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在山巅。
王国庆一边哼着这首老哥,一边把自己的宝贝放在阿雪的宝贝中间。“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永远挺立在山巅——挺立……我、我……挺立……挺立在山巅。”
第六卷 风云开阖 第523章 实践第一
吴天然知道,在辩论上白莎莎可是一把好手。泡…书_吧()当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他们俩经常是一个小组的辨手。白莎莎常常用自己活跃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弄得对手瞠目结舌。为了做好下一步和白莎莎辩论的准备,吴天然决定先把《学哲学用哲学》这本书认真地总结一下,暂时放在一边,然后就开始专心攻读《辩证法随谈》了。
李瑞环同志的这第二本哲学著作,内容不多,却博大精深。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语录体、格言体。往往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人产生醍醐灌顶的奇效。
这本书让吴天然读来,真的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大有如沐春风、似饮甘醇之感。那是因为瑞环同志的报告、讲话、文章,有自己科学缜密的思考、深邃独特的思想、个性鲜明的语言、博大深厚的知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人生经验、爱憎分明的立场观点,而没有空话、套话、八股味。细读之,总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辩证法随谈》是瑞环同志自上世纪70、80年代20多年思想成果和实践体会的精华荟萃,是《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处处都有辩证法”专题的深化拓展。该书采用语录式体裁,一千四百多条片言短语,浅白易懂,言简意赅,其丰富内容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保等方方面面,又包括关于立场、方法、作风和个人修养的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体现了他娴熟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实践,分析解决各类矛盾问题的高超能力,体现了他务实、睿智、平和、风趣的一贯风格,堪称是一部学习宣传和运用辩证法的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
吴天然用了三个晚上就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根据他的感觉,觉得《辩证法随谈》一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秉承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属性。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又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邓小平等党的老一辈领导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瑞环同志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一方面,他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瑞环同志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辩证法随谈》正是瑞环同志长期学习思考的厚积薄发之作。另一方面,瑞环同志学哲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做做样子,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信仰而学、为实践而学。他认为,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明确了为什么而学,瑞环同志进一步精辟阐述了学哲学的根本途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他讲:“学习理论,光读书不行,必须联系实际。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就失去了目的;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就失去了动力;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瑞环同志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标准是实践,认识的动力是实践,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以往的全部哲学,才构成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如何坚持实践第一,继承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辩证法随谈》的“求是”“实践”“务实”“办实事”等专题中,专门作了精辟的论述。包括: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把握、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要塌下心来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知实情、想实招、说实话、求实效;等等。在其他的各个篇目中,也都始终贯串着实践第一的观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比如,在“发展”篇中,瑞环同志开宗明义地讲:“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必须始终重视和坚持的观点。”“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东西,只有一个永恒的原理,就是永恒的发展。”在“改革”篇中,瑞环同志强调: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坚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标准,“如果干什么事情都要以书本怎么写的,规定怎么说的,领袖怎么讲的,过去怎么办的,别人怎么干的为根据,改革就寸步难行。”在“创新”篇中,瑞环同志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创新活动是永无止境的。”在“作风”篇中,瑞环同志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指出:“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落在会上。这种纸上谈兵的不良作风,贻误甚多。”“空谈必然误事、误人、误己,最终误国误民,可恶至极。”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贯串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目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基于此,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根本宗旨,制定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瑞环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当过15年工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和人民的关怀培养下,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崇高的理想信念、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对人民群众真挚、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锻炼了他善于深入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高超能力。《辩证法随谈》真实地反映了瑞环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敬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怀,记录了他20多年来在不同领导岗位上始终如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不懈努力。
在瑞环同志心目中,人民群众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在国家中占什么地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坚持什么制度的根本标准。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根本的标志。”“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群众第一的观点,做到心中装着人民,办事想着人民。”在瑞环同志看来,人民群众是最具有聪明才智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到群众中去,总结和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才能指导群众的活动。”瑞环同志经常强调,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生存之本、胜利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共产党的背叛。”瑞环同志还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落实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目标。“群众观点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体现群众观点,这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和固有优势,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必然途径和基本方法。”“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瑞环同志不仅是“人民至上”论者,更是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担任天津市领导职务期间,他深入了解民情、关注民生,殚精竭虑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老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主持实施了引滦入津工程,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困难问题;大刀阔斧地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特别是雷厉风行地拆除了唐山大地震遗留下来的防震棚,使成千上万棚户居民喜迁新居。从1996年开始,瑞环同志连续10年拿出个人资产50多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了全国各地的100多位贫困大学生;2005年,他又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的稿费全部捐出,用于助学;他还立下遗嘱,将身后遗产统统用于资助在天津上学的贫困学生。
第六卷 风云开阖 第524章 官味与人味
在吴天然看来,通过李瑞环同志的作品,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瑞环同志的人品。(_他绝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大领导,而是一个仿佛就在身边的、富有人情味的老朋友。
在这本哲学著作中,还有两点极为鲜明的特征。
一是坚持古为今用,融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极其丰厚、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同志就提出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号召全党在学习马列主义、了解中国现状的同时,要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为我们党确立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原则。
瑞环同志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情感和透彻的理解,而且十分热爱和熟悉中华民族文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民族文化的精华特别是中国哲学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工作实践。这方面,《辩证法随谈》也有充分的反映。
瑞环同志高度重视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天津工作期间,他就提出要继承、借鉴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博古通今,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继往开来,以五千年的历史视野,十亿人的大国襟怀,探索民族振兴之道,奔向新的崛起。”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并分管宣传思想工作期间,他更是反复强调,要珍惜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既坚决反对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更坚决反对妄自菲薄、数典忘祖,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以阶级划分方法简单粗暴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张,他明确指出:“把所有的历史文明简单地贴上阶级的标签,并拒绝继承、借鉴,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他始终认为:“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它的许多内容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特有,也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专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艺、军事、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利用。”
如何大胆汲取、借鉴和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辩证法随谈》中关于“和为贵”的论述,堪称典范一例。在这一章中,瑞环同志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调协”“和而不同”“合群济众”“协和万邦”的思想作了精辟透彻的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的思想武器,凸显了斗争和革命的本性。但这种强调丝毫没有轻视对立面的同一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他指出:“‘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只有不同的调味品的结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只有不同的音调的交响,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这些精辟的思想观点,对于端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对于当前深刻理解把握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坚持深入浅出,体现了作者睿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哲学,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但是,瑞环同志谈哲学、谈辩证法,却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说服力,又有亲和力,不仅干部爱听、老百姓爱听、知识分子也爱听。原因何在?首先,这是因为瑞环同志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他认为:“讲空话、大话、套话,既不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联系实际,是‘文革’的流毒。它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用处,耽误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不改变这种风气,不清除这种弊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就不可能在我们干部中扎根。”同时,这也得益于他几十年刻苦学习、用心锤炼而形成的睿智、质朴、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辩证法随谈》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瑞环同志善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比如,他论述要加快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就打比方说:“你要想多吃西瓜,就得研究种西瓜,改良西瓜品种,提高西瓜产量,不能天天光是研究西瓜如何切。”他把发展经济喻为驾车,不能盲目求快,而“应当及时校正方向,调整速度,使车持续平稳地往前走。我们过去的毛病就是不善于及时微调,一个劲地猛开,一出问题就是大的,经常大修。”他把做思想工作比喻为开锁,应当因人而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谈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他指出:“‘肝胆相照’,要有‘肝’有‘胆’,光有‘肝’没有‘胆’,怎么‘相照’。”“中国共产党有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但也需要其他党派的监督,就像医生一样,有的病自己能治,有的病还得让别人帮助诊断、治疗。”
瑞环同志善用典故来深刻贴切地宣传阐释我们党的思想主张和方针政策。1995年3月,他在同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座谈时,就通过讲述一个“老太太买宜兴紫砂壶”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回归后必须保持基本制度和特色不变的道理。2000年11月,他在会见香港各界知名人士时,又信手拈来一则中国古书记载的“紫荆花的故事”,来强调说明团结和谐对于维护促进香港繁荣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瑞环同志善用名言警句,从中提炼引申出发人深省的深刻道理。比如,强调协调渐进和整体效应,他引用古人的话:“倾国宜统体,谁来独赏眉。五官单个虽好,但相互不协调,也是丑八怪。”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他讲:“‘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上能同甘苦,下能共安危’。”强调琢磨事必须下真功夫,花大心血,他指出:“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强调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民以食为天’,‘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瑞环同志善用民间俚语,在生动幽默、娓娓道来中凸显深刻的哲理。比如,谈工作方法,他说:“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齐数,其结果必然是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抓得挺乱。”谈选人用人,他指出:“有这么一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我们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诸如此类,在《辩证法随谈》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吴天然觉得,我们各级党、政、企领导干部,担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肩负的使命。
因此,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号召,牢记并认真实践胡总书记的教诲:“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要以瑞环同志为榜样,惜时如金,减少应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用在调查研究上,用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要学好用好辩证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本领,自觉在工作实践中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通过研究李瑞环同志的著作,吴天然最大的收获是:原来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也是可是这样干的啊!如此智慧,而又如此的富有人情味!
第六卷 风云开阖 第525章 聚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