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骞义和夏元吉也赞同擒拿赵王,宣德帝顿时感到非常无奈,唯有硬着头皮下令,传内阁首辅杨士奇来拟旨。

    虽然宣德帝贵为大明的天子,但面对杨荣和蹇义这些在朝中有着盘根错节势力的五朝元老时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这要是搁在永乐帝和洪熙帝身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很显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君弱臣强,宣德帝即使再不愿意,也不得不对杨荣等人妥协。

    其实,自从汉王的叛‘乱’被平定后,宣德帝的对手已经在悄无声息间换了人,朝廷上的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两座大山。

    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时日中,不仅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会有一番龙争虎斗,年轻的宣德帝也要与这两大集团进行一番较量,直至他像永乐帝和洪熙帝那样能乾坤独断。

    当然了,宣德帝并不会就这么认输的,他在等待杨士奇的到来,杨士奇现在是他身边唯一能与杨荣这些老臣相对抗的人,否则的话他岂会让杨士奇来拟这道擒拿赵王的旨意,要知道随行的翰林和庶吉士时刻恭候着他的传召。。。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九章 陪审() 
'全文字三江阁'杨士奇并不在献县县城,由于宣德帝的随行人员众多,因此大部分的军队只能在城外宿营

    为了防止士兵‘骚’扰周边村镇的百姓,宣德帝命杨士奇前去巡视城外的军营,张昊和李云天等人陪着他四处走动查看。

    宣德帝已经下令骁武军到讲武堂京郊大营驻防,作为骁武军的统兵将领,李云天在回京的路上自然要与骁武军吃住在一起,在张昊等勋贵的眼中他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员合格的将领。

    接到宣德帝召他回城议事的谕旨后,杨士奇立刻赶了回去,此时此刻李云天根本不知道宣德帝那里出了大事。

    直到第二天,李云天才听说杨士奇和杨荣‘私’下里因为赵王的事情大吵了一场,并且闹到了宣德帝那里。

    杨荣认为赵王这次虽然没有举兵造反,是因为受到了刘方和牛世豪的威慑,其在彰德拥兵自重,‘私’下里肯定与汉王有所勾结,只要‘交’给锦衣卫一查便知。

    杨士奇则认为赵王未反,则朝廷师出无名,难以服众,对赵王之事要从长计议,岂可‘交’与锦衣卫那群虎狼之人审理,即便是没事也能整出事情来。

    况且,永乐帝只有三个子嗣,如今先帝已经驾崩,汉王犯下了弥天大罪,如果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把赵王也给抓了,让天下人如何看朝廷,以后又有何颜面去见永乐帝?

    后来,由于杨士奇获得了杨溥的支持,而骞义和夏元吉也被杨士奇说服,这使得杨荣唯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使得这件事情不了了之,赵王有惊无险地躲过了这一劫。

    面对杨士奇和杨荣的这一次冲突,李云天心中感到颇为无奈,同样身为宣德帝的近臣,杨士奇和杨荣的意见一旦相左,必定会影响到宣德帝。

    虽然李云天并不愿意看见这种局面的发生,但这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随着宣德帝解除汉王和赵王的隐患,也随着内阁权势的日益增大,朝廷内部的争斗必将更加‘激’烈和复杂。

    宣德帝回到京城的时候的已经腊月二十五,京城里早已经年味十足,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就在宣德帝回京后不久,真定府和居庸关相继传来了好消息,接到汉王的书信后,鲁仲乾和白德祥黯然下令所属的叛军向明军投降,两人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故而自尽而亡。

    一直聚集在山海关的大宁都司军队随之也退回了驻地,大宁都司都指挥使由于没有派兵攻打山海关,因此侥幸逃过一劫,被宣德帝调往南方任职。

    牛世豪在腊月二十九回了京城,随着鲁仲乾和白德祥的自尽,赵王已经难成气候,故而接到了宣德帝撤军的御命,快马加鞭提前赶回京城过年。

    为了安置汉王,宣德帝在西华‘门’内修建了一座高墙大院,用来幽禁汉王和他的家眷,并且取名为“逍遥城”,有人说是在嘲讽汉王,也有人说是寓意汉王在这里安享晚年,平淡过完余生,至于孰是孰非,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自此,汉王就在逍遥城里终老,闲暇时养‘花’遛鸟,虽然不能迈出院‘门’一步,倒也落得一个逍遥自在。

    直到汉王死后,汉王的家眷才得以搬离逍遥城,不过他们已经不再是大明曾经显赫的皇族,成为了平民百姓,被安置在南方的城镇中生活,也算是得以善终。

    至于跟随汉王造反的人,那么就没有如此好的运气,朱恒、王斌、盛坚和罗山等汉王任命的五府六部的官员,以及起兵响应汉王、献城投靠汉王的官员,都被视为了造反谋逆的主犯,经审讯后纷纷被处死,其家眷也被连累,满‘门’抄斩的满‘门’抄斩,流配边疆的流配边疆。

    据事后统计,由于牵扯到汉王造反一事,被杀者有两千余人,流配者有七千余人。

    按理说,这种造反的大罪可是要株连九族的,不过宣德帝降下了恩旨,免了那些官员亲属的株连之苦。

    其中,朱恒由于最后时刻劝解汉王投降,故而其家眷罪减一等,得以保全‘性’命,流配边疆。

    王斌也因为支持汉王投降,得以留下一个子嗣继承香火。

    本来以两人的罪责都应满‘门’抄斩,不过李云天开口肯定了两人的功劳,使得两人的家眷得到了相应的宽大。

    在所有追随汉王叛‘乱’的官员中,靳荣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个,由于他后来跟着李云天在青州立下了平叛战功,宣德帝赦免了他的罪责,让他回乡安享晚年去了。

    否则的话,靳荣将与山西都指挥使、天津卫副将等人一样,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另外,朝廷里还有不少官员被汉王一案牵连,例如武宁候冯长安、安武侯龚魁、兵部右‘侍’郎武通、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人,都被查出与汉王‘私’下里暗中勾结。

    从汉王造反前派人潜入京城暗中联络张辅这一件事上来看,汉王肯定在京城里还有其他的内应,不过汉王已经烧毁了与那些内应来往的书信,故而负责审问汉王叛‘乱’一案的主审和陪审们并没有找到冯长安等人有响应汉王造反的证据。

    故而,冯长安等人以暗中勾结藩王、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流配到了边疆,以儆效尤,也算是宣德帝网开一面。

    随着冯长安一干官员的丢官罢职,朝中各方势力为了他们空出来的位置已经联合,明争暗斗。

    由于汉王一案案情复杂,涉案人员众多,故而金纯和周征等人审了大半年才结束。

    在各种各样的因素下,到了审理后期案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控的态势,那些涉案官员为了自保,有意或者被迫地检举和揭发了朝中的一些同僚,使得那些同僚被抓入狱,受到了严刑拷打。

    值得一提的是,主审和陪审只有在审理像朱恒和王斌这样极为重要的案犯时才会审,平常的时候则是两人一组审理案犯,手下又有若干具体办事的官员。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金纯和周征等人本身都有职务,不可能整天都审理案子,二来涉及此案的人员众多,不分开审理的话几年也审不完,这也是为何宣德帝一下子任命了一个主审和九名陪审的原因。

    周征和李云天是翁婿,为了避嫌两人自然不可能分到一起,故而李云天和福王搭档审案。

    福王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需要李云天这样‘精’于审案的年轻官员来协助,这使得两人这一组的案子都是李云天在审理,福王只不过挂一个空名罢了。

    在五个审案小组中,李云天和福王这一组不仅办案效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和福王这一组并没有趁机牵连无辜,倾轧朝廷中的同僚,反倒是查明了一些无辜的同僚被诬陷。

    因此,在案件审理末期,那些其他审案小组中被无辜牵连进入汉王叛‘乱’一案的官员亲属发现李云天和福王秉公断案,故而为了讨个公道和清白,竟然纷纷到李云天和福王那里伸冤,请两人为他们做主。

    虽然李云天和福王并不负责另四个审案小组案件的审理,但两人有着陪审的身份,故而可以过问所有涉及汉王叛‘乱’一事的案件。

    这给李云天和福王出了一个难题,也使得两人非常被动,两人虽能管那些被无辜牵连者的案子,可如此一来无疑就是破坏了官场的规矩,得罪了同审的金纯等人。

    因此,李云天和福王并没有受理那些前来伸冤者的冤案,而是将此事奏请了宣德帝,宣德帝随后特意下了圣旨,让负责汉王叛‘乱’一案的主审和陪审在审案时适可而止,不要株连无辜,尽快平定此案。

    正是由于宣德帝的这道圣旨,汉王叛‘乱’一案这才得以落幕,那些被诬陷的无辜者也因此得以逃出生天,否则的话指不定有多少人要‘蒙’受不白之冤。

    经历了汉王叛‘乱’一案后,李云天清正廉明、秉公断案的名声在官场上不胫而走,威望日盛。

    说起来也着实是有些可笑,虽然大明官场的上的那些官员没有人愿意李云天以御史的身份巡查他们的地盘,可一旦他们出了事,又纷纷希望李云天能主审他们所涉及的案件。

    自从李云天回到京城,李府就宾客盈‘门’,‘门’庭若市。

    京城里的官员商贾纷纷前来拜访,谁都知道李云天这次在平定汉王的叛‘乱’中立下了大功,一定会被宣德帝重赏,十有**会被封爵,一跃成为大明新的权贵。

    李云天本想闭‘门’谢客,可一些宾客的来头实在是太大,他一天到晚在外面忙活倒眼不见心不烦,可家里的周雨婷不好将那些人拒之‘门’外,唯有强打着‘精’神招待。

    毕竟,这种迎来送往的事情以后将成为李府的常态,躲避并不是办法。

    不仅京城里的高官显贵难以在李府见到李云天,就连周雨婷见李云天一面也不容易,李云天不仅要陪审汉王叛‘乱’一案,而且还要处理讲武堂的事情。

    尤其是骁武军在讲武堂京郊大营的安置,以及那些战死者和致残者的抚恤,使得李云天忙得是连轴转,时常连家都不着,即使过年也只在家里待了三天,大年初四就去了讲武堂京郊大营。

    除了在沧州养伤的伤员外,骁武军的人呼啦啦近万人在讲武堂京郊大营住下,衣食住行都遇到了不少麻烦。

    为了能使骁武军的人尽快安顿下来,李云天亲自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骁武军不仅是他在大明军界立足的根本,同时也是未来编制新军的基础。

    而且,宣德帝对骁武军报以厚望,原本他还在担心李云天斗不过朝廷的那些勋贵,无法实行新的军制。

    可自从黑牛镇一战后,宣德帝就对李云天充满了信心,他希望大明有更多像骁武军那样能征善战的悍勇之士。。。

    小技巧:按回车'enter'键返回章节目录,按←键回到上一章,按→键进入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章 镇武伯() 
'全文字三江阁'元宵节过后,在李云天的主持下,京师讲武堂的教官和学员为战死在黑牛镇的教官们举行了庄严肃穆的悼念仪式。。更

    黑牛镇一战中,为了阻挡住汉王属下的叛军‘精’锐,京师讲武堂有三名教官和四名副教官战死,遗体已经被运回京城,安葬在了京郊的讲武堂将士陵园中。

    之所以只有教官战死,是因为李云天刻意保护讲武堂的学员,在他看来那些学员现在还处于学习和磨练期间,当前最重要的是熟悉军队的运作,根本就不适合上战场血拼,否则只能是白白送死。

    因此,讲武堂的学员分布在德州、青州和武安县的明军队伍中,骁武军里只有五分之一的学员。

    在黑牛镇的战事中,骁武军中的学员被李云天牢牢地留在了身边,免得他们去跟叛军血拼。

    讲武堂将士陵园位于京城北郊的一个山脚下,李云天从宣德帝那里讨来了恩旨,专‘门’建立了安葬讲武堂战死者棺木的墓场,隶属讲武堂打理。

    按照李云天所定下来的规矩,只要是在战场上英勇战死或者在公务中以身殉职者,不仅要召开悼念会,而且皆埋葬在将士陵园中。

    当然了,如果有人想落叶归根,讲武堂也会尊重其本人和亲属的意见,负责将其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除了讲武堂将士陵园,李云天还特意在讲武堂里建立了一个英烈堂,将战死者和以身殉职者的名字刻在英烈堂的英烈碑上。

    通过将士陵园、悼念会和英烈堂,李云天成功地使得讲武堂的教官和学员们有了一种归属感,增强了讲武堂的凝聚力,也形成了讲武堂独特的文化。

    由于骁武军只是李云天临时起意,给从各支军队和俘虏中‘抽’调人员所组成的军队所起的一个名字,并没有在大明军队的编制中,因此从法理上来说骁武军并不存在,里面的将士依旧属于他们原本所在的卫所。

    故而,宣德帝凯旋回京后随即下旨,让李云天正式组建骁武军,并且将骁武军划归到讲武堂的名下。

    不仅如此,宣德帝还下令户部,将从汉王造反一案官员中查抄的大量钱物拨给了骁武军,足够骁武军五六年的军需,由此可见其对骁武军的喜爱和期望。

    除了要安置骁武军的将士外,李云天还要忙着将那些将士的家眷从外地迁到京城,虽说他准备按照新式军制打造骁武军,但大明实行的是卫所制,而骁武军的将士基本上都是来自各地的军户,因此他们的亲属将迁徙到骁武军的驻地。

    李云天对骁武军家眷的安置已经有了计划,他准备将这些军户集中起来管理,打造大农庄式的乡镇农业经济,在京畿附近划归骁武军的地盘上建造一个个的由讲武堂管理的村镇,每个村镇都建立互助合作社。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军户的土地流失或者兼并,李云天特意给讲武堂下属的军户制定了一条规矩,那就是禁止土地买卖,一旦查实将受到重处。

    与此同时,李云天还做了一个特别的规定,那就是军户实在是遇到了难处,可以将田地卖给讲武堂,由讲武堂按市价付钱买下,成为讲武堂的田产。

    讲武堂买下那块田地后,将会以一个优惠的价格让卖地的军户租种五年,以帮助其度过难关。

    如果五年后该军户还无法将田地重新买回去,那么讲武堂会把田地卖给他人,

    与此同时,为了给讲武堂创收来赚取骁武军的军费,同时也是为了安置那些战死者或者因伤致残者的亲属,李云天以讲武堂的名义开始在北直隶和南直隶开办实业,例如酒楼、客栈、冶铁、制瓷、衣料等等。

    虽然大明规定官员禁止经商,但却并没有禁止官办企业,因为官办企业的盈利并不属于个人。

    与大明其他的那些官办企业不同,李云天不单单开办实业,而且还建立了完善的人事体系和财务体系,以此对官办企业的人员进行监督。

    宣德二年二月初,宣德帝在太和殿颁布了圣旨,对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的有功人员进行封赏。

    在所有被封赏的人员中,李云天和周征这对翁婿是大放异彩,所立的功劳当仁不让地排在了前两位。

    其中,周征因为在真定府与鲁仲乾‘激’战,挡住了鲁仲乾北上京城的意图,故而功劳列在了第一位,被宣德帝晋升为少师,位列三孤,仅次于张辅的太师。

    李云天因为收复青州、登州、莱州和沧州,并且在黑牛镇一役中击溃了汉王的四万叛军‘精’锐,一举扭转了山东战局,故而因战功被宣德帝封爵,获封镇武伯。

    除了李云天和周征外,排在第三位的自然就是在山东率兵与汉王在德州‘激’战的张昊,因战功晋升为太子太师,在勋贵中的地位仅位于张辅和周征之下。

    其他的有功人员,也都相继依照其所立的战功得到了相应的封赏,可谓皆大欢喜。

    在这些人当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李大牛,另外一个就是王简了。

    李大牛和王简由于参与了黑牛镇一战,故而两人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李大牛被提升为京畿都督府正三品的卫指挥使。

    而王简则终于圆了封爵梦,被宣德帝封为骁勇伯,并且官升一级,成为了京畿都督府的都督同知。

    不过,李大牛并没有去京畿都督府下属的卫所任职,而是调去了讲武堂,担任讲武堂的副总教官,成为了李云天的助手。

    就在封赏后的第二天,宣德帝在城外给成山候柳升所率领的南下平叛大军送行,以平定‘交’趾的叛‘乱’。

    其中,太子太傅、安远候柳升为征虏副将军,担任‘交’趾总兵,保定伯梁铭为左副总兵,京畿都督府都督佥事崔聚为右参将,率兵由广西赴‘交’趾。

    与此同时,云南的太傅、黔国公沐晟为征南将军,担任云南总兵,兴安伯徐亨、新宁伯谭忠为左右副总兵,由云南入。

    不仅如此,宣德帝还敕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李庆参赞柳升军务,詹事府詹事兼工部尚书黄福掌‘交’趾布政司、按察司事,与柳升等同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庆和黄福的官职中都有工部尚书一职,但李庆的工部尚书是实职,黄福的工部尚书是兼衔,也就是虚职,只是表明其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而已。

    鉴于骁武军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的英勇表现,柳升本想调骁武军参加此次‘交’趾的平叛事宜,不过被李云天以骁武军黑牛镇伤亡惨重元气尚未恢复为由婉拒,他既然已经知道了此次平叛要以失败结束,故而可不想让那些骁武军前去送命。

    此次征讨‘交’趾,正值明军携平定汉王叛‘乱’之余威,包括宣德帝在内,谁都会认为此仗必胜。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云天在给平叛大军送行时双目中流‘露’出的一丝担忧的神‘色’。

    二月下旬,三年一度的会试在京城贡院举行。

    就在同一时间,讲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