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暴君的伟大-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胡戟的《运河访古》文集中《千古功罪说炀帝》这样说道:“评价炀帝,最好先去大运河上走走”。是的,只有到依然在流淌着的大运河上走走才能感觉到大运河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才能知道杨广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的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才能对那为此以沉沦了千年的杨广说一声谢谢。

    无任是谁动手修建大运河这样浩大的工程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谁建都会被骂的。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所以秦始皇和他一样被人骂为暴君。然而世人对于杨广的魄力和勇气也有不少的赞美之词,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人拿杨广和大禹来比,足以说明唐人对杨广修运河的功绩是万分明了的。事过几百年到了宋朝时候发大水的时候这条千里隋堤还救了成千上万家人的性命。王安石在《白日不照物》诗中云:“隋堤散万家,乱若春蚕箔。”

    说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决不为过。后世的许多人说,因为大运河,隋加速了它的灭亡。但是就像秦,是短命的,可它留下了长城。隋,也是短命的,可他留下了大运河。秦以后,有强汉。隋以后,则有盛唐。而隋以后的中国,再没有类似从三国到南北朝如此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泛的大分裂,都是因为有联系南北的大运河。

    杨广干的,绝对是一件超乎时代的伟大工程。因为超乎时代,使隋如同一支火把,匆匆将自己燃尽。因为伟大,使隋如同一支火把,为后世留下光明。即使依然被误会,但是杨广开创的南北大运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是后代造史者想诋毁所掩盖不住的。因为它的存在就是铁证,不像其它原始史料被销毁。

    如果历史再来一次,或者杨广能够在历史的大业四年再选择一次,我相信那个想成就圣王之业的杨广会依然坚定不移的把大运河的运河的开凿完,但是重来的他应该会听听宇文恺的意见,把步子放的更慢一些。可历史不会重来,历史的选择早在千年前就交叉而过了。!!!!!本章好像很多是应用了别人的文字!!!!!!!!!呵呵呵收藏收藏
第五十九章 美丽西域
    跃过千里草原

    穿过大漠风沙

    静静等我

    可是你骄傲的胡杨

    饮尽葡萄美酒

    反弹一曲琵琶

    一路丝语

    都是你翩翩的飞天

    我要踏破戈壁。。。。。。。

    充满着深情的歌词是赞美那有着动人心弦风景与传奇历史的西域,西域的风景就像歌词里的千里草原、万里沙漠、戈壁,而西域的传奇历史就是从它的名字开始。

    西域,似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是指甘肃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现在讲“西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广义”是指除狭义以外的、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况的《前汉记》即已说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秦汉之际,匈奴族在北方草原日渐强大,到公元前209年冒顿为单于后,国力更强,大力向四周扩张。在平定西域,又北服丁零、鬲昆、薪黎等国后,匈奴所控疆域从原来的河套、阴山,扩大到北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西至天山南北,东至辽东平原,南至河北北部及山西、陕西北部的黄河以东以南地区。其辖区内的各民族皆隶属于匈奴,“并为一家”。西域诸城邦小国最早见于汉代史籍的记载,当时号称三十六国,以后又分为五十余国。这些“国”其实就是以一个或几个以城市为中心而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城邦。分为“城郭之国”,即以定居农业为主的城邦;以及“行国”,即以游牧业或畜牧业为主的城邦。每一城邦中都有“王”及各级官员,有平民、奴隶。各城邦之间相互隔离,往来较少,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这种局面为匈奴征服并控制西域诸城邦提供了有利之机。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强大实力,于是在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胜后,匈奴右部王的活动中心已迁至天山东部一带。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张骞的两次通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联系西域的一些势力抗击匈奴。虽然其目的没有达到,但却一方面使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更为深入,另一方面扩大了汉朝在西域各地的影响,从而为汉朝击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并最终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汉朝势力最初进入西域后,虽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掌控西域,但由于汉朝政府有着较为成熟的统治方式。在统治方式上,注重政权机构的建设,将中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等,变通地实施于边疆地区,打破了西域地区“无所统一”政治格局,从而把西域诸国有机地纳入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之内。同时,汉朝发达的经济,也对西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内地与西域经济的互补与交流,最终导致西域的经济与内地的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一旦确立,就相对比匈奴在西域的统治更为稳固。

    公元前108年,应西域乌孙昆莫(王)之请,汉武帝将宗室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昆莫,几年后,细君公主去世,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04年将另一位宗室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昆莫。汉朝与乌孙的关系愈益密切。

    张骞通西域之后,汉王朝派往西域各地的使者和西域各国派往汉朝的使者络绎不绝,各族商人也频繁地往来于内地和西域之间。在当时人烟稀少、道路艰险的情况下,为了保障这条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汉王朝政府于公元前101年设置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人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应出使西域的使者。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派驻西域的第一个官员。

    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侍郎郑吉率兵在车师(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命郑吉护鄯善(今罗布泊一带)以西南道,即统管天山以南各地。不久以后,匈奴发生内乱,理应继承单于位的日逐王先贤掸被人篡权后又遭排挤,于神爵二年(前60年)秋率万余众投附汉王朝,汉派遣郑吉迎接日逐王,并封其为归德侯。匈奴势力退出西域,匈奴的“僮仆都尉”自此而罢,自楼兰经车师前部的西域北道得以畅通。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每年的俸禄是二千石粮食。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外,还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原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官员,派兵驻守并屯田,统计当地户口,推行汉朝的政令等等,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它由此奠定此后历代中原政权管理西域的基础。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造就了在中原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增进了西域诸城邦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也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西域各地对中原政权的认同。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西域局势发生动荡,但西域一些小国仍派人至中原,请求中央政府派遣西域都护,反映了西域诸国对中原政权的信赖与对中原政权的忠诚。甚至在东汉灭亡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许多城邦国仍保留着汉朝颁发的印信。

    西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近400年的动荡纷争、民族大融合,到了中原地区的隋代时期,已经主要处在草原突厥政权的控制之下。

    隋杨坚时期,中原与西域在政治方面有一定的交流,这因为隋朝杨坚时期为了对付当时实力强大的突厥。在长孙晟的建议下隋朝杨坚始终奉行“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政策,这是一种积极的防御策略,所谓“远交近攻”,就是联合距离隋朝较远、对隋朝威胁较小的部落或属国,进攻距离隋朝边境较近、对隋朝边疆威胁较大的突厥部落。所以杨坚为了对付强大的突厥曾经派人出使过西域,远交西域诸国以牵制突厥的南下势力,至于效果历史几乎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从强大的突厥在隋的打击下一步一步走向没落就能知道杨坚的远交近攻策略是正确有效的。但是终杨坚一朝都没有对西域做出更深更全面的举动,可以说杨坚一朝对于西域只是有联系没有多大的交流,而杨坚也没有经营西域的打算。

    到了杨广即位后,比父亲更具有雄心的杨广则改变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模式,开始全面的、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经营西域。收藏啊
第六十章 欲图西域
    现在讲起西域历史,尤其是讲西域与中原的交流时,很多人都会想到最早出使西域的张骞、弃笔从戎的班超还有就是路过西域的唐朝和尚玄奘大师,没有人会想起其实在隋朝杨广时期有一个也很出色的西域与中原交流使者,他就是裴矩。

    裴矩,字弘大,原名世矩,后来因避讳李世民而去世字。河东闻喜(今山西)人。在历史上裴矩被认为是“佞于隋而忠于唐”即奸臣,这很大的原因是他跟了一个被历史认为是旷古昏君杨广所致。但是其实裴矩是非常有才能而且为中华大民族的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跟了一个被我认为是雄才大略的帝王杨广,是杨广给予了他尽情发挥他才能的舞台与空间,让他在历史的书页上写下自己最为辉煌与骄傲的一笔。

    裴矩的个人经历是比较复杂的。他首先任职于北齐,在北平王手下当了个兵曹小官,后转为高平王文学。北齐灭亡以后,他也无官可做了。在杨坚任北周定州总管时,他被召升为记室。等杨坚做北周丞相时,他又在相府记事室任职。隋朝建立后,裴矩升为给事郎,参预平陈之役,继而经略岭南,北抚突厥族启民可汗,又与牛弘等参定隋礼,“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后转吏部侍郎。杨广即位后,裴矩甚受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参掌朝政,并称为“五贵”。裴矩一生有很多的作为如参与平陈战役、经略岭南、北抚突厥,但是我觉得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杨广经营西域。

    从裴矩经营西域后,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中断了的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得到重新疏通,这让中国更是走上世界,也让世界更是了解中国。

    自汉亡以后,中原战乱不息,中原政权无暇西顾,汉张骞、班超开创的中西交通,阻断日久。隋朝统一后,十数年间,天下太平,国富民殷,“通西域”又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隋“通西域”的决策人是雄心壮志的皇帝杨广,但具体策划执行者却是大臣裴。

    在当时隋朝富裕,西域诸多胡人都到隋境张掖做买卖。杨广派吏部侍郎裴矩掌管这件事。裴矩知道杨广有经营西域的雄心,所以当做买卖的胡人来了,裴矩就探询西域各国的山川地理和风俗,国王以及百姓的风土人情,服饰仪表,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共四十四国,这本书记载有当时西域四十四国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物产及姓氏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并绘有地图,地图上面包括了西域所有重要的地点,从西倾山开始,纵横连亘将近二万里。从敦煌出发,到达西海,共分为三条路:北路从伊吾起,中路从高昌起,南路从鄯善起,总汇到敦煌。

    《西域图记》为当时杨广以及中原人们了解西域的情况,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尤其是《西域图记》记载的关于丝绸之路中段北道的情况,使人们知道了从敦煌到伊吾,经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车师后部(今吉木萨尔),过伊犁河,至东罗马,而后到达地中海道路的新消息。这本书虽然后来失传了,但它的主要内容已转录在《隋书·西域传》中,《西域图记》的序言则收录在《隋书·裴矩传》中。时至今日,《西域图记》仍是后人们研究新疆历史的重要资料,甚至对中亚史、西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裴矩把西域的人文地理风情都有了收集成书后,便入朝对皇帝杨广做报告告诉杨广西域是可以经营的,为此他对杨广说:“凭借着国家的威德,将士的骁勇,渡过汜水,翻越昆仑山,易如反掌。但是突厥、吐谷浑分别统辖着羌人、胡人的国家,因为他们的阻挡和抑制,所以西域之国不能来朝贡。如今由商人秘密送来很多诚恳的书信,翘道盼望,愿成为大隋的臣属。倘若降服并占有他们,务必要认真安抚管理。只须由朝廷派出使者,不必动用干戈,诸蕃国从属于我们以后,吐谷浑、突厥就可以灭掉了。使戎狄、华夏融合为一体,就在此一举了!”

    裴矩经营西域所表现出的出色与远见,让有开疆扩土之心的杨广听后大为高兴,赐帛五百段,每日让裴矩到御坐旁,亲自询问西域的情况。通过裴矩地一系列的了解再加上杨广本来就有开疆扩土的雄心,于是他后来更是决心要开通西域,并将筹划处理西域的事务都委托给了裴矩。

    杨广“通西域”,主要不是诉诸武力,而是依靠外交和经济手段。当时采取的基本外交方针就是“咱以厚利,导使入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裴矩多次往张掖、敦煌,与高昌、伊吾等国接洽,大业三年(607)的时候裴矩引致西域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吐屯是突厥官名)等入朝。

    为了配合裴矩在西域的外交活动以及加快对西域的统治步伐,杨广在军事上也给予积极的协助,即为开通西域扫除突厥、吐谷浑两大障碍。

    首先就是对付突厥,这里成为隋朝开通西域障碍的突厥是西突厥而不是已经完全臣服的启民可汗**。在大业初,西突厥的可汗是泥厥处罗可汗,名阿史那达曼,泥利可汗之子,母亲汉人向氏。泥利可汗死后,达曼即位。仁寿三年(603)的时候,达头可汗败于隋朝,投奔吐谷浑,泥厥处罗可汗趁机占据西突厥之地,后成为西突厥的大可汗。他虽然无力与隋朝抗衡,但是对付西域诸多小国却是没问题的,所以西突厥就成为了隋朝杨广经营统治西域的障碍了。

    久在西域的裴矩在收集西域情况的同时,很出色的顺便收集了一些西突厥的情况,他发现西突厥的泥厥处罗可汗非常想念自己在中原的母亲向氏,原来向氏在开皇末年的时候随丈夫一起入朝朝拜杨坚,后来遇到到头可汗与隋朝的战争后就被留在中原一直没有回去。裴矩于是向杨广建议利用他母亲来招抚西突厥。

    大业四年(608)二月初六,同意了裴矩建议的杨广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携带着诏书慰问并谕示西突厥的泥厥处罗可汗。一开始泥厥处罗可汗自以为是西突厥大可汗,见到杨广的使臣崔君肃时态度就很是傲慢,接受诏书时甚至不肯起立。崔君肃就对他说:“突厥本来是一个国家,中间一分为二,每年双方交兵打仗,打了几十年的仗而不能互相消灭,其原因是明显的,双方势均力敌。但是启民可汗率领其部落的百万之众,卑躬屈膝,对大隋天子称臣的原因是什么呢?正是因为对可汗您的切齿之恨,不能独自制服您,而想要凭借大国的兵力,共同灭掉可汗您啊。朝中群臣都想接受启民可汗的请求,天子要是允许了,出兵就有日可待了。只是可汗的母亲向夫人,惧怕西突厥国被灭亡,每日早晚守在宫门,哭泣着哀求着,匍匐在地谢罪,请求皇帝派使者召见可汗,让可汗入朝归附。天子怜悯向夫人,因此派使者到这里来。现在可汗既如此傲慢,那么向夫人就成了诓骗天子,一定会被在闹市杀掉,并将首级传示西域各国。天子发动大隋的兵马,借助**的人力,左提右挈以夹击可汗,您的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为什么要爱惜行两拜之礼,而丢掉慈母的性命呢?吝惜说一句称臣的话,而使国家社稷成为废墟呢?”泥厥处罗可汗听了此话,惊惶四顾,一跃而起,流泪再三道歉,跪在地上接受诏书,并派遣使者随崔君肃朝贡上等好马。
第六十一章 先谋吐浑
    说实话,杨广的使臣崔君肃的威逼泥厥处罗可汗使得其归顺隋朝,终究于当时隋朝如日中天的国力使得泥厥处罗可汗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处境,所以在崔君肃的威逼利诱之下只好选择投降归顺。

    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