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二者之间。至于“流滑韵”只有在少数语言里才大量出现。
韵的位置在行尾,行尾押韵的字虽然不一定在每一个场 合下都集中表现出字义的加强,但是凭音质却可以引起注意。 全章各行可以一韵到底,遵守一种抽象的同音复现的原则,也 可以通过较精巧的形式换韵,使多种不同的韵有规律地交错 和配合,或合或离,或前后呼应,这就显出韵的丰富多彩。这 些韵时而直接相遇,时而互相逃避,时而互相追寻,这就使 倾听和期待的耳朵时而立刻感到满足,时而被较长久的停滞 所嘲弄,欺骗和勾引,但是终于发见到有规则的安排和往复 回旋而感到快慰。
在各种诗之中,·抒·情·诗由于所表现的是主体的内心生活, 最倾向于用韵,使语言本身变成一种感情的音乐和谐和对称 的音律。这种音律不是取决于时间尺度和节奏运动,而是取 决于音质,这种音质的音乐是和“心声”对应的。这种用韵 的方式形成了诗章的或繁或简的结构,每章自成完满的整体, 例如十四行诗体,意大利诗的分段小曲体,情歌体,八行叠 句体都是运用音质的玩艺,时而情感深厚,时而意味隽永。很 少掺杂抒情因素的·史·诗就不分章,踏着整齐的步伐前进。例 如但丁在史诗《神曲》里从头到尾都用三行韵组体,不同于 他的用分段歌曲体和十四行体的抒情诗。 ①
① 这一节说明字首韵,母音韵以及正式韵三种韵的区别和技巧以及近代语 言中不同的民族在用韵上的差别。
……………………………………………………………………………………………………………………………
第三章 诗
9 9
c)节奏的音律和韵的结合
·第·三,我们在上文把根据节奏的音律和韵区别开来,显 出这两个体系互相·对·立,现在要问:这两个体系的·结·合是否 可能或是实际发生过呢?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某些近代语言 的情况是重要的。在这些近代语言里,确实有恢复节奏体系 以及节奏和韵相结合的现象。单就德语来说,关于恢复节奏 体系,我只须提到克洛普斯托克,他不大爱用韵,无论在叙 事诗还是在抒情诗里,他都极认真地努力摹仿古代的音律。浮 斯和其他诗人步他的后尘,设法按固定的规律,对德国语言 进行节奏式的处理,歌德却不大擅长于运用古代音节格律。他 在诗里曾问得很对:“我们是否能像古代人,还爱看这样宽广 的皱纹呢?”
1.我在这里只须再提一下我在上文关于古代语言和近代 语言的区别所说过的话。根据古代的节奏音律,要凭文字音 节的·自·然·的长音和短音,一开始就已有一个固定的尺度,字 义的力量对这个尺度不能加以制约,改变或动摇。对近代语 言来说,这种自然的长短尺度是不适合的,因为在近代语言 里,只有意义决定的·重·音才使一个音节比另一个音节长。这 样加重语气的方式并不能很恰当地代替·自·然·的长短尺度,因 为它使长短本身变成摇摆不定的,一个因意义而加重语势的 字可以使另一个本来带重音的字语势减弱,所以既定的尺度 只是相对有效的。例如 Du liebst(你爱)这两个字可以随 语气的不同而把重音摆在前一个字或后一个字上,甚至使两 个字都带重音,也就是两个字可以随便构成扬抑格,抑扬格
……………………………………………………………………………………………………………………………
0 0 1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或扬扬格。固然也有人在力图在德语里也恢复音节的自然的 长短,并且定下一些规则,但是字义及其所突出的重音终于 使这些规则行不通。事实上这是符合事物本质的。因为如果 要把自然的长短定为音律的基础,就势必失去近代语言所必 需的精神化(对精神意义的侧重),但是近代语言既已发展到 使精神意义上升到统治感性材料(自然的音节长短)的地位, 决定字的音节价值的就不再是感性的或自然的长短,而是文 字所标志的意义了。精神方面的情感自由不容许语言的时间 尺度独立地以它的客观自然状态而发生作用。 ①
2.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德语里就必须完全抛弃用韵而只 根据音节长短尺度定节奏的方式,我们只是要指出一个重要 的事实:按照近代语言的本质,就不可能使音节格律达到古 代人所达到的那种造形艺术式的稳实,所以就必须有另一种 因素作为代替品,而这种因素要比固定的音节自然长短更能 符合精神意义才行。这种因素就是诗行中的重音和顿。这些 都不再离开字义的重音而独立运行而是和它协调一致,因而 获得一种虽较抽象而却较明显的突出语势。由于这种协调一 致,我们在古代音律中所看到的那种三重强调方式所产生的 复杂情况就势必消失了。由于同样理由,现在我们也很难成 功地摹仿古代的节奏音律,可摹仿的只有其中听起来比较明 显的那些因素,至于按固定的量的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微妙的
① 这一节重申近代语言对精神意义的侧重,反对在近代语言中恢复古代凭 自然的长音和短音的配合而成的节奏系统的音律,拥护根据音质的押韵体系,因 为这较符合近代语言的本质。
……………………………………………………………………………………………………………………………
第三章 诗
1 0 1
差别和比较复杂的配合却无法摹仿。我们没有节奏体系的量 的基础,近代代替节奏而起决定作用的比较粗重的加强语势 的方式也不能弥补这个缺陷。 ①
3.节奏体系和韵的实际·结·合是可以允许的,但是比起在 近代诗律里参用古代诗的长短尺度还更不适合。
3a)因为由字的重音所决定的差别并不完全是一个充分 根据·实·质·内·容的原则,从感性方面来说,这种长短差别并不 是使耳朵听得足够分明。凡是诗的精神意义占优势的地方,就 没有必要去利用字和音节的起伏呼应作为补充的表现手段。
3b)但是从音节长短尺度的规律来看,却有必要找出一 个对等力量,来和韵的强烈声响保持平衡,不至为它所淹没。 但是现在应该分列和起统治作用的并·不·是音乐的自然长短的 差别及其·复·杂·变·化,所以关于时间长短比例就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让同样的时间长短比例以·整·齐·一·律的方式一直复现下 去,从而使·拍·子开始发生比节奏体系所能允许的远较强烈的 效果。例如德文诗中用韵的抑扬格和扬抑格时就有这种情况。 在朗诵这种诗时所现出的拍子比朗诵古代不用韵的抑扬格时 还更整齐划一,尽管在顿的地位稍停,可以突出某些按意义 应强调的字,而且在这些字上的停顿也可以略微打破抽象的 整齐划一,产生一种较生动的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像在 一般诗里一样,用在诗里的拍子也不像用在音乐的那样严格 固定。
① 这一节说明节奏体系中只有音律重音和顿在近代诗中仍起次要的作用, 至于长短尺度所产生的复杂微妙的变化则在近代语言中无法摹仿。
……………………………………………………………………………………………………………………………
2 0 1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3c)一般说来,韵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以与节奏体系的 音律结合,那就是这种节奏音律由于单靠长音和短音的简单 的轮流交替以及同样的音步的不断复现,这种办法在近代语 言里不能单靠它本身就足以使感性因素显得足够强烈,于是 韵就可用来助势,弥补这个缺陷。但是在摹仿古代阿尔塞乌 斯和莎佛诸人所创的那种较丰富多彩的节奏格律里,用韵就 不仅是多余的,而且还会成为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用 韵的音律体系和按节奏的音律体系所根据的是两种对立的原 则,如果勉强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那就只能是既结合而·仍·对 ·立,所以这种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不可允许的。从此可见,只 有在古代音律原则已成为一种强弩之末,比较疏远,而且在 用韵的音律体系影响之下已发生过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才可 以用韵。 ①
以上就是诗的表现方式不同于散文的一些带本质性的要 点。 ②
黑格尔在这一节里基本上反对古代节奏体系和近代用韵体系的结合,认 为近代语言运用长短尺度容易流于呆板的整齐划一,在这种情况下,用韵和顿的 配合稍可打破呆板的整齐划一。但是这种韵与节奏的结合,原来的对立矛盾仍没 有克服,因为侧重节奏形式与侧重内容意义是两个根本对立的原则。
② 这个诗的音律部分比较偏重技术,而且专就西方语文来看,一般读者不 必在这部分上纠缠。黑格尔的基本论点是古代诗的音律偏重语言长短轻重相间的 节奏,近代诗偏重根据音质的押韵。希腊拉丁诗不用韵,中国古诗一般用韵,中 国的平仄既有音长和音势的差别,也有音质的差别。这些都由于汉语和西文在本 质上有些不一致。不过中国古诗 (以《诗经》《楚词》为代表)较重节奏,近代律 诗较重音质和韵,似与西方诗仍有相类似处。
①
……………………………………………………………………………………………………………………………
第三章 诗
3 0 1
C.诗的分类
1.前此我们已就两个主要方面来研究诗的艺术:一方面 是·诗·的·一·般·原·则,涉及诗作品的观照方式和组织方式以及诗 创作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诗·的·表·现,涉及诗用·语·文去掌 握的观念,·语·言的表现方式本身以及·诗·的·音·律。我们要说的 要点可以概括如下:诗须用精神性的东西作为内容,不过在 对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之中,诗不能像造形艺术那样仅满足于 提供感性观照的形像,也不能满足于像音乐那样从内心迸发 出的声音,只让心灵去领会,此外也不能采取抽象思维的形 式,而是要处在直接凭感官形像的生动性和情感思想的主体 性这两极之间。由于诗的观念方式处在这种中间地位,诗就 同时分属于左右两极的领域:诗从思维里取得精神方面带有
·普·遍·性的东西,这就是从直接呈现于感官的分散的事物之中 抽出它们的较单纯的定性;诗在观念方式方面还保留着造形 艺术所用的在空间中同时并列的关系。观念和思维的差别主 要在于观念以感性观照为出发点,让所观照到的事物仍照原 来的样子不相联系地同时并列;思维却要显出各有定性的事 物互相依存,具有交互的关系,作为下判断下结论之类推理 活动的根据。所以·诗·的观念在艺术作品里要有可能把分散的 个别的东西结合成为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但是由于观念一 般都不免带有松散性,所要求的统一本来是隐藏着的,这就 使诗有可能使内容的各个部分和方面融成一个生动的有机体 而同时在表面上又好像各自独立。这就是说,诗有可能使所
……………………………………………………………………………………………………………………………
4 0 1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选定的内容时而较多地朝思想方面发展,时而较多地朝外在 现象方面发展。所以诗既不排除哲学的最高思辩,也不排除 外在的自然现象,只要它不把哲学思想按照推理或科学论断 的方式揭示出来,也不把自然现象按照原来的见不出意义的 样子描绘出来。总之,诗要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实体 本质要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于人类动作,事件和情感流露所组 成的客观现实。 ①
2.但是要得到这种完整世界的展现,并不是通过木石和 颜色而是只通过语言。语言的音律,重音之类,正如语言的 表情姿势,通过它们精神内容意蕴才获得表现。如果要问这 种表现方式的·材·料·基·础 (媒介的担当者)何在,我们就可以 回答说,语言并不像造形艺术作品那样独立自在,不依存于 艺术创造的主体,而是只有·活·的·人,即说话的人,才是一篇 诗作品的感性现实存在的担当者。所以诗作品必须通过活的 人去朗诵出,唱出或表演出,就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家那 样。我们固然习惯了默读史诗和抒情诗,只有在戏剧体诗里 才听到说话,看到做姿势;但是诗在本质上是·有·声·的,如果 要使诗·尽·量·地作为艺术而出现,它就不可没有声响,因为诗 只有通过声响才真正和客观存在发生联系。印刷的或书写的 字母当然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是任意用来标志语言和文字 的符号。我们前已说过,文字只是标志观念的手段,诗至少
① 这一节总结上文第二部分的要点,说明诗处在造形艺术和哲学思考两极 之间,和它们既有区别,又有牵连。所以诗既不排除哲学思想,也不排除对自然 事物的描绘,它的任务在把内外两种因素统一成为有机整体。
……………………………………………………………………………………………………………………………
第三章 诗
5 0 1
还要就这种符号的时间因素 (音长)和声响 (音质)进行加 工,把它提高到成为受到它所标志的那种精神意义灌注生命 的材料(媒介);至于印刷只使文字符号成为可以眼见的,见 不出这种生命灌注,也不再与精神内容有联系,只让我们按 习惯去把眼睛见到的符号转化为具有时间长短和声响的因 素,并不是真正让我们听到有声的和占一定时间的字。所以 如果我们满足于默读,那是一半由于我们很容易把所阅读的 东西想像为听人说出的东西,一半也由于诗在各门艺术之中, 它的一些重要方面都已在心灵中刻划成形,它的精髓是既不 单凭目见,也不单凭耳闻而沁入意识的。但是正由于诗具有 这种精神性,诗作为艺术就·必不可完全抛弃它的实际表现的 一方面。腹稿比起外现的作品,就像一幅简单的素描比起着 色大师的彩绘一样,是很不完满的。 ①
3.作为艺术的整体,诗不再由于材料(媒介)的片面性 而只限于某一种创作方式,它一般可以把各种艺术的各种创 作方式用作它自己的方式。因此,诗的·品·种和·分·类·标·准就只 能根据一般艺术表现的·普·遍原则。
1.·第·一,从这种普遍原则来看,诗一方面把外在现实事 物的形式当作把在精神世界已发展成的整体展现给内在观念 去领会的手段,在这方面诗采用了造形艺术的原则;另一方 面诗把观念中这种雕塑成的形像展现为是由人和神的行动所
① 这一节说明诗的特殊媒介是语言,而语言是由活的人说出来的,是有声 的。木石颜色之类媒介可以独立存在,语言的声音却不能离开说话的人而独立存 在。所以说话的人就是语言这种媒介的负担者,诗不能凭默读而充分发挥作用,必 须通过朗诵,歌唱,甚至通过姿势去表演。
……………………………………………………………………………………………………………………………
6 0 1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决定的,所以凡是发生的事物一部分来自神或人的外在伦理 上独立的力量,一部分则来自外在阻力所引起的反响或反作 用;它的外在显现方式就是一件·事·迹,其中事态是自生自发 的,诗人退到台后去了。·史·诗的任务就是把这种事迹叙述得 完整。它按照诗的方式,采取一种广泛的自生自展的形式,去 描述一个本身完整的动作以及发出动作的人物。人物之所以 发出动作,时而是根据某种实体性动机,时而是由于碰到外 在的偶然事变。这样,史诗就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
·客·观·事·物。
·歌·诗·人在歌唱这种供精神观照和感受的客观化的世界时 所采取的方式并不是要借它来发泄他自己的活的思想情感。
·诵·诗·人一般用机械的方式去背诵,用一种整齐而单调的节拍, 就像一般河流那样平静安稳地流下去。因为他所叙述的无论 在内容上还是在外表形式上都应该显得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现 实世界,和作为主体的诵诗人隔得很远,所以诵诗人无论就 内容本身来说,还是就诵的方式来说,都不应主观地使自己 和所歌诵的独立自足的世界统一 (混同)起来。 ①
2.·其·次,与史诗相对立的是·抒·情·诗,抒情诗的内容是主 体 (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这种心灵并 不表现于行动,无宁说,它作为内心生活而守在自己的家里。 所以抒情诗采取主体·自·我·表·现作为它的唯一的形式和终极的
① 这一节强调·史·诗用客观实在形式叙述客观世界的人物和事迹,无论是歌 诗人(作者)还是诵诗人(以口诵史诗为职业者)都应严格保持史诗的客观性,不 应渗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
……………………………………………………………………………………………………………………………
第三章 诗
7 0 1
目的。它所处理的不是展现为外在事迹的那种具有实体性的 整体,而是某一个返躬内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的观感、情绪 和见解。抒情诗人把最有实体性的最本质的东西也看作是·他 ·自·己·的东西,作为·他·自·己的情欲,心情和感想,作为这些心 理活动的产品而表达出来。要表达这种内心活动,就不能用 背诵史诗时所宜用的那种机械的单调的语言,歌诗人就必须 把抒情作品中的观念和思想方式看作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看 作亲身的感受而表达出来。应当使抒情诗的歌诵显出生气的 正是这种·亲·切·感,表现这种亲切感特别要靠音乐方面的歌唱 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有时是可以允许的有时还是必要的乐 器伴奏。 ①
3.最后,·第·三·种表现方式把以上两种表现方式结合成为 一个新的整体,在其中我们既看到一种客观的展现,也看到 这种展现的根源在于个别人物 (角色)的内心生活,所以·客 ·观·的事物被表现为属于·主·体的,反过来说,主体的性格一方 面在向客观表现转化,另一方面诗的结局使人看到主体的遭 遇是主体的行为所必然引起的后果。在这里像在·史·诗里一样,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动作(情节)从斗争到结局的过程, 一些精神因素在起作用,互相冲突,一些偶然因素又闯进来 引起纠纷,而人的活动又联系到决定一切的命运或是主宰世 界的神的意志作用;但是它和史诗毕竟不同,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