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暴君的伟大-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就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杨广在巡视北方后便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所以在北巡回到洛阳后与大业四年(608),“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在大业七年(611年),杨广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三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杨广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

    大运河的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这个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的大运河就像长城一样饱受争议,而下令修建它们的皇帝更是因这伟大的项目工程被中国的历史公认为是暴君,哪怕认为他们是暴君的后人们依然在享受他们修建的工程所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如果当时的人们骂他们的皇帝杨广是暴君的话是可以理解,甚至是没有骂错的,但是后人在享受杨广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却依然在骂杨广是暴君就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杨广开凿大运河是确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难以想想的死亡,所以骂他是暴君是没有错是应该的,但是它给后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好处与利益,后人应该同情甚至感激他而不是继续的骂他,不应该在夸奖运河带的利益的同时狠狠的骂上开凿它的杨广几句。

    从大业元年(605),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征民夫改造邗沟。到大业四年(608),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在到后来大业六年(610)沟通江南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整个施工设计,是由隋朝时期最著名的工程家宇文恺统筹规划的。本来在宇文恺最初的计划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塘江5大河流,建立一条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在宇文恺的最初设想里,这个浩大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步骤,他都考虑得非常详细,比如开凿的河道两旁种上柳树以保护河道,又如他给杨广建议不宜一次性调动太多民夫,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证每年动用民夫总数不超过20万人,而且凡是参与劳役的民夫,都由国家出粮给予补贴。宇文恺根据自己的规划设想整个大运河工程是计划11年全线贯通,但奏报送上去之后,杨广嫌慢了,是的11年对急进的杨广来说真的太久了,所以在杨广的大笔一挥下同意了宇文恺所有的设想后唯独把大运河工程的期限缩短到了5年。!!!!!!!!!收藏收藏!!!!!!!!
第五十七章 运河作用
    为此杨广开凿大运河期间共调动民力250多万,前后只用了六年的时间,是人类古代工程历史上的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当时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泪。仅参加劳役的250多万的人就有100多万在开凿大运河的工地上死亡,至于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当时运河周围的民生,因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征调参与劳役,这几个省份的生产一下子陷入瘫痪,虽然杨广自从即位开始几乎都在免除天下的税收,但因为大运河开凿而家破人亡和倾家荡产的在大运河波及到的这几个省份比比皆是。

    后宋代有人专门写了一本《开河记》来描写了修河民工以及大运河波及到的地方人民悲惨生活。文中写道,杨广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杨广还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虽然这是后人编写的传奇小说,但是不可否认当时有无数的人因为大运河的开凿过着痛苦悲惨的生活。所以当时的人骂杨广恨杨广是可以理解是没有错的,杨广确实是对不起他们。

    无任当时的人们和后人怎么骂杨广怎么否认杨广,他们都找不到否认杨广做出开凿大运河决定是错误的理由,于是后人在否认杨广的时候总是可笑的认为杨广开凿大运河完全是出于自己游玩天下的私心作祟。可是千年来的事实证明杨广的决定是多么的伟大,是多么的需要。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或洛阳,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其实从隋朝建国以后,开凿运河就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重点。杨坚在位的“开皇之治”时期,隋王朝就曾数次发动大规模的运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从建康到苏北的河道,在陕西疏通了渭水至长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肃河西地区,也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河西地区在唐朝时期能够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时期打下来的。而说到大运河的开凿,早在杨坚开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请求开凿运河,以削减税粮运输成本。隋朝平定南陈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赋税激增,但是大量的赋税运送到北方,长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税法,百姓税粮的运送成本,即“损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担,在杨坚时期,仅是江南地区的税粮,分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其要缴纳的“损耗”,竟然是赋税本身的九倍。而随着隋王朝不断拉拢突厥、吐谷浑等部族,赏赐日益增加,对于南方税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减少运输成本,成为自杨坚开皇时期开始持续十多年的呼声,在杨坚在位的后十年,有关请求开凿运河的奏章,从朝廷到地方累积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颖、杨素之类的重臣。可以说,在当时,开凿大运河,是一个举国上下的呼声,并非杨广自己的心血来潮,更不是别人所说的那个为了自己的游玩天下。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继隋而起的大唐王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富庶的王朝之一。它之所以如此强盛,除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几个杰出皇帝的英明领导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大运河的充分利用。

    在唐朝统治时期,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但是当地的粮食生产却日渐衰退,根本不能满足长安居民的生活需要,利用运河从南方调运粮食就成了养活偌大的朝廷的最佳办法。武则天甚至干脆长期住在洛阳,就为了离运河近一些。唐朝初年,大运河每年运送的粮食不过20万石,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粮食的运输量迅速增加,最高达到一年700万石。不仅有粮食,各地运来的其他土产也是应有尽有,堆积出一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盛唐气象”。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藩镇割据,河北、山东的地方军阀不把朝廷当一回事,财政上大搞独立,北方的财源因此断绝,唐王朝财政收入更是依靠转运东南地区的粮食、物资。江淮地区差不多负担封建王朝赋税来源的百分之九十,那么多财富几乎全靠大运河转运。所以历史学家们认为,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大规模的内乱,唐朝在大部分国土失去控制后,之所以还能够维持150年之久,多亏它还掌握着这么一条大运河。

    后来的宋朝就更是围绕大运河转,北宋定都开封之后,开封一跃成为全国的水运中心。每年通过大运河由江南运到开封的粮食,一般都在五六百万石左右,多时还曾达到800万石,超过了唐朝的漕运量。至于金银、布帛、香药、茶叶和其他土特产品就更是不计其数。东京开封也因此成为北宋商业城市极其繁荣的典型代表。

    像大运河的开创者杨广一样,北宋的统治者也让大运河承担了很多军事任务。从立国之日始,北宋便一直面临着严峻的边境形势,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发动不下几十次侵宋战争。面临这种危险的局面;北宋政权不得不加以重兵驻守在西北三路,每年要消耗巨额军粮。这种战备运输全都仰仗大运河。!!!!!!!收藏收藏!!!!!!!!!!!
第五十八章 后世运河
    可以说大运河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北宋王朝的发展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到了北宋后期,爱好艺术的宋徽宗硬让人从江南搜集大量奇花异石,利用大运河运回开封,甚至影响了运河粮食物资的正常运输,以蔡京为首的一帮奸臣也为了自己的私欲,胡作非为,破坏了河运的正常制度,结果导致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的危机。等到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将河运的秩序恢复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金国的大军已经直逼城下,北宋灭亡了。

    在一片混乱的大逃亡中,宋高宗赵构在临安(现今的杭州)建立了南宋。为什么把都城建在杭州?因为杭州是运河的另一个集散中心。于是北宋时通过运河向北运往开封的江淮米粮,现在调转方向,都运到了大运河的最南端杭州。运河仍然是只剩下半壁江山的赵宋王朝的经济基础,源源不断即将各地上供的财富运往临安。

    占领了半个中国的金国人也没有忘记利用掌握在手中的半条运河,他们学着宋人的样,把淮北的粮食运回了北京。于是好端端的一条大运河被南北对立的两个王朝拦腰截为两段,虽然仍然被视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命脉,但是已经失去了沟通南北的作用,再也不能将全国的经济中心与政治、军事中心紧密联结。所以,无论是金国还是南宋都无力抵御蒙古骑兵的猛烈冲击,相继陷入崩溃灭亡的命运。元朝统一中国之后,断裂的大运河被重新缝合起来。

    元朝对大运河做了一次大手术,将隋朝开掘的运河航线拉直,航程缩短,全面开通了京杭大运河的航路,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这五条大河连接起来,空前有力地发挥了沟通南北经济的作用,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大都。这就是大运河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

    元朝的统治者们太倚仗大运河的输血功能了,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运河竟然成了自己的命门。元末,黄河泛滥成灾,洪水退去之后,厚厚的淤泥造成了大运河堵塞。这就如同动脉出现了血栓,朝廷慌了手脚,征调大量民工疏浚河道,没想到劳工们却掀起了起义的风暴。江淮地区陷入战乱,出现了各支农民起义军和元朝军阀割据的局面,运送粮食的运河被切断。元王朝没了粮食,再也没有力量去镇压农民起义,最后终于覆灭了。

    明、清两朝,相继建都北京。虽然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航运有所发展,但大运河仍然是我国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大批的粮食和货物主要是通过大运河运往京城。当时,运河里船只往来如梭,运输粮食的船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12000多只,船工最多时超过12万人。除了粮船以外,航行在运河上的还有许多官船、商船和民船。南方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北方生产的豆、麦、梨、枣等土特产,都通过大运河进行交流。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30多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十分之**都分布在大运河沿线。

    然而大运河同样也成为这两个王朝要害。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都深知运河对明朝政权的重要性,所以都十分重视对运河运输的打击,屡屡致使官员告急,明廷震惊。运河不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时期,大运河更是成了清廷的死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当英军攻陷上海时,清王朝急派人谈判,而英军则认为在沿海地区的胜利,不足以震撼清廷,于是又发动了扬子江战役,果然,当扼守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镇江一失陷,清王朝便如同被对手点中了命门一般,整个地瘫软下来。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说:“每当早春时节,北京仰赖漕船通过大运河供应当年的食粮,我们开一支小小的舰队到运河口去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这种要挟手段比毁灭20个沿海或边疆上的城市还要有效。”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南京附近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交战的主战场。受到战火影响,大运河运输中断。清朝政府因此可过了一段苦日子。为了避开战火,清朝不得不改由经海上运输粮食。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以后,部分官员曾经打算重开河运,无奈大运河河道淤塞严重,已经无法通航。

    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大部分大运河的运粮功能彻底瘫痪了。尽管清朝曾经改用海运和铁路来代替,但是大伤元气的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再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今天的中国早已被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和空中航线所编织的巨网包裹,而大运河也因为淤塞严重,只有一小部分还能通航,不复当年之风采。但是历史仍然记得,这条运河曾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掌握着中国历代王朝的生息脉搏,用千里波涛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帝国的兴衰成败。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先说开凿大运河。

    在胡戟的《运河访古》文集中《千古功罪说炀帝》这样说道:“评价炀帝,最好先去大运河上走走”。是的,只有到依然在流淌着的大运河上走走才能感觉到大运河留给我们的珍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