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就是如此。这并不是死的说教。生和死对于所有人而言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每一个生命,尤其是人,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着,每个生命都在生存之中奔向死亡,而人更是不幸的认识到这一点。然而我们终生从事的唯一的工作、以及我们自诩的宽广灵魂的唯一焦点,乃是如何使自己更好的活。一切的一切,在生与死的咒语之下永不停息的奔忙直至死亡来临。这样的一切究竟有何意义?人生只不过是一场虚无,拥有可以自绝作为生命存在之能力的生命,其生存过程包罗万象,但惟独没有行使这一能力。为什么不选择死亡呢?
三.死亡是可以选择的吗
1.
无数多余的生命附着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活到最后方才罢休,尽管死亡对于所有人而言是可以随时实行的权利,但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人去实行。为什么不选择死亡呢?
非人的生命似乎从来没有像人这样思考过生死的问题,而所谓理性存在的人,其实也从未为死亡付出太多的脑水。当死亡迫近时,一切的所谓理性均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人想的全然是如何的活,“生,抑或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来都不是问题。显然,作为本质上非理性的人生,这个问题也并非人所能考虑的。
有关自杀的态度我一直深藏心底,从不敢对身边满眼洋溢着生之快乐的人提及。尽管如此,当选择从事哲学作为未来的职业并准备以此作为今后生活的正式重心时,我仍然受到来自周围的揶揄,“你不会自杀吧?”多人多次这样玩笑着对我说。自杀对他们,对无知的生命而言当然是一个奇怪又奇怪、好笑又好笑的事。即便是我的父母也绝难理解甚至了解我心中的感受。
孕育了我的父母尚且如此,我对周围的芸芸众生又能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呢?对于从心底蔑视他们的思想而言,因为他们而不能实践自己的思想,无疑是我最大的痛苦。
如托尔斯泰所言,这样的生活是令人作呕的。生死在我眼中毫无不同,而我却一直活在苟且之中,活在众多多余的人之中,活在充斥着荒谬和没有公理的世界中,活在求死不能的状态里。我时时不能原谅自己。此种背谬自己神圣思想的错误只有靠自杀才能终结,否则将愈加深重的伴我一生。然而此时此刻我仍然能找出一个个言之切切的理由,将理智抛于脑后,将死亡高悬直至它自己降临。
除了作为整体的人群以各种堂皇的理由如上文提及的对国家的冒犯之类来反对自杀之外,即便是大众也从来不缺乏各种活灵活现的活着的理由。或者,只要是未死的人生,就有不死的理由。在所有理由之中,最广泛而强烈的是父母亲人的牵扯。操劳半生的父母,如何能舍弃他们,让他们承受失去儿女的痛苦?想想死亡不过是那么一瞬,而留给父母的痛苦却将波及余生,这是让人不愿想象的痛苦,相信也是很多生命滞留人间而没有勇气离去的最大原因。在另外一些人那里,没有选择死亡是因为惧怕来自死后的诟骂。而还有一些人之所以没有选择死亡,乃是对未竟的事业或理想的留恋,或者是生者的世界中尚未留下自己生活过的痕迹。
无数人通过对理想或事业的追逐使自己远离死亡,没有能力动用社会资源的人绞尽脑汁争奇斗艳、以使世界留下他们度此一生的脚印,而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则利用这些资源使后人生存的土地留下关于自己的图腾。还有一些意识到生命了无意义,但既没有来自亲人的牵扯、也不会有来自后人的诟病、在这个世界上还留下了足够的遗迹却仍然活着的人,他们不死的理由尽管苍白甚至根本没有,但还是活着,甚至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磨难之后,还能活得坚定起来。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种人。我也曾经认为既然生死一统,那么在生死两讫之间保持生的状态则是更好的选择,也一度把生可择死,而死不可复生作为自己不死的理由。
——凡此种种都使人们没有去死,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人们不选择死亡的理由。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死亡意味着对生的一切的永远彻底的别离,包括对亲人、后人、事业和理想以及对后世的任何生前的牵挂,在死后不过转头即空。即便果真如众多虔诚的教徒相信的那样存在天堂和地狱,与人间相比,那也完全是两重天。生者的一切完全不再适用于死者。
以生者的种种考虑而作出的种种关于不死的理由,实际上不过都是借口。逝去的生命早已一切灰飞烟灭,与生者又再有什么关联呢?生前所做的一切关于生的考虑在死后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活着就是活着,哪怕是令人作呕的活着;不死就是不死,哪怕地球上充斥并非必要的生命。没有理由和所谓人类意识,也没有所谓理性的活着,这本身就应当是活着的最根本的理由。
2.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太多的人,无数的人生在庸庸碌碌、无思无求、浑浑噩噩中走完最后一秒钟。生死在他们身上其实完全没有区别。所有这样的生命,都会挣扎着一直活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天、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才会离去。但是假若生命在某日因为意外嘎然而止,他们留下的也只是极其微弱和短暂的纷扰。生活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其实都毫无意义可言。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而人生对周围的一切又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人生无论是多么的迷人,它的全部也仅在于生命了一回,仅仅在于来到人世走此一遭,较人所赋予的什么意义,如此一生显然毫无价值可言。
人生是这样的似是而非,早死晚死毫无不同。但是机巧的头脑在如何使自己延长生命方面无一例外的极尽钻研。个体对自身的维持同样表现在对维持不下去的弱者的帮助上。从社会救助、慈善基金到街头施舍,使弱者活下去的帮助无处不在。对于那些等待救助的弱者,我虽然在理智上对他们报以冷漠,但在情感上却始终心生恻隐。理智上得出来的旁观始终成为心中负罪感的一个渊源,我的思想告诉我顺其自然,然而情感的悸动始终让我不能心安理得的袖手旁观。这些矛盾之处表明了我对自己的高估:即便理性能力旺盛,它们在我的生活中也只占很小一部分;即便理性是我生活的支柱,它还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对死亡的不自觉的排斥是理性难以驾御的。尽管理性思维触及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但是在这种排斥里面,我找不到理性存在的痕迹。
动物界也存在类似于人类自杀的行为,但动物界毫无自杀之说,或者即使存在,人们对这些动物行为作出的解释也完全摆脱了有关精神、意识、理智方面的玄妙,再自然不过的用冠以公正精准之类堂皇之冕的科学作出一个个机械的解释,如导航系统失灵等。而死亡对于人来说却总是与断然绝非机械的意识世界的病变紧密相连。人的自杀,应当有专属于人的解释,它或被归结为懦夫的行为,或被认为是精神的崩溃。而这些解释的出现,更是因为自杀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是必然需要有说服力的理由的。
非理性存在着的人生此时再次将人与动物在理性能力上的本质一致割裂开来。自杀被解释,是因为它唐突于周围的世界。自杀者及其自杀行为被解释出来的恶劣品性背后其实是群体对其价值观被冒犯后作出的反应。生死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人生本无意义,生或者死都不能改变这一点。理性并没有在人的自杀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几个人选择死亡,也是因为人的存在的非理性。生或者死,都无须说得太多,为活着或者不死寻求的理由,往往只是掩盖了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借口。人的生命存在是完全非理性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生命究其本质与非生命没有不同,因而生死也无所谓差别。
对生或死的种种解释因此其实多是假大空话而已。生命本是非理性的存在,生命也全然是由理性之外的东西所维系。人生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仍然被百般呵护,乃是因为趋生避死的动力决非来自什么选择。这是一种选择难以控制的力量,这是一种完全超乎于理性的力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惯性漫想
惯性漫想
一.作为表象而普遍存在的维持
二.导致维持的表象背后的力的均衡
三.惯性定律的广义表述
四.补充说明
一.作为表象而普遍存在的维持
1.
人生,和其他所有生命一样,乃是满足生命需要和维持其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生命乃至其他一切存在相生相伴,即使人生也不例外。生活仅仅在于维持,维持活着的状态即是生活的全部所在。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对个体的维持的外化。尽管人的理性能力较其他任何生命都旺盛,尽管地球已经被人化,但是作为一种生命,乃至作为一种物质,人不可能摆脱作为人的天然属性。这些属性中有作为生命和物质而具有的维持的属性。
然而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是,人生往往多一层理性的光环,这个光环是由本质上非理性的头脑赋予的,这个非理性的大脑对自我的迷信使它难以揭示人生与其他一切存在物在维持这个属性上的一致。并且由于人生仅仅在于维持,而对几乎所有人而言,生理上的匮乏才是真正永难满足的饥渴,因而几乎没有人会做满足生理需求之外的事情。维持,仅仅是生命的自我维持便占据了生命个体的全部,纵然有理性迷雾的笼罩,人生也不会改变这一点。
在维持的属性之下,能够满足上述生理需求的自然科学获得了空前繁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人生本身的认知处于停滞状态。人生继承于母体,然而一代代人对人生的认知却始终裹足不前。尽管每一个人都宣称拥有灵魂,但是对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生与其他所有存在物在自我维持这个属性上的一致等问题的认识上却仍然只处于蒙昧状态。
对人生意义的认知之所以无法累积、也难有突破,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快速前进,其原因部分在于生命的最高法则、人的非理性本质的巨手所要保留的一个小小的秘密:对意义的寻求关乎生命能否得以维系,对于这个问题,能给予芸芸众生的最好答案就是没有答案,使他们能因追求的痛苦而放弃,或因答案的不明而坚持——无论如何,只要能顺利了却一生就好。人生中一切的一切都在于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所有人生都无外于此。
2.
与作为个体的人生对自身的维持相对应,作为个体人生的集合的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也都是在维持中存在,在存在中维持。
很多言之凿凿的理论宣称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社会面前,个人仅仅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然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与个人的本性和力量相比,社会才是软弱无力的组织。社会由个人决定,个人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社会的属性和本质,个人的选择和偏好决定社会的变化。很多人置身社会往往感觉自己力量渺小,因为社会似乎压抑了他的某种需要,改变了他的生活,而实际上,假如没有外部的影响而纯粹由个人自由发展,那么在自由状态下奉行的人生之路与生活在社会中所奉行的人生之路也将会是相似的。社会其实很难改变一个人,因为他的生活与其说是由社会、不如说是由他的特定的内在本性所决定,而这些内在的力量无疑陪伴并决定了他的一生,与此同时社会所做的仅仅是为这些个性或者本性的张扬提供合适与否的活动场所而已。将不得已归咎于社会而非自己,只是因为社会较之强大的个体内在力量处在虽然无力但是却更为明显的地方而已。在个人面前,社会其实是被动的、无所作为的,社会的走向完全是个体走向的集体反映,社会的特定部分对应着特定的人性,特定的方面对应着人性的特定方面。简言之,个人决定社会,而非相反。
社会在人们看来也是一部运转的体系,而各种社会组成部分的作用也都在于使社会得以按照人们的期望稳定的运转。在人们看来运转良好的社会,因为国家、宗教、道德等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可以发现,社会的全部组成都是因为个体出于对混乱和匮乏的不满以及对死亡的畏惧——亦即对自我维持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相对于实在的个体,无处不在然而又虚无缥缈的社会只处于被决定的地位。作为个体的人生存在的全部在于维持存在的既有状态,由人类群居本性外化而生的社会在各个方面也无一不体现出这一点。社会的一切领域均在于维持,宗教、道德、国家、阶层等都莫过于维持存在的既有良好。社会的自我维持一方面源自其内部的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组成社会的无数个体自我维持的力量的促进,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结果。社会的一切都源自个体,社会的自我维持其实是无数个体的自我维持的集体表现。——生命的存在在于维持,不仅可以通过个体的存在表现出来,同样可以通过群体的存在(社会)表现出来。
3.
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和宏观层面的社会上看到的生命对自身无处不在的维持有更深的背景。生命究其本质与非生命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在于它是一个相对运动的系统,新陈代谢是生命最根本的标志。因而生命的维持乃是对作为生命所具有的最关键之处的维持,亦即对新陈代谢、对相对于非生命的运动的维持。
尽管种间差异广泛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但是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的将这个差异与优越性相提并论,故而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差异仍然显得非常巨大。而在实际上,尽管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物种差异之间也无所谓优劣之分。作为纷繁芜杂的生物圈的一分子,人无疑不同于其他物种,然而这正如其他物种不同于人一样。人类毫无疑问与其他物种分享共同的生命属性,而没有被神话的条件。
人从其他生物尤其是进化程度较低的生物上看到了不同于人的生活的生存,甚至除了人,所有其他生命存在都仅仅是机械式的,完全维持式的。对自身的维持,维持活着的状态以及维持新陈代谢的进行便是这些生命的全部。人往往对这些生命的存在过程冠以“生存”,而将自己的生存称为“生活”,多么高尚的两个字!
在对生命最重要属性——新陈代谢——的维持上,人做的并不比任何一个低等生命要少。如果说人把其他生命的全部内容称为“生存”是真实的,那么称自己的所作所为叫做“生活”则不过是自欺欺人。动物的一生无疑是孜孜以求于自我维持的一生,而人的一生同样无外于此。只是相对于其他生命,人一生中对自我的维持,对新陈代谢这一生命本质形态的维持已经超脱了基本的口腹之需。在没有衣食之虞的人那里,精神上的需求后来居上。这个与其他生物的差异往往被人们做孰优孰劣的比较,二者之间的平等地位被忽略了。
事实上,所有需要都是源于对个体自身的维持,肉体上或者精神上的需求都无外乎这一点。对自我的维持贯穿生命的始终,是生命的全部所在。人的一生,尽管在神经活动上较其他生命丰富的多,但是在对生命的自我维持方面所做的却一点都不比其他生命少。人的一生,其实与其他生命一样,一切都在于维持,维持便是一切。从这个角度讲,“生活”与“生存”完全处于同一层次,如果说“生活”与“生存”到底有什么不同的话,可能仅仅在于“生活”这个人造的并专属于人的词能使人在自恋中得到更好的维持罢了。
4.
生命相对于非生命的最大不同便在于新陈代谢,在于动态的平衡。生命必然保持并且仅仅保持相对于非生命的不同之处。人作为生命的一种与其他生命形态在自我维持上没有不同,对新陈代谢这一关乎生命是否存在的特点的维持甚至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的所谓理性。不论人的需求层次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所有的需要都源自缺乏,所有追求都源自为保持更好的活着这一需要。人的需要同其他生命哪怕是最低级的生命一样,是对生命本身的维持。这种维持,好似一块石头始终保持着它现存的状态一样,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不言自明,毫无理性、也不需要理性。理性在人类个体和全体的存在中同样不能发挥作用,自诩拥有智慧的人们非但不能认识这一点,往往还坚信人生存在的意义。理性或许能让人变得聪明,知道人生不过如此,但是在这一天普遍到来之前(实际上永远不会到来,因为永远不存在什么理性),人还是要以彻底的谬误和愚昧为代价。并且在这种看似高尚的追求之下,绝大多数人也能四平八稳的度过一生。
生命相对于非生命的不同属性决定了一切生命现象。在生命现象方面,各个物种只有形式的不同,而被生命的属性所决定的处境则完全一样。单细胞生物只有简单的结构并完成同样简单的生命活动,而灵长类动物则有复杂的躯体并完成复杂的活动,但无论是蓝藻还是黑猩猩,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是基于生命既有的进行。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生命运动的结果,反过来说,一切生命现象都使生命运动得以延续。并且,正如生命现象源自生命运动一样,所有生命现象都作用于并且仅仅作用于对生命运动的维持。进化程度低的生命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显,但是即便是进化程度高的生物,生命的全部所在也仅仅是对生命自身的维持,而非其他。
生活中的一切没有比这更高的意义。
一切仅仅在于维持,万物都在于维持,即使有比人更高级的存在物也不能超越这一点。如果说在人看来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无疑只会使人强化生的信念,只会使更多的人更坚定的逃避死亡,从而也只会使人生停留在这种似非而是的、难以被承认却又难以撼动的较低级的层次,停留在维持的层次。
人生在于维持,所谓理性存在下对人生意义的寻求,乃是因为非理性存在的本质下对死亡的天然回避的又一表现。人生意义之类被归于理性范畴的东西,其实质无一不是非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