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毅系列传记-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生活上他们也是互相关心。有一次,炊事员做了一碗鸡丝面给刘伯承送去。这在当时艰苦环境中是很难吃到的。他就问:“邓政委、陈司令员有没有?”炊事员说都送了,他才肯吃。
  陈毅在中野虽然工作很紧张,但心情十分愉快,不像在华野,有个饶漱石在身边,老是嫉恨他,千方百计盘算他。虽然饶漱石的许多阴谋诡计未能得逞,常常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当时,却使胸襟坦荡,性格豪爽的陈毅很不愉快。所以到中野后,他与刘邓相处就心情格外舒畅。滂沱大雨挡不住刘伯承的承诺
  陈毅一向钦佩刘伯承对部队对自己均要求十分严格的作风。为了培养大批急需的党政财经干部,中原局成立了中原大学,由陈毅兼任校长。举行开学典礼那天,陈毅请刘伯承去讲话,刘伯承欣然答应准时前往。中原大学校址,离野司驻地还有几十里地,陈毅先走了,谁知走后下起了倾盆大雨。陈毅在大会开始前到处走动,与学员们聊天。校务部门的同志见雨越下越大,就对陈毅说:“雨越下越大,恐怕刘司令员不会来了,是否先开会?”陈毅一听,摇头说:“不行!不行!一定要等,刘司令员这个人是说到做到,一定会来的!”果然,刘伯承在滂沱大雨中,坐车到来。那时坐的都是缴获的美式小吉普车,挡不住风雨的。刘伯承已是浑身湿透。陈毅迎上去说:“这么大的雨还来。”刘伯承说:“说来就要来的。”陈毅要刘伯承去换衣服,不要讲话了。他确实耽心刘伯承淋了雨生病。刘伯承连声说:“开会!开会!”衣服都顾不上换,就向会场走去。会议开始,陈毅以此事为开场白,说:“刘司令员这一行动,就是对我们全体同志一次遵守纪律的最好教育!”会场上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陈毅对两大野战军的团结十分重视,身兼华野司令员、政委,他对华野的干部,甚至很高级的领导,也是要求很严的。豫东战役之后,华野负责人以“军事观察家”名义,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评论该役胜利。文章对中野部队在战役进行中,大力配合作战,在南线牵制胡琏、吴绍周两兵团,在西线牵制郑州敌人的作用未具体提到,显然是忽视中野在全战役中起的重要作用。实际情况是,当时为了保证华野豫东作战的胜利,刘邓陈曾亲自组织前进指挥所,率领中野4个纵队在南线作战,部队为此付出过相当大的牺牲,这些都是陈毅亲自经历了解的,而华野领导也是知道的。所以陈毅看过这篇文章后很生气,当然,他对从这件事反映出来的问题想得更深些。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到中野营以上干部会作报告,介绍打洛阳的战斗经验,虽然报告总的讲得较好,但对炮火的作用说得有些过份。以至陈士榘讲完后,天都黑了,刘伯承还叫大家不要走,接着讲了话,叫大家不要有光想依靠大炮作战的心理,强调过去战争中甩手榴弹也战胜了敌人的事实,部队应根据现有装备条件,发挥我军长处,勇敢机智地战胜敌人。
  陈毅从这两件事想到许多问题,他认为事情的发生,其根源还在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政治修养,如果不及时尖锐指出,任其发展下去,不但对这些同志本人的成长不利,而且会影响两大野战军的团结,那就会对革命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想到这些,陈毅再也无法平静了,他于7月24日,给华野代司令员、政委粟裕,参谋长陈士榘,发去了一封很长的电报,并报中央。电文措词十分严厉,指出:“无论个人的骄傲与部队的自大作风,均属政治问题,即是弱的表现”;要他们“在雨季整训中,注意上述问题的检讨。”
  粟裕、陈士榘,很快于7月28日,复电“陈军长,并报军委”,表示“完全接受批评并进行了检讨”并向刘邓及兄弟部队表示歉意。陈士榘也表示,那天讲话后就觉得有不妥之处,“希多方加以指示”,并对步炮协同问题作了解释。
  虽然从井岗山时期起,陈毅就是粟裕、陈士榘的老上级,但对当时华野这么高级的领导人提出如此坦率严厉的批评,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胸襟坦荡,对战友、同志和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原则立场。
  淮海大决战三常委轮流值班
  淮海战役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是总前委常委,邓小平是书记。他们住在宿县西北约40公里处一个叫小李家的村子里。村子也的确小,只有二、三十户人家。邓小平、陈毅,为了照顾年大体弱的刘伯承,将他安置在一个单房间里住,邓陈则在此屋的外间,安上两张行军床,对面而卧,为了不影响休息,这里的一部电话机拉了很长的线,谁讲话就到外面去讲。作战室在同一小院的另外几间屋里,总前委的三位领导,就在这里指挥敌我双方兵力逾百万的,决定中国革命之命运的淮海大决战!
  在这空前规模的大战役中,工作异乎寻常的紧张,以往战斗中,刘陈邓在作战部署下达后都略事休息,一般由李达参谋长掌握进展,有特殊情况再请示他们,但淮海战役非同小可,他们决定,一昼夜24小时中,一定要保持有一位首长亲自掌握全局,由三人轮流值班。邓小平、陈毅,一直像对待兄长一样尊敬和照顾刘伯承。刘伯承考虑到这一点,就先发制人,抢先提出,三人一视同仁,昼夜值班,“平等待遇”。但邓、陈坚决反对,以二对一的多数票,否决了刘伯承参加值夜班的动议,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才同意保留一条:遇着特殊情况时,可以在夜里把刘伯承叫起来一起商议。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自己身体好,应尽量多值夜班。陈毅当然也不同意,一定要二人“分享”值夜班之权利,即使如此,刘伯承在关键时刻还是不睡,直接给各纵队司令员打电话,了解战况,布置任务,有时用四川话叫大家“要过坳!”而邓小平经常是整夜不睡连续工作。陈毅总是催他“该休息休息,轮到我了!”邓小平才回去闭一会眼睛又来了。所以三位常委“轮流值班”却常常是大家都在。他们是那样的辛劳,以致一段时间过去后,刘伯承的眼镜都快挂不住要往下掉,陈毅不用减胖也成了瘦子,而一向很注重军容的邓小平,竟连修脸的功夫都没有,留起了胡子。这些都那么真实地记录在淮海战役五位总前委成员合影上,看了那张珍贵的照片,直令人感慨万千。
  决战时刻,陈毅甘愿啃骨头
  在淮海战役进行过程中,每逢研究重大军事行动时,陈毅总是先发言,讲完后就说:“我的意见讲完了,请主帅(指刘伯承)最后决定!”
  刘伯承总是谦虚地说:“大家商量,大家商量。”在场的同志也笑。
  陈毅却严肃地说:“莫笑!下决心只有主帅,不能大家下。司令员是你,我是副司令!”
  当然,一些重大决定,往往还是刘邓陈三人共商定下的。
  身兼华野司令员、政委的陈毅,十分体谅中野部队从大别山出来后,部队人员、装备不太充实的实际情况,经常向中央建议,让华野多出部队参加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除牵制部队外,华野有三个纵队在参谋长陈士榘带领下,直接参加了总攻黄维兵团的战斗。在南线,光消耗,无缴获,最艰苦的阻击任务,就是华野第6纵队担任的。这个纵队是新四军的主力部队,许多同志是陈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时的老骨干。淮海战役中陈毅常常直接掌握这个纵队,给纵队领导打电话、写信,严令他们准备伤亡过半,保证中野歼灭黄维兵团作战的胜利,华野6纵坚决执行了陈毅的命令,付出很大代价,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
  陈毅命令华野一个汽车团,昼夜不停地向中野这边送弹药,一次几十车,对中野作战是有力的支援。
  总攻黄维兵团部时,陈毅命令华野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将主要炮兵全部拉过来支援。陈锐霆接受任务后,冒着敌机空袭的危险,大白天带了个骑兵班,驰马亲至中野领受任务。华野特纵的参战,对全歼黄维兵团起了重要作用。
  在打扫战场时,华野个别部队,为争战利品和中野部队发生争吵,问题闹到统帅部来了。陈毅闻知此事,接过电话筒,对该部指挥员说:“你听着!这次战斗中缴获的武器,包括你们已经拿到手的,立即全部交给中野部队!你没有看到兄弟部队的困难吗!谁违犯这一条,要给以严厉的处分!”他接着又说:“不光你的武器结他们,战斗结束后,把你们也交给中野!分什么彼此?都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军队嘛!”
  陈锐霆在打扫战场时,担任华野战地司令,他遵照陈毅的专门指示,把缴获黄维的全部美械装备,都给了中野。
  陈毅和刘伯承的友谊,和邓小平的友谊,及对中野部队的友谊,是共产党内真正无私的,崇高、感人的战斗友谊。
  当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2野战军进军西南时,急需大批军政干部。特别是熟悉故土的四川籍干部。第3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就给3野部队下达了一条指示:“只要是四川人,愿意去四川的,都可以到2野去!”
  他还帮助2野组建了特种兵纵队和西南服务团,并支援了许多人员、物资,全力支持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行动。
  刘伯承组建军院,陈毅鼎力相援
  1950年,刘伯承奉毛主席函令,筹建陆军大学。刘伯承欣然辞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2野司令员职务,积极组建全军最高学府。后因考虑还有培训海、空军任务,改名军事学院。刘伯承于1950年11月就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军事学院校址设在南京。
  成立大会那天,出现了十分隆重动人的场面。华东军区暨第3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代表中央军委授旗。陈毅在一面鲜艳的军旗面前宣读:“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举行成立授旗阅兵式。我代表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将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伟大的光荣的‘八一’旗帜,授予刘院长伯承同志和军事学院全体同志……”
  陈毅讲话后,刘伯承以标准的军人姿态,正步走到军旗面前,双手捧起军旗下角,吻了一下,从陈毅手里接过军旗,庄严讲话:“我接受了我们军事学院的战斗旗帜之后,让我在您面前,向我们中央人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提出保证:我们全院人员将永远保持这面尊严而富有光荣的斗争历史传统的旗帜,作为我们军人的英勇与荣誉的象征……”
  这一时刻,刘伯承、陈毅两位战友都十分激动,泪花在他们眼里转动。从1926年起,他们就舍生忘死为党创立武装,经过了“八一”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踏遍千山万水,付出了多少战友的鲜血和生命,我们的党领导人民终于打下了江山,有了一支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考验的强大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创立、成长、发展,每一个历程都有着他们二人的心血啊!今天,我们的军队又将向更现代化的正规军建设发展,军事学院的成立,培养大批军队高级干部,就是这新的里程的起点,他们怎么能不激动呢!
  刘伯承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后,和亲密战友陈毅同住南京城,心情特别高兴,他希望陈毅能和他一起办好军事学院,共同为我党我军培养高级军政领导出力。因此多次动员陈毅出任军事学院政委,但陈毅实在太忙,他不但统率华东广大地区部队保卫内地和海防,还兼任着上海市长,无法再到军院任职。他向刘伯承表示,军事学院的一切工作,他将全力支持。后来也果然这样做了。在人力、物资各方面都给军院帮助。军区的各种活动,都通知军院参加。军院的学员常到军区听陈毅的政治报告,军区干部也常到军院听刘伯承的军事报告。
  军事学院成立后政委一直空着,刘伯承在等待陈毅,直到1951年2月,陈毅来不成了,中央军委才宣布刘伯承兼任军事学院政委。
  陈毅赠录音机帮刘伯承“补角”
  陈毅和以往一样,随时从各方面关心着刘伯承。有一次,陈毅在上海专门买了一台从法国进口的钢丝录音机送给刘伯承学俄语。刘伯承从苏联留学回国后,从没间断过俄语学习,战争年代那么紧张繁忙,他还每天清晨读俄语,抓紧一切空隙,翻译苏联军事理论书籍,下发部队,供指挥员学习现代化战争。他的俄文,文法水平较深,但发音不太好,军事学院成立后,还请了俄文教员教读,继续教研。陈毅对刘伯承的一切都非常了解,所以特地送了一台进口录音机供刘学习用,在当时,这种钢丝录音机已经算是最好的工具了。录音带的前面,陈毅还讲了一段话,鼓励老战友,其中一句有风趣的是:“这台录音机,可以帮助你这个‘三角板’学好俄语。”意思说,俄文水平如一个四方块,而刘就缺发音、会话“一个角”。刘伯承的秘书李佳珍专程到上海取回录音机,还给刘伯承录下了苏联专家讲授的《联共(布)党史》课的结束语部份,供刘学习语音。
  在南京时,陈毅知道刘伯承还是除了工作学习不爱文娱活动的老习惯,就想方设法让他休息。常常劝刘伯承说:“你眼睛不好,年纪也大了,不要这么拼命,出去玩玩可以延续生命,为党多干些年。”经常邀他到江南名城作短期旅游,苏州、无锡、镇江都去玩过。刘伯承笑着对秘书说:“陈老总是钓鱼的,每次来钓我都上钩,把我钓走,我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军事学院重大活动,陈毅也参加。1951年夏天,刘伯承领导军院在安徽凤阳县临淮关,组织了一次江河进攻战斗实兵演习,陈毅和他一起审定了演习作战方案,并参加了演习的全过程。
  到了1958年5月至7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将克服思想和工作中缺点的“反教条主义”,搞成了一场严重的“路线斗争”,刘伯承元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领导的南京军事学院,被说成自成立以来就犯了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错误,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邓小平同志在刘伯承同志逝世后,写过一篇《悼伯承》的文章。其中提到:“为造就具有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的干部,伯承呕心沥血,在仅剩一只左眼、视力也严重减退的情况下,还拿着放大镜,将上万字的外国军事译著和大量的自编教材加以校订和审定。他在军事学院的许多建树,对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至今仍有重大作用。1958年批判他搞教条主义,那是不公正的。完全可以说,伯承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
  但在1958年那次林彪跳得最积极的军委扩大会上,却要正在外地生病的刘伯承赴京出席会议听取意见,接受批评。刘伯承不得不到北京住进医院,一面治疗,一面准备检查。他在来京的火车上一夜未能成眠,得了青光眼,眼压高达73度。
  对刘伯承是否要在会上作检查的问题,毛主席曾关注地说:“让刘伯承同志好好休息,可以不来参加会议作检查,表示个态度就可以了。”
  党的总书记邓小平也说:“刘伯承同志工作积极认真,对组织是尊重的。今年已86岁了,又有病,不要搞得太紧张。”
  而和刘伯承感情深厚,对党内斗争有丰富经验的陈毅,在当时那种政治气候中,却敢于“开顶风船”,他亲自到北京医院看望刘伯承,极力安慰战友,要他宽心治病,不要把自己搞垮了。刘伯承谈到一定要虚心接受批评,还要写检查。陈毅对这次会议的开法本来就有意见,看到到刘伯承都这个样子了还要写检查,更来火,说道:“你写啥子检查嘛!要写,我替你写,写一百个字就行了!”
  在有人想趁此时机,对刘帅落井下石的境况下,老战友道出如此深情的肺腑之言,多么令人感动啊!
  但严于责己的刘伯承,还是坚持要出席大会发言作检查。
  7月10日这天,怀仁堂会场的气氛十分严肃沉重,全场鸦雀无声,与会者一千多双眼睛注视着主席台。当刘伯承元帅由两人搀扶着,刚刚出现在主席台深处时,全场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持续达半分钟之久,这不像是将要听一个“有错误”的人作检讨,倒像是欢迎胜利归来的英雄。许多人一面鼓掌一面淌着滚滚热泪。这动人的场面,表达了在场的将军们,对戎马数十年,舍生忘死,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战疆场的刘伯承元帅的无限敬爱与崇敬,也是对这次会议错误倾向的无言抗议。在主席台上的陈毅,更为老战友如此深受同志们的敬爱而激动欣慰。
  当意志坚强的刘伯承,发出与他虚弱的身体毫不相称的宏亮声音宣读发言稿时,人们早已谅解了一切,发言结束时,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欢送敬爱的刘伯承元帅离开会场。许多年后,当人们谈到此番情景时,仍感慨不已。
  刘伯承想拉住战友热情的双手
  十年动乱期间,陈毅受到许多折磨,他仍然一如既往,坚强地挺住,不停地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斗争。刘伯承后来已双目失明,陈毅对战友的健康很关心、惋惜,但看到四周险恶的环境,有时反而安慰老战友说:“你这样也好,眼不见心不烦!”这听起来似戏谑的话多么沉痛啊!
  1969年,林彪以“战略疏散”为名,将在京的朱德、董必武、陈云、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统统赶离北京。陈毅被下放到石家庄一个工厂里锻炼,厂里条件有限,陈毅经常腹痛查不出病因。后经总理批准回京治病时病痛加剧,送进301医院当阑尾炎开刀,打开腹腔后,才发现是直肠癌,而且已经转移。治疗过程中又受到林彪集团干扰,延误,致使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陈毅元帅,终于在1972年11月4日离开了人世。
  他的最后一次战斗,是在林彪出逃摔死后,中央召集的一次老同志座谈会上的发言。那次会上,陈毅义愤填膺地对林彪在红军初创时期的真实面目,作了全面的揭发,将多年来被篡改的党史、军史作了权威的更正。为了保存这一珍贵史料,会后请陈毅校定讲话记录。陈毅病重无法阅稿,竟用了一个上午重新口述录音,长时间讲话,几乎耗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