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加在萨尔温江的中国兵力,加强那里的攻势;否则,蒋本人要承担坐失重新打通从缅甸到中国的运输线的大好时机的责任。电文还要蒋介石授予史迪威不受限制地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权力。赫尔利力劝史迪威压下这份电文,而史迪威却因为能使蒋介石屈辱而感到十分高兴,他在日记上得意地记下了这件事。但是他做得太过分了,以致毁掉了自己的机会。蒋介石认为史迪威是电文的真正炮制者,拒绝再同史迪威打交道。他仍然愿意接受一位美国指挥官,但不要史迪威。蒋介石在重庆表明了这一点,并通过他的连襟孔祥熙,在华盛顿也表明了这一点。于是史迪威在9 月28日提出放弃使用共产党部队的想法,但是他的这一让步做得太迟了。史迪威在10月19日被召回国,中缅印战区划分为二。萨尔坦将军被任命指挥在印度和缅甸的美国部队;魏德迈将军被任命指挥在中国的美国部队。这时,中国的局势有了好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出日本人不会进攻昆明或重庆了,所以任命一位美国将军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要求,也就按下不提了。魏德迈致力于训练中国士兵,并和蒋介石相处得很好。他维护委员长,反对马歇尔的非难,因为马歇尔仍然受史迪威的影响。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中,中国南部的日本军队由于他们的运输线遭到在华美国空军的反复轰炸而瘫痪了,于是全面退却。
第四节 美国对华政策和雅尔塔会议有关东亚的议程
罗斯福召回史迪威,是同他的对华总政策一致的——美国的对华政策差不多是罗斯福总统一手制定的。使赫尔非常恼火的是,总统往往用派遣总统特使的办法去处理问题,而绕过了国务院。杜鲁门政府继承并继续执行这一政策。虽然罗斯福对蒋介石多所批评,对他的态度也颇为专横,但是他还是认为蒋介石是唯一能保持中国统一的人。不过正如他在1943年9 月对萨姆纳·韦尔斯所说的,他担心在打败日本以后,国共之间可能重新发生全面冲突,苏联可能站在共产党一边进行干预,而西方列强可能因此被迫站在另一边进行干预。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罗斯福想促进国共达成协定,还想促使中苏订立协定,以排除苏联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性。
罗斯福总统抱着这些目的,于1944年夏派当时的副总统亨利·华莱士到中国去。在6月21 日至22日的会谈中,蒋介石告诫华莱士:中国共产党人是共产主义者,而不仅仅是民主的土地改革者,并力劝美国勿与他们接近。蒋介石重申他愿意同共产党人和平解决,也不排除接受美国为此目的进行斡旋的建议的可能性,但同时,他也不隐瞒自己对和平解决是缺乏信心的。在另一方面,蒋介石对苏联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宣称他愿意同苏联进行讨论,并希望美国政府能协助实现这种讨论。他还说,为了避免中苏冲突,只要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什么都可以同意。
没有理由怀疑蒋介石的诚意。他希望同苏联达成由美国提出的某种协定,据此,莫斯科政府将同意不给中国共产党人以任何支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蒋介石准备付出代价。如果同俄国人达成了这种协议,那么蒋介石就可以自由地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就范,因为到那时共产党人会发现他们已丧失了任何外国支持。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意图是不抱任何幻想的。这时,苏联政府表示同意美国的对华政策。赫尔利将军已经动身经由莫斯科前往重庆。8 月21日,他拜会了莫洛托夫。这位苏联外长宣称,苏联政府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联系,他并暗示说,严格说来这些人并不能真正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者。他表示,苏联赞成美国在尽力促进中国的统一和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是他又说:“苏联政府不打算关心中国政府的事务,除非蒋介石试图改变政策来改善中苏关系。”这些交易就是1945年2 月雅尔塔会议的背景。
关于远东,罗斯福有两个目标:第一,一定要使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他的参谋人员认为这一点是重要的;第二,要苏联对他的促进中国国内和平与统一的政策予以合作。为了达到这两个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罗斯福是准备付出代价的。为了第一个目标,他一直认为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应由日本交还给俄国。为了第二个目标,他也一直认为苏联应该在满洲得到商业特权,特别是苏联的进出口货物应该有在大连港自由转运的权利。他希望这两个让步能满足斯大林的要求,并希望能就远东问题达成一项总的苏美协议,作为他正在争取的全球协议的一部分。
但是,罗斯福发现,他不得不对斯大林付出比他所预计的更大的代价。很明显,在召开雅尔塔会议以前的几个月里,通过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罗斯福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之间一直在讨论苏联在远东将得到些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当罗斯福到达雅尔塔时,他已大体知道斯大林想要什么了。他也许曾希望能说服斯大林减少他的要求,至少希望避免向斯大林作出什么不能改变的许诺(这是他一直不愿做的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是失望了。在德黑兰,他看到斯大林给了丘吉尔当头一棒;现在,他自己感到苏联大棒的分量了。斯大林坚持说,他所要求的这些让步是必要的,不然的话,他无法对他的人民说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是正当的。斯大林处于讨价还价的有利地位,因为即使罗斯福对日本的形势和关东军虚弱情况的了解比他实际上知道的还要清楚,但是还存在着一个苏联对中国的态度问题。所以,最后罗斯福让步了。1945年2 月10日,罗斯福和斯大林起草了“有关日本的协定”,11日,丘吉尔也签了字。
第五节 斯大林对国民党政权表示仁慈
这时候,中国政府正准备派外交部长宋子文到莫斯科去。1945年2 月4 日,赫尔利将军(他在2 月8 日继高斯任美国驻华大使)向华盛顿转交了中国准备的莫斯科会议的暂定议程,中国人要美国对这一议程提出意见。国务院拒绝提什么意见,并提醒赫尔利,美国政府不愿做拟议中的中苏谈判的顾问或仲裁者,赫尔利对此感到恼火,因为他认为中苏达成协议有利于国共的和解,这是他直到那时所未能获致的,而国务院却认为中国内部分歧的解决应当先于中苏谈判。2 月19日,赫尔利离开重庆前往华盛顿,显然,这是为了向政府摆出他的观点。4 月3 日,他开始了自己的返国旅行,取道伦敦和莫斯科,以便同英国政府和苏联政府讨论美国对华政策。
4月15 日,他拜会了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他向苏联领导人叙述了自己为调停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分歧所作的努力,并说,美国政策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蒋介石领导下的自由、团结、民主的政府。他说,他在伦敦同丘吉尔和艾登讨论了这个问题,并说丘吉尔和艾登赞成美国的这一政策。他还说,他已成功地说服了共产党放弃他们单独派遣政治代表出席旧金山会议的要求,并说共产党已接受蒋介石根据美国的意见而提出的建议——在出席旧金山会议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中给中国共产党一个名额。
斯大林表示他同意并支持赫尔利所概述的美国政策,并愿意在争取中国武装力量的统一方面进行合作。“他以赞许的口吻谈论蒋介石,他说,虽然在中国国民政府的某些官员中存在着腐败现象,但他认为蒋介石是‘无私的’,是‘一个爱国者’。在过去,苏联同他的关系是友好的。”赫尔利同意,在斯大林允许透露以前,不把雅尔塔会议的情况透露给重庆。
4 月17日,赫尔利向华盛顿的上司汇报说,他已得到了斯大林的保证,斯大林将无条件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包括完全承认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但是,美国在莫斯科的代办凯南并不那么乐观。4 月23日,他告诫当时正在华盛顿的哈里曼大使说:……从赫尔利大使关于他同斯大林谈话的汇报中看,没有什么事情斯大林不是坦率地表示赞同的,但众所周知,诺言对俄国人来说和对我们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当然,斯大林是准备确认中国的武装力量统一起来这一原则的。他知道,从实际意义上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所能接受的条件下,统一才是切实可行的。
凯南暗示,苏联尤其想利用中国共产党来排除英国和美国在中国北部的一切影响。他提醒他的上司注意,“对于苏联的援助,甚至对于苏联对我们在中国要达到的长期目标所给予的默许,我们都不能过分信赖。”4 月19日,哈里曼就曾警告过国务院,他说,如果在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时候,中国的内部统一还没有实现,那么,斯大林可能会趁机在满洲,甚至在华北,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政权。4 月23日,国务卿告诫赫尔利,苏联的政策可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并指示他,要使蒋介石深信“早日取得军事上和政治上的统一的必要。这不仅是为了胜利地结束对日战争,而且也是为了建立一个基础,使得中苏关系最终能成为一种互相尊重和永久友好的关系。”
然而,赫尔利仍然只从表面上来理解斯大林的表白。在得到了苏联领导人与霍普金斯谈话的报告后,他更坚定了这种看法。霍普金斯是作为杜鲁门总统的特使,抱着弥合两大国之间已经出现的分歧的希望,于5 月底到莫斯科去的。5 月28日,这两位政治家在第三次会晤时讨论了远东问题。斯大林表示,他想直接同中国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讨论雅尔塔协定,并希望不迟于7 月1 日能在莫斯科会见宋子文。霍普金斯打电报回来说,斯大林已明确声明,他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中国在蒋介石的领导下统一起来,因为他认为还没有一位共产党领导人足以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他对蒋介石的看法有保留,不过他还是打算支持他。
斯大林声明,他对满洲和新疆没有领土要求。在同日本作战的过程中,在他的部队可能进入的任何中国土地上,他将尊重中国的主权。他说。他的部队进入满洲时,他欢迎蒋委员长派代表来,以便在那里建立一个中国的政府机构。他说他同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并公开声明,美国是战后唯一有能力给予中国经济援助的强国。他认为,在今后的许多年中,苏联要保持国内的经济稳定,需要进行一番艰巨的努力。
第六节 1945年8月14日中苏条约谈判
6 月6 日在旧金山会议上,斯退丁纽斯告诉宋子文,斯大林希望他在7 月1 日以前去莫斯科。三天以后,杜鲁门总统在华盛顿把斯大林对霍普金斯所作的保证以及雅尔塔协定的情况告诉了宋子文。杜鲁门是把他给赫尔利电文的抄本(其中谈到这些情况)拿给宋子文看的;赫尔利将在6 月15日把这份电文转交给蒋介石。6 月14日,宋子文会见了当时已任副国务卿的格鲁,还会见了杜鲁门,目的是为了想知道究竟美国政府答应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但是格鲁和杜鲁门都没法确切说明雅尔塔条款究竟具体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6 月12日,苏联大使已在重庆把有关苏联参战的条件告诉蒋介石,但他没有提到斯大林向霍普金斯所作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保证。赫尔利在6 月15日把华178 盛顿的信件转给蒋介石的时候,蒋建议:不管中苏签订的是什么条约,美国和英国都应参与;旅顺口应成为四大国(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共用的海军基地,四大国也应讨论把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移交给苏联的问题。蒋介石希望得到的是苏联保证遵守它与中国签订的条约中所规定的条款。但他的建议没有得到华盛顿的支持。
宋子文于7 月初到达莫斯科,并开始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谈判。起初,苏方要求中国正式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在满洲让与苏联一块军事区域,包括大连、旅顺及其周围地区与海域;同意由苏联独占满洲的铁路和与之有关的煤矿、工厂及其他企业。而在苏联方面,斯大林答应签订一项条约,保证支持蒋介石,不援助蒋的国内敌人。苏联的条件大大超出了对雅尔塔协定的任何合理的解释,而且也远远超出了蒋介石指示宋子文能够作出的让步的范围。虽然俄国人表示愿意作出某些妥协,但他们坚决要求大连必须包括在他们所建议的军事区域内,满洲的铁路必须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在这几点上,宋子文不能作出让步;7 月14日,他回到重庆同本国政府磋商。
由于贝尔纳斯和史汀生已提醒过杜鲁门:苏联对满洲铁路的控制可能导致俄国人垄断满洲的经济,而“门户开放”就完结了,因此,7 月17日,杜鲁门在波茨坦向斯大林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位苏联独裁者说,大连应成为一个自由港,并且明显地作出保证,他不会利用他所希望获得的铁路特权来阻碍美国在满洲的贸易。
中苏谈判于8 月7 日在莫斯科继续进行。宋子文很不乐意地又到莫斯科去了,和他同去的是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的王世杰,王是中国谈判代表团的名义上的负责人。
美国大使哈里曼根据本国政府的指示,强烈反对把大连包括在拟议中的军事区域内,并竭力主张,大连应成为一个国际自由港。但斯大林掌握着主动权:他的部队现在正源源开进满洲,而且在8 月10日,斯大林告诉宋子文,中国政府最好尽快同意达成一项协议,否则,中国共产党就要进入满洲了。因此,宋子文作了让步。他同意大连可以包括在苏联的租借区内,以换取斯大林的许诺,即在和平时期他不在大连行使军事权力;在铁路管理问题上,他进一步对某些细节作了让步;在苏联保证支持国民党政府、不给国民党政府的国内敌人以任何帮助的问题上,他接受了措词不太明确的提法,而哈里曼和贝尔纳斯则认为提法应更明确些。但宋子文认为“这完全是一个信用问题”,的确,事情是这样的。宋认为他已获得了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蒋介石也对赫尔利说,总的说来他是满意的。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于1945年8 月14日签订。该条约附有两个照会和四个协定。
根据条约的条款规定,苏中双方同意在继续对日作战方面相互协作(第一条);非经彼此同意,不单独同没有放弃一切侵略企图的任何日本政府缔结任何停战协定或和约(第二条)。条约规定,缔约国的一方如遭到日本的新的进攻,缔约国他方应给予军事援助(第三条)。双方都不缔结或参加任何反对另一方的同盟(第四条)。
双方同意在实现和平之后共同合作,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第五条)。而且,双方进一步“为了便利及加速两国之复兴及对世界繁荣有所贡献起见,同意在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第六条)。条约有效期限为三十年,并规定,条约期满时如不通知废止,则该条约继续有效。
在条约的第一个照会中,苏联保证“给予中国以道义上与军需品及其他物资之援助,此项援助当完全供给中国中央政府即国民政府。”苏联还同意尊重中国对于东三省(满洲)的主权,并承认东三省的领土与行政的完整。苏联还进一步确认,苏联无意干涉新疆。在第二个照会中,中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之后,如外蒙古的公民投票证实这种〔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并以现在的边界作为国界。”
满洲铁路协定规定,由满洲里到绥汾河及由哈尔滨到大连、旅顺口的干线,合并成为一条铁路,定名为“中国长春铁路”。这个铁路由苏联和中国共同所有与共同经营。条约并规定:共同所有与共同经营,应以中东铁路在俄国管理及中苏共同管理时期与南满铁路在俄国管理时期所置之土地及所筑之铁路辅助线而为该两铁路之直接需要者,以及在上开时期所建置并直接供该两铁路之用之附属事业为限。
一切其他铁路和附属事业,应归中国政府完全所有(第一条)。
中国长春铁路委托给中苏合办的公司经营;该公司设理事会,由理事十名组成,两国政府各派理事五名(第三条)。理事长由中国人担任,理事会表决时,理事长所投之票作两票计算。中长铁路局局长由苏联公民担任,副局长一人由中国人担任(第六条)。局长以下的职员,根据局长的提名由理事会派任。条约明确规定,中长铁路是一个商业性质的企业(第一条),只有在对日作战时期才能用于运输苏联军队(第十条)。中国政府负责保护铁路,组织及监督铁路警察(第九条)。
根据第二个协定,苏联和中国共同使用旅顺口为海军基地,海港供苏联和中国的军舰及商船使用(第一条和第二条)。海军根据地的防护,委托苏联政府办理(第四条),苏联有权在该根据地驻军(第六条);军事管理由五人组成的中苏军事委员会担任,苏联政府派任三名委员,其中一人为委员长(第三条)。民政管理由中国担任,但是官员的任免必须得到苏联军事当局的同意(第五条)。该协定的附件重新规定了海军根据地区域的地理地界,新地界同原关东租借地的地界大致相同,重要的不同点是新地界不包括大连。
根据第三个协定,大连成为自由港,对各国贸易和航运一律开放。但是,该协定的议定书规定,中国把港口所有工事和设备的一半无偿租与苏联。港务主任由中长路当局在征得大连市市长同意后派一位苏联人员担任。副主任应是中国人,依同样手续派任。通过大连经中长路转运的俄国进出口物资均免除关税,但是,由该港进入中国的物资及由该港出口的物资须缴纳进出口税。在旅顺口设定的军事统制只有在对日作战的情况下才能行之于大连。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关于旅顺口的协定和关于大连的协定,同条约本身一样,有效期为三十年。
第四个中苏协定是关于在满洲的苏军与该地中国行政当局的关系。协定规定,有关作战的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和责任,在作战地带,属于苏军总司令。但是,协定规定,中国国民政府派代表一人及助理人员若干人,在业已收复的领土上,依照中国法律,设立行政机构并指挥之,以保证中国军队(包括正规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