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心,心中有虚空之象,象取于物则为牛象。
    牛之为物,秉土气而生,有九宫之称,有火土合德之意。象形于拳,外刚,内柔,两足能栽根,性有挺颈之力(挺颈精神贯顶),有摆角之威(骨骼生锋芒),有厮斗之勇,与猛虎相搏,而其肘,且具有按点之术。
    其法象顺,则心中虚灵,抑心火,滋肾水,通任开督,真精化炁,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之阴邪,涤荡百脉之浊秽;其象逆,则心窍不开,脾衰胃满,五脏失调,而象内神化不能得。学者,精力作去,以开心中灵窍,而得神化之妙道。
    法曰:动则为机禅定为性,心生虚灵道谓空空;通任开督化炁真精,流通百脉灌溉三宫(黄庭、土釜、泥丸);象形于拳摆角挺颈,猛虎相搏厮斗之勇;肘有按点步行九宫,精力做去神化自生。
    第一节 牛象开始
    (开始)无极,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进步;左右两手,同时攥拳,掌心向下,一齐从小腹,分张伸开平肩,手背向上,虎口相对,离八九寸,两肱合抱,肘向外扭;两股曲弓,足半骑马势,臀部下坐,与两膝盖平行线稍高,头顶、身挺、胯坠,气沉丹田,瞪目向前平视。久练此象,足下能生千斤力。
    第二节 牛象化象
    (化象)左足不动,右足半骑马势,向前进步;两肱两手不拳回,仍存原势,同足进时,摇肩,晃身。手足身法意,与一图同,左右互相化象,进步皆依此推,数勿拘。
    第三节 牛象回身摆角
    (化象)左足在前,右转身,右足在前,左转身。(右转回身法)左足往右足后进步,扣成大斜八字势;左右两手原势不拳回,右手拳随转身时,向里拧肘,拧至顺乳,拳心朝上,左拳亦拧至平肩,两拳心相对;身腰向右拧劲,目顺右肩平视,谓之牻(mang,毛色黑白相间的马)牛摆角。再回演,两手两足,仍归原象,左右回身法均同,收势归原地休息。

  先说牛象属火,对应心脏,后说牛象属土,对应脾,牛象到底是何归属?两种说法,源于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一是八卦,一是五行,立场有异,因而判属不同。知道练牛象有益心脾,即好。
    牛耕地,足力坚挺持久。牛象练足跟,臀部下坐接近膝盖一线,大腿近乎水平,此种低身姿称为“半骑马式”,大腿完全水平,为骑马式。
    半骑马式的腰腿未成直角,保留这点活性,为了在进步时,将力量压到足跟,薛颠言:“久练此象,足下能生千斤力。”
    如成直角,力压下身,膝盖首当其冲,久练易伤。人多知形意拳是“消息全凭后脚蹬”,以后脚蹬力使拳,但明知其原理,就是学不会。骑自行车、三步跳远、游泳,都是脚悬空着发出很大蹬力,脚落实在地面上,却蹬不出力量了。
    力下足跟,才有牛象。足跟载上力,等于牛套上了犁,方可蹬出力度。牛象稳步前行,慢练蹬力。凭空蹬腿与脚底落实地蹬地,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所需的肌肉不同,实地蹬腿需要强大的筋膜,筋如渔线,膜如渔网,将足跟之力钓上腰脊。
    牛象慢行,久练筋膜细密,上下串联,成此系统,方可导力——这是比武的实在东西。有篮球运动员改习了形意拳,篮球多纵跳,腿部肌肉强大,一学手法,多数练了七八年的师兄都赢不过他,一碰即跌出三四米,近似于“搭手即飞”的高功夫效果。
    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在肌肉质量上当然有差距。但一个败给他的师兄说:“你是把我打出去了,但你不是师父的功夫啊!没法带你去比武,行家一看,会说,这是什么啊!”
    运动员不服气,觉得师兄输了还说风凉话,说:“您还是现实点吧。”师兄急了,给郊区的一个师弟打电话,师弟骑了三小时自行车赶到城区,下车时腿都软了,坐在椅子上半天起不来。
    运动员一看,说:“这还打啊?”师兄答:“别急,他歇过来,没你的好。”果然,郊区师弟站起来后,一搭手,运动员象个面口袋般翻在地上,摔出半米。
    师兄对运动员说:“你能把我打出去好几米,他只能把你打出去半米,但这半米,行家看起来,才是东西!”
    师弟腿上的筋膜长成了,发力有韵味,运动员虽可用上腿力,但只是一两块局部肌肉强于常人,发力单调生硬。
    牛象前行时,两肘朝外。肘的朝向,影响身法,肘朝外,可增加全身的横力。常人欠缺横力,街上两人相撞,哪怕是壮汉,侧面被撞,受力不大,也会跌出。
    形意的横拳是诸拳之母,生出了横力,便可胜人一筹。八十年代初,街头常有打架吵架发生,街头闲人多,一围就上百人堵得严严实实,有后赶来看热闹的人,左右撞两下,立刻就钻到人群内核里去了。
    看热闹的人挤人堆挤出了经验,不怕人群站得严严实实,知道常人横力不足,一撞人侧面,人就站不稳了,必让开条道。
    高个子的人在推搡抡砸上占优势,所谓“身大力不亏”,但也常有小个子的高手,抬手一拨,便把壮汉打飞。推搡抡砸之力受身材局限,天生不足,便在另一个天地上强壮起来。横力是新天地,横生之力为比武关键。
    地痞流氓没有老师教,打架多了,也总结出横力的厉害。一代话剧大师焦菊隐在排练《茶馆》时,批评一个演流氓的演员不像流氓,说:“流氓走路,都是横着走的。”
    打架多了,养成了习惯,走路时也带着横力。形意拳谱言“起横不见横”,身具横力,不露形迹,方为高明。初练横拳时,需让横力明确地出来,功夫深了,再收敛。
    李老传下的横拳,前臂有一个小小的翻肘动作,后手要轻打在前肘上,作为助力。两臂横向而出,明显地施展横力,并非“不见横”。
    李老说:“什么叫‘会的打不会的’(武术谚语)?就是有知识的打没知识的。”拳术的道理超出常识,是知识,不是俗理。凭着生活习惯推搡抡砸,容易被人利用,并且力量有限,是俗手。拳术是别开思路,脱凡超俗之道。
    牛象将足力和横力一块练了,动作简单,寓意深刻。两肘外向,养育横力,也是杀手。李老讲解牛象时,以一个蛇形,撩起笔者前臂,将胳膊抽向笔者胸肋,没有打实,横着停住,然后用胳膊稍稍触了笔者身体一下,表示可以将人打伤。
    李老的手心是向上的,说:“这是我对你慈悲啊。”然后手心向下略转,说:“不慈悲了。”
    笔者不解,李老笑了,示意笔者看他的胳膊,笔者一看,见李老手转带动了肘转,李老的肘尖正戳在笔者的幽门穴上,李老言:“用上暗劲,一日死。”
    手的朝向一变,就有生死之别了。牛象行进时,两手好像握着一根短棒的两端,肘部向外。两手如握着一物,是训练“前手打人,后手用力”,两手练得如一个整体,后手发力,前手有共振。
    两手的整体感,是打通了腰部。两手在腰上共振起来,才有“前手打人,后手用力”的效果。街头打架的“王八拳”,是两臂抡开了,后手撤得越猛,前手砸得越狠——人本能地知道后手能给前手一份助力。
    两臂互助之力毕竟有限,如无腰部的知识,一生俗在此处。
    传统摔跤手的基本功要捋草绳,两手抓着一根粗草绳的两头,绷直了,抡臂。此法模拟双手抓住了敌人的衣襟,手上扯,脚下绊,为摔法。
    此法本意是练手,结果练出了腰力。器械是双刃剑,不用器械限制,就逼不出功夫来,但器械也容易彻底将人限制住。不捋草绳,不能迅速练出腰力,只捋草绳,腰力会单调,成了“摔笨跤的”。
    练了一个器械,就要再练一个跟这器械相反的器械。李老讲过摔跤之法,提到摔跤练草绳,草绳是粗、紧为好,开始追求力大势猛,打击面广,摔着摔着,就觉得没意思了,想“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不赞赏“猛”,而追求“脆”了。
    脆是细小,看围棋评论,会看到“没想到这步正常应对的棋,在一百多手之后,竟成了全局的败招。”赢在细微处,才是高手之争。
    草绳紧劲,练一段时间草绳功夫后,写写毛笔字,会觉得非常舒服,因为得了相反的东西,采阴补阳了。李老说:“毛笔字养人。”毛笔弹性松柔,是另一种劲力,可以将拳劲变得有灵性。
    李老青年时代对王羲之的草书碑刻集《十七帖》下过功夫,说自己的字“幸好不规矩”,中晚年没条件写书法,但几十年不失笔意。一日李老坐着,手指头在膝盖上敲出一个节奏,以为他在打锣鼓点,他说他在写字。
    八象讲到至今,略过了每一象的转身动作,牛象的转身动作不能省略,因为是点穴之法。牛象的转身法称为“牛摆角”,牛正面顶,两角在同一水平线上,杀伤力不大,好挡好躲,常见两只牛对顶半天,无可奈何。
    牛扭身时,两只角斜着撩过来,则是牛的杀手,不好防。敌人从我身后袭来,我一以大斜扣步转身,不退反进,转过身来一下绕到敌人后侧,外手冲着敌人眼旁的太阳穴或耳后藏血穴打,敌人势必躲闪,我内手已经在下方候着,正好撞上,点上敌人肋下的章门穴。
    内手握拳,拳眼向上,食指骨节突出,作点穴之用。
    或者敌人拳头打来,我闪到敌人侧面,内手胳膊托住敌臂底面,往上掏,作点章门穴之势,敌人受惊,本能后仰,我外手已候在敌人肩膀高度,他的头颈穴位就任我取材了。
    敌人拳头迎面打来,我以外手胳膊撩起敌臂,转到敌人侧面,敌身被迫旋转,肋下必然失防,我再以内手点敌肋。还有一法,敌人拳头打我胸口,我以内手胳膊托住敌臂,转到敌人后侧,敌必上身前倾,暴露出后脖梗、后脑勺,我再用外手点敌脑后脑户穴或后脖梗上的哑穴。
    我的胳膊架住敌人的胳膊时,敌我势均力敌,肘尖外转或内转,我就取得了控制权,敌臂的力量便不如我了,或跟随我了。
    另外,在我没有空间抡胳膊击打时,一转肘尖,便等于有了抡胳膊的空间,可以加力加速。手指按在敌人穴道上,肘尖一转,指头上便有了点穴之力。演练牛象时,不可放过转肘的细节。
    打法是灵活的,两手像牛角般,两个尖是一个整体,方能飞速转换虚实,变招不尽。

6、象象
    乾三连,乾卦,天象,乾阳之性也,三爻相连,其性属金,以象体言,谓之天,以性情言谓之乾,以其不能生育万物,故退居西北阳弱之方。
    其象于物,则为象,象为南方水中之兽,水生木,取诸身则属肝肺;象之于拳法,外柔,内刚,能附益肝肺,活通筋络,有曲伸、卷掷之特能。
    故象势顺,则肺金肝木气合,血脉舒畅,精神活泼,神力倍增,而无咳嗽目疾之患;法象谬,则乾遇震四体不得中和,乾临坤心窍不能开朗,筋络发拘,百骸关节失灵。学者,宜果力精心求其神化,证悟其理,以得其道。
    法曰:乾卦三连金木之精,退居西北因其不生。物形为象神力无穷,象形于拳神力反弓。筋络舒畅关节通灵,伸曲卷掷精炁倍增。得其神化果力求精,证悟其道即见虚空。
    第一节 象法开始
    (开始)无极,左足向前直进步,右足不动;左右两手,同时,掌心半朝上,平心口,向前直伸,伸至与顶相齐,左掌顺鼻,右掌中指、食指、无名指,在左手腕下,相靠;两肱曲伸,肩松开,两股曲弓,臀坐,胯坠,足蹬力,目顺左掌心前视。
    第二节 象象伏身
    (化象)再将左足尖向外斜横进步,右足仍不动;左右两掌心,同时往里合劲,阴阳相合,向下捋,身子亦向下伏;右手肘捋至在左膝,左手捋至在右肘下,两掌心,半阴阳相对。
    身法:右肩、左膝,两股剪子拗势,臀后坐,头顶力,目向上视。
    第三节 象象起身
    (化象)左足不动,右足向前直进步;两掌心相对,同足进时,一齐向上伸出,身子亦挺劲,右掌心半朝前,伸至左掌腕下;两肱曲伸,肩松开,两足蹬劲,两股曲弓,目顺掌前视。再向前演,两手阴阳向下捋劲,身子下伏劲,与二节二图同;再化象,三图同,左右互相化象,均同,数勿拘。
    一二三图,要一气呵成,不可中间断意。
    第四节 象象左转回身
    (化象)左足在前,右转身,右足在前,左转身。(左转回身法)右足向回扣步,足尖与左足尖相对;左手同时向里拧劲,拧至手心朝上齐顶,右手向下合劲,合至左肘下,左足随同前进仍顺,两掌相对,亦同时拧劲向前伸出,伸至与顶相齐;两肱曲伸,身腰挺力,臀下坐劲,目向左手背前视。左右回身,手足,身法,意,均同,收势归原地休息。
    
    大象鼻子一卷,能把树枝卷断了,卷鼻一甩,树枝就给抛出去了。象象便是练屈伸抛掷之能。
    象象是摔法,变幻力量来摔,不以脚绊人。对手拳头迎面打来,我前手抬起,后手藏在前手手腕处,我的头胸都护住了。前手臂压住了敌臂,顺手一捋,抓住敌小臂带向我身,敌臂偏了,有力也无法作乱。
    前臂回拉的同时,我后手越过前臂,按住了敌上臂。鞋带交错着系,才能把鞋系牢,我双手形成了一个交错动作,敌臂就跑不了了。
    为防止敌人另一条胳膊作乱,或起脚踢我,我要蹲身将抓在手里的敌臂按下,敌人只得跟着一块蹲身,他无法起腿,另一条胳膊也够不到我了,等于用敌人的这条胳膊锁住了敌人全身。
    此时敌人的脑袋任我宰割,我以额头撞敌面门、抖肘击敌耳部均可。敌人如挣扎,必是向上向后,我就顺着敌人的动势,向上一抛,敌必跌出。
    抛时,腰部要挺力,身子要站起,作得好,能将敌像扔个篮球般扔得又高又远,极具震撼效果。
    抛人的巨力,是挺腰站起造成的。我的胳膊不是象鼻子,我的整个身子是象鼻子,蹲下是卷鼻子,站起是甩鼻子。顺势而为,才有巨力。
    还需要掌握一个力量的“度”,荡秋千的乐趣便是感受“度”,秋千荡到高度的极限,即将回落,此时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身体充分感受到上下两种力的对冲,所以感到过瘾。
    力量即将转化时,力量很大,但力量之间达到了中和状态,所以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就是“度”,我把敌人按下,即将抛起前,也会有一个短暂停顿,要善待此停顿,因为这个停顿里有敌人的抗力,我要宽容这个抗力,就像在秋千回落之前,何妨让它荡得再高一点。
    道家的剑仙传言是“吐气伤人”,为肺上出的功夫。皮肤是肺的外现,大象生出铠甲般的厚皮,说明肺功特异。大象身沉体大,却动作轻灵,说明筋长得细密,筋的生长是肝的功能,所以练象象可保肝舒筋。
    中医除了十二经络,还有十二筋经,十二经络有图流传,十二筋经原有图,可惜在汉代失传了,幸好十二筋经的路线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有文字记载。
    中医的针灸、用药都是作用在十二经络上,所以对十二经筋不重视,明明文字记载详细,绘图只是举手之劳,千年以来无人有重绘十二经筋图的兴致。
    但十二筋经却是习拳者的珍宝,形意拳的拳劲是筋力,有此知识,才能理解拳势的细微处。李老的医学,是唐维禄教的,唐师不太识字,但将穴位和药物的名字都背下来了。以为练武者是糙人,其实他们掌握的知识量极大。
    形意门前辈聊天,钩玄提要,重组常识,听者会感慨:“我们的文化怎么这样!”形意门不但有知识,还有系统,以形意拳穿针引线,可入琴棋书画、医药、兵法等诸艺,得知中华文化的大概。可惜习武者身份低,不为世人亲近。
    也正因为形意拳没有大行于世,所以保留了传统的血液。提倡武风,一可令民众自强,二可带动衰落的诸艺,以一拳打开全局。
    《黄庭经》记载的十二经筋,是世人视而不见的拳术秘籍,因为是《黄庭经》的第十三篇,李老甚至将其称为“十三经”。经,入圣之文。
    李老的一个本家弟弟考上了军校,李老祝贺他上学之喜,送的礼物是一本用药的医书。封面有李老签名,页面还有眉批,是不知看过多久的旧书,李老解释:“不印了,买不着啦。”
    弟弟礼貌收下,过了十数年,重逢时问:“二爷,你为什么送我本医书?”李老言:“提高修养,以防万一。”一会又说:“知药便知兵。”
    这位弟弟是在李老过世几年后,才和李老的家人联系上的,得知李老临终前在武术界成就了大名,感慨:“二爷应该。”
    他提到了李老送书的事,自叹生平,说李老是高人行事,早有预见,可惜年轻时他没细读此书。
    十二经络相当于人身上的电路,电路受阻,人体这台机器便坏了。十二经络是虚路,解剖人体后见不到,但针灸、药物都是作用在十二经络上来治病的,不能见虚,却能以实证虚。
    十二经络是虚的,无法把握,一些在练拳时意想十二经络的办法,多无效果,因为意想和经络都是虚的,以虚对虚,就虚幻了。
    十二经筋是实路,筋是实在的,锻炼筋,如用针用药,会对十二经络起作用。十二经筋的路线与十二经络大体相同,小有分歧,分歧也是虚路和实路的不同。
    十二经络入内脏,十二经筋不入内脏,但筋对经络起作用,等于也入了内脏。孙中山先生言:“知难行易。”行动是容易的,明理是难的。
    获得了十二经筋的知识,站桩行拳就有了分寸。以下节录《黄庭经》中的十二经筋走向,以慰读者。文中穴名较多,有兴致的读者可查阅医书,不耐烦查书,只看指趾起点,经过的关节骨位,也足够运用了。
    1、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颧;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颧。
    2、足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