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仕途-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欢再一次见识到王安石的强悍后,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特别是青苗法,这个时代,有谁了解它造成的结果呢?确切地说,王安石最后罢相,表面上是郑侠上了几副流民图,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流民呢?最大的原因不正是底下官员胡乱操作青苗法。致使百姓妻离子散么!不可否认,也是因为青苗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朝廷财政维艰地状况。然而与整个天下而言,功过相抵吗?

    青苗青苗,也就是在民间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年夏秋两收之前,又官府出面给各个县户的百姓借贷钱粮,资助生产,收成之后再二分地利息还给官府。

    “太冲动了。太冲动了!”沈欢无奈地感慨,这次王安石想一口吃成胖子,青苗法又朝廷规定,推行到整个大宋天下的二十几路,朝廷第一年出资上千万贯。按王安石的计算,若全部贷出去,一年两次,凭生利息几百万贯,另外资助百姓生产。也提高了赋税。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可在沈欢看来。这举动实在是太过冒险了。变法举措。怎能一蹴而就!青苗法。说白了与后世地银行借贷差不多。可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地中国。在信息如此发达地情况下。又有多少农民敢从银行里借钱出去发展农业生产呢。何况如今这种消息塞闭地时代。沈欢毫不怀疑历史上地说法:大多青苗钱要么是官员强令百姓购买。要么就是贷给了那些大商贾。对于农业生产。根本没有多大用处!另外。二十一世纪地时候。银行从事借贷。也得小心翼翼。生怕血本无归。现在倒好。有行政命令再此。借了青苗钱不还地。估计就真要卖地卖儿了。难怪郑侠会有流民图地蓝本呢!

    “老师。您对介甫先生地变法事项怎么看?”沈欢斟酌来斟酌去。觉得在王安石变法闹得天怒人怨之前该好好筹划。而筹划地对象。当然是能与王安石抗衡地司马光。

    司马光自进《资治通鉴》后。建了一个书局。拉了不少喜好修史地同道进来。一道完全这本巨著。也是因为这样。分了不少精神。花在朝政上地精力也少了许多。加上如今有年壮有才地王安石坐镇。更多政事都是对方处理。他也乐得把闲余时间都花在修史上。

    在司马府邸里。沈欢地问话倒让司马光愣住了:“很好呀?几条新法。介甫也都解释过了。确实对朝廷有利。本来老夫还担心那个青苗法闹出祸患来。不过介甫已经请奏朝廷成立一个视察行走机构。由朝廷派遣人员到各路去督察。相信没有人敢冒杀头地风险吧!”沈欢无语。司马光果然是寒暑论者。是要求变法地。只不过求谨慎而已。现在青苗钱还没开发派发。惨烈处也没有人抱上来。这大概也是对方乐观地原因吧。不过沈欢之所以来找司马光谋划。全是对方相对而言是最有长远目光地。因此他不死心地提示:“老师。几十督察。能成什么事?大宋州县数千。黎民数以千万计。些须督察。能察得过来吗?再说又焉能保证这些督察不会与下面一道隐瞒了真相呢……”花了不少口舌。把与王安石说过地害处重新提了一遍。最后才期盼地看着司马光。

    司马光不愧为谨慎为上之人。闻言捋了捋须子。沉吟着说道:“子贤你说地有道理。这些你可曾与介甫提过?”

    “提了。”

    “结果如何?”

    沈欢摊摊手:“结果就是这个视察行走使的产生了!老师,说实在的,对于大多底下官员。学生不大敢相信。政策本来是好地,但是一到了下面实施阶段,就成了上对政策下有对策了。如此一来,不单损害了百姓地利益,还会有损上面制定政策之人的名声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是否杞人忧天了?大多官员都是通过科考选拔才成为地方官地,应该不至于不顾百姓死活吧?”

    沈欢苦笑道:“老师,若人人都是高尚之辈,当年范希文又怎么会生产政治吏治的念头呢,又怎么以失败告终呢?当年尚没有政治完毕。如今官员品行,可见一斑了!新法是好,然而最大可能会使整个天下都震荡呀!”

    司马光反问道:“难不成就因为可能出现的害处就不进行改变了?”

    沈欢挠了挠头。他知道自己不拿出一点实际的东西,比如行之有效的法子,司马光是不会动心的。连司马光都说服不了,更不用说更倔强地王安石与皇帝了。他与一般人不一样,现在王安石还是众望所归之人,大家也抱着让他经世强国的希望让他进行改变,对于结果,也比较乐观。但是他由后世而来,当然清楚地知道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的!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只可惜实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政策未能对症下药王安石的变法所针对的只是皮毛,远未到核心问题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则是因为冗兵、冗官。不针对这两个问题。财政问题解决不了。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针对支出太多问题,反而是以增加国库收入为主,如此则不能解决财困。又如军事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非针对到宋朝的军事死穴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

    另外他政策本身也有缺点,就拿现在地青苗法来说,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还有就是王安石颇为刚愎自用,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地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当然,清楚归清楚,现在司马光对王安石还是颇为支持的,沈欢也不可能拿未来来说事,只能从别的地方打动司马光了:“老师,大宋天下已经到了不能不变的时候了,但是,该怎么变,倒是可以商榷的。学生认为不能太过急噪,须知过犹不及,再说病去如抽丝,手段太过猛烈,下药太猛,不单治不了病,弄不好还会害死病人呢!学生听闻介甫先生还会出台更多的变法条例呢!其他不说了,单是这个青苗法,学生就认为该好好斟酌一番才对,一条都弄不好,再出一些,不是更烦人么!”

    司马光见沈欢对王安石的说辞过过激烈,不悦地道:“子贤,你总是说这个青苗法会出事,那你说,该如何改变?”

    沈欢顿了顿,道:“青苗法当然要实行,现在朝廷已经颁布了出去,若是收回来,不说朝廷没有脸面,就是介甫先生,估计也会不依,弄不好还会挂冠而去呢!”

    司马光点点头,示意沈欢说下去。

    沈欢又道:“老师,学生现在毫不怀疑青苗法会出现刚才那些情况,纵是有那些视察也无济于事。一次不出事,那么两次呢,三次呢,多次以后,会怎么样?青苗钱一两发两次,又是行政命令,总会出问题的!出了问题后,肯定有不少官员会弹劾介甫先生,说不定会把朝堂闹得不像话,学生认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千万不要忙着反对介甫先生,更不要忙着进谏什么!”

    沈欢这是给司马光打着预防针呢,生怕司马光像历史记载一样与王安石闹得像仇人一般。但是,想法是好的,现实会与他所想一样进行吗?

    “哦?”司马光来了兴趣,“那你说,老夫该如何做呢?“改良!”沈欢坚定地说道。

    “改良?”

    “对,就是改良!”沈欢笑了,怎么说他地思想也是后世的,对照一些后世的改革思想,拿出点改良对策,也不是意外了,“学生也不是说青苗法不好,介甫先生是当是世大才,他能想出以借贷来促进生产,简直是当今第一人呀!不过他的性子就是太急了点,一下子把青苗法推行到整个天下,太容易出事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这官场也一样,所以学生才说要改良一下!”

    司马光也笑了,兴趣更浓了,笑道:“那依子贤所想,该如何进行改良呢?”

    沈欢侃侃而谈:“主要就是两点。第一就是这个息钱的问题,官府借贷,收取利息,理所当然。但是取息二分,学生认为,还是太高了,虽然比民间那些商贾地主高大四五分的利息要低很多,可仔细推算,十取二成,还是难以让百姓承担。”

    “这话怎么说?”司马光不解地问。

 第一百七十六章 问题

    “老师可以算一下,普通的一家百姓,每月有三五贯钱就能过日子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个十多贯钱,就要还息三五贯,是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一年两次,也就是说本来他们干活勉强赚个一年的费用,因为借钱,要多干出两个月的费用,岂不是为难他们吗?若是一时还不了钱,官府又逼迫,这与借那些高利贷又有什么两样呢?”

    沈欢身在三司办公,对于民生不可谓不熟,所说数据,皆有根据,就是再高明之人也反驳不了。司马光本来对这个问题不大在意,在他的意识里,取息两成,比民间那些取息过半的放贷要低得多了,若说在意,他对这种以朝廷为核心如同行商贾之事的态度有所保留,不过为了支持王安石,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如今听沈欢一分析,觉得大有道理。

    “子贤,给你一说,倒让老夫也觉得介甫定的息数感到担忧了。那若按你所说的改良,又该如何?”

    “老师,该为取息一分,也就是一成,如何?”沈欢提议问道。按他估量,一成的利息,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当然,这种利率,对后世之人来说,还是高了。不过这是古代,若再低下去,估计变法之人就不干了,就是皇帝,也要反对,毕竟他们变法就是为了增加钱财,若无利可图,拿出一千数百万贯来做事,岂不令他们心痛!

    “一成……”司马光低头思量了一会,最后点点头,“取息一分,倒也能成事。若百姓一家一年贷个二十贯,要多还的钱也不过两贯而已,纵是当年收成不好,节衣缩食,也不过半月生活费用而已!”

    沈欢又建议道:“老师,对于那些当年收成不好的百姓,可以由朝廷勒令官员再宽限一年。利率再算就可以了。当然,这种命令学生觉得用处不大,毕竟一上一下,官员为了政绩,也不大可能真让农民拖欠下去。而且又得防范那些借了大数目的商贾地主趁机拖欠钱款,不然朝廷贷出了钱。年底却没多少收上来,对于财政来说,也是个问题!”

    司马光叹道:“子贤,你怎么总是不相信那些官员的品性呢,须知好官也是不少的。”

    沈欢面无表情地道:“老师,天下之大,每事都涉关百姓生死,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官员的品行上,要用制度与规定去督促他们、防范他们。只要他们本着政策办事,就是没有多少功绩,至少在对待百姓上不至于太过压迫了!”

    司马光面露不愉地看着沈欢。最后以叹气结束。沈欢没有愧色地对视,宋朝治国,不抑兼并,这给了无数大地主大商贾大官员上好的良机,只要有钱,只要有手段,就能获得土地无数。而中国人对于土地自古都是有着无限热情的,给了他们机会,当然得大肆搜刮才是。这样一来就苦了那些靠着土地过日子地贫苦农民了。然而他们是弱势群体,没人给他们出头,更不敢出头。

    沈欢也不敢出头,他只是凭着这点就知道下面那些地主官员的素质不可靠而已,不然天下早就是太平盛世了,又何来要王安石出面改革的地步。想到这里,沈欢不得不佩服王安石了,此君有大毅力大魄力,方田均税与免役两法。才是最大触动了那些大地主大官员的利益呀,不然也不会招致偌大的反对!

    司马光无奈地道:“好吧,子贤,这是你说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呢,又该如何?”

    沈欢沉吟了片刻才道:“第二点就是涉及变法范围地问题。学生认为。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这变法大事。涉及黎民百姓地生死。不能不谨慎小心。而且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总不能一概而定。一法在此地是良法。在他地说不定就是害民之法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光念叨了一下。“子贤所说。正是古人提到地道理。此时此刻。不无创建。”

    “老师学贯古今。学识渊博。令人敬佩!”沈欢拍了一个不大不小地马屁。

    “少说大话。快说你地办法吧。”

    “是!”沈欢顿了顿组织语言。“既然生怕法令一下子落实到全大宋之地会出问题。还不如拿出耐心。画出一地。作为试验。待有了经验之事再推广到其他地区!”这办法放在后世。没有多少创建。正是后世为人划出特区用来改革开放地法子。按沈欢地想法。在后世做改革。还得小心翼翼有如摸石头过河。回到古代。在信息不便地时候。更该谨慎了。可惜王安石与皇帝都不是有耐性之人。也许这也是变法失败地一大主因吧。

    “你这法子倒有意思。”司马光来了兴趣。

    沈欢又道:“为什么学生建议画出一地来试验呢?这是有根据地,就拿青苗法来说吧,本来就是为了补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耕作的,但是观我大宋天下,江南几路,土地肥沃,利于耕作,交通便利,民生殷实,大多根本不需要青苗钱。然而看现在朝廷政策,相反把更多地青苗钱派放到江南地区,为什么?因为那里民生殷实,容易取息呀!老师,这简直是剪羊毛的做法呀,把那些地区的百姓作为羔羊来对待,长此以往,总会出事的!学生觉得青苗钱最好更多派往湖广等西南地区,那里耕作条件差,百姓无依,若拿了青苗钱,更有利于生产。而且据学生打听,湖广地区,地广人稀,雨水也多,也是适合农事生产的好地方呀!”

    司马光震动了一下,问道:“湖广地区也适合农事生产?”

    “是的,老师!”沈欢肯定地说道,“农事生产,一靠天时,二仗水利,湖广在大宋南方,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农事生产的条件都具备了。现在朝廷不依仗他们的农事赋税,但是那不过是因为此地交通不便,加上民族众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而已。若是朝廷在政策上倾斜与它,作好交通事宜,再从江南等地遣些技术高超之人过去。他日湖广地区不难成为我大宋粮仓呀!”

    “湖广熟,天下足。”这等谚语虽然是在北宋以后才出现,不过却也证明了这个地区是产梁地好地方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你所说的太过飘渺,难以服人。”

    沈欢苦笑,确实也是,在这个时代,湖广地区,是蛮荒之地。瘴气横生,疾病无数,不说产粮了。就是生活都困难。因此,这里成了朝廷流放官员的理想之地了,比之西北还要折磨人呀!像后来的苏轼,还给流放到海南岛去呢!想想都令人害怕,更不用说去从事开发了。

    沈欢劝道:“老师,学生所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地,说不定要数十年数百年呢!不过这个青苗钱,更多派发到这个地方那是没有害处的。有了政策优惠,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地区之人去那里开发生产呢!既能避免扰乱江南的民生,又能无形中开发了湖广,何乐而不为?”

    司马光吸了一口凉气,讶然地看着沈欢:“子贤,润物细无声,此计大妙呀!”

    “老师缪赞了!”沈欢客气地说道,“关于青苗钱,学生只想出了这两点。还往老师指

    司马光沉吟着说道:“老夫观之,第二点比第一点还要重要!子贤,你既然想出这两点改良之法,为何不直接与介甫或者官家说,让他们有所借鉴,方是上策呀!”

    沈欢苦笑道:“老师,你认为以现在朝廷狂热的变法气氛,学生这些话,他们听得进去吗?特别是介甫先生。当日学生说到这些法令会出现的坏处时。更是不以为然,差点要把阻挠变法地罪名套在学生身上!”

    一想到当日王地指责。不无王安石放纵的原因,沈欢就感到气愤。现在与司马光来说,也存了私心,想让司马光等到一个好的时机进谏,以此成为政治资本。

    司马光正色道:“子贤,你这想法要不得!我等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分忧,看到坏处,就当进谏,以使祸患避免于未生之时。你今日多次提到介甫这里不行那里不好,是否与他有矛盾了?唉,你们是翁婿,自该同心戮力为朝廷分忧,有意气之争更不好了!”

    “是,老师教训得是!”嘴上说好,其实心里很不以为然,若是王安石是给听劝之人,历史上他也不会以失败告终了。

    司马光又道:“你所说的改良之法,就由老夫写成奏章,献给官家,劝其引以为鉴!”

    “不……”沈欢不来想说不要,给司马光一个严厉的眼神给吓住了,只能默然同意。按他的意思,现在皇帝赵顼的脑袋已经给王安石描绘的美好景象给迷惑住了,人也狂热了,哪里还会听得进其他异议。提得多了,反而会引起他地反感。奈何司马光是一个正直传统地文臣,要他使心计,也是为难之事!

    “好吧,就让你老人家先劝劝,等到皇帝因为这些事脑袋大的时候,希望他能想起这份奏章吧!”沈欢心里也有了计较,由司马光去了。

    不提沈欢回家如何去计算,单说司马光,花了两日时间,把沈欢所提到地改良之法整理了一番,写成长长地一篇奏章,放到了官家的书桌上去。大体说的是青苗法是良法,但为了避免出事,奏请陛下谨慎行事。接着有针对性地提出把取息两分降为一分,还提出应该把每年发出的青苗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于江南地区,一部分放与西南与西北地区,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建议是二八之分。

    这时候的神宗皇帝还是一个处事比较公证之人,心里感觉司马光说得有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