

    如果有人到你家里,一看到你就大惊小怪地跳起来:“快来看呢!”你会不会
觉得这人有毛病?可在北冰洋上——北极熊的老家——看到两只北极熊,大家全都
跳起来,甚至兴奋地怪叫起来,你能觉得我们这一群人都有毛病?看见北极熊成为
我们这一次北极科考出发18天以来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看完熊回舱,新华社聂晓阳飞速写就一篇特写:“你好,北极熊!”一溜小跑
去报房发了稿。然后喘口气说:“我是全船第一个发布这一事件的人!”

    报务员小龚却说,解放日报的老李比你来得早。刚才广播里一通知大家出来看
北极熊没两分钟,老李就来打电话,直接用声音把这消息传给了晚报。再晚些反馈
的消息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了发现北极熊的镜头。

    正要出版的船上小报《北极探索》暂停,白山杉风风火火地跑来找我要北极熊
的照片,要换到一版。几乎每一个记者的灵感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包括本人也用充
满激情的语调把这件事作了细致的描述,并作为当日的主要新闻发了回去。

    之所以成为事件,是因为北极熊的老家没人了。

    手上一本资料中有两个数据: 第一个数字,北极熊的总量是20000头,听起来
好像还不少。 第二个数字,平均每700平方公里的冰面上才有头北极熊。而中国同
样面积的国土上生活着10万人口。

    看见熊时,一名女队员大声喊:“你好,北极熊!”大家还一厢情愿地推测,
这两只熊本来想靠近考察船看看,可是浮冰间缝隙太大,过不来。其实北极熊是游
泳和潜水的好手, 一口气游几十公里没问题。当时气温在0℃以上,也不存在天太
冷不敢下水的问题。 我们的考察船以0。4节的速度试图悄无声息地靠近时,北极熊
却扭头走掉了。

    我如果是北极熊,肯定会扔下句话:“好个屁!上次我遇见一个气味和你差不
多的家伙,身上居然披着我二大爷的皮!”老队员说,在南极,企鹅随处可见,甚
至会好奇地跑到你身边来。我也看见他们拍的照片中,大都是企鹅与人和睦共处的
场面。

    北极熊并不是见人就吃。据资料介绍,北极熊跟在人的身后或者趴在一边观看
科考队员工作的场面时有发生,只有感到生命受威胁时它才全向人类进攻。可惜我
们船上的队员有很多人多次去过北极,但也是远远地看一眼充其量不过多看过几次
而已,谁也没有过和熊相处的经历。

    企鹅与北极熊则待人类的态度截然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对待它们的态
度完全不同。当然,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们的价值不同,谁要
你北极熊长着那么一身好皮毛呢?如果昨天那两头北极熊遇见的不是我们这只考察
船,而是猎人的船呢?那种距离完全在步枪的射程之内。那么,从数字角度讲,14
00平方公里之内的北极熊将就此绝迹。


    0717-2(BJ0718)临时调整计划,雪龙号离开楚科奇海


    17日(北京时间18日),下午4点23分,雪龙号到达北纬70度28分、西经167度
09分。由于冰层太厚,原定的第13个站位无法到达,考察队将此处定为新的第13号
站位。作业完毕,雪龙号驶到冰区边缘。

    这几天,雪龙号只能只缝插针。7月14日,雪龙号航行15小时,航程100海里,
平均航速6。7节。15日一天断断续续只走了90海上。昨天航行27海里用了16个小时,
折合每小时3。1公里,比骑自行车还慢。

    船时7月7日下午7点,北京时间18日下午3点,雪龙号已驶冰区,考察队全体负
责人会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船所处的位置是北纬70度34分、西经166度49分。
有可能的方案有两个:一是继续进行第14个站位的作业,这样新增14个站位的作业
就全部完成。然后雪龙号东去加拿大,在奥克托亚图克港提前与“全球华人北极行”
团队会合。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南下出北极圈,先进行白令海以渔业资源调查为主的
作业。

    半个小时后,考察队召集全体会议,陈立奇宣布,队里已做出决定,调转船头,
出北极圈,进白令海,先进行13到15天的作业,然后再回北冰汁。第14站位的作业
将重回楚科奇海,在更北的地方进行。

    雪龙号这一去一回,将增加660多海里的航程,燃油也会多消耗100多吨。为什
么科考队要调整计划?陈立奇讲了三个原因:

    第一,北冰洋上的冰站和冰缘作业要在具有一定深度的海洋中进行,最浅也要
500米。 由冰情不好,前一阶段的作业都是在楚科奇海的浅水区进行的。雪龙号破
冰能力有限,要到达北纬72度以上深海区域是不可能的。

    第二,雪龙号目前的状况不够理想。雪龙号出发前,进行了几个月的大维护,
费用高达800多万。但由于这艘船是苏联解体之际制造的,质量上留下了一定隐患。
很多配件己买不到,影响了船的维护。据船长介绍,以出航来已多次发生漏油故障
的主推力轴承为例,这根长13米、重50吨的轴承,精度要求在25丝以内。国内船厂
根本没有制造能力,甚至拆开后都无法按要求的精度装上。上海没有一家船厂敢接
受雪龙号的维修。

    今年11月,雪龙号还将执行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一船两站的任务。长期处
于大强度破冰状态,担心会对船有所损伤。曾坐过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去过北极点
的袁绍宏说,他们船的破冰能力是雪龙号的7倍。

    第三,此次,科考队在楚科奇前一阶段的科考已取得了预定的成果。十几个站
位的科考取得了一批数据和样本,为一下阶段的考察打下良好基础。按首席科学家
助理赵进要的说法,一次专项的楚科奇海科考也不过如此。

    如果雪龙号能顺利再返北冰洋,争取进到北纬74度以上进行海冰气联合作业,
从7月中到8月底,首尾两个阶段的冰区考察总时间比最初计划大大延长,应该能达
到更好的科学目标。

    全体队员开完会,又将记者们全部留下,专门开了个会,要求大家先不要发稿,
因为这是个重大调整,赶上北京周末,还没来得及向海洋局领导请示。如果领导是
从报纸上得知计划调整,岂不麻烦?

    当时有记者提出疑问:队反复强调这是个正常调整,如果故意推迟一天报道,
会不会反过来引起猜疑?队领导也感到应认真对待,于是拟出了一个“新闻稿”,
让大家统一口径: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开始实施白令海测区科考任务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 “雪龙”  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7月13日上午10时
(船时)穿过白令海。雪龙船进入楚科奇海后。立即展开了全面的第一个测区调查
和观测。 4天来,完成了14个站位的大洋调查、系留气艇和探空气球的气象和大气
化学观测。

    目前,北冰洋海冰分布南界在71°左右。雪龙船自15日进入海冰区后,大都航
行在7-8成浮冰中,虽能连续航行,但由于当前所遇到的北极海冰厚度大、硬度高
且冰脊较多,船速受到很大的限制,做站的效率也明显降低。

    考虑到楚科奇海测区科考任务基本完成,而目前北冰洋冰情尚无可能实施深水
区海/冰/气相互作用考察, 因此,考察队对计划测区进行了调整,雪龙船将于7
月20日进入白今海,利用15天时间完成白令海测区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的综合调查。
完成白令海观测任务后, 雪龙船将于8月5日前后再返回到楚科奇海北部用3大左右
时间完成冰缘区工作。之后,按原计划前往加拿大奥克托亚图克港,与加拿大户外
运动协会进行北极考察经验交流。 在结束加拿大活动后。于8月17日回到楚和奇海
北部北冰洋计划作业区寻找适当位置用9天左右时间完成永久海冰区的联合冰站考
察和野外冰雪、海洋站位取样和观测工作。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1999年7月17日


    与科学家对话: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冰交换与中国有何关系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楚科奇海进行了14个站位的考察。这阶段的考察目
的何在,实施的结果如何?我作为人民日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