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能招地狱之苦,更断慈悲之种,损自己的慧命,盖自己的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杀生戒,不作任何残暴、无益或不必要的杀生。不但不妄杀有情众生,就是花草树木,也绝不应为逞一时的暴戾,而妄加伤害。
为什么要不偷盗呢?
善男子,取非分之财、盗窃他人财物的众生,心里常存贪念,常思诡计骗人,能令善根善相破损,恶人常来亲近,善人则远离不欲相与。这样,他便日长无德之行,日增邪僻之相,更因偷盗他人的财物,而使失主陷于贫缺、苦恼与不安之中。
就是这缘故,偷盗者种下未来贫贱之因,使自己的财物,多为贼所盗取;或因天灾人祸而破损流失,不能使用,以致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匮乏贫困之时,恰与饿鬼无异。
偷盗不但种贫穷的因,更因贪著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一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偷盗戒。
为什么要不邪淫呢?
善男子,夫妇恩爱敦伦,使子孙不辍,为世间留种,令有缘生于人间的众生有色身依止,是为正淫。在俗家弟子之中,并未犯戒,反以养育儿女,作种种施惠,而积下很大的功德。
但是,若于夫妇之外,更尚污辱他人的夫子妻女,败坏自他的名节操守,则是极大的邪行,因此叫做邪淫。
这种在配偶以外的邪淫,能令自他名望有损,身心受大苦恼,更能令家庭变故破碎。于自身则有损善根慧命,生淫邪不正之相,亏损色身,孱弱早死,更能引起诉讼纠纷,终至身败名裂,陷于囹固。
就是这缘故,邪淫者必为欲火焚身,来生更当受他人淫辱,贞操为他人所强夺,名节由他人所毁,难保色身的清白。
邪淫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因淫欲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邪淫戒。
为什么要不妄语呢?
善男子,一切蓄意欺骗他人,以达成令人受损、或自己受益的不真实说话,都是妄说。
若有众生,为谋害他人而造谣生事,中伤及诽谤他人,便成妄语者。
若有众生,为求利益而说谎言,便成妄语者。
若有众生,为求名誉、或他人的供养,于修行道上,未有证得而谓证得,更是极大的妄语者。
妄语者能损自己的善根慧命,不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与敬重,易招讥讽非议,更能因一己之妄语,令他人受无穷的损害。
就是这缘故,妄语者能招他日口舌不灵、智慧短小、恒为他人鄙弃之报。
妄语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能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妄语戒。
为什么要不饮酒呢?
善男子,饮酒的人,易令神志不清,仪容不整,失态于人前,又能起恚怒暴戾、争执打斗。不但能伤身害体,更使恶名流布,贤人远离,财物流失,损善根慧命。酒醉之时,能作诸种恶事,毁声名于一旦,酒醒时才迫悔莫及。
就是这缘故,酒能为极大之灾害。一切迷乱心志的药物食品,亦复如是,务必戒除。
酒及一切迷乱心志的物品能令自他身心受损,更因心志迷乱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饮酒戒。
善男子,紧守五戒是远离恶道不败之法。若有众生,不欲罹忧患、遇苦恼,就必要以此五戒为护身了。
(三)食与杀戒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以慈悲为修心之本,因此绝不轻犯杀戒。人类固然不杀,就是禽兽虫鱼,也不愿伤残,妄加杀戮。慈悲恩及一切有情,就是花草木石,也不妄加损毁,以逞心中的忿懑。
就是这缘故,很多学佛的人,不愿多吃肉类。因为,吃肉的人,虽不亲自宰杀有情,但是有情的性命,却是因满足他们的食欲而失去。自己虽未起杀心和犯杀戒,却令屠者起了杀心,犯了杀戒。
为了慈悲,不令有情众生受被屠杀之苦,修行的人多只愿吃些蔬菜米麦。因为植物感受痛苦的能力较为微弱,甚至全付阙如,对于采摘烹调,鲜能生苦恼如动物的反应。有些植物于枝叶被切除摘去后,不但不会死亡、或妨碍生机,反而生长得更兴旺茂盛;而有些植物,则于很短的时间,虽不经采摘,也会自然枯萎死去。因此,吃素所起的杀业极微,不会受重报。
不吃有情众生的肉,是从慈悲而起;若没有慈悲,戒肉便显得毫无意义了。
若众生的慈悲或体质尚未能戒吃众生之肉,那么,就只好少吃及避免要亲自宰杀了。若是宰杀也不能避免,那么,也只好在宰杀之时,勿使受不必要的痛苦;食时又要感恩领受,谢其献出生命,滋养食者的色身,不敢稍加浪费糟蹋。这样,也不致断慈悲之种,大碍修行之进度。
善男子,夺众生的性命,食其色身,不论所杀所食是有情众生或无情众生,皆生罪愆。若只因以食维持自己的生命,又能作修行度世的事业,则能将功补过,折去罪孽不少;若是为杀而杀,残酷不仁,则不论所杀众生是人非人,有情无情,皆种下极大之恶业,必要领受苦果。
善男子,杀身夺命,究竟是过,虽有轻重之分、将功折罪之别,罪业终是难逃。因此,一切众生皆依其一生的饮食习惯,种下或轻或重之杀业,生命终为其他有情无情众生所夺,或横死或病卒,色身也难免为彼等所噬,复归四大微尘,成为其他生命的滋养料,以其夺人色身,色身亦为人夺的因果。
因此,若人望得善终,不欲饱经苦痛折磨才去世,就应修慈悲之心,于烹杀之时、饮食之际,当见有可修行之处与减灭苦恼之道了。
(四)四重禁
善男子,发心修行的人,若犯了四重禁,便失去佛弟子的地位,再不值众生的尊敬,同修更耻与为伍,只以恶众生视之,要待机缘成熟时,始再行点化。
是哪四重禁呢?
善男子,四重禁就是舍正法、舍菩提心、悭恪胜法和恼害众生。
已闻佛法,不去切实修行,却复执迷于外道的邪见,远离解脱之道,这样就是舍正法了。
已发弘誓: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却又退心,不欲完成誓愿,这就是舍菩提心了。
已从修行之中,得殊胜解脱之法,却吝啬不肯示人,不愿与同修共用,这就是悭恪胜法了。
已受如来的戒律,却不遵从,而行杀、盗、淫、妄,淩逼众生,这就是恼害众生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犯此四重禁,便是极恶之人,再不是修行解脱的佛子了。
(五)菩萨所持的戒
善男子,菩萨为了上求佛果,下化有情,增长慧命解脱,不但不能作恶,更要积极地去行善。因此,他要守的戒,就不止于禁恶,更禁于不行善。这样,他所守的戒就极为广泛和严格了。
替菩萨带来清净解脱的戒可分作三大类,于禁恶行善方面,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度众生到彼岸的不二法门。这三类戒,就是所谓三聚净戒了。
是哪三聚净戒呢?
善男子,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了。
摄律仪戒,就是紧守一切禁止身口意过失的戒律,以达致身口意的清净,令一切苦恼不能生起。菩萨要受持一切如是导致清净的戒律,无—净戒不受持,否则,便是犯戒。
. 摄善法戒,就是学习和掌握一切导致清净解脱的法门,以作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工具。菩萨要尽力修习如是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否则,便是犯戒。
饶益有情戒,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以解除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快乐解脱。菩萨要如是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能度而不度,否则,便是犯戒。
善男子,由此三聚净戒可见,菩萨除了不得以身口意作恶、不犯律仪戒禁外,尚要积极、尽力地修习善法与饶益众生。否则,只不作恶、而不修行为善,也同是犯了戒禁,虽不致堕于恶道,也难得福祉解脱。
戒是导致清净解脱的道路,持戒越圆满,智慧力量就越大,清净解脱就越彻底。否则,一切修行,必事倍功半,难有寸进。
善男子,若行者只紧守律仪、少摄善法,不饶益有情,那么,纵得道果,只是小乘,难超阿罗汉之位。但是,持三聚净戒的菩萨,智慧大能则远超其上,终得证无上菩提、极果佛位。
(六)有福无罪的破戒
善男子,菩萨有时作杀、盗、淫、妄等重业,不但不算犯戒而获罪愆,反而得福,且疾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
为什么呢?
善男子,若菩萨为了降魔除恶,点化利乐有情,以大慈悲为本,远离一切私欲,以绝无贪嗔痴的心,为众生的解脱示作种种恶事,犯种种戒禁,又自甘接受业报的惩处,那么,所作的恶,一切戒禁的违犯,皆是善巧方便、度众生的权宜,实无恶可作,无戒可犯。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慈悲无私、自我牺牲的救世精神,令他所作的杀、盗、淫、妄等重业,皆成假恶真善。不但不招罪咎苦果,反成功德,增成佛的资粮。
(七)六和敬
善男子,学佛的人与其他行者共处,或在学佛弘法团体之中,在六方面,要和睦相处,互相敬重。这些在团体生活中所应采取的待人处事态度就是所谓六和敬了。
是哪六和敬呢?
善男子,就是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和利和敬了。
学佛的人要身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中,—切行为举止,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使团体之内,没有任何争斗,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口和敬,就是在一切的言谈里,不论是闲话或议论,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使团体之内,常闻柔雅诚恳之声,令人乐于闻听,常欲处于其中。
学佛的人要意和敬,就是在—切的心意里,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就是在没有任何人觉察到的地方,也同样保持内心的和敬,不存任何伪善。这样,团体便充满和善的气氛,令成员皆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戒和敬,就是彻底遵从团体的规条,恪守如来的戒律。于一切共议的戒禁,皆和颜悦色地接受,且恒起敬重。务使团体之内,成员皆依法守法,互相信赖,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见和敬,就是对世间及出世间法,要共同地执持一个正确的见解。于真理的辩论分析,要采取和平的态度。对他人思想的自由,要恒加敬重。务使团体之内,各成员皆能和平地、互相尊重地研讨佛法,令人人皆有所得著,远离邪见,住于解脱知见之中。
学佛的人要利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中,要忧戚相关,甘苦与共。对他人的权益,要恒加尊重。一切资财,权利、义务皆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莫为一己私利而起纷争。务使各成员皆能和平共处,互敬互爱,人人乐处其中。
善男子,此六和敬不特是僧团、弘法团体成员所应力行,也是一切在家众生于群居时所应遵照,以达成和敬的目标,使众生能融洽愉快地共处,互长善根慧命。
第四章 欲、解脱与道场的正确认识
(一)解脱从欲而生
解脱是否从止息一切欲念而生的呢?
善男子,欲是导致生命和轮回的主因,是一切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的起源,但是,它也是成佛的动力。
若是一切的欲念都止息了,那么,便再没有求道之心、证果之愿,没有智慧、大能、解脱可证。就是能摆脱生死轮转,也会失去生命力的璀璨与自由,不能游戏三昧于一切的时空里,亲证佛身的超越了。
因此,众生有些欲念必要止息,有些欲念却不应止息,反要持续、增强。
那么,要止息的,是哪些欲念;而不要止息的,又是哪些欲念呢?
善男子,众生要止息摒除的是一切恶的欲念;不要止息、反要持续、增强的,是那些善的欲念。
哪些是恶的欲念须要止息摒除呢?
善男子,就是一切从贪、嗔和痴而起的欲念了。
贪令人患得患失,为得失的疑虑所缚,心中常起牵挂,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洒脱无忧。
嗔令人气量狭窄,忿恨不满,伤害自他,恒为世间人事所激怒,丧失内心的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胸襟豁达,怡然无恼。
痴令人执著虚妄为真实、真实为虚妄,应舍弃的却坚持,应坚持的却又舍弃,心思紊乱颠倒,常白吃苦果,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使智慧增长,住于解脱之中。
那么,众生所要持续、增强的又是哪一些欲念呢?
善男子,就是—切从无贪、无嗔、无痴而起、高贵清净的欲了。
行者有四个高贵清净的欲,念念不舍,时刻勇猛精进,以求达成。这就是他们发心修行时所许的四弘誓愿了。
他们誓愿;不畏辛劳,也要度尽无边众生。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坚忍,断尽一切烦恼。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毅力,学会无量解脱之法门。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精进,把潜藏心中的佛性
大能全部显现,成为一位佛陀觉者。
善男子,这些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本的欲,就是善的、清净的欲,是众生所应持续、增强的欲了。
(二)欲的驾御
善男子,欲的全然止息,只是没有生机的寂静,并非活泼喜悦、生意盎然的解脱状态。
欲力好像澎湃的瀑流,可以氾滥成灾,摧毁田园,溺杀生畜,也可以灌溉田地使万物生长,利益众生。但是,它本身却毫无节制,必要受到统御,始能发挥它建设性的效用。
要静止那洪流驰想,是多么困难、违反自然、又徒劳无功的事情啊!
既然那洪流可以利物济人,那么,就应善加疏导利用,不使成灾、反令益人了。
善男子,众生的生命就是由欲的洪流所成,要止息它、绝灭它,是违反自然、困难重重、徒劳无功的事情,且能引起自我的矛盾冲突,不但不能导致快乐解脱,反会生起各种邪见异行,陷众生于惘然困惑之中。若是放纵欲力,不加节制,却又遗害不少。
因此,解脱并不是从否定身心的自然需要、虐待身心而来,也不是从纵欲而生。
就是这缘故,一切提倡欲力应该放纵或绝灭的众生,都陷于邪见,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只有那些依中道行事、以自利利他为本、善导欲力的众生,才能得到智慧大能和丰盛无忧的生活。
善男子,从苦恼解放出来,并不是要经很久远的时间才突然出现的事。
只要众生持如来的戒律、修如来的行法,他便能把原来不羁的欲力驯服,使自己的解脱天天增长,令住于世中,亦不觉其苦,反见其乐,既不厌离世法,也不执著它不舍,且能动静相宜,出入随意。
善男子,众生的解脱深浅久暂,有赖于欲的驾御成功与否。若能智慧地善用欲力,开拓佛性,那么,成道证果,得到无上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便是必然的事了。
(三)解脱成就于世间
善男子,众生的智慧、大能和解脱,是要在世间经历各种严格的考验,才能磨练出来的。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在世间苦乐参半的生活里,众生才能遇众多的机缘,发挥他的善根德性和慈悲喜舍精神,以此开拓他的智慧与大能,令得解脱。
若没有世间的苦恼、挑战,众生的德性能耐,便只会恒久潜藏不露,无法显现了。
只有面对困难挑战,把它们克服超越;在试探出现的时候,能够自制,不落秽行;在得失毁誉之间,不起激动,心地平和,才是真正的解脱。
在恶世之中,能得如是解脱的人,能于任何地方,都得自在,不让外缘扰乱他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这样,他才能以洒脱超越的心境,行大功德,普度众生,启导愚昧不肖,而终不生厌气馁。
善男子,避世偷安、不理人事的众生,虽看似与世无争,洒脱超越,实多愚痴荏弱之辈,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呢?
因为,避世的众生,多是不能面对现实考验、不敢接受挑战、无力抗拒试探的弱者。他们身心软弱,怯于面对困境,只有事事规避,一走了之,远离世间人事的纷扰,舍弃困苦所能给与的锻炼,永远沦为失败者。
世间的苦恼,无处不现。若只顾逃跑卸责,只会常处被动,恒为环境逼迫,心常忧恼,不能自主。这样,实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脱。
这些众生,不肯提起精神志气,克服困境,自作守护,自解疑难。于是,他们便永远流于低下、无能、无助、厌惧世间,永远不能从外境的滋扰解放出来;自身得不到安静,更遑论救世度人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追求解脱的众生,是不能离世而得解脱的智慧与力量的。
他必要恒常处于恶世之中,面对困境,锻炼他的心志。遇到艰苦越多,心志增强的机缘就越大;困难克服越多,他的解脱也就越彻底了。
他要处于一切世事纷争之中,心境湛然不动,绝不受外缘所扰而失安乐,始终不为物缚。他既不缅怀过去不舍,也不浪费光阴,憧憬未来于幻想之中。这样,他便不受过去的支配,不为无用的幻想虚耗了光阴,每一刻都能醒觉地活著了。
善男子,众生能如是处恶世、行俗事,而不起执著、不生苦恼,才堪称为一位真正的解脱者。
(四)出家在家皆以俗世作道场
善男子,修道学佛的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各依因缘秉性,而为沙门,或作居士,于证果成道,实无分轩轾。
菩萨为了亲近摄取众生,修慈悲喜舍,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业,常欲以居士身行菩萨道。因为,只有投入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