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哲学启蒙-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各种纯粹本能的*,如对*的寻求,转换为成年以后披上了生活意义外衣的对性的寻求和对各种癖好的痴迷。受本能驱动的人生毫无二致,只是作为驱动力的本能改变了形式而已。甚至我们可以发现成年人生活所受的本能驱动的形式中的相当一部分较婴幼儿时期相比也毫无改变,在具有母性本能的女子看来,成年男子在争夺各种生存资源时展开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似乎很像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在为一个小玻璃弹子而争吵不休。人的一生始终被机体活动的力量驱使,这使得那些孕育生命并赋予新生命以意义、并且认为自身存在具有某种意义的成年人的生活,与那些被赋予生命意义的新生儿没有多少不同。

  就人的存在而言,人的一生无疑是在自我保存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恐惧本能之下度过,从这一角度来讲,生活实在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人并没有为其存在找到足以说服其理智的理由。人之所以活着,只是由于本能,在这种本能状态下去寻找生活的意义,难免很是勉强。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诧怪人为什么会活着这类问题,很显然,答案对这些人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人生对这些人来说不是一个可以讨论有无意义的问题,生活必然的存在意义,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勿庸置疑。

  生活作为机体活动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几个事例得到说明。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报道,说某某人因为什么原因而成为植物人,其亲属在长时间深情的祈祷着他的苏醒,也有些幸运的病人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悉心呵护而终于可以说出几个简单的词,甚至可以下地行走了。这些报道无疑试图反映人间真情,然而耗费无数的心血和代价仅仅是使一个已经丧失意识和行动能力的植物人活下去,这或许对于病人的呵护者有意义,然而对于病人的人生而言,早已无任何意义可言。即使对于病人的呵护者,他们所做的一切尽管代价巨大,其目的也在于不使病人死去。显然,他们对病人的期待不是生活的意义,而仅仅是生命得以维系。又如荷兰在安乐死合法化后,老年患者或者重病患者大量的转移到邻国德国治疗,因为担心院方对他们实行安乐死,很显然,只要一息尚存,他们便要挣扎着活下去,哪怕能多活一个星期,也绝不想被安乐死。而这些病人此时所考虑的,定然不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而仅仅是活下去,哪怕多一天也好。

  这些事例或许比较极端,但是却能反映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我们的存在并非是由于生活具有某种意义,而是因为如前所述的自我保存的本能和这几个例子所能反映的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事实上,人类的文明正是在死亡的魔咒之下繁荣,很多最伟大的成就是因为对毁灭的恐惧而产生。生活的意义是人赋予的,它不确定,因为在本原上它不存在。

  人的一生或许正如鞭子之下劳作的驮兽,为了将得的干草和为了躲避鞭笞而始终向前。生活并没有什么意义,人的存在在于本能,即使人类自认为的光华夺目的意识活动也不过如此。人类中的大多数已经庸碌的走完一生,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依靠生活意义。很显然,人的生存状态也谈不上什么意义,我们之所以活着并且坚持活着,绝不是因为活着有什么意义。为生活赋予意义是人们普遍愿意尝试一下的,它与其说是理智和人性的张扬,毋宁说是神经系统的内在冲动。生活显然正如它的降生和开始一样,是在无意义的状态下进行的。生活不能被赋予确定的意义,生活也没有什么意义,否则,生活将受意义支配,我们也就活得危险了。

  3.

  人的出生没有意义可言,人的离世同样如此。作为一种精密复杂的生命体,人体抵御外来疾病以及机体毁伤的能力远不及其他物种高,人体的任何一部分的病变都可能造成致命的损害,疾病、灾祸乃至心理问题都可以随时终止一个人的生命,真正因衰老而死的人少之又少,或许不到死亡人口的百分之一。我们迄今活着的原因,如果说是因为生活具有某种意义的话,或者说生活会因为具有某种意义而会变得更好的话,那么如此之高比例的人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而较正常衰老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事实则说明了我们为活着寻找的各种原因是多么的可笑——我们绞尽脑汁的寻找生活的意义,并以那作为我们生活的更好的理由,但是淘气的命运却轻而易举的将我们召唤至天堂。这种召唤不但常常不期而至,使得人生嘎然而止,也使得我们为生活赋予的各种意义变得索然无味。为生活赋予意义并不能改变脆弱的人生随时终止的巨大可能性,而为生活赋予的任何意义都随着本人的离去而灰飞烟灭。所有这些意义都只能用来安慰持有它们的人,从整个人生范围来看,其作用仅限于此。轻易的离去阻断了一切生活的意义,人生不因其被赋予意义而改变轻易离去的命运,对生活意义的赋予由此也显得有些多余。

  或许有人会说生活的意义正在于此,正因为如此的易逝,人生才显得宝贵。单从惧怕死亡的角度而言,活着本身确实具有意义,这种意义就是不死,使生存得以持续。人类社会中无数不幸的人,没有享受到应有福利的人,即使命运凄苦至极,也会挣扎到最后一刻。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冻死街头时,眼前的幻觉是蹒跚走来并插好了刀叉和水果的香味扑鼻的烤鹅;众多依靠乞讨度日的无家可归的人依靠其他人的生活垃圾走完自己的余生,即使他已经年逾花甲、残障在身。我们这个社会能享受人类尊严的人还太少。

  显然,这些弱者的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不死,在于使自己继续的活着,这似乎远远背离了我们平日挂在嘴边的那种崇高神圣的生活意义。然而对于几乎所有人而言,在面临生死两歧的选择时,无论命运是多么的暗无天日,维持生命仍然是生活的全部所在。这难免使熠熠生辉的所谓生活的意义蒙上一层阴影。在销蚀一切的死亡面前,生活果真有意义吗?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每个人都对其百般维持,可怜的小女孩依靠对精美食物的幻想走完人生最后一刻,而其他那些天天能够饱食终日的人,不也是依靠生活的幻觉,依靠对一个类似于蹒跚走来的烤鹅的叫做人生意义的东西的幻想走完一生的吗?在死亡面前,人人都很可怜,任何所谓意义都苍白无力。

  4.

  生活是否具有意义,从作为机体活动而存在的一生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了。人的出生不过是个偶然,任何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便几乎注定了不以他持有何种人生意义的态度去生活而改变的命运。他全身的基因来自于双份基因的自由组合,他受的教育以及对未来成长至关重要的成长环境早在他持有人生意义之前便被决定下来。命运造就了每一个人。影响人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绝非什么高尚的意义,影响生活的所有重要的因素早在人知道生活的意义那个词汇之前便被不可逆转的决定了下来。这些代为的选择不但持续影响人的一生,也从根本上决定了那看似由自己选择的对生活的意义的看法。命运从来不是由我们来把握,所谓生活意义也从来就是虚妄不堪的。

  不仅如此,更糟糕的是,大多数人的生命的百分之九十的时光用在了吃喝玩乐之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上,即使剩下的十分之一的所谓理性思维也用在了如何构筑及时行乐的生活之上。大多数的人生谈不上有否意义,在将其他生灵贬为高度自动机械的同时,我们往往忘了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在经历着同样毫无意义的一生。生活本是如此,无所谓意义。然而在这样的人生面前,几乎所有人做的一切,仍然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生存。生活,仅仅在于生命了一次,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什么不选择死亡
为什么不选择死亡

  一. 论自杀

  二. 虚妄人生的普遍结局

  三. 死亡是可以选择的吗

  
  一.论自杀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为什么活着呢?我知道,活着可以选择死亡,而死亡却永远不可能选择活着了。生活因为此种困境而付出了追求生命意义的代价。所谓追求,其过程必然只是个虚无,所谓结果,也只是更好的为活着服务。制造一个问题,然后去克服它,没有这种过程,人谈何生存,生命谈何存在,而生命在这样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自杀对我而言是一个崇高的字眼,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回忆那些生动的生活过然而又用自杀结束生活的人,即使是那些极其卑微的生命。他们所做的尽管只给尚且活着的众人留下一阵短暂的骚动,然而及时的选择死去无疑是一生之中最为正确的决断,那些求死的人无疑是众人之中最为聪明的。即便是生活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才最终选择死亡,那也远远比苟延残喘要好。

  一个人可以被击垮,却不可能被战胜, 海明威曾说过这样的话。当这个身躯最后面对考验生存意志的皮肤癌和糖尿病,当他的身体因此疲弱不堪时,海明威选择了用在非洲打猎时用的猎枪,去击碎自己庄严的头颅。他同样恐惧于生命力的衰微,但是他却没有被死亡战败。相比之下,无数处于绝望之中的人还在猥琐的活着,这些生命若是置于生存竞争状态下的自然,则早就是被淘汰了的多余的生命。

  托尔斯泰在辉煌的成就下经历痛苦的心灵危机过程中,发现人一般用四种方式来对待生活。除了无视生命意义的匮乏、伊壁鸠鲁主义、自杀以外,还有一种“怯弱”的方式。托尔斯泰以自己为例,他认为对于任何生命来说,自杀都是生活危机最佳的解救之道,但他还是毫无理由的日复一日忍受着心灵的折磨,认为生命的意义会在某一天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显现出来。托尔斯泰承认这种生活是极端痛苦、也是令人作呕的,但他还是持有那样怯弱的生活态度。托尔斯泰经受的极度压抑和忧郁,并没有使他勇敢的告别人世,而是通过晚年回到《福音书》的训喻,认为自己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自杀对处于衰微状态或在不幸中忍耐的生命而言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即便对于一个处于上升状态的人而言,死亡之门也永不关闭,随时准备收留那些为生而备受折磨的生灵。虽然自杀于外人而言不过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但是任何生命相对于死亡都那么短暂而患得患失。死亡是支勾销一切的笔,生者所有生之幻灭下的痛苦都可以藉此得到永恒的解脱。然而尽管自杀是一种结束生之纠缠的良好方式,又有几个人会去实行呢?尽管普天之下遍布多余的人生,又有几个明智到通过自杀结束其并非必要的存在呢?为数甚多的人的生活也会有种种令人窒息的生存恐惧,在难以承受的恐惧之下,许多人也倾向认为自杀是解决生命难题的唯一道路。然而终未有多少人去实行,对哲学问题的沉思,更像是为了解决心灵难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所以自杀者能让我从心底里感到震撼和敬畏,自杀者较之生者更加清醒认识到人生意义的虚无,并且也足够聪明的意识到世界只是一个各色人等拥挤其中的不值得留恋的笼子。虽然自杀者中有很多确实可以被认为是基于作为恶劣品质的懦弱或例如社会习俗等外界巨大压力下的不得已,但是我还是愿意将他们看作是值得被敬重的人。自杀的作家、演员等公众人物生前给人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他们几乎拥有常人渴望拥有的一切,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像看上去的那样无限风光,而是布满了暗礁。虽然生活都陷于危机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像绝大多数人在经历危机时所做的那样,仅仅依靠着外界带来的众多好运与所谓快乐,维持那无视可怕现实、早已空虚麻木的灵魂。他们选择了自杀这一强有力的方式尽快了结生命,而不是坐等遥遥无期的衰老而死的来临。

  一个没有生活在危机之中的人显然不会选择自杀,但是一个没有危机、看似一帆风顺的生活对任何一个不是愚钝的人都是危机四伏的,那样的生活甚至不值得去经历。人真是一种怪异的动物,人具有探寻人生意义的能力,但是当探寻人生意义时,他却往往陷于深深的危机之中。活的最好的生命是最无知的生命,当求知的大脑追问人生的意义时,他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生病了。人们印象中的健康的人,决不会为了生活的意义而终日忧心忡忡。但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富有智识而决非由无知驯服的、由动物本能掌控生活的人,都会因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陷于迷惘之中。自杀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是人性张扬的结果,是人类智识超越于其他动物的有力表现。

  2.

  然而与大多数智慧的思想对自杀的态度相反,自杀除了在极小的范围内得到秘密的宽容之外,就整个社会来说,它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激烈攻击与遏制。尽管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生活是什么、为什么、向何处去,但是他们对死亡的回避却毫不犹豫甚至不再需要理由。对于大多数活着的人而言,死亡是邪恶的,并且似乎罪大恶极。在所有国家,唆使自杀都是明白不过的罪恶,甚至在某些国度,自杀是一个公开的罪名。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自杀不是对个人,而是对国家的冒犯。大众眼中的自杀者往往极其脆弱,在众人眼中,自杀不过是最大的懦弱,只有真正无用的灵魂才会选择自杀。自杀尽管在事实上是人性旺盛状态的表现之一,从而多少只属于少数人性勃发的人的特权,但是在人类社会里,自杀者还是被嗤之以鼻,自杀还是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由来以久的唾弃。

  群人对自杀的避之惟恐不及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这种原因决非像他们在鄙夷自杀者的懦弱时流露出来的心安理得的态度一样的堂皇。在一个群体之中,相互的联系因为各种相似之处而得到建立和加强,由于人群之中动物式的人还是异常丰富的存在,因此人群对死亡和自杀的总体态度与大部分个体的态度是相近的。群体流露出来的对自杀最强烈的厌恶,是个体因为其理性能力低下、人性泯灭而讨厌自杀的集体流露。由此暴露出来的所有谴责自杀的人都有的根深蒂固的非理性、而不是被生之鼓吹者所责难的自杀者及自杀的所谓恶劣习性,才是自杀被整个社会公开唾弃的原因。由此看来,自杀者及其自杀行为受到的多方攻击,更像是群体由于其群体价值观受到冒犯而作出的反应,那是少数叛逆者必然要受到的冲击。

  二.虚妄人生的普遍结局

  人们孜孜以求美好的生活,付出再多的汗水哪怕付出一生的精力而毫无悔意,仅仅为之后一时的拥有。而美好生活却永远如蜃影一样,不过是虚妄的存在。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不过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生活的美丽幻影迷离了无数人的双眼,也迷离了无数理智的灵魂。环顾四周,人类主宰着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很多生命因为人的到来而消亡。人们当然有理由以为这便是种的优越性的表现,以为人是超越于动物之上的;人生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一切生命不过只是机械式的存在。然而人无疑又是一种奇怪而可怜的动物。在种的优越性通过凌驾于其他生命表现出来之后,个体的优越性却并未相应表现出来。人将无数生灵逼上绝路,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生活在真正享有生命尊严的环境中呢?无数的生命因为人类活动而永远的消失,但是个人却并没有因为种的优越而变得自由与蓬勃,人类自身的泥涝使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仍然处在维持和与死亡之魔咒的对抗当中。

  数以亿计的人直接生活在死亡的门口,全世界每天有许多人因为得不到洁净的饮用水而死亡,而在粮食总量足够的情况下,这个由人主宰的星球仍有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去。虽然可以控制几乎其他一切生命,但是人却并未因此而生活得更好。人为的灾难足以与物种之间的残杀相提并论。中国历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灾难中的大部分源自人为,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千百万人,*的十年浩劫断送了很多人的生命。西方世界里上帝的子民也曾经以上帝的名义进行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和宗教战争,血腥和残暴与虔诚的祈祷同时存在着,数千万人,仅仅因为不是上帝的信徒而被屠戮。这就是我们人类!

  人的生存状态远非良好,即便从荒蛮血腥的历史中走过,现代人的人生仍然处在贫乏之中。精神世界的苍白成为更加深刻的危机的最大原因。现代社会中物质上的富饶与我们的精神危机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先人相比,现代人的心灵承受着多方面问题的折磨。人在拥有更多对其他生灵生杀予夺的权力之后,自身也越发迷失了方向。尽管人类作为种的优越性是那么明显,人生却仍然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为之付出越来越多的精力去寻找它的意义。

  智慧的头脑往往会不自觉的迷恋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然而任何稍有理性能力的都会发出“生活值得过吗”之类的疑问。在理智健全的灵魂那里,这样的疑问是最焦灼人心以至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疑问。绝大多数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大脑都会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由衷的怀疑。叔本华即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活着是比死去更为糟糕的事。”无数睿智的头脑都认为世界上充斥着太多多余的灵魂,人甚至因此而不能被称为人。

  迄今为止地球上已经生存过数百亿人口,但是每一个人的一生与此毫无关系。无数人毫无声息的来到人世,又同样毫无声息的离去。无数人湮没于死亡之海洋,即便那人曾经是一个最伟大的人。无数庸碌的人在庸碌中死去,早死晚死毫无不同;无数高贵的思想也被死亡这一吞噬一切的黑洞所扼杀。个体的生死在这样的生死长河中早已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还是竭尽全力苟延残喘直至最后一刻。

  人生就是如此。这并不是死的说教。生和死对于所有人而言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每一个生命,尤其是人,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着,每个生命都在生存之中奔向死亡,而人更是不幸的认识到这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